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我们有些人纠错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这种纠错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使用这种“残酷”的手段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可能没有纠错,但要学会巧妙地纠错,让他人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同时也理解你善意纠错的意图,使他内心里对你心存感激。或者纠错之前先总结一下他人的优点,然后慢慢引人缺点。在他人尝到苦味之前,先让他吃点甜味,再尝这种苦味时就会好受些。
一天下午,查理·布夏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撞见几个雇员正在抽烟,而他们的头顶上正挂着“请勿吸烟”的牌子。那么夏布先生是如何处理此事的呢?他并没有指着牌子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而只是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支烟,然后道:“老兄,如果你们到外边抽,我会很感谢你们。”员工当然知道自己破坏了规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没说什么,反而给了每个人一样小礼物,你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吗?谁能不敬重这样的老板呢?约翰找了一个就是奉承也无法说漂亮的女士为妻,可是几个月之后,他妻子却变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丽,简直是判若两人。原来这位女士在结婚之前,不知为什么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当时因为是大战刚结束,物质极端贫乏,人们的穿着都很普通。当然,她也太不讲究了。不,不是不讲究,而是认识出现了偏差,认定自己不适合打扮。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姐姐,这也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每当有人建议她“你的发型应该……”时,她都怒气冲冲地说:“不用你管,反正我怎么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
到底约翰是怎样说服她的太太,使她发生了变化的呢?根据他自己说,当他的太太穿不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什么也不说,但是,当她穿上适合她的衣服时,他便夸奖说“真漂亮!”,发型、饰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对打扮有了信心,对于容貌所产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无影无踪了。
以上例子,都说明了纠错是一定要给对方留足面子,否则就会伤及他人。
另外,纠错时,不能先入为主。
常听有人在争执时说:这都是你个人的成见!所谓成见,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人为主的执著,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肯更改。一件事情,往好处去看,倒也罢了;往坏处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见定为坏事,把好人用成见定为坏人,则是不应该的。
成见好像茶杯里有了毒素、杂质,即使倒人再清净的水,也不能饮用;成见好像田地里的荆棘、杂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种子,也不容易成长。有成见的人,自己不肯承认,不肯更改,更不肯放弃成见。
成见,本来是一种意见,并非不好;但若一旦成为“断见”、“常见”,甚至成为“邪见”,那就非常不该了。一件好事,本来有益于国计民生,但由于持有成见而持反对意见,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个好人,本来可以委以重任,前途大好,然而因为有人对他有成见而反对,致使人才不得重用,殊为可惜。
有些人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实。有成见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他是幼稚、愚痴、无知的。有先人为主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只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一再固执成见,成为执著之病,那么有见解倒不如无见解。放弃成见,凡事用客观的态度看待,不必预设立场。“是”,就还给它一个“是”的本来面目;“非”,就还给它一个“非”的真相。唯有消除成见,去除执著,才能认清实相,拥有真心。
还有,纠错时,切不可没完没了。
在我们的沟通中,往往会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也可能不如“旁观者”看得透彻。所以,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过失时,应该及时予以指正和纠错,这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纠错如果反复进行,就会失去作用。有的人在纠错他人时,总以为自己占了理,纠错个没完没了。其实这是低下的纠错方法。有经验的人在纠错他人时,总是适可而止。纠错别人时,每次只可提及一两点,切勿“万箭齐发”,让人难以招架,否则大多会使对方难堪。纠错的话不宜反反复复,一经点明,对方已经听明白并表示考虑或有诚意接受,就不必再说下去了。如果只图“嘴巴快活”,说个没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纠错时,切忌用讽刺、挖苦的言辞,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为这是一种轻视他人的态度,也是缺乏修养、没有沟通风度的表现。有经验的沟通者,在纠错时,会采用各种技巧提出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但不会用讽刺、挖苦的言词和粗话等有辱对方人格。
11、紧逼之语,请退一步说
有一个三口之家,丈夫,妻子、女儿。夫妻俩别的方面都好,就是脾气犟,爱认个死理儿。丈夫说妻子,遇见事一条道跑到黑,没治;妻子说丈夫,你不也一样。倔得要死,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还是女儿给出了结论,你俩半斤对八两,谁也别笑话谁。
一天,妻子让丈夫去买菜,丈夫买回一个萝卜。妻子说,谁叫你买萝卜了?我让你买一棵白菜。丈夫听了很不高兴,是你叫我买的,你说买一个萝卜,用萝卜丝烧汤喝,啥时候变成白菜了?夫妻俩互不相让,吵啊吵,到了后来,陷入冷战阶段。家里没了笑声,没了对话与交流,变得一片死寂。一天两天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亲戚朋友坐不住,纷纷找上门来,进行劝说。妻子表示,他要是不承认错误,没完!丈夫也表示,萝卜、白菜是个小事,不值什么,而在它们背后,却是诚信的大问题,原则性的问题,绝不能妥协、退让!
对于认死理的人,一条道跑到黑的人,有什么办法呢?亲戚朋友都走了,没辙了。
一年两年过去了,他们之间不讲话,各自为政。为了女儿,谁也没提离婚的事。十年二十年过去了,跟女儿女婿一同生活的妻子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大夫说,人不行了,准备后事吧。第三天的黄昏,在女儿的坚持下,丈夫去了医院。望着妻子枯黄的面容,瘦小的插满了管子的躯体,他心软了,化成一汪水,一遍一遍喊着妻子的名字,没反应。丈夫大声说:“是白菜,不是萝卜,我记错了!”妻子醒来,眼睛放光。人们说,那是回光返照。然而。一个月后,丈夫牵着妻子的手,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人们感触良多,白菜、萝卜都是菜,有什么意思嘛。的确没意思,但明白这个道理,迈过这道坎儿,两人却用去了二十年的光阴,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人们常说,居家过日子,锅沿哪有不碰饭勺的?
碰,很正常;不碰,反倒见外了,生疏了,成了陌路人。问题的关键是,“碰”了之后怎么办。是一笑了之,还是锱铢必较,互不相让?
其实,在家庭内部,在爱人面前,装个傻,服个软,不丢人!二十年的冷战,同床异梦,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冷战的结局,无论对妻子还是对丈夫,都没有胜者,留下的,只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与伤害。
经历了这一番劫难,夫妇俩似乎格外珍惜现今的时光,他们同出同人,如影相随,须臾也不肯离开。看着两位老人有说有笑去逛菜市场,我在欣慰的同时,也祈盼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真的,萝卜、白菜,不就是一盘菜吗?
12、争论之语,请降温后说
道理不争不明,但怎么争?许多人却不知道,有人在争论中发火、谩骂,甚至大打出手,弄得彼此之间不欢而散。
有人会笑话,争论难道还用得着学吗,我天生就会。只要把喉咙扯响,抓住争论对方的任何逻辑漏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更要紧盯对方的道义弱点,只消泼上一桶污水,最好是大粪,让其失去所有道德优势,哪怕无理也赢了。
的确,争论常常发生,但争论的原本意义却不见得人人都懂。单就争论的目的来说,就可以列出一串不同结论:为了赢,为了面子,为了显示自己,为了说服对方,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为了驳斥对方的错误……连争论的目的都说不清道不明,就信誓旦旦宣称自己天生就会争论?未免太过自信了吧。
我们平时在对话中,时常会出现“高温语言”,因此学会给“高热语言”降温,才会挽救即将破裂的人际关系。
朋友之间交往相处,难免会有口舌上的争论,那么在与人争论时,要想使你的观点被认可,不在于谁的声高谁有理,关键在于你能否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迹地输入对方的意识当中。而通常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态度是:向对方展开反驳。而你一向采取何种态度呢?
《演讲与口才》中说,所渭“高温语言”,是指谈话时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使话语的火药味甚浓,稍不在意就会“擦枪走火”,导致矛盾冲突的发生。
如何抓住时机,适时给“高温语言”降温,以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机智的语言,变高热为低温,化敌意为和睦。高二班的陈桂华同学就是一个善于给“高温语言”降温的“名嘴”。
一是明理静气。
在事情突然发生,而双方又心急如焚的情况下,当事人说话往往就不够冷静,声调就会高扬,语言就会迅速“升温”,容易使冲突升级。这时就需要在场的其他同学帮他们言明道理,压一压心火,使当事双方迅速冷静下来,化解矛盾。
偶尔相撞,火气正盛,都得理不饶人。陈桂华先抓住两人开骂的焦点——眼睛,“眼睛全长得不赖”,将两人的“骂点”甭定掉,而不是用“骂人不对”之类容易引发新的争执的话来作判定-“只是没留神罢了”,又顺势为踩人者作了解释,这就赢得了矛盾另一方的心理相容,被踩者对他的看法自然容易接受。这得当、得体、得理的一句话,为平息双方的火气,和平解决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谐音岔题。
有日;,两个同学虽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但遇事就喜欢斗气,争强奸胜,三句话不到,就互相诋毁导致浯言升温,脸红脖子粗起来。但如果有人在现场打打岔,分散一下斗气者的注意力,将他们好斗的“犄角”分开,常常能化干戈为玉帛。示两人应以珍视这种缘分为重,不应轻易伤害彼此感情。两个好斗者,听到这样的分析,倒是真的“服气”了,难怪“两人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三是引申归谬。
在遇到两个同学——“煮熟的鸭子——嘴硬”——执意要闹下去的情况时,作为旁观者,不妨将再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予以引申,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局面清晰地摆到当事者面前,这往往能对当事人起到警示作用,使局面出现转机。此法若运用得当,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薛友明与郝祥是一对性格相仿、脾气差不多的”冤家”,常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分开了又下时地凑到一起,在一起时一旦话下投机就拌嘴特别是郝祥,什么事都要争出个子丑寅卯未,有些同学对池已经”望而却步”,尽量避免跟他打交道。
一次为了一道代数题的解法,两人又较上了劲,而且逐渐升级到“讲勇斗狠”上来,这个说:“我怕你,休想!”那个说:“我怕你”;另一同学陈桂华见两位又“发高烧”了,忙打趣道:”冬天雪,夏天雷,你说同学准怕谁就怕这样长期下去,大家都下理你!”
郝祥比较敏感,联想到自己朋友渐少,脸红起来.薛友明心坦自己也有不是之处,停止了争执就这样陈桂华一番话四两枝千斤,轻易就化解了一场口舌之争。
一对较劲的“冤家”,好像谁也不怕谁,但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怕不怕”问题之于同学感情而言,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且他俩互不服气、互不畏惧,只会把关系搞僵,把问题搞复杂。
碰到小事就一直闹下去,与他人怎么相处,“这样长期下去,大家都不理你”,这将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后果。陈桂华抓住这个点巧作引申,得出一个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当然也是争强好胜者最怕的后果,从而将其火气降下来。
在交际中,同学之间的对话升温、产生“火药味”甚至发生冲撞是常有的事。若在场的同学都能像陈桂华那样,拿起“语言灭火器”,给“高温语言”迅速降温,将矛盾与冲突扼杀在萌芽阶段,就会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几句:别为无聊的小事去争论,什么事都争论,会给人留下此人是非多的不良印象。
因为,几千年来受中庸文化的熏陶,华人很不了解争论、很不习惯争论、很不熟悉争论,也很少有人拿争论来做文章做学问。大家伙见了面一般都是客客气气,“今天天气哈哈哈”,用一层薄薄的面纱,遮掩彼此间的不同。即使有根本性的不同见解,也从不在课堂上、会场上当众说出来,不但不说,还讳莫如深,让人费劲地猜来猜去。这种作派,不但不受人嫌弃,还受人推崇,谓之“含蓄”、“修养好”、“城府深”,是聪明人。如果认真较个死理,把自己的观点在与众不同的时候如实地、不加保留地说出来,都不用考证观点合理与否,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肤浅、幼稚、靠不住,显然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
这就是中国人!
13、两难的话,请模糊地说
两难话题是所有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所以称其为“两难”,难就难在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能否解决两难话题,体现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
解决两难话题,必须遵循以心换心的原则,真心对人,诚心对事,争取“双赢”,力求“全胜”。在某些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在具体操作中又要体现灵活性。对事,要坚持原则;对人,却要讲究人情。
许多人在交谈时有“我同意……但是我认为……”的习惯用语。其实在朋友交谈中,朋友想要听的是你个人的看法,而不只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想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应该尽量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不能总是随声附和。不妨多应用些特殊或有个性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遇到让你左右为难的问题或场面,用一些模糊言语回答也比随声附和要好。
例如鲁迅的位《立论》一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获得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是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啊,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
又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