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房山麓,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皇陵,金陵共葬金代“始祖”至章宗17个皇帝、后妃及诸王,是北京地区第一个皇陵。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皇陵却在明朝被毁,而毁坏它的就是大明王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王朝对一片皇陵不肯放过,个中原因很简单:是他的后代——满清的崛起让它得到了厄运。也就是说,是它的后代子孙连累了它。
海陵王的心机
金皇统九年(公元1150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把皇帝金熙宗完颜掸杀掉自立为帝。当时,朝政不稳,海陵王为了缓解政治压力,决定迁都,目标是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其实,作为好战分子的海陵王迁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想将都城南移,以此来争夺天下。可女真贵族对他的这一心机不理解,这些生长在黑龙江并习惯了黑龙江气候的肥胖者们坚决不肯南下。他们以“祖宗山陵所在和王气所钟”为由,死也不肯执行海陵王的命令。
金国诞生于公元1115年,这一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称帝,史称金太祖。到了海陵王称帝时,金国死掉的皇帝已经很多,其陵墓就在京城附近。大臣们以此为借口,海陵王实在找不出理由来反驳。
但这位好战的皇帝不可能仅因为几个死掉了许多年的祖宗的坟墓而放弃迁都,他在得到多数朝臣的支持后,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把都城迁到了燕京。女真贵族们哭天嚎地,有的甚至跑到皇陵那里寻死觅活。海陵王不理这些人,但迁到燕京后,他手下的大臣跟他讲,祖宗陵墓离京师太远,不符合孝道,风水会被破坏,既然都城已经迁了,几个死人的陵墓又算得了什么。
海陵王思考许久,就决定迁皇陵。据说,当年海陵王到九龙山一代狩猎,在山下的大红谷发现了一头鹿,就骑马紧追不舍,但追出许多路后,鹿却不见了。在他面闪现出了一座发金光的寺庙。海陵王觉得奇怪就冲进了寺院,但更奇怪的一幕又出现了,晃晃惚惚间,海陵王看到金太祖、金太宗等几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他后来得知,此寺叫龙城寺,正好位于九龙山的中峰,“龙头”上。
又据说,海陵王诧异之余觉得这是祖宗显灵,于是,他才把大金国都城迁出阿城,定都燕京(北京)。就这样,远在黑龙江的祖陵,于1155年随都城一并迁到了燕京,中心陵址就择在显灵之处的九龙山龙城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搬冢运动”。
但事实却是,海陵王定都燕京后,用了一年时间才寻找到了金陵建陵地址。地址就是龙城寺所在的那块风水宝地。
据《大金国志校证》、《金虏图经·山陵》等史书记载,金帝王陵的择址很复杂,“虏人都上京,本无山陵。祖宗以来,止卜葬于护国林之东,仪制极草创。迨亮徙燕,始有置陵意,遂禽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周。”
但也正因为“慢工出细活”,海陵王所选取的这一陵址很符合堪舆术所谓的“宝地”。堪舆术认为,一块上佳的风水宝地,前面至少要有两座“山”,即“朝山”、“案山”,左右还应出现“护砂”。所谓“朝山”,就是朝臣站立的地方,“案山”则是皇帝放办公桌“案几”的场所;从位置上来说,“案”近而“朝”远。九龙山的九条山梁由高到低,依次顺势展开,中峰正前方是高耸的山壁,近处则是一处中间低平、两边凸起的山岗;东侧有连绵不断的山头,西侧则分布着多个小山包。当时主峰下,泉水环流,终年不息;层林重叠,紫气缭绕。
而九山龙的山形地貌正好符合这些风水要义:远方高耸的山壁是“朝山”,近处低平的山丘则是“案山”,左右连绵山岗无疑就是天然“护砂”了,即“左青龙”、“右白虎”。
许多风水大师都认为,金帝王陵所在的九龙山是风水宝地中的经典,300年后也能保女真好运,兴旺发达。这当然是事后诸葛,可如果我们把这种环境放到今天,就可以看出,他的确能让人心旷神怡,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试问这样的居住环境如何不是风水宝地呢?
营建陵墓
海陵王选定陵址后,在贞元三年(1155年)三月,他命令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开始修建皇陵。这一年五月完工,他分三次派人前往金源迎太祖、太宗、其父德宗宗干及始祖以下十帝陵到大房山。
在建造陵墓过程中,海陵王亲自督工,皇帝亲自上阵督工在历史上可是少有的。所以,工程建造之迅速也就可想而知了,海陵王用他手中的皮鞭抽打出了一个风水宝地。
金国从始至终都没有统一天下,但和辽国一样,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它给中原人造成的灾难是其他少数民族王朝不能比拟的。金国以游牧民族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其兵力之强盛,再加上宋朝的柔弱,让他在中原出尽了风头。直到公元1234年,它才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进攻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金国共传九帝,历119年。但就是这个只统治了半个中国的“百年王朝”,其所营建的帝王陵在中国古代皇室陵寑文化中,却占有颇为辉煌的一页。
尤其是陵寑的风水格局,堪称经典。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在营建南京孝陵前,就曾派了一个和尚和一位传奇人物姚广孝等人前去考察。因为明之前的元朝是“秘葬制”,而辽国的皇帝陵墓又一时难以寻找到,在没有帝王陵的规制可作参照的情况下,金帝王陵就成了很好的范本。
在那个时候,海陵王迁都已经是大手笔,迁祖宗陵墓更是前无古人。仅从这一点来讲,我们险些就认为海陵王是一代霸主了。事实上,海陵王的确具备了霸主的气魄,但却没有霸主的风度。
从历史上关于海陵王的记述来看,他彻头彻尾是一位以狂暴好战出名的荒淫好色之君。这位好色之君本是为金太祖儿子宗干的儿子,名字叫完颜亮。太祖死后传位弟弟完颜晟,即金太宗。太宗死后,传位于侄子、太祖嫡孙完颜掸,即金闵宗(后改为熙宗)。完颜掸的父亲早逝,依女真的风俗,其母再嫁给小叔子、完颜亮的父亲宗干。因为有这一层“兄弟”关系,完颜亮与完颜掸是一块长大的。
当完颜掸当了皇帝后,完颜亮觉得和在一起长大的兄弟并无特殊本领,自己却要向这样一个人称臣。他心里很不舒服,在这不舒服之下,他就有了自己也能当皇帝的心思。这种心思终于在天会九年(公元1149年)得以变成现实,该年十二月,他一手扶持起来的阿里出虎在宫中当值,完颜亮秘密潜入宫中计划对金闵宗下手。阿里出虎等人砍杀完颜掸未死,完颜亮及时赶到,这位兄弟希望兄弟能饶自己一命,但等来的却是一剑。完颜亮杀掉兄弟后就登基称帝,历史称他为海陵王。
在南宋史上,提到金兀术,往往让南宋士兵胆寒。海陵王和这位金国名将一样,也是南宋政权的老对手。18岁时,他就被封为“奉国上将军”,在这一年,他来到了当时任金军统帅的金兀术帐下。这小子年纪轻轻,打起仗来却像是深山老林里的精怪,让南宋军队好不苦恼。凭着显赫的战绩,他陆续晋升为骠骑上将军、龙虎卫上将军。
精力旺盛的海陵王打仗很出色,在好色上更出彩。大概从他成为金国的名将开始,就一直奉行着“淫遍天下女色”这一思想。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他居然杀掉了自己的叔叔,为的只是能和婶子共宿良宵。《金史》对他的评价很中肯:“(海陵)欲为君则弑其君,欲伐国则弑其母,欲夺人之妻则使之杀其夫。三纲绝矣,何暇他论。至于屠灭宗族,剪刈忠良,妇姑姊妹尽入嫔御。方以三十二总管之兵图一天下,卒之戾气感召,身由恶终,使天下后世称无道主以海陵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