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政通人和:说说贞观之治那些事儿
21305000000022

第22章 吐蕃和亲,文成入藏

吐蕃人是现今藏族的祖先,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羌族。羌族最初散居在今青海一带,以游牧为业,随着水草的长势而不断迁移。其中发羌、唐旄、牦牛等部先后进入今西藏地区。到南北朝末期的时候,羌人在西藏高原的中部和北部建立了苏毗国,以逻些为中心。另外,牦牛部在苏毗的南面建立了吐蕃国。吐蕃王称赞普,意思是雄强的丈夫。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任第三十二世吐蕃王,吐蕃得到迅速发展。

松赞干布的父亲论赞弄囊在位时,南征北战,非常想把小邦林立、分裂割据的青藏高原统一成一个国家。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论赞弄囊让儿子接受了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松赞干布每天坚持骑射等各种训练,达到了训练要求才能休息。因此,在松赞干布十岁时,他的武功便在宫里出类拔萃了。到少年时期,他就敢骑马到山野间驰杀野牛野马以为娱乐。另外,松赞干布还接受了大量的文化教育,因为他父亲想把他培养成一个通晓工艺、历算和各种学问的接班人。

松赞千布的父王想统一西藏各部,树立起赞普的威信,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但是王权的集中肯定会影响贵族们对权力的把持。旧贵族们为了保持特权,便策划了一场阴谋。也是在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年富力强的论赞弄囊被旧贵族设计用毒酒毒死了。于是,吐蕃内部的一些大臣和他们控制的部落纷纷起来造反,另外,羊同、苏毗等部的旧贵族们也一起来把论赞弄囊任命的官吏赶走,举兵攻打吐蕃,一时吐蕃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这时,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时继位了。在宰相尚囊和他的叔父论一科尔的协助下,松赞干布首先把毒死他父亲的一小撮阴谋家干掉,替他父亲报了仇,也稳定住宫廷所在地泽当一带的局势。接着,集中力量对付各地叛乱者。他还下令减少征取民间财物的数量,以达到争取民心的目的,同时他又建立起一支精锐强悍的军队,还充分利用各部落之间的矛盾把娘氏、韦氏等贵族也争取了过来。在两年内,他平定了叛乱,把原归大贵族所有的武器、土地和民众统统置于自己的手中。

叛乱平定后,松赞干布决定将都城迂往吉曲河谷下游的逻些。这里处于西藏高原的中心地区,向北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向南是宽阔的雅鲁藏布江,东连娘波、工布等地,西邻羊同。这里地广人众,进可攻,退可守,为更好地控制整个西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松赞千布下令,在逻些的布达拉山修筑王宫,许多房屋、作坊、兵营、市场也纷纷建立了起来。很快,这里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奠定了以后拉萨作为西藏首府的基础。

这时,吐蕃人已经营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麦、养麦等。但主要的生产行业仍是畜牧业,家畜有牦牛、马、羊、猪等。吐蕃人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另外,他们还能开矿,矿产有金、银、铜、锡。吐蕃人爱用赭色涂面以避风寒,妇人辫发盘于头上。民众都迷信鬼巫,信奉佛教。国家政事必参照宗教制度加以处理。以壮为贵,以弱为贱,母拜子,子傲父,出入时,小的走在前头,而老的跟在后面。重战死,几代都有人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怯阵脱逃的人的头上被挂一个狐狸尾巴以示羞辱。行礼时手据地,再作一下揖就可以了。在父母的丧期,要断发,以青黛涂面,衣服皆黑,但是下葬以后就可换丧服。赞普死,不仅将所用的衣服、珍宝及马匹弓剑都埋掉,还以人殉葬。

松赞干布继位后,受先进的唐文化的影响,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权中,最高统治者是赞普,赞普以下,设大相一人,称为大论,副相一人,称为小论。宰相之下,有一人掌管内务,称内大相,一人掌管刑法,称整事大相;另外还有掌管国外事务、外交、财政等各种官吏。管理被征服的国家和部落的人称都护。以大相为首的九位大臣称为“九政务大臣”,是赞普之下的最高统治者,实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九大臣以下是等级严格的各级官吏,以佩带在胸前的章饰作为区别标志,一等官员佩瑟,二等官员佩金,三等是金包银,四等为银,五等铜,六等铁。

在地方政权上,松赞干布基本上以部落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四个如,即藏如、约如、卫如和叶如。每如又分上、下二支如。设大将一人、副将一人、判官一人。支如以下是千户府,每个支如下辖四至五个都府,置千户长,千户以下有五百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等。这些受封的千户大多为以前的贵族,不过这些头衔都是赞普加封的,赞普有权领导管理他们。

在军事制度方面,吐蕃的军事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基本一致,三十一个千户府和四个下千户府,就是在所有的行政基础上划分成的,它们是具有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的双重单位。总管军事的是都元帅和副都元帅。战时军队调动要有赞普金箭为令。为防元帅和各级将军权力过大,赞普经常派监军对这些元帅和将军们加以监督。另外为了便于镇压内乱,松赞干布还建立了一支精锐的禁军,自任统帅,驻扎在五宫附近,配备最好的武器装备,人数约五千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加强王权。

在法律方面,松赞干布即位后,把吐蕃陈旧传统的酷刑废除掉,并依据佛教的十善精神,制定了一整套成文法律,它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前半部分是“惩恶”,即对杀人、盗窃、淫乱、说谎者所处以的各种严刑;后半部分是“扬善”,即劝说民众不要违抗贵族加给他们的意志,要顺之而行;同时贵族也应施恩惠给民众,这实际上是试图用佛教大慈大悲因果报应的思想来稳定统治秩序,缓和矛盾。

在经济制度方面,类似于唐朝的均田制,松赞干布也将一些土地分配给平民,然后登记户册,并把各户的户口和大牲畜所应承担的赋税数额也确定了下来。

在文化方面,创建文学是松赞干布做出的突出贡献。松赞干布以前,吐蕃没有文字,人们用刻木或结绳记事,这样很不利于处理事情。松赞干布执政后,将吞米·桑布札等十三个年轻人派到克什米尔向婆罗门李敬学习声韵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利用并简化了于田文,造成三十个字母,并编出几种文法歌诀,用以拼写吐蕃语。松赞干布亲自听桑布札等人讲授文字,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而且还发布诏令大力提倡推广学习吐蕃文,并让各地寺院传播这套文字,将佛经译成吐蕃文在民间颁布。此后,吐蕃文在吐蕃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使用。以后羌族和其他族融合成后来的藏族,吐蕃文也就成了后来形成的藏文的鼻祖。

松赞干布采用的制度和政策,巩固了吐蕃内部的统一。接着,他组织军队向西抗击羊同的侵犯。在北部,由于突厥和吐谷浑的衰弱,松赞干布强迫过去被突厥吐谷浑统治的党项、多弥、白兰、迷桑等部向自己纳贡称臣。吐蕃将现在的甘肃西部、青海南部及新疆的一部分,也变成了自己的领土。自此,吐蕃开始和唐朝接壤,也有了接触。

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富民强,威震四海。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东方的大唐帝国。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一月十六日,远在西南的吐蕃首次正式派官员到中原王朝朝见。太宗派冯德遐为使者前去抚慰。唐朝使者的到来,使松赞干布非常高兴。他在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唐公主为妻之后,就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再派使者随德遐到唐朝。吐蕃使者把许多珠宝奉献出来,并表示想要娶唐朝公主,但没有得到太宗的允许。使者回吐蕃后觉得难以实言,就编造说:“臣刚到唐时,天子待臣很好,亲口答应许配公主。谁料不巧吐谷浑王也到唐朝拜见,在他的挑唆下,唐天子待臣礼遇渐薄,连许婚事都反悔了。”松赞干布闻听大怒,发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难以抵挡,逃到青海湖北,吐蕃军还不肯罢休,一路追击,又攻破党项、白兰等羌族部落,以二十万大军屯驻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并再次派使者带着金帛到唐朝,并态度强硬地要求娶公主,还说如若不答应,就只有兵戈相见。随后又挥兵进攻松州。唐松州都督韩威轻敌,被吐蕃兵打败。一时间,引起唐边地的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太宗断然以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共率步骑五万反击。九月,唐军先锋部队在牛进达的率领下从松州出发在晚上偷袭敌营,杀死一千多人。

松赞干布对唐作战失败后,认识到只有诚心与唐和好,才能娶到唐朝公主。于是他派大臣禄东赞到唐朝道歉,并将黄金五千两,珍宝数百件献给唐朝,并再次表达求婚的愿望。松赞干布的诚意打动了唐太宗,太宗念及唐蕃友谊,便同意吐蕃的要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太宗很欣赏禄东赞的聪明能干,要把琅琊牙公主的外甥女段氏嫁给他,不料却被禄东赞恭谦地婉言相拒。他说:“陛下,我在吐蕃已有妻室,决不能抛弃。我是奉赞普之命来向大唐天子求婚的。现在赞普还没见到公主,我做臣子的更不能先娶了。”唐太宗觉得禄东赞是个德高睿智的人,就让他做了右卫大将军。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侄女,为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毅然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不辞路途遥远,甘愿嫁到青藏高原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为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送亲和迎亲仪式。太宗堂弟、江夏王李道宗奉太宗之命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文成公主还未出发,唐太宗先派人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专为公主修建了一座行院。从长安到河源,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一路上无数的官民都为公主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给吐蕃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欢欣和喜悦。为了解除旅途中的公主的疲劳,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食物和饮水,以表达他们对公主的到来的喜悦之情。

松赞干布极为重视迎娶唐朝公主这件事,亲自率兵进驻柏海边,然后到河源馆舍中迎接。他见李道宗后非常恭敬地行了子婿礼,当看到大唐的华美服饰、隆重的礼仪时,心里感觉十分惭愧。当时太宗给文成公主带去了丰厚的嫁妆:如佛像、珍宝、金鞍玉辔、金玉书橱,经卷三百六十部,各种各样的金玉饰物无数,以及许多精美的食品和饮品;狮子、凤凰树木、宝物等花纹饰着的绫罗绸缎;三百种、筮经典;六十种营造和工艺书籍;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以及五种诊断法和六种医疗器械。另外还有芜青种。这其中佛像用车载着,各类珍绸缎及生活用具用大队骡马驮着。

松赞干布陪着文成公主从北门进了逻些城,引来城内外百姓的一片欢腾。他们身披节日盛装,从帐篷里跑出来,争着去看文成公主。乐队高奏乐曲,在新建成的王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松赞干布以前是住在帐篷里的,为了迎娶文成公主,他决定在逻些特意建造一座华美的宫殿,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在这座新宫殿里,挤满了前来为松赞于布和文成公主道贺的吐蕃大臣、贵族、官吏和百姓。现在布达拉宫里还保存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婚时洞房的遗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被供奉在那儿。

文成公主还带去很多谷物的种子,并指导吐蕃人民种植。吐蕃原先也有农业,但却是粗放式的经营方法。他们用石头围住一块地,在里面耕种,至于说如何整地和保持水土,他们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文成公主去后,教会他们如何整地和保持水土,并开垦出了小块农田。此后,由于吐蕃各地开始种植各种粮食和蔬菜,所以把原先以青稞和肉食为主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

文成公主还让随行的工匠给吐蕃人民安置水磨,利用水力碾磨青稞,作进一步精细加工。

那时吐蕃人民还不会加工牛羊奶,文成公主到吐蕃后,让随行的人员传授制造酥油、干酪和酸奶子的生产经验,自那以后,酥油、干酪和酸酪的制作方法也被吐蕃人民掌握了。

吐蕃人民多以肉食为主,文成公主等汉人进入后很难适应,因此文成公主用茶叶开胃。此后,茶叶就逐渐成为吐蕃全国上下必需的饮品。

文成公主到吐蕃后,在和松赞干布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时常介绍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给吐蕃人,松赞干布于是多次向唐朝皇帝上疏,从唐朝请来养蚕、酿酒、水磨、造纸、笔墨制造等工匠,用优厚的待遇供养他们,让他们传授给吐蕃人民。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教先进的纺织技术给吐蕃妇女,还改进染色和图案设计,使吐蕃的氆氇成为有特色的纺织品。

吐蕃过去都住帐篷,文成公主赴藏以后,一些达官贵人也模仿汉人,改住房屋。在衣着方面,又笨又重的毡裘是吐蕃人的主要服装,自文成公主到来之后,一些上层人士也穿上了绫罗绸缎。

吐蕃原先的历法既不完整,也不准确,他们以麦熟的三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把唐朝的天文历法带进吐蕃,并应用于当地,按十二属相和六十甲子计时,历法的改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成公主也促进了吐蕃文字的发明和完善。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来增强经济、文化的发展。松赞干布命人造出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并在宫殿的石崖上刻上这些字。吐蕃人用新创造的吐蕃文翻译唐朝的佛经和儒经,加强了唐蕃两地文化往来。

文成公主和亲时,还带去了一个乐队。这个乐队的乐器现在还遗留下来五十多件,珍藏在拉萨大昭寺里。其中绝大多数是弹拨乐器,制作精美,色泽鲜艳。平时这些乐器都在仓库里珍藏着,只有在亮宝会这天,即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才和寺内其他文物一起摆出来,供人瞻仰。汉族乐器的传人,丰富了吐蕃人的文化生活,这些珍贵文物已经保存了一千多年,成了唐蕃兄弟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实现了吐蕃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愿望。很多贵族子弟被松赞干布派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松赞干布还邀请了一些唐朝文士到吐蕃来替他用汉文拟写公文。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带去了一批诗集和经书。这使文化学术,尤其是儒学在吐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也信起了佛教。在他俩的主持下,逻些建起了一座大昭寺。大昭寺是吐蕃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在吐蕃人中间,有很多和大昭寺有关的传说流行。大昭寺建筑在逻些的中心,原来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湖,选择这湖作为寺址是文成公主的初衷,所以吐蕃人就把这湖给填平了。在填湖时,有一只通灵的山羊也来参加这件千载难逢的盛事,以后,人们在大昭寺的墙外都能看到羊头。大昭寺门内有几株柳树,叫做“唐柳”,也有的称为“公主柳”,人们说是文成公主亲手种植的。文成公主从长安城带去的释迦牟尼佛像被吐蕃人民世代虔诚地供奉在大昭寺内。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巩固和发展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从此吐蕃与唐朝成了甥舅,双方使节往来不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东征回到长安,松赞干布特派禄东赞上书赞颂并冶黄金为鹅奉献。此金鹅高七尺,中可盛酒三斛。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派遣使臣王玄策出访中天竺,受到中天竺国国王尸罗逸多的热情接待,可是当王玄策归国之时,尸罗逸多不幸去世,大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当了国王。阿罗那顺贪得无厌,见王玄策带有各国进贡的物品和许多珍宝,便派兵拦截唐朝的使团。王玄策和使团成员尽管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成员被杀,财宝也被洗劫精光,王玄策只身逃回吐蕃。松赞干布知道后,马上派一支精锐部队一千二百人,将中天竺的军队击败,并且俘虏了阿罗那顺,夺回被抢去的贡品财物。松赞干布的这次行动,不但为唐伸张了正义,还惩罚了强盗,为维护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松赞干布特派使者前往长安吊丧,并贡献出十五种金银珠宝,放在太宗灵座之前祭奠。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并赐给他织物两千段。松赞干布在写给唐宰相长孙无忌的信中说:“天子刚刚登基,如果臣有不忠心的,我愿出兵为天子讨回公道。”这些都表明松赞干布非常重视与唐的友谊,把保卫大唐的安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唐高宗进一步嘉奖他,晋封他为“賨王”,赐锦缎三千段,松赞干布的石像被立在太宗陵前,以供后人纪念。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密切了吐蕃和内地的关系,促进了吐蕃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唐蕃之间十分亲善,此后三十年没有动过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