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富翁不仅知道有哪些资源蕴藏在他们厚厚的名片簿里,更愿意把这些资源与其他百万富翁分享。想成就事业,就要有广泛的关系圈子。假如你已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便要用极大的行动力去“执行”!关系圈子背后的意义,实际上比一般人所能想到的还要深远。
魏斯能在采访了280位企业总裁后写《不上,则下》一书时说:“那些企业总裁们,非常致力于发展‘双赢’关系的基础。他们每个人都有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顶端的精彩故事,而大多数人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身旁人的提拔。”
美国作家柯达则认为:“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
众所周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成功竞选的过程中,他拥有高知名度的朋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朋友包括他小时候在热泉市的玩伴,年轻时在乔治城大学与耶鲁法学院的同学,以及当学者时的旧识等。当演说家罗安数年前应邀在阿肯色州热泉市为旅游业年会演讲时,他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人对克林顿总统的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很多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自解决的。当问题因无法解决而陷入僵局时,你就必须得去请教能为你指点迷津的人,请求他们的帮助,给予你合理的建议,以便顺利解决问题。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经表示:“与太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超卓的关系网络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手呢?哪里会有这样的人呢?
这个人就在你的身边,是你平日所交往人群中的一位。他可能是你工作上的伙伴,可能是你在学校里的同学,甚至有可能是一位你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对你施予援手的“贵人”。这所有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打造好广泛的关系圈子。
8进入圈子,互惠互利
所谓圈子,即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体制的差别以及语言、性格、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造就身在国外的华人群体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圈子。比如,在日本,各种华人社会的“团体圈子”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XX大学日本校友会、XX师协会,名头越来越多,反正不需要政府批准,只要名头叫得响就成。
对在日华人、特别是刚来日本的华人来说,为了缓解自身心理压力,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而形成了一个个的圈子。即使这个圈子很小,即使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也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心理上的调节。一批又一批新华人在熟悉的圈子里,在新社交的旗帜下,渐渐张开了各自的触角。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在日华人圈子形成和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多边共赢。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取得商业成功的制胜关键。久居日本的华人随着生活阅历的累积,圈子成为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工具。而有的圈子却成为一些人获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张兰2001年来日本留学,那一年日本刚刚对自费留学生放宽了门槛,如果家里有充裕的经济条件,有合理的留学理由都可办理来日留学,不必像以前一样“必须在日本有保证人”。他所就读那所语言学校多是韩国人,同期仅有三个中国人还都忙于打工。身在异乡又初来乍到,还没找到工作的张兰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没有圈子的日子是多么沮丧。那时只上半天课,每到下午自己就感到失魂落魄,偶尔在电车里听到有中国人说话,就好像遇到了自家亲戚。
几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兰认识了一位同乡,在同乡的介绍下又找到了一份钟点工。在上学、打工的闲暇之余,他还能和同乡聊天,自那以后他对日本的生活才有几分踏实感,也是从那时起,他切实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圈子。通过圈子至少能实现三个目的:消息的获得,利益的互化,精神的满足。
他说:“直到现在,我还是需要圈子的,我需要圈子的氛围,否则我会觉得很孤独,没有认同感。圈子对个人的心理调节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需要圈子的人,除非他感觉自己很强大,不需要群体心理上的互相支持和安慰。”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可见,很多成功人士对于人际关系都是非常看重的,他们普遍认为:成功是靠关系炼成的。
如果你想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且少走弯路的话,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去结识该领域的人,尽快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成为你前进的引导者或支持者,这样,在成功的路上,你就不会是一个人秉烛夜行,而是众人拾柴,前方当然就是一片光明了。
几年前,小月经营一家服装店,生意很红火,也赚了不少钱。但是随着小镇上做服装的人越来越多,生意难做之时,小月马上停止了服装销售,上马了一家花店,虽然开张还没有多久,每天上门的顾客就已经源源不断了。这让很多人羡慕,觉得小月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
在和朋友的一次闲谈中,小月道出了自己经营的奥秘:“我并不比别人高明多少,只是注重交朋友罢了。在服装生意有下降的迹象出现后,我就有了开花店的想法,但是当时接触的朋友大多是做服装的,要想开好花店,还必须认识一大批经营鲜花生意的朋友。有了他们的帮助,我的生意才可能成功。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朋友,他们知道我的想法后,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我的生意怎么会做得那么顺利些”。
也许有人以为自己能力很强,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完成某件事情已经是绰绰有余,何必还要拉上别人呢?那也未必,人是生活在社会中,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你做的每件事情必然会影响到别人,如果你只注重提高自己的能力,忽视了别人,你的成功或许会因各种阻力而半路夭折。
有人说,人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有人说,人脉是一张通往成功之门的门票。有人说,人脉是一张神通广大的网。还有人说人脉是改变你命运的手。总而言之,人脉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提升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当今是一个人脉的社会,一个人要想成功,不在于他有多高深的学问,懂多少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多少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9打破圈子,走向成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生活在一个与生俱来的圈子里。这个与生俱来的圈子是由每个人的父母、家族决定的。一个人面对这个与生俱来的圈子,从理论上讲,只有两种态度:一是保持这个与生俱来的圈子,二是不断打破与生俱来的圈子。
刘邦的父亲太公是第一种人的代表。高祖六年,刘邦称帝后,在太公家臣的启发下封太公为太上皇,太上皇自然住进了皇宫。据《西京杂记》记载:太上皇移居到长安后,住在深宫里,天天闷闷不乐。刘邦很奇怪,通过左右一打听,原来太上皇自幼所喜欢的是和一些屠户、商贩在一起,卖酒、卖饼,斗鸡、踢球(蹴鞠),一生以此为乐。现在搬到这儿,所有爱好都消失了,所以很不开心。刘邦一听,好办,把老家搬过来!于是,刘邦仿照沛县丰邑造了一座新城,并将老家丰邑太公的故交全迁过来。太上皇一看,乐了!这座新城后来改名新丰。新丰城修建时,完全按照原沛县丰邑的老样子,街道、房屋,一切照旧。男女老幼,齐聚新丰,每个人一看都知道自己的房子在哪儿。街上到处跑的狗、羊、鸡、鸭也都能认出自己的家。
刘邦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他的圈子。这个新圈子,打下了刘姓江山,当上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走太公之路,还是走刘邦之路,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一个人接受某种选择。但是,圈子的扩大、更新,是一个人不断尝试一种新生活的必然结果。有了新圈子不一定要抛弃旧圈子,但是,没有新圈子,可能就不会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换言之,追求事业的成功大多要不断更换圈子,圈子有大小之分,有雅俗之别。但是,不论大小、雅俗,是圈子,进入都有门槛。准入证的一半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在圈子人手中;只有这两个半证完美契合,你才能进入。
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你个人的意愿如何,更重要的还要看你要进入的这个圈子是否接受你,承认你。如果得不到圈子中多数人的认可,就不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圈子。接受与承认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标准有两个:一是事功,就是你的成就;二是为人,你的为人是否得到这个圈子中多数人的认可。
对自己向往的圈子,也不要急于往里进,因为你还未达到进入一个新圈子的门槛。水到渠成,花熟蒂落,功到自然成,春来花自开。当你具备了一切条件之时,这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欢迎你。此时,进入一个圈子的时机才真正成熟。
陈平刚刚从项羽集团“转会”到刘邦集团时,刘邦十分欣赏陈平,任命他为都尉。但是,刘邦集团中以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为首的功臣派不接受陈平,他们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盗嫂受金”,刘邦差一点因此而抛弃陈平。但是,陈平靠自己的辩解,靠自己的智谋,靠刘邦的信任,度过了这段最为黑暗的日子,成为功臣派的重要成员,最终为功臣派所接受。
进入一个自己满意的圈子也不一定能一辈子待在这个圈子里。因为,这个圈子里的人会永远承认你吗?一旦触犯了某些规则,比如为人上的亏欠,比如做事上的低俗,圈子里的人就已经将你踢出去了。即使你名义上还保留在这个圈子里,但是,实际上已经出圈了。所以,世界上只要有人入圈,就一定有人出圈。出圈可以自己决定,有时自己也做不了主。到了整个圈子都要驱逐一个人出圈之时,你还能呆在圈子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