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来到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就变成了独立的和别人都不相同的个体。从父母孕育着我们生命到哇哇落地就预示着生命已经开始延续,预示着人生道路开始一步一步走向轨道,走向旅程。
快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假如你喜欢武侠小说,你没有必要愧对红楼梦;假如你喜欢的人突然销声匿迹,你没有必要寻死觅活地断言他一定洒脱地离去;假如你的朋友不幸,你没有必要怨天尤人;假如你认为张曼玉艳美绝俗,你没有必要眼馋肚饱虐待老婆;假如你已经身心交病,那就去教堂忏悔,没有必要仇视别人的平庸;坦然面对心融神会,快乐就在你心里。
一个不懂得满足的人,就会失去心灵的安宁,失去了做人的快乐。要想做一个虚极静笃的人,不但要常怀一颗无为的心、还要时刻保持一颗平淡的心,找回自我,让心灵回归,让内心和谐才是最为关键的!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金钱,但那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要想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让一生的快乐都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淡看名利得失,不计过眼烟云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常常听到有人用“看淡”或者“放下”的教诲来为人消除烦恼。据说这是佛教的精髓之一,百验百灵。实际上,“看淡”和“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怕是要与登天可比了。
僧人的鞋子上面,左三个洞,右三个洞,为的是让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但是人在诸多欲望面前却很难看得破,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自己渴求的东西时,是很难低下头来看的。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开始考虑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会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身体健壮的慧明,满怀信心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做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没有放弃……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抬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默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竟然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也没想到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深知伸缩蜕变之理啊。”
高僧微笑着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转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即是我中意之人。”
世间腐钝之人,执着于勇气和顽强者不在少数,但是往往却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样,并不能达到心中向往的那个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脸肿,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在己之所欲面前,我们缺少的是一份低头看的淡泊和从容。低头看,并不意味着信念的动摇和放弃,只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有一个人自称棋迷的老王,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同人家下棋。一次在闲聊中他说: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下棋的技术就很不错了,经常参加县里或市里的比赛。他为此很是骄傲,就连以前教过他的老师都不放在眼里了。有一天,他过生日,请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他的女朋友和教他下棋的老师。
宴席过后,他如同以往一样决意跟老师赛一盘棋。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每局都用一样物品做赌注。第一局用一百元做赌注,第二局赌老王最心爱的车子,第三局赌老王女友送他的生日礼物。老王痛快的答应了。结果第一局他轻松的就赢了老师。第二局的时候,老师很郑重地警告他说:“不要太骄傲,如果输了,车就要不回去了。”老王当然知道车子在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很用心地跟老师又过起招来。可是让他意外的是,他这次没那么幸运,居然输了。在第三局中,老师又对他说,如果他赢了,不光可以保留住女朋友送他的礼物,还可以把车子也拿回去。于是他就更用心了,全部的精神都放在棋盘上。人们不可置信的是,他居然又输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平时自己轻松就可以赢得的胜利,怎么会如此大跌眼镜一再失败?老师最终当然没有要他的车子和他女友的礼物,临行前他送给自己这个弟子五个字:“外重者内拙”。
老王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正因为他太在意车子和女友送他的礼物,所以思想上有了羁绊,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因而将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
看淡人生,以一种平静恬淡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不必对过去懊丧嗟叹,对未来斤斤计较。不必为未知的命运背上沉重的行囊。看淡人生,使心灵不再受世俗的羁绊,潇潇洒洒,淡淡定定,从从容容,快快乐乐。把紧锁的眉头舒展,让久违的笑声从心底传出,开开心心的生活,活出自我,活出从容,活出多彩!
人生应当知足,才能悠然喜乐
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从而常乐。
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能会有时间和心情感受快乐带给我们的美妙感觉。只有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才会真正地体会到快乐。快乐无价,懂得知足,我们才会更快乐。少一点贪婪,少一点自私,让我们学会知足,自由享受生命带给我们快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觉得是快乐的。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不满足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
有一个小朋友丢失了一个玩具,十分难过。正在寻找玩具的时候,一个大朋友见他可怜,就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个玩具给他。这时候,这个小朋友显得更伤心,大朋友非常不解地问他:"你现在不是得回一个玩具吗?为何还这样伤心?"小朋友回答说:"因为我本可以有两个玩具。"
追求满足不了便产生了痛苦,而当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很快便又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追求。总是不满足,就总是有痛苦,真是"欲壑难填"。
人应该知足,承认和满足现状不失为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知足者想问题、做事情能够顺其自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并乐在其中。这并不是削弱人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在知足的乐观和平静中,认真洞察取得的成功,总结经验,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准备。知足常乐,是个人永远的精神追求。
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知足,就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时,也会泰然处之。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掉压抑与沉闷,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一直以来都想要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就都归你。
于是那个人就拼命地跑,太阳已经偏西了还妄想多跑一段的路程,虽然已经尽精疲力竭,可是他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却再也没有起来。有人就在他倒下的地方,随便挖了个坑,就把他给埋了。牧师在为他做祷告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正如《伊索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统统失掉了。”
人生就像是一杯白开水,盛水的杯子华丽与否关系着这个人的贫与富。但是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以后的时间里,你可以任意地加糖、加盐,只要你喜欢。
于是,便有许多人无谓地往杯子里添加各种佐料,直到杯子里的水已经溢了出来,最后你喝到嘴里的水反而是一种苦涩的味道。
下面是另一个很有意蕴的故事:
几个人在岸边钓鱼,旁边有游客在欣赏美景。这时只见一名垂钓者把渔竿一收,钓上好大一条鱼,足有3尺长,落在地上依然翻腾不止。可是垂钓者却摁着大鱼,解下鱼嘴里的鱼钩,顺手又将大鱼投进了海里。
周围观看的人们很是不解,难道如此大的鱼还不能让他满足吗?这个垂钓者的雄心可真够大的。
就在围观者屏息以待时,垂钓者的渔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鱼也不小,足有2尺长,垂钓者仍就是不看一眼,顺手又把鱼丢进了海里。
第三次,垂钓者的渔竿再次扬起,这次钓线末端抅这一条不足1尺的小鱼,围观的人们以为这条小鱼也定会被扔进大海,没想到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木桶里。
观看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垂钓者:“你为什么舍大而取小呢?“想不到垂钓者的回答竟是:“哦,因为我家里的盘子最大的不过1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盛不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千万不要太贪,有贪得无厌就必有得不偿失,只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不停地诱惑着我们去追逐物欲和金钱,然而过多地追逐利益只会使我们迷失生活的方向。
伊壁鸠鲁说:“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得到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贪婪就是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私欲。然而欲望没有止境,就如同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样,不论是对美食、金钱还是权力等等,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因此,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也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与麻烦。
正如《伊索寓言》里所讲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就算是你可以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不过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索后的一种醒悟,谁懂得其中的含义,谁就过得轻松、活得自在,知足常乐,睡得踏实,走路也会稳健,回首往事也不会怀有遗憾。
因此,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颗美好的时光。不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或是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倒不如轻松面对,即使放弃或者离开,也会使你学会平静。“身外物,不奢恋”是顿悟后的清醒。试想:即使你拥有整个世界,一日三餐,你只能到吃饱为止,一次也只能选择睡一张床,即使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如此享受。所以,在诱惑面前切记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因为生活中,鱼和熊掌不可能兼得。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生"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了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曾国藩认为人生一切都"不宜圆满",以免乐极生悲,名其书房为"求阙斋",体现了知足常乐的智慧。林语堂说半玩世半认真是最好的处世方法,不忧虑过甚,也不完全无忧无虑,才是最好的生活,这流露了知足常乐的幽默。
有一个民间故事。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的。这里并不是说不思进取,不前进,而是在自己的能力控制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前进。不要把太多不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事摆在眼前,不达到目的就绝不放手。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在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从而常乐。
踏实做人做事,幸福快乐生活
如果给你一张报纸,然后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把这张报纸对折了51万次的时候,你猜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
踏实做事不是要求我们埋头苦干,不管做什么是工作,只知道盲目蛮干是不行的,埋头苦干,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做人做事,只有做到尽心尽力,才能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做人要用心,做事要尽力,用心思考,用心做事,不要为欲望所驱使,成为欲望的奴隶,要以一颗平常心来踏实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真实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