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共产党英烈志3(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21197600000032

第32章 项英

项英(1898~1941)原名德隆,又名德龙,化名江钧。湖北武昌人。

项英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靠母亲纺织、刺绣维持生计。1913年他小学毕业后到武昌一家织布厂当工人。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1919年,他参加了董必武、陈潭秋等开办的工人夜校,开始懂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产生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强烈愿望。1920年,参与领导了武汉第一次纺织工人大罢工。同年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他即向小组负责人表示“愿意从事工人工作,为工人阶级的翻身解放而斗争”。1921年12月,他参加中华全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工作,随后被派往京汉钱路江岸总段工人俱乐部筹备处工作。

1922年4月,项英由包惠僧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作为武汉区党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任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会员会总干事,负责总工会和各地工会的筹建组织工作。1923年2月任京汉铁路罢工委员会总干事,是“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以京汉铁路总工会代表的身份,与军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6月,他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后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先后在武汉和上海领导工人运动。1925年1月,他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秋,回武汉秘密从事党和工会的工作。北伐军占领武昌后,他任湖北省总工会组织部长、武汉工人纠察队总队长,参加了反击夏斗寅叛变的斗争。1927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工作,任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1928年春,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不久,赴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务委员。随后又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国际监察委员。回国后,在中央负责工会工作。1929年11月,在第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并兼党团书记,成为我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之一。1930年8月,他调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0月赴江西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并兼劳动人民委员及代理财政委员。当时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在前方指挥作战,项英则代理主席职务,主持全面工作。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后,又代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月,参加了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央政策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接着,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副主席,在建设工农民主政权、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筹划部队后勤给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夏任赣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赣南军区司令员。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继续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在“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下,他仍然坚持集中兵力同优势的敌人死打硬拼,使革命力量受到很大损失。其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项英于10月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书记,为组建新四军做了大量工作。随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组织部队向苏南、苏中、皖东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组建后,他用很大精力抓了部队建设。他十分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亲自主持了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同时,还十分重视发扬优良传统,重视抓部队的基础建设,重视干部的培养提高和部队文化工作,为新四军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主持新四军工作期间,由于他思想右倾,不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迁就退让,执行党中央关于皖南新四军北移的指示不坚决,犹豫动摇,延误了时机,以致在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皖南事变中,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新四军遭到重大损失。皖南事变发生之后,项英在突围时隐蔽在赤坑山蜜蜂洞,准备待机北渡,不幸在1941年1月13日深夜被叛徒杀害。时年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