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21220800000033

第33章 谋略(3)

做事如果不想一想就行动,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是想的太多了,翻来覆去,瞻前顾后,就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因此,做事情需要坚决果断。做人要果敢,也就是面对选择、挑战的时候要坚决,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勇敢,不临阵脱逃。如果遇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就会贻误时机,进而“反受其乱”。因为人生都是捉摸不定的,好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的下决心,错过之后就会后悔不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历史上,有许多因为当断不断而反受其乱的例子。例如,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虽然曾经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是由于袁绍的“多谋少决”,缺乏主见,缺少判断能力,不能及时正确地决策的表现,这对一个统帅或决策人物来说,是最致命的弱点。袁绍手下谋士如云,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一到决策时,众谋士各抒己见,他就失去了主心骨,不分良莠,不知取舍,优柔寡断。最后导致官渡一战,败于曹操之手。

在白马之战中,袁绍听说有一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勇将斩了他的大将颜良后大怒,谋士沮授于是乘机建议他及时除去刘备。此时袁绍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大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着就要将刘备推出去斩首。

刘备从容地说:“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鉴之?”袁绍听了刘备的话之后,却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账坐,议报颜良之仇。接着,关羽又杀了大将文丑。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袁绍听后又开始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再次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刘备又辩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

袁绍听后又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反过来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明。”袁绍两次欲杀刘备,而刘备都化险为夷,从中可看出刘备的机敏和袁绍出尔反尔、多谋少决、谋而不断。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良机,应当当机立断,果敢地、及时地作出有利于自我的决策。如何及时地抓住良机呢?这就需要决策者具有果断的素质。所谓果断,是指把经过认真思考的决策迅速明确地表达出来。果断说明了决策者思维专一、反映敏锐,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运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并形成明确的指令。一个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促进发展中要善于适应角色变换,能够运筹谋划,实施正确决断。

作为一个领导要敢于想,敢于做,勇于负责,魄力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优柔寡断容易错失机遇,遇事不决常会降低效率,谨小慎微导致裹足不前。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就是因为魄力不够,结果能力得不到发挥,工作打不开局面,单位形不成合力。善于决断既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种职责,也是党员领导干部水平的一个集中表现。正确的决断不是个人的主观行事,独断专行,而是建立在谨慎周密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多谋的过程。善断如果没有多谋就会成为武断,多谋是为了善断,如果谋而不决,当断不断,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延误时机,那就是优柔寡断。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多谋善断,就要善于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善于凝聚和发挥群众的智慧,善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唯此才是实现多谋善断的可靠基础和重要保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篇》

【释义】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差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意思是说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

成功没有秘诀,就是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坚持能克服困难,坚持能创造奇迹,坚持是我们成就伟大事业必须经过的坚实桥梁。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到;说它难,是因为可以真正坚持下来的,却往往是少数人。如果我们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持之以恒。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那是因为他发明了近两千种的东西,发明专利一千多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的,其中,他最有名的发明,就要算是电灯了。

电灯可是他费了很多心思才发明出来的一样东西,他为了制作这样东西,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直到三四点多才枕几本书来睡觉。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于是他又做了一次实验,他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一条竹丝撕成细丝,经炭化后做成一根灯丝,结果这次比以前的实验结果都好,于是,爱迪生发明了最早的白热电灯——竹丝电灯。接着又经过爱迪生的不断总结,终于有发现了一种更好的照亮方法,他把棉纱给变成了炭,这样就把灯的寿命延长了十三个小时,后来又达到了四十五个小时。最后,爱迪生将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里,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照亮了1200小时。

爱迪生为发明电灯前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正是因为爱迪生这种锲而不舍得精神,使他得到了成功。人到了社会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到处碰壁,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疑自己,就会退缩,最后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我们很多工作做不好不是自己真正的做不好,而是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好。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

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就是认真,只要认真,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工作态度一定要积极向上,哪怕是一件再小的事,也一定要认真对待。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认准了不放手,干不好不丢手。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战胜工作中的阻力。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肯吃苦、不怕累,舍得付出,有一种敢干、敢管的闯劲。一旦认准的事情,特别是决策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干成、干好。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李元蔚《将神灵应》

【释义】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如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确是这样的,这关键的几步往往能决定改变人生的走向,使人获得全然不同的人生,成功人士莫不善于走好这“关键”几步。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上面。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致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很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刘邦、项羽就是典型事例。所以关乎战争全局的问题,应着力考虑,而不可掉以轻心,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定会一败涂地,而无可挽回。

公元383年8月,前秦苻坚亲自率领百万大军大举伐晋,决心一鼓作气消灭东晋,一统天下。东晋闻讯,举国震恐。谢安派谢石、谢玄统兵8万,马上北上御敌。其主力就是谢玄指挥操练的北府兵。淝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前秦的先锋苻融将东晋派来增援的胡彬包围在硖石。胡彬的粮草快要用光,无奈只好派人带着书信向谢石求援。不料信使在半路上被秦兵俘获,苻融马上派人向苻坚报告:“晋军现已缺少粮草,兵力不足,我们应该抓住这大好机会,立即向他们发动进攻。”苻坚马上赶往寿阳与苻融会合,企图一举歼灭谢石率领的东晋军。

然而就在他高兴的时候,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竟然选择了以前被俘虏的东晋将军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到了晋营却提醒谢石说:“趁着前秦百万大军现在还没有全部集合,要迅速展开攻击。只要打败了他们的先锋部队,势必挫败他们的士气,到时候就可以一鼓作气,夺取胜利了。”

东晋将领们接受了朱序的建议。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人开赴洛涧向秦军将领梁成发动进攻。刘牢之率部奋勇向前,强行渡河,大破秦军。秦军不得不向淮水一线溃逃,而谢石、谢玄却指挥晋军节节进逼,直逼寿阳。

就这样,东晋军与前秦军隔淝水遥相对峙。秦军先锋虽然新败受挫,但兵力仍是晋军的几倍,形势对晋军来说依然很严峻。东晋将帅经过精密策划,想出了一条妙计。谢玄派使臣告诉苻融说:“贵军孤军深入,却在这淝水岸边扎营布寨,这样长期对峙不利于速战速决。如果你们稍微向后退一退,让我们渡过淝水,与你们一决胜负,岂不是更好的策略?”苻坚打算等晋军渡河到一半时,就可以乘机发动攻击,杀东晋一个措手不及,于是就下令秦军后撤。

可是没想到秦军一退就乱了阵脚,朱序又乘机在秦兵中大声呼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大部分士兵是被强迫征来的各族俘虏,他们本无心与东晋作战,听到朱序的呼喊,此时更是军心大乱,不可收拾。东晋军队于是借机大举进攻,于乱军中杀死前秦前锋主帅苻融,苻坚本人也被乱箭射中。秦军顿时溃不成军,慌不择路,争相逃命,自相践踏,死伤遍地。苻坚狼狈地回到了洛阳,淝水之战就这样以前秦的惨败画上了句号。正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人生犹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让自身不断接受阳光的洗礼、细雨的滋润,永葆平常之心,小心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常怀敬畏之心,以高尚道德为追求,内心里保持住一块道德的净土,远离浮躁,在精神自由的坚守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善于抓重点,善于抓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全局意识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作为领导者,既不能拘泥于局部,夸大局部,又不能为了全局的利益而忽视局部的积极性,而是应该统筹兼顾,着眼于全局。从眼前与长远看,则更应着眼于长远。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带着忠诚、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追求去工作,关注细节,成就大事。

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俗语

【释义】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们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人们常常感叹机遇难求,于是就有了“生不逢时”郁郁不得志的感慨。的确,机遇常常是稍纵即逝的,因而很多人会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机遇固然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事情的成与败,好与坏是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干的,人是第一生产力。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古往今来,许多名言警句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人类需要学习,知识才能与生俱有、一成不变的,前进与退步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是说,有一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的非常不方便。一天,愚公就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弯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赞同说:“说得对,那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

于是第二天,愚公就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愚公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前来帮忙。他们将挖出的泥石搬到远方的大海去。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就这样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还是跟原来没有两样。

村里有一个老头叫智叟,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他就对愚公说:“你现在这么大的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这两座大山呢?”愚公听了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子聪明呢。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今天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明天搬走又少了一点,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愚公的回答,就再也没话可说了。

愚公继续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天上的神仙。神仙于是派遣两名力士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古人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说“有志者事竟成”,这就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什么事都能成功,并且会创造出一些奇迹。那种只会说“我不行”而不努力实干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功?如果胸中怀着一个不倒的信念: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努力,再努力,艰辛的劳动总有一天会结出硕果,我们都可以浇开成功之花。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客观困难并不是迈不过的坎,关键是事在人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破除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事在人为、抢抓机遇的意识。面对困难,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把客观困难当作自己不能作为、不愿作为的借口和托词;而是应该抢抓机遇、主动挑战、奋力直追,把困难和压力当作挑战和动力,在困难中崛起,在竞争中争先。只要干部振奋精神,抢抓机遇,不等不靠,迎难而上,排难而进,事业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