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逝的王朝:中国古代王朝秘史追叙
21006100000005

第5章 漂洋过海的“商朝”(2)

在古代,人们认为改朝换代是天命的变革,“顺乎天而应乎人”,所以称为“革命”。“汤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武力改朝换代,成汤通过“伐谋”、“伐交”、“伐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鼎盛之世

商朝建立之前,成汤就把都城迁到了亳,自称武王。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是商朝的黄金时期。从成汤、经太甲、到太戊六代十一王的努力,商朝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1.宽以治民

商汤立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政治局面渐渐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诸多国家和部落进行了征伐,均取得了胜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强盛的国家,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2.蒸蒸日上

商汤在位十二年而死,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商王执政时间都很短暂,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在伊尹的手中。

太甲是商汤之孙,他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于桐宫。在桐宫的三年中,太甲开始反省,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妥当的,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于是,伊尹亲自迎回太甲,并且还政给他。以后,太甲果然痛改前非,效法商汤,修德遵法。于是,诸侯归服,百姓生活安宁,商朝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伊尹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为商王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从而获得了“大仁”、“大义”之美名。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曾一度衰落,及至太戊执政,商朝才再度强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时人称太戊为“中宗”。

盘庚迁都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迁都次数最多、最为频繁的王朝。延续600年之久的商王朝,从商王中丁统治时期起,先迁都于嚣(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河甲迁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南),接着祖乙又迁于庇(今山东省鱼台市附近),南庚再迁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最后盘庚蔡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也称为商殷。

1.盘庚接手烂摊子

为什么从商王中丁时期以后,商王朝会如此频繁地迁都呢?因为,在商朝父死子替和兄终弟及这两种继承制并立存在,这就很容易引发叔侄争夺王位的政治斗争,从而导致内乱不断的情况发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商王阳甲即位以后,商朝的政治更加混乱,贵族大臣们也越来越奢侈腐化,国力日渐衰弱,诸侯和蛮夷各族不再听从商王的号令,甚至公开进行反叛,百姓不堪其扰。加上水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商王朝内忧外患,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恰在这候,商王阳甲死了,留给他的弟弟盘庚一个烂摊子。面对国家凌乱不堪的现状,盘庚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不进行改革,势必会走向衰亡,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根除弊病,解决危机。这个办法就是迁都。迁到哪里呢?答案是殷。

2.迁都遇阻——盘庚的抉择

盘庚选择殷作为新都城,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殷地处黄河中游,土地肥沃,适宜建设都城和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迁都意味着王朝的“新生”,可以打压王室、贵族的内乱,阶级矛盾可以得到缓解;从战略方面来说,迁都殷,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盘庚迁都的命令却遭到了王室贵族及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过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一旦迁都新城,就意味着要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许多贵族不仅公开反对,还暗地里四处散布流言,煽动百姓,企图阻止迁都。

盘庚迁都的决心已定,断然不会因为贵族大臣的反对而改变主意。他把贵族、大臣们召集起来训诫,说:“我要效仿先王关心臣民,带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如果你们胆敢怀有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定会惩罚你们。”接着,盘庚又说明了迁都的原因。王室贵族们只好听从号令,跟随盘庚迁往殷城。

可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到了殷后,贵族大臣们生活不习惯,百姓也觉得不适应,许多人嚷着要回去。王室贵族趁机煽动百姓重返故都。盘庚只得再次召集臣民训话,这一次,盘庚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警告说再有不尊号令者,必会将严惩。由于盘庚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经过几年的努力,商朝终于在殷稳定下来。

迁都殷后,盘庚励精图治,商王朝的国力、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逐步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

3.甲骨文被发现

商朝灭亡后,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殷早就成为一片废墟。近代,人们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的商朝遗物,证明那里就是商朝都城殷的遗址,即“殷墟”。

从殷墟中挖掘出来的遗物,有龟甲和兽骨10多万片,而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大都刻着极难辨认的符号。经过历史学家、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仔细研究,认为这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并将其命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证了《史记·商本纪》中对商朝的记载确为事实,而且对研究商朝,特别是盘庚迁都后商朝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商朝之亡

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任人唯贤,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才,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势力远及四方,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1.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帝辛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走向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政局动荡,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朝与夏朝有一点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最后一任君主都是有名的暴君。商纣原来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王朝给帝辛的谥号,其含义就是“杀戮无辜”。

商纣继位时,商王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面临内忧外患,局势十分危急。一开始,商纣王也曾想中兴殷商,建立一番宏图大业。于是,他亲征江淮地区,扫平叛乱,将大批战俘充为商朝的奴隶。但是,恰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冲昏了纣王的头脑,他开始了“酒池肉林”的荒淫生活。

2.自掘坟墓

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纣王,为取悦历史上另外一个红颜祸水——妲己的欢心,不惜耗费巨资,造离宫别馆,筑亭台楼阁,建酒池,悬肉林,让男女裸体追逐嬉戏于其间。纣王和妲己在酒池边日日畅饮。更甚的是,纣王甚至惨无人道地剖开孕妇的肚子,取出未成形的胎儿嬉戏取乐,残暴、荒淫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常说,英明的君主亲贤臣,远小人;昏庸的君主亲小人,远贤臣。纣王身边就有这么几个助纣为虐的佞臣,如费仲、蛮廉、恶来和崇候虎等。他们都是当权的大臣,因善于阿谀奉承、迎合纣王和妲己,深得信任。于是,这帮小人就仗势鱼肉百姓,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

纣王的行为招至诸侯和大臣的不满。一位侯王向纣王劝谏,却被纣王所杀。西伯昌(即周文王)暗自叹息,不料被奸佞小人告密,因此被囚禁了七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里之囚”。后来,西伯昌的臣下屡次向纣王进献美女、奇物等等,纣王才将他释放。

纣王的异母哥哥微子启劝谏他说:“你如果再不悬崖勒马,我们商朝可能就要灭亡了。”纣王对微子启的劝告充耳不闻,微子启只得悄悄离开。纣王的堂兄弟箕子也来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关押起来。纣王的叔叔比干好言规劝,丧心病狂的纣王居然命人将其剖腹挖心。纣王的残暴无道,吓得大臣人人自危。有的称病不出,有的虽上朝但不发一言,有的干脆投奔了周武王。

纣王对大臣们尚且如此,对老百姓就更加肆无忌惮了。爱妃妲己喜欢看杀人,他就命人用炭火烧热铜柱,强迫老百姓抱柱爬行,直至死亡,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炮烙之刑”。老百姓实在无法忍受纣王的残暴,只好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据文献记载,夏商两朝的亡国之君——夏桀和商纣,并非平庸无能之辈。纣王天资聪慧,能言善辩,才智过人,曾空手与野兽搏斗。但他们的暴行却又是惊人的相似。有史学家指出,这可能是后世史学家为了告诫后世帝王勤政爱民,刻意历数夏桀和商纣的罪状,将两人不同的事情各自附会起来,以达到警示的目的,从而也使得两人的罪行如此“雷同”。

但是,无需怀疑的是,纣王的暴行,激化了社会矛盾,一场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已悄然揭开了帷幕。

3.商纣之殁

周武王见商纣众叛亲离,便举兵攻商。纣王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军,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损失殆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客观地说,商朝败亡是“红颜祸国”有夸张的成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在纣王的统治下国家政治腐朽,对百姓横征暴敛、苛刑峻法,导致失去民心,众叛亲离;其次是长期的掠夺战争削弱了殷商的力量;三是商朝统治者对周人缺乏警惕、放松戒备,致使自食恶果;四是商朝在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平时不修战备,当战争到来时仓促出兵,一败涂地也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