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主任培训教程
21135900000017

第17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7)

二、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青春期生理特点,加强生理保健工作。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心理的特点,健全完整的人格。

3.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性知识,树立科学的性意识。

4.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纪教育,尤其是性道德教育。

5.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学生的早恋问题,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友谊。

6.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促进身心健康。

四、青春期教育的方法

面对独立意识日渐增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青春期学生,班主任应怎样帮助、引导他们顺利地渡过这“多事之秋”呢?

1.更新观念,主动应战

“性”是人身上最难控制也是最需要控制的一种本能,性道德的完美直接体现着人格的完美。人既是自然人,同时又是社会人,人的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动物那种纯的自然属性,而是已经人化了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指导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交往性、道德性以及劳动中的合作性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从人的属性可以看出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既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因此,班主任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交往关系,转变传统观念(视“两性”为禁区),主动把性教育纳入班主任教育工作的范围,成为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主动教育、主动应对,坚持提前教育,预防为主。性问题教育指导更应强调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发生了问题再跟在后面去解决。

2.转变角色,师生互动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时,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尊者、长者、说教者,还是知音、朋友、亲人,这关系到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渡过青春期。因此,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不能居高临下,以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学生,而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当我们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问题、对待学生的过失时,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学生怎样对待爱情,这是教育工作最细腻的一面,它要求教师有真知灼见,把教育技巧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青春期教育是关注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的过程,这种教育比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更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班主任要以朋友或“参谋”的角色对学生晓以利害、喻以事理,真正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悦之以心、导之以行。

3.尊重学生,升华情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不使他们在公开场合丢面子、难堪;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为学生所为,尽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生活;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自己作决定,不过分干涉学生的活动和自由;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反对公开指责、扣压信件、强迫交代、限期断交等非人道行为。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将青少年萌发的性和爱的意识赋予更多的社会的、文明的、高尚的内容,帮助青少年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学会发现、理解、创造爱;引导学生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正确地处理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规范要求的关系;指导学生理解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并逐渐学会适应这种角色要求;帮助学生将爱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升华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青春期早恋教育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由于性发育和性成熟,带来了性意识的萌芽和发展,并对异性发生兴趣和好感,少数学生产生了初恋的情感和行为,如果缺乏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产生“早恋”。近年来中学生早恋现象有增长趋势,早恋人数增加,年龄趋小,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据对全国八大城市8000名中学生调查显示,有55.5%的学生承认自己有心中特别喜欢的异性同学;有25.5%的学生承认自己早恋或正在早恋。从年龄上看,13~15岁占早恋学生的19.4%;16~17岁占47.5%;18~19岁占33.2%。再看看中学生对早恋的态度:

上述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早恋的态度是认同,家长、教师基本持反对态度。中学生认为恋爱对学习影响不大,甚至会相互促进的占44.5%。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家长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学生早恋,结果收效不大,反而给孩子留下永远的创伤。西方对学生早恋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是情感教育,尊重他们的情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倾向,消除其性别神秘感,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教育效果比较好。我国中学生早恋已经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班主任对待早恋学生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全面普及中学生的性教育,在青春期教育中引导青少年学习生理卫生知识,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明白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正确处理性生理和性道德的关系,教育学生学会与异性友好交往,增强学生性道德和性适应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教育和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学习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一以增进学生的充实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课余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男女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要注意活动的思想性、情趣性和新颖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和转移自己的情感,并让这种情感在彼此尊重、关心、互助中得到升华。

(3)正确对待“早恋”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青春期学生的“早恋”,引导男女学生建立正常的友谊,是班主任工作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首先,要防止学生“早恋”的产生,需要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交往状况,发现苗头及时教育,防患于未然。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早恋”问题,既不要大惊小怪,简单粗暴地横加指责和制止,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是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和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教育学生既要珍惜纯洁的友谊和爱的种子,更要珍惜青春期学习的大好时光。班主任要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使自己融入整个集体之中。

(4)处理学生“早恋”要讲究艺术。中学生“早恋”对班主任来说是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讲究技巧。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对学生“早恋”采取“三个不能”:一是不能告诉家长;二是不能在全班宣布;三是不能改变对该学生的看法。任小艾高超的教育艺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早恋”时,应注意尊重、理解学生,不能指责、讽刺挖苦;要信任、爱护学生,不能随便向家长“告状”;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为学生保密,不能公开点名批评,也不能公布于众;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学生怎样对待爱情,这是教育工作最细腻的一面,它要求教师有真知灼见,把教育技巧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他还指责过这种情况:“我知道有这样一所学校,那里的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就像过去的训导员一样,伪善地严密监视学生是否‘谈情说爱’。在这里,男孩子送女孩子回家被变为是一种耻辱,这种事不仅要受到指责。甚至还要公开处理,给当事者提出一些侮辱性问题(‘你们谈什么?’‘你们笑什么?’)随后,教师就摆出一副严肃面孔告诫他们说,谈恋爱还为时过早,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等等。”他又进一步指出:“这种‘道德说教’的危害,不仅会扼杀个别学生的心灵里刚刚萌发的爱情幼苗,而且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神采取如此粗暴的态度,使他们对爱情逐渐产生一种错误观点,他们头脑中关于道德标准的概念被歪曲了。”也就是说,他们或许就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爱情视为人类不能容忍的可鄙的事情之一。经验告诉我们,你可以单独对一个学生私下严厉批评他的错误行为,但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在异性面前,轻微的伤害也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情绪。异性和性爱以及许多与性有某种关系的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没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不正常,解决学生“早恋”,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具备教育的艺术性,要提高教育水平。

§§§第六节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调适

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要求班主任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心理健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老师的心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9/6的被检测老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人标准差。

广州市天河区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作繁重、压力过大;二是“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这一公式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

1.工作繁重、压力过大,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教师有多维度的角色取向;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教育内容的广泛性,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同时,教育工作的示范性.也提出了教师自我形象塑造的高要求。正因为做一个合格教师难度大、要求高,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与压力,势必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要严重。

据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报道:在老师中有37.5%的人常对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有309/6的教师社会适应不良,有情绪问题;有20%的老师需要心理医生特别关心;另有30%的教师不易与人相处。

在我国,老师压力过大,心理状况不佳,更有其特殊的背景: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虽然“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国策,但政府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经费来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面临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艰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这与教师原有的认知结构、业务能力发生冲突,加上各种刚性的考核,在压力重围下的老师,容易出现心理负荷过重。

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每天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努力的、听话的、淘气的、顽皮的,性格各异;学习、生活、身体、品德表现,样样都要管;在学校的每一分钟要管,上学放学路上要管,在家表现还要管,即使是双休日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害怕学生出什么意外。学生成绩不好、学生顽皮不听话、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等负性事件是家常便饭,许多时候灰色情绪不请自来,加上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工作量非常大,许多班主任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

2.教师承受各种压力的“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据调查,教师抗教育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不少教师时常担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相当数量的教师有强迫症状,时常出现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行为,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等症状,尤其是由于社会的偏见.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常常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容易损害心理健康。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班主任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也是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

1.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健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工作,在教育和教学中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奋进,会不断地学习、探讨、研究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心理健康一般有六项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使老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应付客观环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善于与人相处,适应社会,使自己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关系协调,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使个体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平衡,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工作效率。

2.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是班主任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的集体认知活动过程,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而学生的情绪又需要由班主任来激发和调动。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建构和谐、合作、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也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信服教师的人格、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行,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