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爱是最高的算计
21398100000024

第24章 聪明人为什么会在自私追求中使用大爱(2)

谈思维,就不得不谈理性思维。这里提到了“理性思维”以后我们还会不断提到“理性”这个词,因为它在人生中太重要了,为我们所倡导。但它究竟是什么,我们暂作如下界定:理性,第一、是相对本能而言;第二、是相对感情而言,它是一种超越了本能和情感的支配和影响,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思考,作出是非判断或行为取舍的思维原则和方式。因此,也可以说:理性=智力+道德。它和我们以后讲的智慧等意。

“思想”,是指人的思维进入社会实践后,面对社会万象和自然万有,通过感官反射于大脑后所产生的各种认知、概念、知识和想法等等。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有灵魂有思维,但没有思想。至少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动物有思想。没有思维的灵魂不存在,没有思想的灵魂虽然存在,但只是动物的灵魂,不是人的灵魂。

由此可知,人的灵魂是先天自然思维和后天社会思想的结合体。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前者是张白纸,后者是白纸上的一幅图画,两者结合便是人的灵魂的肖像。

灵魂要管理肉体,肉体也不是那么服服帖帖接受灵魂的管理的。人的一生就是“灵”与“肉”相互斗争的一生,这种斗争永无止境,一直到死。有时是自觉的,大多是不自觉的发生在潜意识。谁也战胜不了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大部分是相互妥协,达成暂时的统一。这里的“灵”,是指人的善性和良知,不要和这个“灵魂”混淆:这里的“肉”倒是指有灵魂的肉体,因为它承载着由自私基因组成的自然人。

当我们刚出生时,没有所谓的无知有知,那时是动物性的,主要的工作是满足肉体,次要的工作是唤醒依附在肉体之上的灵魂。只有那个被唤醒的我有了自主意识,只有小我产生时,我们才生出了无知。无知是灵魂的起点,而开悟则是结束无知的,是无知的终点。开悟的那一瞬间,无知消失,生命便出现一次质的飞跃,这是灵魂的显现。

人性进化以兽性为前提

食色性也,人的动物属性几乎占据了人身心全部内容,人性的丑陋几乎皆由此引发。因此,人的自然属性能真正升华到人的社会属性、道德属性、大爱属性吗?

有一种误解必须首先提及,资产阶级思想家把人性说成自然的,把动物的一般性直接规定为人性。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然的精制品,是一部按力学原理运行的机器,欲求是其动力,因此,人性是利己的,是服从于欲求的。人的自然本性产生“自然权利”。休谟更明确地说人本性是自私的,对财富、权力和享受的追求,对贫贱的鄙视,都是人性的体现。显然,他们对人性的这种规定,是在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民主制说话。

人性是以动物一般性为前提的,也是对动物一般性的否定。在人性中,动物一般性已被劳动所改造,是交往和意识制约人的需要的体现。在动物那里,满足个体欲求,是其生命活动的全部,但动物并没有私有观念,更没有财产所有权,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以动物一般性来论证人性自私,是不能成立的。

人性升华作为人本质发展的体现,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要求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由此而带来人社会性的演进,主体性、思想性、目的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体现,并随之而变化。

人性升华就是人在劳动这个核心要素的作用下,通过对需要、交往、意识的改造,以及这三个要素对劳动的制约,而不断地克服人性的动物一般性中的野蛮成分,由此而强化人性的过程。人性的升华是一个自觉的、矛盾斗争的过程。

人性升华的进程,是逐步加快的。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不过五六千年,相比原始社会的二三百万年,是相当短暂的,但人性升华的程度,却远远超过那二三百万年,而且越升华,速度越快。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劳动主体素质技能的提高及其要求提升社会地位的努力。我们要明确人性升华的内在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性的外化就是人格

认识人性,可以从人格开始,因为人性的外化就是人格。人格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心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它有别于“人的品格”,品格是指人的道德修养,人格虽包括道德修养,但内涵更广,有人把它说成是“尊严”。

人格定义的核心是个体人性的独特性,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担当自己人生命运的能力,独自承担社会责任的心胸。只有由健全人格组成的社会,才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只有市场经济的社会,才有可能使组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立的人格,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人,只有在市场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摆脱了一切人生依附,必须具备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有组织的个人的生、老、病、死一包到底,因而使广大公民形成了靠组织,怕领导,随大流的畸形人格。全国人民基本上都依附在各种组织里,工人属于工厂,农民属于公社,老师属于学校等等,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全靠组织赐予,个人离开组织寸步难行。从而形成了依赖型人格。殊不知组织也有兴亡,一到组织衰亡,就怨天尤人,不知所措,基本的求生能力都忘了。组织是由领导操纵运转的,个人生存和发展,全凭领导好恶决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唯领导之命是从,因此害怕领导,讨好领导的奴隶型人格普遍存在,随大流的盲从人格来源于我国文化中的官本位和中庸思想的长期熏陶。谁都怕为天下先,阻碍了新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今天谈建立公民健全的人格,其目的就在于增强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用更直白的话说,人格=外在格局+内在特质。

格局是一个人的框架,特色是框架内的内容。两者互为表里,互相印证。一个人有什么格局,就会填充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格局,就会凝聚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格局,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品牌。

格局决定结局,我决不相信一个思想境界很低的人,会说出高境界的话来;我决不相信一个人生取向很低的人,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我决不相信一个甘于贫贱沉沦的人,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来。

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及其生态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人的伟大本质上是人格的伟大,相反,人的丑陋本质上是人格的污秽。具有伟大人格的人会不断的服务和增加生态的美善,而具有丑恶人格的人会不断的破坏和增加生态的丑恶。

自私是人性的基石

谈人的进化,实质上是从谈自私的进化开始的。

最基本的人性是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所谓自私性,来原于基因的自私性。任何生物都是由基因组成,人也一样,组成基因的元素基本相同而结构各异,因此而形成了单个的不同的人。而基因的自身结构和它的生成和发展是自行其事不顾其它基因的,是自私的。因此,人的自私来原于基因的自私。试问,那个人生下来不想活着并且生存下去,一切生存下来的人,又何曾不想发展呢?有了饭吃就想吃好点,有了衣穿就想穿好点,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利益驱动是最根本的躯动。十八世纪西欧的孟德维尔写过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群蜜蜂由盛到衰的故事:

开始,蜜蜂自私自利,爱慕虚荣,追逐荣华富贵,这时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但是,当蜜蜂变得善良节俭,放弃了奢侈挥霍的生活时,经济却反而一片萧条,民生凋零。最后有敌来犯,无力抵抗,只好逃之夭夭。这则寓言,当时被视为妖言惑众的异端邪说,但一位意大利哲学家却说“谁要想发现真理,最好是成为异端邪说”。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已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利已心”支配的,社会利益往往抛诸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已,而且比人们殚精竭虑、刻意追求一心为公的效果好得多,斯密称之为“看不见的手”

英国生态学家道金斯在其《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指出“基因是自私的基本单位”。“生存机器、生物体——般为自私的基因所操纵。

人性的自私与生物基因的自私一脉相承,这种生物规律的客观性、实在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或者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性自私是人性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假如能同时不妨碍其它人的求生存和求发展的活动,则人性的自私是有可能为善的。遗憾的是、人类同在一个有限的自然和社会中图存,资源是有限定的,人的贪欲是无限的,因此相互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

所以说,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争先恐后、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是社会的常态。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只有依靠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合作的需要。但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是相对的,竞争是绝对的。因此人性的本质善是相对的、恶是绝对的。善恶两性统一于一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的“是公妻制”这从他的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来说,在逻辑上是正确的。其出发点是不承认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心”来自家庭,家庭源于婚姻。先不说这一主张在道德和法理上如何界定婚姻和家庭的正常秩序,就是实现了老婆是大家的,儿女的父亲归宿不明,能消灭自然人性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性吗?

自私表现为三原欲和三原恶

自私是个抽象名词,具体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更多地占有外物,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体现自身价值;二是想保持已经得到的外物,确保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确保自身价值。有人把人的自私性进一步拓展表现为人的三原欲与三原恶。

三原欲:物欲(包括食欲)、性欲、知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动力。不食不能生存,不性交无以繁衍后代,不求知不能趋利避害。

三原恶:任性、懒惰和嫉妒。一切恶的心理根源均源于此,但它未诉诸行动以前不是显恶。任性:以无视既存的社会法则、道义、道德、法律、制度等行为和思想。懒惰:以不劳动或少劳动而获得自己所需。嫉妒:因别人某方面优于自己而对别人怀有恶意。

三原欲与三原恶就像红、黄、篮三原色调制成各种颜色一样组成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上至圣贤下至遮民概莫如此,而且从生到死贯彻始终,只是结构各异而己。

对人性三原恶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必须指出原恶存在于一切人的人性之中,其本身不是恶,是一切恶的心理根源,只有构成了行为才是恶。经过反复学习与思考对任性、懒惰、嫉妒这三原恶进一步认识如后:

任性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中既存的一切规矩、制度、道德、法律……一切行为的“度”和“条理”的否定。(学校也是社会)。这种否定不外乎两类,其一是无知、愚昧,不知道这些规矩等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何等重要,个人离开了社会是何等的无能;其二是明知故犯,标新立异。岂不知这是更愚昧的另一种表现。现实生活中任性犯罪比比该是:比如古语云“万恶淫为首”淫是性欲的满足,不是恶之源,更不是首恶,但是当一个人不讲任何道德、规矩、法律任性的淫就是十足的恶了。任性作为人性的一项普遍存在的原恶必须由社会的法律惩治来防范,作为个人防范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消除愚昧,从理性认知上增强自己的道德法律意识。任性和个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任性是如前述,实为原恶;个性是个人有别如他人的有益于社会的特殊性格,是创造性潜能的泉源,不能把任性恶习用有个性、有思想来掩饰。尤其是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更应警惕。

懒惰的本质是对人类社会生存意义的否定,是对个人生活体验的拒绝。任何人在能够轻易获得原欲满足时都会任懒惰的人性原恶变成实际的懒惰恶习。尤其是人的幼年时期,长辈的娇宠更是如此。懒惰似乎与任性不同,不触犯条规。懒不犯法。其实深究起来懒惰之害大于任性,贪污,盗窃、抢劫、杀人无不源于不劳而获,轻易获得财富的懒惰原恶。“万恶淫为首”实不如说“万恶懒为首,”现代民谚云:“男人炒股发了财,就不想干别的了;女人作“鸡”赚了钱也不想干别的了,”这揭示了人性原恶的本质。我曾说过四种人的分类,其中有“又聪明又懒的人可以担首领”这里似乎有鼓励懒的意思,但这里的懒是指领导不应该去做那些应该由下级副手做的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集中精力做好关乎大局的事。决没有鼓励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懒惰恶习的含意。尤其是对青少年更是应以勤奋励志不能靠懒惰投机。

嫉妒来原于竞争中的自私者内心的失落感,是对未来缺乏自信与希望的情感反映。表现在对别人高于自己的智慧、能力、成就等所怀有的恶意。轻则冷嘲热讽、重则诡计暗枪,欲至被嫉妒者死地而后快。因嫉妒动因而犯罪的也不鲜见。其来原于心胸狭窄,志大才疏,心理封闭。一个襟怀坦荡,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人很少有嫉妒的言行。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尚。上至圣人、主席、总书记;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智者蠢人、老人幼儿、好人坏人、过去的人现在的人都具有三原恶,都有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潜能。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聪明,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原始本能的支配,所谓智者是因为经过求知,学会了权衡利弊,计算得失后,明白了只有压抑和控制自己的原恶不使其成为显恶。才有可能趋利避害而且利大了弊。承认这个事实是明智的选择。因此、美德是智慧的表现和结果。

3、自私里面蕴涵无私,自私可以进化到无私

自私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为什么说自私里面会蕴涵无私呢?

这从自私发展的层次性中就能看出来。人性的自私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上,具体表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个层次性体现了生命进化的步骤、秩序和方向。

本我是生命的本体,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生理本性,它的原则是快乐主义。

自我是生命的我。自我是生命的全面防护和向外攫取的工具,是生命趋利避害运作的主体,是人的理性,它的原则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和效益原则。

超我是人的道德精神,是形成人类文化价值乃至生命(意义)价值的基体,是人的神性,它的原则是精神的充实与情感的高尚,是爱的欢乐。

本我层次最低,最接近动物性,自我层次较高,已超越了动物性,超我层次最高,是人要达到的光辉顶点,是要积极倡导和传播的。

人生存在社会中其本性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互相抵触,彼此进行永不完结的斗争,直至生命的终结。然而,人们并不曾清醒的认识到这点,因为大多数斗争均发生在潜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斗争构成了人们所感到的焦虑、烦闷、痛苦、绝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