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穿越东南非洲
2133400000026

第26章 莫桑比克岛(Mozambique Island)(3)

富可敌国的圣·保罗博物馆

圣·保罗博物馆始建于1619年,原名叫圣·保罗宫(Palacio de S·o Paulo),最初是岛上葡萄牙殖民总督的行宫,以后才改为博物馆。1830年,博物馆前面的房屋悉被拆除,确保能够面向海洋,改建成圣·保罗广场,广场中间塑有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雕像,地面用水晶石和石英石铺垫,广场一边还建有精美的音乐台,与中国的凉亭非常相似。

圣·保罗博物馆内收藏有几个世纪以来葡萄牙人从世界各地搜刮而来的奇珍异宝,是目前莫桑比克境内唯一一家宝贝荟粹的博物馆,许多藏品价值连城,令人留连忘返。展馆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海军展览馆,用英文写着The Navy Museum,展出有航海时代的青铜炮、各种炮弹、航海用具、锚、舵、当地船只的实物、葡萄牙军舰模型、从沉船打捞的遗物等等,估计这一层可以引起人们的好奇,但不见得能使人产生兴趣。

真正让人长见识的好东西都在二层,分成几个不同的展厅,大致有1,瓷器厅(The Porcelain Room),居然展出有50多件中国的瓷器,保存相当完好,它们产自中国中原、景德镇、广东等不同地区,有笔筒、碗、盘、瓶、盏、尊等不同瓷件,另有两件漆器和一件陶器,这些瓷器的收藏渠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由历届总督从葡萄牙人的海洋贸易中购买、搜刮得来,另一种是从海湾内装有瓷器的沉船里打捞上来的。2,饰品厅(The Adornment Room),展出有在莫桑比克以及东部非洲妇女广泛佩戴的各种装饰、首饰用品,其中,以银制品的数量最多。3,艺术品厅(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Room),里面珍藏有大量的果阿人(Goanese)制作精美、熠熠生辉的各种雕花家具,中国人的龙桌龙椅、葡萄牙人的油画、印度的缀锦和阿拉伯的褶帘等,进入此厅,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人见识到什么叫做艺术品!4,厨房展(Kitchen),展出有圣·保罗宫作为殖民时期的总督府,所使用过的银制餐具以及厨房必备的铜、锡等烹饪用具。

除了圣·保罗博物馆,莫桑比克岛上还有一座宗教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Sacred Art),陈列有宗教用品、绘画、雕刻品、木器、家具、头饰、做工精美的金器、银器等。

三大宗教 济济一堂

在葡萄牙人到达非洲之前的几个世纪,莫桑比克岛同其他的东非口岸一起,由阿拉伯苏丹控制,这里除了形成一种新的斯瓦希里文明,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开始在东部非洲流行,在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进入莫桑比克最早的至今仍是岛上信徒最多的一种外来宗教,位于岛屿中部的中心清真寺(The Central Mosque)是带有典型阿拉伯式风格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岛上另有几座清真寺,但规模不大。

在16世纪之后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里,基督教中的天主教被葡萄牙人传入莫桑比克,并被定为国教。为了称雄印度洋海域,垄断东西方航线的贸易利益,葡萄牙人与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基督教同伊斯兰教也由最初的碰撞、冲突,到相互磨合,再到和平共处,共生共息。莫桑比克岛现存的宗教建筑中,教堂的数量最多,随处可见,著名的有1,Baluarte教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o Baluarte),该教堂位于岛屿东北角,面向印度洋,背依圣·塞巴士蒂昂城堡城堡,始建于1503年,被认为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建筑,后历经战火及年久失修,残破严重,现已修缮一新,算是一处具有500年历史的建筑遗址;2,天主教大教堂(The Catholic Cathedral),建于1556年,具有曼努埃尔一世风格,17世纪初被入侵的荷兰人焚毁,后被葡萄牙人重建于1635年;3,圣·保罗教堂(The Church of S o Paulo),是圣·保罗宫的一部分,教堂内制作精湛的Altar和Pulpit彩绘木雕,是由当时生活在印度果阿的中国艺人雕刻。其他尚有萨伍德教堂(The Church of Nossa Senhora da Saude)、圣·安东尼奥教堂(The Church of S o Antonio)、圣·弗朗西斯科教堂(The Church of S o Francisco Xavier)等基督教建筑遗址。

在葡萄牙人统治的16和17世纪,葡萄牙与印度的贸易占了支配地位,印度的果阿和莫桑比克岛因同属印度洋上重要商贸口岸城市而联系紧密,印度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果阿人,开始成批地来到莫桑比克岛,于1686年建立了莫桑比克境内的第一座印度寺庙(Hindu Temple),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莫桑比克岛最南端,笔者看见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三大教派的墓地依次排开,比邻而居,莫桑比克岛上的居民在生前济济一堂,死后照旧唇齿相依。就这样,不同文明、不同人种、不同宗教在此繁衍生息,莫桑比克岛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大融炉。

一座岛屿 两座城市

笔者在莫桑比克岛采访时,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莫桑比克岛呈带状,长只有2.5公里,宽在300一600米之间,就这么小的一座岛屿,竟然形成了两座城市:北部的石头城(Stone Town)和南部的稻草城(Makuti District),莫桑比克岛因其地理和历史环境的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石头城集中了大量的建于16一19世纪殖民时期的石头建筑,为葡萄牙殖民地政府(1507-1898)所在地,是政府机构、商业贸易、历史遗迹和部分居民区所在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种风格的融合,既有岛屿本土的传统建筑,也有葡萄牙风格的影响,印度和阿拉伯风格也融汇其中。从曼努埃尔式的建筑和教堂,可以直接感受到葡萄牙人的风格;从平房顶部的雨水收集、花园中的附属建筑、清真寺,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从精雕细刻的木制品、门廊的雕刻和建筑的附属装饰,体现了印度人的技术和细腻,前面介绍的博物馆、城堡、宗教建筑等大多位于这里。

稻草城是岛上的黑人自发建立于上一个世纪,地势较低,建在北部居民因修建石头城时挖取泥土所形成的那片空地上,是随商业活动而建立的贫民住宅区,约占岛屿面积的30%。与石头和石灰相比较,他们更喜欢亲近土地和茅草,遂在这里形成了黑非洲常见的茅草屋集居地。

另一种叫法是将莫桑比克岛分为城市和乡村,北部是石头城,为城市居民办公和生活的市区;南部Makuti是草屋拥挤不堪的农村,为贫穷黑人居住地。两地之间风格迥异,大相径庭。

莫桑比克岛的东面5公里处,有一座更小的果阿岛(Goa Island),岛上有漂亮的海滩,1870年建造的迷人的灯塔,岛名起源于几百年前,它是莫桑比克岛至印度果阿间海洋航线的起点,被当地人俗称为龟岛;在莫桑比克岛的南面2公里处,还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塞纳岛(Sena Isand),岛名来源于早期,它是莫桑比克岛至赞比西河沿岸重镇塞纳间水上航线的起点,被当地人俗称为蛇岛。

★文中文 莫桑比克岛惊现中国古代瓷器宝藏

2006年8月23日,我到莫桑比克岛调研,参观了岛上的圣·保罗博物馆,没想到里面的珍宝真不少,居然还摆放着中国古代大量的瓷器,其中尤以明代的青花瓷居多,烧制精美,保存完好,色彩绚丽,令人叫绝,毫不掩饰地说,我的眼睛当时就直了,拿出相机想要拍照,旁边一直跟随的工作人员立即过来制止,称这里展出的都是莫桑比克的国宝,不允许拍摄。同行的小林是当地的华商,认识此人,忙帮我通融,我岂能放过机会,当即塞过去100梅蒂卡尔。展厅里没有他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在他的默许下,我用相机前拍后拍左拍右拍,

基本上把展出的50多件出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瓷器拍全,因瓷器属于易碎品,保管责任重大,工作人员死活不让我触动,故无法拍到瓷器底部的图案。

为什么圣·保罗博物馆会珍藏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古代瓷器?我边拍边和工作人员聊天,他向我透露,以前馆里就有不少,多是殖民时期历届总督通过各种手段收藏的,最近在岛屿海湾内打捞到装载有中国瓷器的古代沉船,出水了更多的精品,但因展厅位置有限,只展出极少部分。古代沉船?中国的、阿拉伯的还是葡萄牙的?我插话问到,他摇摇头,耸耸肩,表示不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