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
2107500000010

第10章 社会进步和学生的道德教育(1)

(第一节)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机联系

把人们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是社会进步的顶峰。这-时代是由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的,列宁在论说这个时代时写道:“消灭资本主义和它的遗迹、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原则,构成现在已经开始的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的内容。”

苏维埃政权建立六十三年来,我国已从一个地主资本家国家变为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民族压迫,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伟大友谊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国家已摆脱技术和经济的落后状态,迈向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与机械化的集体农业,克服了文化落后状态,赢得国民教育和科学的空前发展并开始征服宇宙。

由于对国家进行了革命的改造,正如苏联宪法所记载的那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已经确立,苏维埃人民道德政治上的一致得到了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发展了。这就是说,苏维埃的社会形态已发展到使社会和个人的目标一致的成熟程度。

苏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改进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

(1979年)的决议中,非常明确和有说服力地指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苏联的建立,国家的物质和精神的潜在力量的巨大增长,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在为和平与国际合作,为各族人民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中取得的胜利,为我党在造就具有共产主义意识的人方面实现纲领性目标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个目标,就是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条件下,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以及向道德理想的接近,已由理想的目标变成现实的任务。

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为培养具有崇高共产主义理想和全人类的道德的新社会公民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前景。在形成人的个性,克服旧的心理和道德方面已出现前所未有的进步。列宁曾断言,资产阶级从来不肯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格的工具。他强调指出:“现在大家都知道,只有同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有密切联系的、诚心诚意拥护苏维埃纲领的社会主义学校,才能成为这样的工具。”

众所周知,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着调节整个社会人们行为的职能,行为的道德准则由于习惯成自然,已为人们自觉遵守,而行为的其他准则要依靠(法律上的、劳动的、政治的)各种法规进行调节。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有阶级性的,因此,道德的内容是反映不同阶层和阶级的风尚和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在人们制订的无数道德规范中,有许多属于普通的道德规范,它们具有国际的、全人类的性质。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要求达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然而,这一原理并不排除道德的阶级性和党性,因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是履行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

道德习惯代代相传并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每一个人在掌握社会的道德过程中,同时也调节自己的行为和评价他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反映人们现实关系的道德也在进步。社会主义使人的道德修养日趋高尚,而资本主义则使人畸形发展,产生悲观主义,不公正行为和反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吸引力是如此强大,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共产主义思想的拥护者,他们反对种族歧视和军事侵略,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和各族人民间的友好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不得不发表有关人道主义危机的声明,称人道主义是毫无其实内容的神话。例如,在美国的教育学中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倾向的实质是利用人类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某些起码的社会生活规约,作为超历史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硬造出一种“永恒的”,一切人都共同具有的普遍道德。

(第二种)倾向表现为根据个人经验或者个人下意识的“我”推论出某种主观的道德。这两种倾向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这是所有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体系的通病,其特点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制造出一种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教育学中诸如此类的“理论”的共同点是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资产阶级企图借助于这些理论培养忠于“西方民主”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人,其目的是对抗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在资产阶级教育学中反共产主义构成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切纲领的重要部分,那是不足为奇的。

正如列宁所写的那样,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发展中的一切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证明,理想、道德原则都是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恩格斯写道:“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代世界崩溃时起,就统治着人的头脑。”

作为道德发展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进步合乎规律的结果。共产主义道德与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准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列宁在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我们的道德是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的。我们说:道德是为破坏剥削者的旧社会、把全体劳动者团结到创立共产主义者新社会的无产阶级周围服务的。”

共产主义道德的社会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新的社会关系中,公民的个人利益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忘我地为党和祖国服务则成为苏维埃人的生活法则。

共产党在同资产阶级道德的表现和行为作坚决斗争过程中,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原则精神,为劳动、和平与进步而奋斗的公民责任心教育全体劳动人民,从而使新的道德方式成为人的内心需要苏共纲领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摒弃剥削阶级的道德,以共产主义道德--反映全体劳动者的利益和理想的最公正的、最高尚的道德对抗反常的利己主义观点和旧社会的风俗习惯。在剥削者统治下,道德和正义的一般准则,往往遭到歪曲或无耻地被践踏,共产主义无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或是在各族人民间的关系上,使这些准则变成牢不可破的生活规范。共产主义道德是在人民群众几千年来与社会压迫和道德恶习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是全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共产主义道德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其培养形式和方法也不断充实、更新。

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准则的道德原则已经成为苏维埃人在社会失活、劳动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

这些原则反映了社会对人的行为的总要求。这些要求和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最密切的联系,并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人的行动符合道德原则,即要求人的行为尽可能做到服从社会的利益,服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条件下,道德才能从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和屈辱的工具(就象在过去所有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的那样)转变成人与人之间建立人道关系和相互尊重的工具。共产主义的道德促使苏维埃劳动者在为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团结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生活进行革命改造的重要因素。

共产主义道德是随同苏维埃社会的发展,随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而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条件下,正在进行着不断丰富道德关系、道德原则的过程,也正在不断确立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对社会成员提出的道德要求。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开始时总是先由苏维埃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所确立,然后逐步得到苏维埃社会全体成员的拥护,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当然,与此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在人们现在所处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在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某些妨碍着社会道德意识和行为形成的客观原因,而且在许多场合,还会产生那些作为反道德现象基础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各种道德关系的形成是跟每一个人从旧的残余势力的桎梏中,从不道德行为的倾向中争取解放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下,道德规范暂时不可能完全成为人的行为基准,所以还不能排除行为的社会准则遭受破坏的事情发生,因而需要采用法律准绳来调节人的行为。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善,道德关系也相应完善,旧的道德标准终将被摒弃,因为旧道德标准是为旧习惯势力所支持,有时受资产阶级意识影响而存在的。

但残余的道德标准不会自动消亡,必须跟它们作坚决顽强的斗争,苏维埃人对消极面与不道德行为的那种不容忍的态度,证明公民的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人与人的关系的进步;证明公民在社会政治上的成熟,证明他们准备为确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理想作坚决斗争。

在社会主义现实的条件下,共产主义道德信念是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为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共产主义原则而进行的斗争中,在党、国家和社会机构的整个教育工作体系(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有报刊、广播、电影和电视等等)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创建共产主义社会结构形式的过程中,共产主义道德进一步确立并得到加强。社会的进步,社会成员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一致的劳动,以及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日常管理,在日常活动中进行同志式的合作和相互支援,这一切对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

共产主义道德是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人民群众的道德理想和原则的直接继承,它受现代经济关系的制约,日益成为全人类的道德。在我国条件下,这种道德的全民性质是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准则形成的客观前提。共产主义道德的胜利会消除人们现实行为和社会赞许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况且,这些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学说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已经载入我党的纲领,这是在消除理论上的道德和模范性的道德之间不协调现象方面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苏维埃社会中,已经确立并得到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行为的客观道德标准,这与其说是法律的力量,不如说是社会舆论、人的良心和公民责任感的力量。

在建设共产主义和完善新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有充分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制订出人们合理的社会行为准则,而且有充分可能防止个别人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不道德现象。

处于建设共产主义阶段的社会道德,在变成全民和反映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道德的时候,仍然是具有党性的道德。如果说,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形成的,那末,共产主义道德则由单一社会成员间的关系发展而成的,因为单一社会排除了人们道德修养方面的客观障碍。恩格斯在论述这样的道德时写道:“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只有在现代条件下,在共产主义劳动企业中形成的那些生产关系中才能得到体现。对这些关系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高度文明,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工作人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车间和科研机构、实验室、设计室等的有机联系。按照马克思的预言,在这些地方劳动将变成一种实验的、物质技术的和有目的的科学。

现代的学生也受到社会主义环境以及作用不断增长的文学艺术的良好影响。科学技术和获取大众情报信息手段的急剧发展,都对他们有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教育情况作实质性的分析表明,虽然关于积极因素对提高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的总的概念是明确的、无可置疑的,但不能认为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场合下这些因素和教育成效之间必然产生直接的联系。因为每种因素之中都潜藏着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的影响力量取决于它们赖以起作用的那些条件,还取决于它们引起学生怎样的反映。

每一代新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自己的社会职责。年轻的一代掌握了父辈的经验,便渴望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改造世界,使之更加富裕,充实。承认我们的青年担负着这样的社会职能,同资产阶级那种煽起强烈的敌对情绪的所谓“新旧两代鸿沟与矛盾论”毫无共同之处,我们的全部生活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这里不存在那种声名狼藉的父子反目的社会问题,因为我们国家的老一辈和青年的生活的最终目的和总方向是一致的。不过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社会发展的辩证法,预见到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当我们说,我们这里父子间不存在矛盾时,我们是指,在我们这里没有对抗性的矛盾,但并不否认孩子们和成人间一般仍存在差别。不但如此,老一辈共产党员不仅承认,而且还全力支持年轻人生活方式中一切新的和先进的东西,同时告诫并帮助他们克服有时和真正的优点一起产生的道德上的缺陷。我们的青年人也从不轻视前辈的革命道德,而是接过老一辈的道德,奔向未来。

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利益,道德必须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因此不能脱离开年轻一代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谈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然而,资产阶级教育学家硬说在现代条件下没有阶级矛盾,只有不同代人之间的冲突和工业技术条件引起的“全球性青年道德危机”。发表这些武断言论为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替充满非道德行为和退化的、对剥削阶级社会的不可动摇性完全丧失了信心的资本主义社会涂脂抹粉;都是为了转移青年和所有进步人士对当代迫切的道德问题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