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大陆富豪刘永好来说,据有关资料讲,如果从吃饭和穿衣上看,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大富翁。刘永好坦言,他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玩名牌,最爱吃的也就是麻婆豆腐,并且“振振有词”地说:我了解很多大人物,他们的生活都非常朴素,看到他们的生活,你就不会铺张。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是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他在这个世界上差不多活了整整一个世纪——98岁高龄才去世,他的一生可说为金钱忙活着,但前后半生泾渭分明,前半生主要是敛财——至少赚进10亿美元;后半生主要是散财——捐出的就有7.5亿美元。洛克菲勒对金钱有着不比一般人的通透看法,他说过这么一句话:财富是上天所赐,我只是这笔财富的保管人而非拥有者,因此要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的确,财富达到一定的数额,就会失去占有的意义,因为除非暴殄天物,一个人事实上花不了那么多。那像洛克菲勒这样的亿万富翁们得到的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正是价值承认,这笔财富在社会上运转得贴上他洛克菲勒的标签,以他洛克菲勒的名义,他洛克菲勒享用的即别人的价值承认!
读者或许要问:人的一切都是围绕别人对“我”的价值承认而转,这不就是虚荣吗?没错!“我”要的就是虚荣,“我”原本就是个务虚不务实的形而上人。这一点经济学之父也看到了,他说过,吸引人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
事实上,就像“我”的自利是人类社会之大幸一样,“我”的虚荣也是人类社会之大幸。
比较导致嫉妒和仇恨
有人认为嫉妒仅仅是弱者的一种自卑心态的极端表现,其实错了。强者其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弱者的存在而成为强者,强者当看到过去不如他的人不断改善其弱势,甚至将超过他时,他会妒火丛生,导致更大恶意。
在我的社会交往中,看到过两个强弱不等的朋友一直相安无事,互相示好,一旦弱者自强不息,不断改善自己的劣势,将会超过原来的强者时,强者对他的评价就改变了,就逐渐走向了负面,甚至不惜造谣中伤,极尽攻击之能事。
嫉妒是十分可怕的。强者如果一旦产生了嫉妒心,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弱者嫉妒强者,他时常采用犯罪以损害自己为代价去损害强者,但一般并不能把强者怎么样。而强者对那些预计要超过自己的弱者产生嫉妒时,他就有种种借口来压制你、践踏你、排挤你、甚至置你如死地而后快。我听过一个接近上层的朋友给我讲的关于现实社会中争夺官位的事实,那简直是触目惊心,不可理喻。
事实证明,每个人的嫉妒心强弱与被嫉妒者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成正比,关系密切嫉妒心就越强。如你周强当省委书记,我根本不会嫉妒他,因为你跟我没任何关系,我不认识你。一旦你胡均亮当了省委书记,我肯定会妒火中烧痛苦不已,因为我们是好朋友,我太了解你了,你那点本事都当上省委书记了,而我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的内心能不痛不欲生能不妒火中烧吗?
嫉妒心是人性中最阴暗的东西,因为嫉妒心导致的恨,如果付诸行动,它必然导致对他人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往往是纯粹害人而不利己的。有时甚至是害己的,如毁容犯罪自己还要受到刑法的处分。
美国人写的那本《嫉妒论》中关于种族嫉妒的描述:“1936年维也纳人口中90%是天主教徒,9%是犹太教徒,犹太人占据了该市律师总数的60%,内科医师总数的50%以上和广告经理的90%以上,此外,在全市174名报刊编辑人员中犹太人数为123人。而这些人还未提及犹太人在金融业、零售业和知识界、艺术界所占据的显赫地位呢。据说在此之前四五年的时间里,柏林的相关数据就曾与维也纳大致近似。”因此,他认为犹太人在当时社会如此显赫地位与纳粹上台后,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对待他们本国的犹太国民的嫉妒心理而产生的残忍暴行相关。纳粹分子出于嫉妒心理,不但对犹太人开展了大规模屠杀,而且还挖空心思的加以侮辱。如叫犹太医生用牙刷清洗维也纳鹅卵石街道,还朝他们身上撒尿等等。回忆当年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丑恶的嫉妒心理一经释放便包裹着旧仇缩怨喷涌而出,什么人间罪恶的暴行都会发生。所以,嫉妒心导致的行为,是最可怕的丑恶行为。比人类最主要的恶行损人利己还恶毒。损人利己至少对自己的利益还有所增进;而嫉妒所导致的恶行既损人又不利己,因而是一种纯粹的恶。
中国古语早就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棵树长得比别的树高,必然会先遭大风刮倒。“土堆于岸,流必湍之”。我们都是平平的土,你成了土堆,那还了得。大水来了非把你冲平不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你的本事高于大家,决不能让你有好日子过,总要找到一些岔子让你难受。“自古红颜多薄命”。你长得漂亮,好!我们就在品德上打倒你!漂亮女人多半是妓女,有那么多男人追你,你也可能是妓女。我们虽丑虽不如你漂亮,但我们是纯洁的良家女子。你看这嫉妒心多么的可怕呵!所以说出头的椽子先烂啊!
我国道家早就看破了这点,因而有言“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大智若愚”等观念。你是有本事的真人,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显露出来,你必须在外表上装得很愚蠢。所以你在单位上和人竞争,你的能力比人差你不一定是败者,失败的往往是那些强者。我就看到一个单位选工会委员,一个无才无德的人每年都当选,而且他得票最多。
一个单位真正享福的、真正有势力的人,并不是这个单位最聪明的人,甚至是个傻瓜窝囊废。因为“傻瓜人人爱”嘛。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位大臣的儿子即将当官的时候,他父亲给他的一句话是:“你要装傻!装傻点最好!为什么呢?因为你傻,别人就会显得聪明。”所以,嫉妒心是一种导致目的害人行为的人性根源,而装傻则是防御嫉妒侵犯的一种方法。
复仇心是他人有意给予自己痛苦损害而视图报复的心理反映。你打了我一记耳光,不但疼痛不已,还丢了我的面子丧失了我的自尊,我能不恨你而不报复吗?打了我一记耳光,这是小仇,一旦上升到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耻,奴役之辱,这种深仇大恨要人忘记不许报复,除非他内心深处有更大的图谋,可以抑制一时,否则,是不可能的。
古今中外大量文艺作品描述了人们为了复仇而形成的人间悲剧。你看过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吗?复仇心理推动着基督山奋斗一生,不惜牺牲自我的一切快乐、利益、幸福直至生命,一切只为了报仇雪恨。因此,复仇行为的目的,并不是出于自利,而完全是为了害人以平息内心的仇恨心理。
比较使人痛苦,每个人都应做他自己
自我是独立的自我,是无须比较的自我,人一旦比较,就会限于悲剧之中。
但是在你们的生命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同的习惯,其中一种习惯就是比较。你无法不比较而评估事情。如果你想要下评估,你无法想象没有了比较你该怎么办,而当你比较的时候错误就开始产生了。
如果你把百合与玫瑰做比较,那么错误就产生了。百合就是百合、玫瑰就是玫瑰、而小草就是小草。玫瑰既不会比小草更高尚也不会比小草更低下。小草独一无二的活着,玫瑰独一无二的活着。它们并不会更高尚或低下;它们并不会是相等或不相等的。每个人都像自己而不会像别人。如果你能明了事物的独立性、个体性、独一无二,你才会停止比较。
但是你有比较的习惯。你甚至对小孩子互相比较。你说:看,别的小孩比你跑得更远。你落后了。你对这个小孩是不公平的,因为别的小孩是别的小孩,而这个小孩是这个小孩。两个人是不可能互相比较的。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他们的独一无二、他们的真实性来说,彼此之间是毫无关系的。
你有比较的习惯。你的教育系统教导你要比较,你的思考系统涉入了比较。没有了比较,你就无法做评估。而其结果是你不会直接的了解任何人或任何的思想;有许多事情会介入其间。
所以我只能说这么多:我不知道佛陀与我之间有多相似,我没有比较过。而我也请你不要比较——不管是把我与别人做比较、或者是把任何人与别人做比较。
这种比较会继续下去:慧能与佛陀之间有多少相似点、耶稣基督与穆罕默德之间有多少相似点、叶舟与马克思之间有多少相似点?这些事都是愚蠢的!没有相似或不相似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而已。一个人与其它人是无关的。甚至说“不相似”都是荒谬的,因为如果没有“相似”那就不会有“不相似”的问题了。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世界上没有相像的人、没有重复的事情、没有重复的经验。在生命中没有重复这种事情。生命会继续不断的创造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不需要比较或评估。
直接的看着生命,不需要使任何人介入其间。没有相等或是不相等的人;每个人都只能他自己而已,我希望每个人都变成他自己就好。
每个人都应该做他自己:这就是我视为生命基本规则的东西。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你都还无法接受它。直到现在人类都还没准备好去接受每个个体本来的样子,你试着要让他变成别人:他应该像马哈维亚、像佛陀、像甘地。这是对每个人的个体性最直接的侮辱。
当你对一个人说:要像甘地一样。你就大大的侮辱了他,因为他不是被生来当甘地的。一个甘地已经被生下来了,还要另一个甘地做什么?告诉这个人要变成甘地就是说他没有成为自己的权利;他只有成为别人的翻版、模仿别人的权利。他只能当翻版,他无法当原版。对这个人来说这是一种侮辱。
所以我不会说每个人都应该像别人,我只会说每个人应该变成自己。那么这个世界就能够变成一个奇妙而美丽的世界。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只是试着把东西组织起来,好让每个人都像别人一样。那就是你比较、你思考、你寻找的原因。没有必要这么做,完全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思考。
5、人为什么是社会人,其实另有隐情
离开社会就不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位
社会导致比较,比较导致痛苦,但谁都甘愿忍受这种痛苦,一生都不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心甘情愿的任社会“整死”。
其中有些想多次离开社会,回归山林,但由于社会磁场的吸引力太大太大,只得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山上走下来,就算有几个没有太下山的,也是通过手下或手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我要问的是,社会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人到社会中去究竟为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归却归不了?我急就打油诗一首:
归不归
杜鹃滴血鸣,
游子归不归?
功名利禄色,
未满何颜归?
人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通俗点讲社会人是指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切人。那么,我们都在求些什么呢?究竟是求物质,还是别的什么?前面讲过,人性不是指动物性,而是只人的精神需求,灵魂需求,我们要始终记住这一点,否则,没法谈人性的精神超越性,没法谈人性的价值最大化。
欧阳君山把太史公那句漂亮的话进一步改为:天下熙熙,皆为价值承认来;天下攘攘,皆为价值承认往。所谓的“熙熙攘攘”指的就是社会,如果不是为着别人的价值承认,“我”根本就不会熙熙攘攘,也不会步入社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干什么呀?受社会这种罪!
一本叫《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的书揭示说,梭罗其实是个“假行僧”,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就好像市郊的孩子经常跑到自家后院去,假装他们是在丛林中野营。或许,梭罗不应该在周末的时候回家将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但人在大自然中过单干生活并非不可能。
用不着拿自然主义哲学家庄子所说的“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来压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已经用算盘为我们精打细算过了,他指出:人们肉体生活的必需品,最低级劳动者的工资都可以提供。
笔者虽没有精打细算过,但直觉上相信:人们肉体生活的必需品,大自然完全能够担当,人类用不着为吃喝住穿而社会化。要不然,大自然中那么多的动物特别是那么多比人的消耗要大得多的动物都怎么办呢?!
按生态学的估算,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每年生产干重1.65×1015克有机物质,折合能量为60×1015大卡,这就是整个地球的植物每年从太阳能中所固定的能量总值,用以维持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人类和其它异养生物的生存。如果人类完全以植物为食,假定每人每天消耗2200大卡能量计,地球可养活8000亿人口,是现有人口的100多倍;如果人类完全以肉类为食,而且能够利用植物净生产量的10%,地球能养活800亿人口,这也是现有人口的10多倍;即便人类只能够得到植物净生产量的1%,地球也能养活80亿人口,也超过现实人口的数量。
事实上,大自然中的单干生活不但能够丰衣足食,而且可以艺术味十足,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文明。云南昆明华亭寺有一幅非常有名的对联,上联是“听鸟说甚”,下联是“问花笑谁”,多美的意境啊!若不是回归大自然过简单生活,人是不太可能“问花笑谁,听鸟说甚”的。
可“我”为什么要步入社会呢?且听一听大哲学家康德就相关问题的议论:
“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因为他要在这样的一种状态里才会感到自己不止于是人而已,也就是说才感到他的自然秉赋得到了发展。然而他具有一种强大的、要求自己单独化(孤立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也发觉自己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遇到阻力,正如他凭他自己本身就可以了解的那样,在他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对别人的阻力的。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着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力欲或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地容忍他们,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位。于是就出现了由野蛮进入文明的真正的第一步。”
这就是所谓的“非社会的社会性”!非社会的社会性——看,这一说法就非常别扭——算得上西方政治学对“我”的本性的一个深刻洞察,康德也可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旗帜鲜明地论非社会的社会性的哲学家。所谓非社会的社会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立统一两点论,一点是人是自利的——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一点是人是社会的——人不得不作为社会人。
为什么本质上自私自利的“我”而又不得不作为社会人呢?这就是因为人所自私的不是别的什么,而就是价值承认——即康德所谓的人要在同胞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位。
价值承认只可能来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