时值初秋,又连下暴雨。李白被阻“别馆”,条件简陋,生活困苦,窘不堪言。玉真仍在外云游。李白苦等多日,终无音讯。无奈中,只有借酒浇愁,打发时日。当时的状况,“虽藜藿亦不得一饱,甚至以裘衣为质换酒。”一次,醉意朦胧中,他挥笔写成《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以抒幽闷之怀。其一:“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其二:“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山巘。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奔流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蠕蛸结幽思,蟋蟀伤褊浅。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指衣去,摇曳沧洲旁。”诗中可见,李白当时的处境十分困顿,心情亦十分矛盾。一方面,他衣食拮据,所谓“金张馆”,实乃久无人烟之荒园。一日三餐,惟有乞食漂母,寄食田家,虽藜藿亦不得果腹,观蜘蛛结网而发幽忧之思,听蟋蟀啼鸣而有蹉跎之感。无奈了,惟有补缀旧书以遣光阴,足见客怀之苦。另一方面,他对实现抱负出现了两重心理:既希望天赐良机,一展雄才;又对官场险恶心灰意冷,隐隐露出“功成身退”之意。苦闷、苦等、苦思中的李白,昼不能安坐,夜不能安寝,一日三秋,如煎似熬!
之后,崔宗之来楼观探望李白,读其诗作,如实告之:张垍已于玉真公主之先,在皇帝面前诽谤了你;他的目的,是妒才嫉贤,唯恐自己失去帝宠。李白又一次陷入无奈。
绝处逢生的机会,缘于李白的方外之交——挚友元丹丘。李白在《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一诗中云:“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诗言真情。足见其谊之深之厚。写这首诗时,正值元丹丘奉诏入朝之际。入朝后,元被封“威仪”。李白赞其为“道门龙凤”。李诗中“镊白发”之句,示意丹丘:己年未老,素志未衰,暗嘱友人入京后设法举荐。
天宝元年(742年),系玄宗皇帝“隆宥天下卅载”之年。玉真公主于此年朝谒济源真源宫。显然,她是为天下太平、社稷安泰去祈福祷祥的。此行数千里,为玉真所事道教活动中最为宏大的一次。威仪元丹丘随行,并于王屋山建碑纪念其事,玄宗皇帝御笔亲书碑额《玉真公主朝谒谯郡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
途中,元丹丘随侍玉真左右,朝谒名山胜地,参与公主受道大典。此时,他依好友李白之嘱,既向玉真介绍了李白于楼观苦等之切,又向玉真举荐了李白“才高运蹇”之况。玉真深为所动,随即力荐于玄宗。同年八月,李白奉诏为官,告别楼观,进京事君。
入朝后,李白被授待诏翰林。自天宝元年(742年)至天宝三年(744年),首尾三年之间,虽有代草王言之事,实则多为陪侍之游。匡济之志未遂,乃生厌倦。加之朝中有人毁谤忌妒,而他,又生性耿介,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玄宗又恐其醉中出入宫禁,遂亦远之。他请求还山。帝谓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
李白于宝应元年(762年)故世。玉真公主亦卒于斯年。
虽然,他们的命运同样不幸,然而,他们的缘分,应属奇巧:李白因为妻子的关系,才可以直上京师,寻求公主推荐,以致楼观苦雨久等,感动了玉真;李白的“方外至交”元丹丘又与玉真公主同为道人,方有鼎力进言之机;李白与玉真同样不喜结交权贵,离京居山,又在同一年告别尘世,从“终南捷径”走向了“殊途同归”!
要说“缘分”,远不止这些呢——
是“紫气东来”之天缘,让老子李耳在楼观设台讲经,名振华夏,才使后来的李唐皇帝与老子归宗认祖,从而方有玉真公主来其宗庙修行人道。
是楼观的秋雨,让李白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从而磨砺了他于艰难困苦中百折不回的毅力,继而终遂所愿。
是“别馆”的村酒,激活了李白的灵感,从而写下了淋漓挥洒,“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大作。
是玉真观的经历,玉成了李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品格,从而使他不但成为一个天才的诗人,又成为一个集儒家、道家、隐士、游侠多重文化秉赋于一身的奇人……
大约60年后,时任周至县尉的白居易闲游玉真观,兴之所至,吟《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一诗:“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眼。回目虽欲语,阿母在旁边。”
“生来十六年”,正好与玉真公主出家楼观时的年龄相同。看到女冠阿容,白县尉一定想到了公主玉真。其时的李白,与当时的白居易年龄相仿。睹旧思故。县尉也一定想到了“诗仙”!
“回目虽欲语,阿母在旁边。”阿容想说的话,是玉真推荐李白的往事吗?阿母担心阿容说了犯忌的话,是怕白居易将自己与李白作比,产生仕途坎坷、官运多厄的联想吗?
这些,让玉真观内见证过斯人斯事的御井、古殿、古碑去向游人娓娓述说吧……
台殿曾为贵主家
——玉真公主与玉真观
唐代诗人张籍在《玉真观》一诗中写道:“台殿曾为贵主家,春风吹尽竹窗纱。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许闲人入看花。”
诗中的玉真观,亦即楼观台西侧之延生观,为唐玉真公主人道修行之所。
“延生观”与“玉真观”,两个名称为何同一所指?
玉真公主,睿宗之第九女,玄宗之季妹(同母所生),小玄宗十岁。其母窦氏为睿宗妃,被诬早亡(后被封为昭成皇后)。玉真出生后,其母旋即去世。玉真少时,宫廷多故,几被波及。她耳闻目睹了血腥斗争,心生厌倦,自幼便开始慕仙学道,向往避世静修。16岁时,以“为则天皇太后祈冥福”为由,始得恩准,遂于京西之楼观台入道为女冠。其地时称玉真观(为楼观道观之下院)。天宝三年(744年),玉真上言:“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未允。又上言:“……于天下为不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人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玄宗感其诚,乃许之,并赐号“持盈”。从此,玉真观又称“延生观”(取“延十年生命”之意)。
贵为公主的玉真,为何要选择远离京城的楼观人道修炼呢?
楼观,在终南山中部北麓。唐时,属关内道京兆府周至县。
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楼观,在县东三十七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院,相承至秦、汉,皆有道士居之……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武德初改名宗圣观。”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修道德……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后世遂以楼观为老子讲经著书之所,亦称楼观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唐皇亦系李姓。此前,楼观道士岐晖“乃尽道观历积粮草以助”“高祖靖括四海”,功莫大焉。武德二年(619年),“高祖追老子为李唐远祖”,武德九年(626年),高祖命宏文馆学士欧阳询撰文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详述其事(今存楼观)。
这样,玉真选择其宗庙之处修道,自在情理之中了。
综观玉真公主一生,虽不能详,亦可哀也!
然而,玉真公主人道之后,以其淡泊名利,远离是非,又系皇室嫡亲之特殊身份,做过不少功德善事。
李白久有匡济之志,但悲不得其时。他以一介布衣之身赴楼观求玉真向玄宗皇帝推荐自己。不巧的是,当朝宰相张说的儿子张垍(当朝驸马,称玉真为“姑”)嫉妒李白才气,在玄宗面前极力诋毁。玉真慧眼识才,排谤力荐,前后历经12年之久,终于让李白有了入朝事君的机会,喜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感叹“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初,杨玉环得宠于玄宗,其姊其兄亦声焰震天下,民怨纷起。玉真自楼观进京,劝谏玄宗,始得稍敛。天宝之末,安史乱起,玉真随玄宗入蜀。还京后,又随侍帝侧。其间,屡进忠言,为民请愿。
高宗第三子(庶出)之孙义殉,遭诬陷,流岭外。开元中,玉真上表为之明冤,复使其嗣王位;天宝中,魏征远孙瞻因罪抵死。玉真上言,使忠臣之后得免。
天宝元年(742年),玉真自楼观赴王屋山朝谒谯郡真源宫。途中,所经之地自春至夏,炎亢成灾。玉真登仙台,临洞府,行祭奠,致祈祷。俄尔,天降甘露。百姓喜不自胜,远近颂扬,称之为“公主雨”!实际上,公主并无回天之力,百姓感恩戴德之由,乃玉真素怀爱民之情,其举深得民心耳。
现在的玉真观(延生观),除历代重修庙殿之碑石外,仍存御井一口,为当年旧观之故井,仍系村民饮水之源。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首之作应制》一诗中,有“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之句。“御羹”,即指懿宗皇帝来玉真观时饮用此井之水!所憾,当年唐玄宗亲书《幸玉真公主山庄题诗十首》之碑,已随岁月流逝,不知所向了!
周至古为京畿,风景名胜遍布,历代文人题咏亦多。依规模而言,玉真观并不居显。然而,名人为之“题咏”之数,却名列前茅。除本文已引诸文之外,尚有:李白之《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玉真仙人祠》;唐开元进士储光羲之《玉真公主山居》;“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之《题玉真观李秘书院》;“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之《题玉真公主山池院》;“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之《过玉真公主影殿》;白居易之《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唐代诗人李群玉《玉真观》;唐会昌进士姚鹄之《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北宋初苏轼之《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等数十首。这些名作佳咏,或颂玉真操志,或感玉真品德,或叹玉真清苦,或诉一己哀怨,或吐人生愁肠……读之,时常让人掩卷长吁,心生共鸣!
一个平常道观,为何会有这等殊遇呢?
玉真公主在老子著讲《道德经》的地方修道,绝对心诚意坚,独有所悟。她屡施善行,故广有影响。
唐代皇室宗亲之中,惟玉真漠视荣华,云游四海,出没山水之间。其情操高尚,境界高远,结交高雅,这才为后人留下了无限感慨的话题!
李白生性耿介,曾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然却千里迢迢,来楼观恳求玉真推荐!玉真若非“明德惟馨”之人,李白岂可屈身相央,自铸笑柄?!若无玉真,李白难成“诗仙”。
玉真之后,宫廷女子来楼观修道者络绎不绝,因之,卢纶才有“君看白发诵经者,多是宫中歌舞人”的咏叹。她们出家的原因,像玉真一样,为避权利争斗吗?或是步玉真后尘,追求清幽静修呢?或是因为红颜薄命,于宫中蹉跎了青春岁月,老来无着,不得已来此“安度残生”呢?每当她们焚香祭拜玉真之时,每当她们齐声诵经悟道之时,每当她们在斜雨西风中掩门就寝之时,又作何感想呢?!
好一个玉真观,给后人留下了多少猜想的话题,不了的情结。
千年以来,凡任周至县官者,皆景仰玉真其人其事,必去玉真观一访,以之为雅、为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时任周至知县邹儒(进士,诗人)在《玉真观》一诗中写道:“此地曾来帝女住,至今犹说玉真家。箫随凤去留云影,幢引鸾归剩月华。春早绿烟迷药灶,秋风红叶掩丹砂。空叫野老谈遗事,碧涧当年驻御车!”这首诗,被后人刻碑立在玉真观玉皇殿前。邑人商议以每年以7月15日(公主忌日)为庙会。其时,百姓们自四面八方聚来,焚香祭拜,登山瞻仰,缅怀公主高洁之志、悯民之心。
今年,秋风又起,霜叶又红。
玉真何在?惟留台殿!
这里的台殿,“曾为贵主家”,它接纳过一位金枝玉叶之躯的盛唐公主,它迎送过两位天子御驾,它被文豪骚客歌之咏之,它被庶民百姓修之葺之。它是一行历史,它像一串脚印,它与当年玉真公主住持时的经声磬音一样,虽清清杳杳,却悠悠远远……
这声音,是对遭际的呜咽,是对生命的叩问,是对善良的诠释……
白居易在周至
提起《长恨歌》,人们都知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都知道它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对于这首千古绝唱系作者在周至当县尉时所写,却非人人皆知!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出任周至县尉。当年的一个冬日,他与朋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其间,谈论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骊山游乐、马嵬诀别诸事,感慨不已。王质夫恳请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诗歌,陈鸿自荐为之写传。这样,一首不朽的名作诞生了!
这首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见、欢爱、死别、思念”的爱情悲剧全过程。她回环曲折,宛转动人,超凡卓绝。“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些诗句,把李、杨悲剧述及衷肠,歌至极致。陈鸿在《长恨歌传》中写道:“白乐天,深于思者也,有出世之才,以为往事多情而感人也深,故为《长恨词》以歌之,使鸿传焉。”
其实,白居易也是在咏古叹今,倾吐自己的爱情苦衷呢!他早年曾与一位女子相爱,由于随父母迁居和仕途奔波,与之终未成婚,铸成一生缺憾!有感于此,他在《长相思》中写道:“妾居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又在《夜雨》诗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对于艺术家来说,痛苦和磨难比之于顺利的人生之旅,似乎更有价值。不然,世人恐怕永远读不到哀感天地,情动古今的《长恨歌》了!
36岁那年,他从南山之中移来一株蔷薇花栽在府衙。睹花思人,慨然动情,赋《戏题新栽蔷薇》一首:“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后来,他与一位杨姓女子相爱并结成伴侣。之前,他去未婚妻家赴宴,醉卧杨宅。本来,两人相见心切,但又碍于人多目众,无缘倾谈。白居易在《宿杨家》一诗中自叙其事:“杨氏兄弟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一作下)阶!”
白居易在任期间,时常身人乡间,体恤民情。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芒种已到,黄鹂催收,他策马马召南岗,来到正在挥汗收割的农民中间,并与之谈论农耕生计。有感,写出了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作《观刈麦》:“……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没有恤民之心,不知下民之难的人,是绝对写不出如此饱含深情,形同身受的感人诗篇的。最后,诗人扪心自问,发出感慨:“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有多少“县老爷”能在赤日炎炎下身人田头,观民刈麦?他们之中,有谁能细听拾麦穗的贫妇们相互交谈?身临其境者,又有谁能扪心自问,自省自愧?无疑,白居易是他们中堪为楷模者。
白居易不光怜贫,而且爱才。邑人一学子,独居山林,避世苦学。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他关心此人难耐寒湿,便亲往探访,携手攀谈,并写诗记述:“惨惨八月暮,连连三日霖。邑居尚愁寂,况乃在山林。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岁晚千万虑,并人方寸心。岩鸟共旅宿,草虫伴愁吟。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怜君寂寞意,携手一相寻。”
多好的县官啊,百姓爱戴,万民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