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6年,莫桑比克的总人口已达2千万人。东部地区降雨充沛,河流众多,经济相对发达,交通较为便捷,连接南北交通的主干线一国道一号(Estrada Nacional 1简称 EN1)沿着或平行于海岸线而建。全国10个省中,就有5个省的省会坐落在印度洋岸边。西部地区较为贫穷,降雨稀少,容易发生干旱,交通非常不便。我这次外出,主要是沿着EN1路向北采访,赛赛市离马普托较近,是人们向北前行的中转站,我计划只待上一天的时间采风,没想到竟去了“2000年”村,了解到索菲亚在树上生孩子的旷世奇闻,也算是出师大吉,颇有斩获。
第二天一早,我出去转转市区。赛赛虽是加扎省首府,但街道出奇得少,或者近似地讲只有一条大街。这儿仅有一家华人涉足开店,与市区规模不无关系,不过,大街尽头的黑人大市场面积很大,里面一排排棚式摊位规划良好,分为服装、百货、鞋类、蔬菜、水果等多个区,商品多为低档货。这儿才是大多数的黑人民众真正购物的天堂,是具有黑非洲特色的一种现象。
上午10点,我和王孝金告别张女士,搭乘过路的奥立弗客运公司的大巴车,北去伊尼扬巴内省。该省位于莫桑比克中南部,东部海滨有连绵起伏的沙洲森林和为数众多的咸水湖,沿着修建于海岸地带的国道北上,就可看见许多湖泊以及香蕉、芒果、腰果、密柑和椰林等种植园,据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省拥有椰树达二百万株,是一个地道的椰子王国,偶尔夹杂着一些茂盛的巴布亚树,使伊尼扬巴内省看起来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该省动植物资源和鸟类品种较为丰富,拥有两个国家公园和一个动物保护区,分别为巴扎鲁托国家公园(Bazaruto National Park)、兹纳维国家公园(Zinave National Park)和波梅内动物保护区(Pomene Reserve)。
途中,我们看到不少美景和人文景观。车过基西科湖(lake Quissico)滨时,从地势较高的公路眺望,下面有两个蓝色的泻湖,呈眼镜形静卧在海边,四周镶嵌着浓郁的椰树,不远处就是蓝色的印度洋,景色极为精致,给人有惊鸿一瞥之感。另有一辆拉木头的大拖板车,在车内呈三角形捆绑住的原木的上面,出人意外地站满了山羊,看着都让人眼晕,车辆的颠簸却一点不会影响到羊群的稳定。真没想到在我们眼中,软弱无能的羊儿居然还有临高不惧、不怕颠、不晕车的本领。
按理说,作为采访者,我应该做到相机不离手,随时准备拍我想拍,遗憾的是对于过路的风景,我只能旁观而没有用胶片记录。莫桑比克毕竟是一个非洲穷国,偷窃、抢劫现象屡见不鲜,出于安全的考虑,在长途车上,我把整钱放在贴身内兜,外衣只装些小钱备用,数码相机等贵重物品装在背包内,绝对不能拿出“露富”,以免遭贼惦记引火烧身;另外,自己缺乏运输工具,无法追踪擦肩而过的风景。唉,没有经济支持,爱国都是一件难事!
下午5点,我们到达伊尼扬巴内省省会城市伊尼扬巴内市。王孝金通过手机,与他的一个福建籍老乡张发取得联系,张发很快赶来,将我们接进他的店内,这是该市唯一一家中国人的商店,也是典型的夫妻店,商品以服装、鞋包、餐具、百货为主,多是中低档货,主要面向普通市民,每天营业额在几千梅蒂卡尔之间,刨去成本和费用,略有盈余。每隔2个星期,张发拿出2天时间到马普托进一次货,而后将货打包,放到长途车上跟车带回,他的爱人施明珠则留守商店。店内营业面积约为30多平方米,另有一间卧室和小厨房,也就是说夫妻俩以店为家,全天24小时待在同一地点,没有任何的消遣和娱乐。在这个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非洲小城,他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忍受孤寂,默默地进行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
晚上关店后,施明珠抄了4个小菜,主食是稀饭,用的是蓝边大碗,吃饭时用筷子赶着稀饭一圈一圈地吃,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久远的童年时代,那时我生活在农村,就是用这样的碗、这样的动作吃稀饭的。夜深了,张发把营业厅的衣服架子挪开,腾出地方,为我和王孝金准备好地铺。这次下来采访,使我有机会与福建籍的在非个体商人交往和交流,质朴、能吃苦、敢创天下是他们留给我的最初印象。
13日清晨,我吃过早饭,打过招呼,带上笔、纸,直奔市区的码头而去,伊尼扬巴内省是东南非洲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伊尼扬巴内市是莫桑比克重要的城市,我需要倘佯于海滨和街区,细心来体味这块被达·伽马称为善良人的土地。
★文中文 善良人的土地
伊尼扬巴内城座落在三面环水的伊尼扬巴内半岛的东面、距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470公里,隔伊尼扬巴内海湾与另一座商业城市马西西(Maxixe)相望,约有市民5万人。1498年初,葡萄牙著名的探险家巴斯柯·达·伽马(Vasco da Gama)率领他的船队首次抵达莫桑比克海域,停泊在伊尼扬巴内海湾一条河流入海口处。他和他的船员登陆观景,受到当地绍佩族人(Chope)的善待,遂称此地为“善良人的土地”(Terra de Boa Gente/The Land of Good People)。达·伽马当年脱口而出的这句话随后被传颂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仍被该省旅游局奉为对外形象宣传的金字招牌。
我站在市区的码头边,看见岸上不远处有一座古典的宗教遗址,这就是该市闻名的孔赛桑女士大教堂(Catedral de Nossa Senhora da Concei·o/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onception),建于殖民时期的18世纪,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老教堂的旁边,人们于近两年又建造了一座同名新教堂,将宗教建筑艺术发扬光大;伊尼扬巴内清真寺(Inhambane Mosque) 是另一座值得参观的地方,始建于1840 年,内部装饰极为精致,游人可以看到具有380年历史的古兰经(Koran)抄本。在码头的入口处,安放着几尊早期殖民时代遗留的青铜炮,炮口俯视海湾,依然在坚守自己的岗位。最让人费解的是炮台前面的海滩上,废弃有一个巨大的铁球,大小如神舟6号飞船回收舱差不多。我向附近的黑人询问,都说不知道。望着海湾内阿拉伯式的三角帆船百舸争流、海岸线上无所不在的殖民建筑,很容易让人想来探求这个城市最古老的历史。
在欧洲白人殖民者尚未到达之前,东非沿海各地的商业贸易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所垄断,伊尼扬巴内湾是他们沿着莫桑比克海峡足迹所至的最南端。他们带来了阿拉伯人重要的海上交通工具─独桅三角帆船,一根坚硬的短木直立固定于船上作为桅杆,另根细长的粗竹充当帆柱,当船航行时,帆柱成45°角挂到桅杆上,风帆张开,即可借助风的动力推动船只远航。越洋帆船大者可达200吨,主要用来运输奴隶。至今,这种独桅三角帆船仍是莫桑比克沿岸居民主要的运输用具和渔民使用的捕鱼工具,尤其在伊尼扬巴内市体现得更为明显,仅在城区附近就有200艘帆船往来穿梭。从伊尼扬巴内市去往海湾对面的商业城市马西西,乘车走陆路要先绕道至33公里外的小镇林德拉(Lindela),再沿着EN1国道北上到达马西西,如此绕过海湾需走62公里路程,而乘船穿过海湾,直线距离只有4公里,所以,这种独桅三角帆船已成为连接两市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海上出租车”(Dhow Taxis)。
伊尼扬巴内市为葡萄牙人于1534年建立的一个贸易据点,是莫桑比克历史上第二个出现的城市,同时也是欧洲白人设在南部非洲最古老的殖民定居点之一。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伊尼扬巴内还是一个拥挤的港口小城,码头边的起重机忙于吊装新鲜的椰肉、花生、菜籽油、棉花、大米、蔗糖和腰果。然而,随后出现的跨国劳务输出事件使该市人口急剧增加,市容迅速拓展,有超过一百万的季节性金矿工人在莫桑比克和南非的金矿区Witwatersrand(现在的豪登省)之间需定期调换。这些工人被一条租用的轮船由此送至洛伦索─马贵斯市,从那里再转乘火车抵达南非矿区。今天,虽然内地产品大多由陆路运输至马普托港口,但沿海居民仍习惯于将伊尼扬巴内看成一个商品周转集散地,日用百货等消费品不停地从船上卸下,椰肉和腰果等地方特产则被装载船上销往外地。
我漫步在伊尼扬巴内街头,享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祥和。城区不大,但街道宽阔,车辆稀少;行人礼貌、恬淡、秩序井然;殖民时代的建筑错落有致、修葺完好,居民的院内遍植芒果、椰子树、柠檬、香蕉以及其他奇花异卉,与街边的金合欢树及海滨大道的红树一起,将整个市区装扮得精致葱郁。人们讲伊尼扬巴内是莫桑比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从市区的安静、整洁到市民的精神风貌,都在诠释着这个道理。说实话,多年的旅非生活很难使我对非洲的城市有好感一破旧、杂乱、喧闹、肮脏、还缺乏安全感,但伊尼扬巴内街区如同一位妙曼的美女,让我感受到了她与众不同的魅力。我放下思想包袱,完全进入游客的角色,从容不迫地欣赏她的美丽。
伊尼扬巴内博物馆(Inhambane Museum)展出有乐器、农具和手工制品,还有反映非洲本土及殖民时代生活及风情的图片;1498年第一个进入伊尼扬巴内的葡萄牙人达·伽马的雕像,现被保存在市政厅内。除此之外,吸引游客的还有绍佩族Timbila乐器演奏及其舞蹈,这是一种绍佩人使用的马林巴琴,演奏时由其它20种乐器伴奏,并有20人组成的舞蹈队随着乐曲的节拍边唱边舞,在莫桑比克非常有名。伊尼扬巴内市不但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饶有趣味的文化景点,还有一批历史与宗教建筑遗迹,因受外面社会的干扰相对较少,较多地保留了非洲人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加之独特的地理位置、宁静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水果资源,这或许是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莫桑比克作家和艺术家到此安家落户的原因。
伊尼扬巴内省是非洲旅游者的天堂,尤其是在海岸线上。从南端的基西科湖(lake Quissico)到北面的伊尼亚索罗(Inhassoro),许多地方已被开发成旅游胜地,游人可以在椰林掩映下的宾馆或度假村里体味非洲热带风情,眺望白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和来回兜风的摩托艇,可以参加一些旅游运动项目诸如潜水、冲浪、骑马、钓鱼等活动,也可以乘船去观赏一些海洋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位于北端的巴扎鲁托群岛因其无与伦比的海洋风光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在黑非洲名闻遐迩,成为广大游客的最终目的地,同时也是莫桑比克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从某种意义上讲,伊尼扬巴内省代表着莫桑比克旅游业的声音,每年到达莫桑比克几十万名游客中,大多数是去往伊尼扬巴内省东部的海岸地带休闲度假,该省旅游收入已成为全国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游人来自于邻国南非、津巴布韦和马拉维。近来,从欧洲抵达的游客也在逐年增多。
我在伊尼扬巴内市的逗留时间计划为2天,第一天是市区走访,第二天需要到半岛东部的三处景点逐一“观光”,分别是托佛海滩(Praia do Tofo/Tofo Beach)、巴拉海滩(Praia da Barra/Barra Beach)和火烈鸟水上旅馆,特别是水上旅馆,早就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托佛海滩位于市区东20公里处,市内有HIACE客运车直接抵达,中国人译为“海狮” 面包车,莫桑比克人称之为Chapa,属TOYOTA家族,牌子倒挺响亮,但在日本属于早就过失已被淘汰掉的理应立即销毁的污染车,却被运抵非洲,作为廉价的二手货畅销非洲各国。这种车跑起来浓烟滚滚,污染严重,但从未听到国际舆论对此提过异议。当新的一天来临时,我早早出发。海狮车沿着一条柏油路向东慢行,路况良好,穿过红树和椰林密集的平原,不久到达托佛海滩。
这儿设有宾馆、旅馆和野营地,食宿条件较好,游人可报名参加Diversity Scuba潜水活动,也可在风景优美的海滩进行日光浴、游泳,待涨潮时,Tofinho拥有连绵起伏的水波,非常适合作冲浪运动。不过,因海滩不远处的海床伸入大海时逐渐陡峭,海水进入海湾后有时会带来较大的水波和较强的暗流,游客进行水上或水下活动时,应在组织者的指导下安全进行。
在海湾的边缘,有一处礁石海滩,由于自然的变化、海水的冲刷,滩上留下了许多石窝,当海水退潮后,石窝显露,我和几位游客玩得不亦乐乎,从中淘到不少好东西,有奇形怪状的石子、海洋彩色小贝壳、珊瑚的残枝等,在清澈见底、有水的石坑内,能看到横行的螃蟹、多彩的小鱼、带刺的海胆甚至海参。我在一个坑内看到一条正在爬行的海参,连忙掏出相机拍照,然后把它从水底捏出,它从一个怪模怪样的“毛毛虫”慢慢缩成一个圆球。黑人不吃海参,这和我们看树上的虫子是同一道理,不过,倘若毛毛虫真有海参这么大,我深信国人毫不犹豫地会将其变成“树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