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鱼香肉丝吗?你做过吗?答案都是肯定的。每个人做的味道都会不一样,必须向做得最好吃的那个看齐。说明书能帮助我们获得美味,成功创业的例子,无疑会是创业起步阶段最好的说明书。
不识字没关系,先读懂社会的大书
有的人失败了,他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时运不好,而且没有学历那块敲门砖,根本不能自己创业;有的人失败了,他却认为这是个生命转折的机会,他开始自我创业,即使没有高学历,高文凭,他却凭借自我的社会经验、凭借脚踏实地的一步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没有专业的知识,只有读懂了社会这本大书,创业仍旧会成功。
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都才是成功创业的真王道。曾在年轻时参加台大EMBA第一届报考吃鳖,只有5专学历的郭台铭就向你证实了如何低学历也可以成功的道理。
1974年,24岁的只有专科学历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公司刚刚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郭台铭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认为,经济危机不过是一时的,只要他能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好转的时候,他于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
郭台铭的第一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经济危机早就过去,房地产价格飞升。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第一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郭台铭虽然没有高学历高知识来帮他分析,但是他有着充分的社会经验来支持他,他决定做什么都没有做实业扎实。于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
靠着第一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十大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第一批生意。
郭台铭相信自己凭借实力可以把生意越做越大,他把累积下来的资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但是他觉得值得,他的经验告诉他,做实业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创业初期既拿不到太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也无法拿到银行的信贷,仅仅依靠着小额资本不断推动企业发展。除了吃苦耐劳精神和强大的专注力,郭台铭还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学习经验又变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能力。在管理工厂的同时,郭台铭和所有重要的客户交朋友,了解这些人的想法,掌握一线厂商全球IT行业的沿革趋势,甚至,他还深入了解客户公司管理。他知道自己没什么学历,但是他并不为此自卑,他勤于思考,勤于向别人学习,甚至向对手学习。就这样,随着郭台铭的不断努力,鸿海已经成长为年收入数亿元的知名企业,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低学历照样可以创业成功。
初入职场,李刚总是非常自卑自己没有学历。一天中午,他刚吃完饭,就迎头撞上部门经理,经理随口问他:“你能不能帮我订一份盒饭,或者让王主任回来时帮我带一份?”这是老板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尽管有几分随意。李刚仍然既紧张又兴奋,他给快餐店打电话,盒饭已经卖完了。王主任出去吃饭,没有带手机,他也一直联系不上。他紧张极了,不知道怎么办,红着脸告诉老板没有订到盒饭也没有联系到王主任。虽然没有受到老板的责难,但是他心里很失落。这件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做好一件事情跟学历没关系如果他灵活一点,多一点经验向做成一件事并没有什么困难。于是他开始跟周围的人学习经验,从社会这本大书读起。
不久,他又遇到一件事。老板打电话来找李助理。他回答老板说:“李助理还没有回来。”但他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随口就推掉老板的问题,而是应该帮助老板解决问题,于是接着说:“我马上让她联系您。”老板说:“我有急事,别人也可以。”他立即问道:“这里有还有其他助理,我也可以帮忙,您需要哪一位?”这样,老板的问题解决了。
李刚工作三年,虽然没有学历的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助理,但是他渐渐变得和别人不同。因为他接电话和别的同事是不同的。“没有”,“不清楚”,“不知道”不再是他的常用语,他接电话时会给对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浪费在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中。三年后的他是这样接电话的。一位客户要找最有经验的王工帮助他解决产品故障问题,而王工正好外出未归。他的回答是“他出去了,请问您有什么事吗?”他还会补充回答“我们这还有张工、李工和程工,他们都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张工擅长您的产品那方面的故障。”这样,客户会选择另一位工程师,而他也不必因为王工不回来而干着急。李刚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又过了不久,他就凭借自己学到的经验自立门户,自己创业当老板了。
每个人都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优点,一个不太会读书的人,也有可能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他可能不太会记住书本上的东西,他可能考试成绩不好,但有可能对市场非常敏感,人们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尝试什么,他敢于言败,经验丰富,他可能不识字,但是他读懂了社会这本大书,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擦鞋匠的创业蓝皮书
失败后想要创业?创业不知从何下手?小生意不想做?大生意却做不了,失败后眼高手低的人到处都是,然而失败后创业成功的人也举不胜举,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创业者自己,而不是取决于生意的大小,只要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生意并无大小之分,小生意也能做出大文章,小生意也可以走出大企业家。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市场到处都有“百宝箱”,就等着有心人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了。虽然你从事的是一些小生意,但这往往也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东西,而这些行业也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商机,只要你能把握好,成功就在不远处。
提起台湾富豪王永庆,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然而在创业初期,他是从“一粒米”开始积攒他的财富。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小小的米店勉强为生。那时,嘉义地区已有近30家的米店,同行竞争非常激烈。只有200元本钱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显而易见他不具备任何竞争力,然而他没气馁,他相信生意可以从小做大。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尽管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他还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改善。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米的质量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成功的商机。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把米筛干净然后再卖。就这样使用过的顾客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想出了改善经营的妙计。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不存在送货上门等服务。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沉重的困难了。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如果改善这一点,不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了么?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就敷衍了事,他还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顾客的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每次给顾客送米,王永庆都会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根据顾客曾经的用米量来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顾客家里,可以使马虎的顾客不至于有断米的事情发生。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那个外表虽然破旧的小铺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王永庆就这样从小小的米店生意一步一步发展到他后来遍及台湾的事业。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业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可以成功创业。
“这些年来,很多创业者都想从高处直接开始,每个人都想做大生意。大家都热衷于做大、做强,大循环、大流通、大手笔,都避着一个‘小’字,唯恐落个小家子气,吸引不了别人的眼球。”其实大有大的难处,小也有小的妙处,尤其是生意人做买卖,假如人家都一股脑儿奔着大市场,你却另辟蹊径,从小处着眼,反而能闯出一片新天地,赢来无限商机。”小生意并不代表不能大成功,而虽然看似小本生意,但如果算总量的话,其利润就相当可观了,尤其对于那些利润都能维持在百分之几百甚至百分之一千以上的产品,销售利润就更为可观了。只要有利润,就是好生意,就代表创业成功了。
创业者搞经营,当然要赚钱,只是,如何赚钱还得要花心思。产品要畅销,利润要丰厚,并不在于一味做大求全,生意的利润并不是说投资大,项目大,就一定会收益大的,类似针头线脑的小生意里,同样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经济效益。即使是擦皮鞋、卖大米、这类被人看做是小商小贩的营生,只要你能独具慧眼,只要你能挖掘他们的潜力,那么小生意同样会被做大,创业同样成功。
做大做强,制度第一
“唐人街”遍布世界,但是华人世界至今还没有出现可以与美国的通用、杜邦,日本的松下等相媲美的大型国际企业,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个人能力经营模式没有完成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的转变。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是我们对企业制度的建设关注不够。企业的兴衰成败与制度化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与其在形成过程中每个人的落实、每个团队的落实是分不开的,个人的落实和团队的落实共同推动了基业的常青,而落实必须依靠制度完成。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企业想要在本行业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是十分困难的。企业对客户的承诺就成为客户衡量企业的标准。企业承诺过的就要落实到,这表现出的就是诚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喊诚信,讲落实,但真正为大家所认同的却寥若星辰。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做到制度化管理,因而这样的企业也就无法保持常青。
西洛斯·梅考克是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的老板。他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如果有人违反了公司的制度,他一定毫不犹豫地按章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讲人情,相反,他非常体贴员工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员工着想。
有一次,一位跟梅考克干了10年的老员工违反了公司的制度,酗酒闹事,迟到早退,还因此跟工头大吵了一场。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是谁违反了这一条,都会被开除。当工厂的工头把这位老员工闹事的材料报上来后,梅考克迟疑了一下,但仍提笔写下了“立即开除”四个字。
梅考克毕竟与这位老员工有过患难之交,他本想下班后到这位老员工家去了解一下情况。不料这位老员工接到公司开除的决定后,立刻火冒三丈。他找到梅考克,气呼呼地说:“当年公司债务累累时,我与你患难与共。3个月不拿工资也毫无怨言,而今犯这点错误就把我开除,真是一点情分也不讲。”
听完老员工的叙说,梅考克平静地说:“你是老员工了,公司的制度你不是不知道,应该带头遵守……再说,这不是你我两个人的私事,我只能按规矩办事,不能有一点例外。”
梅考克又仔细地询问了老员工闹事的原因。通过交谈了解到,这位老员工的妻子最近去世了,留下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跌断了一条腿,住进了医院;还有一个孩子因吃不到妈妈的奶水而饿得直哭。老员工是在极度的痛苦中借酒浇愁,结果误了上班。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梅考克为之震惊,他接着安慰老员工说:“现在你什么都不用想,快点回家去,料理你夫人的后事和照顾好孩子。你不是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吗?所以你放心,我不会让你走上绝路的。”说着,从包里掏出一沓钞票塞到老员工手里。
老员工被老板的慷慨解囊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梅考克嘱咐老员工:“回去安心照顾家吧,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
听了老板的话,老员工转悲为喜说:“你是想撤销开除我的命令吗?”
“你希望我这样做吗?”梅考克亲切地问。“不,我不希望你为我破坏公司的规矩。”
“对,这才是我的好朋友,你放心地回去吧,我会做适当安排的。”
梅考克在继续执行将他开除的命令,以维持公司纪律的同时,将这位工人安排到自己的一家牧场当了管家。梅考克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这个工人的忧难,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他这样做,赢得了公司其他员工的心。大家认为梅考克这样一个关心员工的人,是值得他们为之拼命的。从此,员工们同梅考克一道,为国际农机商用公司的强盛同舟共济,创造了公司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