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从政箴言
21220800000032

第32章 谋略(2)

党中央对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的关注和重视。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提高党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扎实有效地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取得优秀的工作成效和实践成果。党员领导干部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既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又要科学地分析问题,更要积极地解决问题,要确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本思路,时时刻刻防止将三个阶段和环节混淆、重叠、颠倒的错误做法,矢志不渝、坚持始终地提高掌控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

党员领导干部处理问题能力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重要内容,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及时、全面地发现问题,科学、深刻地分析问题,高效、合理地解决问题,关系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党组织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秩序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分析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

【释义】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釜底抽薪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果关系理论讲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必然的因果关系。那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原因使然。所以,我们如果想改变某个结果,就必然要了解、掌握、改变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锅里的水之所以会沸腾,就是因为有燃料在燃烧对水加热,达到沸点了,就必然沸腾。也就是说锅底燃料所提供的热量才是使锅中的水沸腾的原因。所以抽薪才是止沸的最好的、最根本的方法。那么,如果是在锅中加入凉水,就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也就是釜底抽薪的哲学原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的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就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

党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要有强基固本之策,不能整天忙于抢“险”救“灾”。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固然要先行“治标”,但就长远而言,则必须重在治本,力求从根本上消除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治本的方法在制度。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法规体系,下大工夫制定并落实一些实在而具体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职必追究”。这些制度既要严谨规范、相对稳定,又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特别要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确保一方平安。

知识链接:见微知著,明辨是非

三国时候的吴主孙亮特别喜欢吃生梅子,他常常命太监到库房取来蜂蜜以渍梅。有一次,正当他吃得津津有味时,突然看见蜂蜜里有一颗老鼠屎。这下,大家都被吓得面面相觑。太监赶忙跪下禀奏道:“这肯定是库吏干的,他这算是渎职,请陛下治他的罪。”

不一会儿,库吏便被召至堂上。孙亮问他:“刚才太监是从你那里取的蜂蜜吗?”

库吏吓得战战兢兢:“是臣刚刚把蜂蜜交给他的,但是当时里面并没有老鼠屎啊。”

“你胡说八道!”太监指着库吏的鼻子大骂,“老鼠屎早就在蜂蜜里了,你这是欺君罔上!”

太监一口咬定此事是库吏所为,而库吏抵死不肯承认,硬说是太监放进去的。于是双方在堂上争执不休,一时难以决断。

这时,侍中官刁玄和张邰出列奏道:“太监和库吏各有各的说词,难以断定,不如先将他们押入大牢,然后再一并治罪。”

只见孙亮环视众人,说道:“这个问题很简单。”接着便命士兵当众把老鼠屎剖开。

大家仔细一看,这粒老鼠屎的外面沾满了蜜汁.但是里面却是十分干燥的。

孙亮哈哈大笑:“若是先放蜜中,内外都应是湿的,现在是外湿内干,显然是刚放进去不久。所以此事定是太监所为!你跟库吏有所仇怨,便想嫁祸于库吏,还欲借朕之手把库吏除掉。你好大胆子!居然敢故意侮辱朕,今日若是不杀你,世人便会认为朕无能,来人!将他拉出去斩首示众,惩治欺君罔上之罪。”这番话把太监吓得浑身直打哆嗦,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磕头求饶了,臣子们也十分吃惊,暗暗佩服吴主的聪明智慧。

孙亮能够明辨是非曲直,可以说完全得益于他的细心深入。不仅是孙亮,许多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都是从细微之处下手的。

商鞅本名为公孙鞅,他凭着过人的才智成为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发现商鞅具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便打算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偏巧这时他病了,而且病情日益恶化。魏惠王听说后,便亲自去相国府探望公叔痤,他还很委婉地问道:“万一先生有了不测,谁来扶助寡人的社稷呢?”

公叔痤说:“我正想给大王推荐一个人才。我有个叫公孙鞅的家臣,他是个治国安邦的奇才,大王如果能够委托他来治理国家,我坚信魏国不久便会强盛起来。”

魏惠王低着头并没有做声。一会儿,魏惠王要起身告辞,公叔痤又屏退左右,悄声告诉他:“若是大王不能重用他的话,就赶快把他杀了,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随口答应了一声便离开了,他刚走,公叔痤就把公孙鞅叫来,跟他赔罪道:“大王刚才问我谁适合担任相国之职,我向他推荐了你,但是大王并没有做声。作为臣子,不能对自己的国君不忠,因此我还告诉魏王假如无法重用你,就应该把你杀掉。大王也已经应允下来了,如今我是先公后私,把这件事又通知了你,你抓紧逃命吧,要不然就真的来不及了。”

公孙鞅听罢,微微一笑,然后从容不迫地说:“既然大王不肯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按你所说杀了我呢?你不必为我担心,我不会有危险的。”

果然不出他所料,魏惠王在离开相府之后,并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去抓捕公孙鞅,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左右的人说:“公叔痤病得很严重,真是让人感到伤心啊!他居然让寡人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来治理,不然的话,就要把他杀了。这不是病糊涂了吗?”

公叔痤去世后,公孙鞅听闻秦孝公在召揽贤才,于是便应召去了秦国,秦孝公对他十分看重。后来,公孙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

商鞅能够经过严密的推理,从魏惠王不肯听公叔痤的话任用他,断定魏惠王也必定不会听公叔痤的话把他杀掉。因此,他并没有赶忙去逃命。结果也正像他推理的那样。如此正确地判断当然离不开他对细节的关注,所谓见微知著,从一件事情上判断出另一件事情,从一个很细微的地方就能够找出关键的信息,正如吴子所说:“短者持长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给主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

【释义】其用意在于,当敌处于强盛之时,或对手的狰狞面目尚未完全暴露或未被世人所识破之时,不是急于去与之较量,而是等待时机,采取措施以骄纵敌志,待敌懈怠失警之时,待世人更加清醒、朋友积极支持之时,再采取行动,战而胜之。

老子的这句话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对立性。对待任何事物,想要收缩它,首先要张开它;想削弱它,首先要让它自我膨胀;想废除它,必先捧它;想夺取它,必先施舍它。对于很多事情你反其道而行之有可能就是高明的策略。

春秋时候那个“郑庄公克段于鄢“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郑庄公就是通过玩逆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而一举铲除了他的野心勃勃的胞弟公叔段。

春秋初年,郑武公去世后,太子寤生继位,这便是郑庄公。但是,虽是君父遗诏,但郑庄公的位子坐得很不踏实。原来,郑庄公在他母亲姜氏做梦时出生,使她大受惊吓,所以不讨她的喜欢,还给他起了个怪怪的名字“寤生”。后来,姜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段。段长得一表人才,人们都尊称他为“公叔段”。姜氏就将全部母爱倾注在这个小儿子身上。郑武公在世时,姜氏三番五次地要求丈夫废长立幼。可武公怕这样做会引起内乱,所以没有依她,只是封给公叔段一个小城作为食邑。对于这事,武姜、公叔段一直心怀不满,所以武公一死,他们便加紧了夺权步骤。

姜氏为小儿子只得了一小块封地而深感不平,总想替他讨回“公道”。一日,她找来郑庄公责问:“你已继承了王位,拥有数百里土地,而你的同胞弟弟却只有一座又小又穷的城邑,你于心何忍?”郑庄公不露神色,恭敬地问道:“依母后的意思应该怎样才好呢?”姜氏说:“把京邑封给他把。”郑庄公无可奈何地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大臣们听说要将京邑封给公叔段,大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做无疑是一国二君,太危险了。庄公只是悲伤地回答:“母命难违啊。”

公叔段到京邑后,果然不遗余力地网罗亲信,招兵买马。他下令,凡在自己属地的赋税,一律不再上交国库。过了不久,他就寻找借口,侵占他人的封地,实力一天天强盛起来。郑庄公对同胞兄弟共叔段企图里应外合、篡夺政权的阴谋本已觉察,而他不但不予制止,反而许之封地筑城,对共叔段一系列准备工作置若罔闻。其母姜氏请求封其弟共叔段于京地。公子吕谏阻,庄公却故作姿态说:“母亲姜氏希望这样,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不得安宁。”有人报告说,共叔段正招兵买马,训练卒乘,他故意说共叔段为郑国操练兵马,劳苦功高;有人禀报说,共叔段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个小城,公子吕请庄公出兵讨伐,他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直到共叔段和其母的阴谋充分暴露,郑庄公才说:“可以收拾他们了。”然后周密布置,在共叔段与其母姜氏举事之时采取果断措施,挫败共叔段的夺权阴谋,逐共叔段出国,流放姜氏于城颖。

郑庄公所采取的手段,是让对手沿自己的“逻辑”发展,充分暴露其行径,当事态发展到极端,开始走向反面时,才采取有效措施一举成功。开始的姑息怂恿都是为了等待时机,赢得主动,为采取决定性的行动铺平道路。对于弟弟的倒行逆施,郑庄公不是及早警醒教育,而是采用阴谋手段诱使其自赴灭亡。作为国君,郑庄公当然不能容忍别人坐大,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使公叔段“歙”是必然的选择,即收敛、削弱、剥夺公叔段的势力。郑庄公开始是不断满足母后和弟弟的欲望。郑庄公明知弟弟公叔段要求封地的目的是培植党羽,扩展势力,和自己作对,但他并不预先制止他,而是顺应他,答应他的要求,让他顺着这条错误路线越走越远,以至于他们串通一气,发兵叛乱,祸心昭著于天下,终于激起朝廷内外人士的愤怒,使臣心、军心、民心归向自己一边,最后一举摧毁他。

面对态度强硬的,许多领导者想到第一个概念,常常想如何去制服他们,而不是想如何去征报他们,殊不知,越是强硬,往往越能激起对方强烈反感、敌对和排斥,这样领导者不但目的难以达到,还会把事情办的一团糟。领导者要敢于示弱。领导是强者,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强者行使权力,要取得效果,却不一定靠强悍,有许多时候,领导者的目的在于结果,而不在于过程。许多领导,当他们面临反对或者排斥时,习惯于采取高压政策,大棒政策,以为凭此就可以取得一致认同,就可以消灭反对者的呼声。因此,领导者必须注意避免这种错误倾向,必要时敢于放下架子,以温和、柔顺的态度与他们推心置腹交流,反而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增贤广文》

【释义】有智慧的人才有见识,有见识处理事情才会果断。该果断的时候不果断,就要反过来受其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