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史上99个生活的经验大全集
21159600000005

第5章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1)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人世间,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

宽容并非是胆小无能,而应该是一种善,是一种美,是一种人性,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乐于忘记,宽待他人

乐于忘记,着眼未来,把精力放在大事上;不念旧恶,注重现在,把洒脱用于做人上。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记,反之,别人倘若有愧于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合,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经验要诀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礼相待,说不定也能使对方改“恶”从善。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因此,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不念旧恶,宽待别人,是对待自己的最好方式。

允许别人犯错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的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事;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人格魅力。

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捡了一条命,这笔“买卖”做得值。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急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

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吏!

经验要诀

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倍加努力、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潜力。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只因报恩的情意常常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报答;如果激励他,他就会竭尽所能。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化敌人为朋友

佛界有一幅名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人还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这些话都是强调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

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其功勋卓越,战绩辉煌,成为当时倾倒朝野,名扬天下的几位名将之一。而蔺相如呢?则布衣舍人出身,大智大勇,多次在赵国危难之际力挽狂澜,赢得了赵王的青睐。此时,廉颇便居功自傲起来,以为蔺相如以区区口舌之劳而位居相位,实在是令人不服。于是,经常做出一幅姿态和脸色故意让蔺相如看。而蔺相如却极力回避,不与廉颇发生争执,虽廉颇视他为敌人,而他则退让之,以国家大事为重,个人私利小事为次之。两人僵持了很长一段时期,后来还是廉颇主动认错了。廉颇听蔺相如的舍人说他不愿与廉将军争位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那就是赵国的大局。一旦两人窝里斗,岂不给强秦制造了一个消灭赵国的大好时机?于是,坦率的廉将军便身负荆条,主动去蔺相如府上请罚。两人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赵国抵抗秦国的侵略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故事使人们明白了化敌为友的重要性。

敌人和朋友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很难说清楚。也许人们为了利益之争会结成各种各样的集团、组织和阶层、阶级,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走到一起,又行动一致,思想大致相当,因此成了朋友。而敌人呢?可能有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也可能是具有无法避免的冲突对象。这样朋友与敌人的关系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核心。你的父母、妻子、子女肯定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而你的竞争对象则大多数会成为你的敌人。但是这只是我们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种关系是不断调整、随时都可能有变化的迹象。正如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托马斯·潘所说:“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我们也没有永恒的利益,我们所有的是共同的利益,一种与英联邦一致的共同利益。”可见,敌人与朋友只是相对而言,也只是暂时的,并非永恒不变,那种幻想拥有永远的朋友和怀有永久的仇恨者,是超现实又无法做到的。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大利益,相反却是被分割成了无数小块个人利益、集团利益。于是,形形色色的个人、个人组织、团队、集团、阶层、阶级充斥了社会的各个地方和角落。为了谋取集团、阶层的最大利益,他们拼命地合抱起来,结成朋友关系以对付别的集团、组织。一旦他们获取了利益,便往往有一批人要分离出去,去寻找更具体、更符合自己的利益集团。于是,这种动态性很强的朋友关系便说明了利益之争是各种关系的根源。而敌人呢?则完全可能成为朋友。前些年,南京周围有四家较大规模的化纤工厂,为了争原料争市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因此,各个公司都为此感到力不从心,望“争”兴叹。江湖恩怨几时休?后来,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不断加强,跨国公司的蜂拥而入,给这几个公司的领导人当头一棒,他们才清醒地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敌人却是来自海外的“狼”,于是,四家公司马上调头,目标一致对外,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集团。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他们还是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了。

因此,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光靠朋友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只有将那些过去与你是竞争对手的人纳入到共同利益中,以壮大力量去夺取更大的胜利。朋友和敌人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甚至是同病相怜,都可以结成朋友,而结成朋友的根本目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在社会的奋斗和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为自己、为他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更多的机会。敌人,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错觉所致,或是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所致,使他在心理上印上了你是敌人的强烈印象,而你一旦想改变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却是难上又难。所以,这一切全靠你的勇气和非凡的远见与卓识,与朋友团结,与敌人握手。

经验要诀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社会纷繁杂芜的人际关系中,你不妨去冷静地观察,努力寻找你的朋友和能够成为朋友的敌人。或许你是位个人主义很强的人,很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自我奋斗;或许你是位理想主义者,视而不见世间敌人的阴险与毒辣,而将这世界想象成如何美好与安静。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而且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现实的残酷总有一天会击碎你那理想主义的光环,使你认识到集团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力量之单薄。总之,冷眼看世间冷暖,笑谈人生得失,与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也不失为一种心满意足、春风得意的心境!

豁达大度天地宽

宽容不仅是做人的美德,还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豁达一些,宽容一些,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开阔,自己也活得更轻松。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两个故事:

一段是孔明三气周瑜。这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一气是赤壁战后,周瑜损兵马、费钱粮打仗,却叫孔明图了个现成,得了南郡、襄阳、荆州三地,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二气是周瑜使用美人计,骗刘备到东吴成亲,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刘备和孙夫人成亲后双双回荆州,并打败了周瑜的追兵。孔明使军士在岸上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又“大叫一声,金疮迸裂”。三气是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虚名替刘备攻打西川,实则谋取荆州,被孔明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了一封信规劝他,周瑜看信后,仰天长叹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这个火烧赤壁,打败曹操83万人马的吴国将领周瑜,就这样活活被孔明气死了。“既生瑜,何生亮!”短短的六个字里,就说明了周瑜这个青年将领是怎样的气狭。而孔明在许多战役中恰恰是利用了他的这个弱点。无怪东吴继周瑜统兵的将领鲁肃说:“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

另一个故事是司马懿的坚守政策。我们知道,孔明是善用“激将”法的,先用“激将”法说服孙权与刘备共破曹兵,再用“激将”法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死,后来在阵上又活活骂死魏老将王朗。

在与魏将司马懿作战中,司马懿连败数阵,采取了坚守政策,高垒不出,孔明又想起了这个办法,想把司马懿“激”出来。于是,他找来一套女人的衣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写了一封信,派人送至魏寨。信中说:“仲达(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信后,心中虽怒,但却不动声色,假装笑着说:“诸葛亮怎么把我的性别搞错了?”他收下了女人的衣服,并问及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后来,孔明劳师无功,最后病死军中。

经验要诀

古人云:一个豁达之人,必定是个“胸中无半点物欲,眼前自有空明”的淡泊之人,必定是个“得固不喜,失亦不忧”的逍遥之人。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古今中外因豁达、开朗、宽容、谦让的品德而获得他人的友情、爱戴,或者消除仇恨、恩怨的例子数不胜数。

上面几个小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它说明“度量”问题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个人小节,在某种重要的关头,它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古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培养豁达的性格,使自己心胸更宽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