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说话走遍天下
21402900000021

第21章 这样的话,请谨慎地说(8)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为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动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这里一美一丑的生动刻画,对照鲜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法西斯令人发指罪行的控诉,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饱含演讲者激情的语言使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对侵略者更加深恶痛绝,对受害的苏联人民及其国家更加同情并抛弃一切旧有的偏见。正所谓“感同身受”,丘吉尔自身鲜明的爱憎,通过他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他以准确有力的语言,阐述了英国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丘吉尔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这次大战的世界性:“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进去的战争。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丘吉尔通过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动员英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演讲的最后说: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这诚恳真挚,感情热烈的号召极为鼓舞人心,我们今天似乎还依然感觉到余音不绝于耳。

15、谈判的话,请多看多听少说

“爸爸,人为什么长着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呢?”耳边传来稚嫩的声音。循声望去,是五岁的女儿在向我发问呢!

是呀,这个在哪似曾听过或看过的问题,我怎么就从没细细地去想过呢?今天,重又出自一个五岁孩童之口,真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问者也许无心,听者却有意”,我不禁细细揣摩起其中的意蕴来。初一想来,也许是造物主出于良好的初衷,公平地机给予了每个人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和一个嘴巴,这也是造物主给予我们人类的公平造化吧?可再稍稍往深处想,感觉事情的原由远不是那么简单。

“三句不离本行”,我不由联想起我们对于孩子的施教问题,由此生发出一些感悟: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生就两只眼睛,是要让我们学会多用眼睛观察孩子、赏识孩子,对于孩子自身的一些不足或缺点抱以宽容的态度,点燃孩子内心不断进取的火花;生就两只耳朵,是要让我们善于多用耳朵聆听孩子、了解孩子,对于孩子冒出的奇思妙想抱以支持的态度,激发孩子不断创新的内在潜能;生就一个嘴巴,是要告诫我们面对孩子不能挖苦讽刺、指责漫骂,对于孩子心灵的痛楚伤痕要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让孩子求得心灵宁静的一方乐土。

沉思间,女儿拉住我的衣角,神秘地在我耳边低语:“告诉你吧:老师说它是为了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话”。

“一语道破天机”——多好多精练的回答呀!这样的道理,不是一个听着说着这样的话的孩子可以理会的;实际上,在他们这样的年岁,也不需要得到这样的理会。然而这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成人却应该好好地去领悟它、认识它,并渐渐演绎为我们生命的智慧,影射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教育法则、教育问题上。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顿觉豁然……

一位哲人曾说过:“言多必失。”我们每个人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至理名言。说话是嘴巴的一项功能,长久不用必会迟钝;但说话做事应有尺度,要遵循“多说无益”的原则。

1956年,苏美最高领导人举行谈判。赫鲁晓夫自恃比艾森豪威尔聪明,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谈判过程中,不论赫鲁晓夫提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都表现得糊糊涂涂,总是先看看他的国务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递过条子后,他才开始慢条斯理地回答。

据此,赫鲁晓夫认为艾森豪威尔智力低下,而认为自己作为苏联领袖,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无须借助他人。赫鲁晓夫当场讽刺说:“美国谁是最高领袖?是艾森豪威尔还是杜勒斯?”

从表面上看,赫鲁晓夫显得非常机敏、博学,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艾森豪威尔却显得迟钝、犹豫,缺乏领袖气概,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

艾森豪威尔在谈判中的智慧表现在两个方面,既能及时获得助手的忠告,同时又为自己赢得了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急中出错。而赫鲁晓夫刚愎自用,闹出了诸如用皮鞋敲讲台的笑话。

谈判中“装聋作哑”的基本方法是:顾左右而言他。即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作正面回答,故意躲躲闪闪,答非所问。以此来争取时间,调整自己的思路;或以此来回避自己难以回复的问题。

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做“沉默的卡尔”。艾丽斯·罗斯福·朗沃思就曾说柯立芝“看上去像从盐水里捞出来的”。

柯立芝却说:“我认为美国人民希望有一头严肃的驴做总统,我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家司脱·费雨特曾教人谈话中应注意的主要条件,他说:“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多。见人随机应变,见什么人便向他说什么话,少叙述故事,除了确实是贴切而简短的故事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佳……”

应当常说话,但不要说得太多,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说话不是独白,假如你听别人说话像背书一样,你是不是会感到讨厌或是无法听进去呢?至于“常说话”,是为了增强别人对你的印象。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你必须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好印象。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须随机应变。你在纠错人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这一项。

如果在谈话中你能遵照费雨特的建议去做,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儿,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做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16、冲人的话,请谅解地说

记者是最爱提冲人的的问题的。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

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

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

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

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

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这两个记者提的问题显然是冲人的问题,要不是周总理机智,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平时最好不向别人提冲人的问题,不然很有可能闹成僵局。

土耳其有句谚语:“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中,等于生活在地狱里。”

家庭琐事繁多,父母、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既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又影响夫妻间的感情。若要避免这种情形出现,就要在言谈上多下工夫。

家和万事兴,就要使家庭中有一种天伦之乐的氛围。那么怎么样才能享有天伦之乐呢?有口德的言谈可以帮助你实现。

日常说话,谅解为上,互爱互敬,不说冲话。

任何家庭,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所以你要学会谅解,承认矛盾的存在。用亲切温存的话安慰人,使人如沐春风,抛弃烦恼,会给家庭增添无限的乐趣。

有位丈夫下班回家满脸怒气,一言不发。妻子安慰道:“单位里又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忘掉它!岂能事事尽如人意,事事称己心!来,‘卡拉OK’一首。”丈夫立时就消了火,拿起话筒唱起了歌。有一回妻子生闷气,怔怔地发呆也不做饭,丈夫说:“气大伤身呢,来,我们合唱一曲黄梅戏,你唱男声,我唱女的。”妻子开始还不唱,后来看丈夫正儿八经地捏着嗓子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她的气就消了。

家庭生活中,谁都可能做错事,谁都有不顺心之时,学会温言软语说服人,抛弃武断粗暴,定会为家庭和睦创造条件,营建一个完美之家。

小孩成绩不好,不能打骂,也不必指责挖苦,而要循循教导。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状况。多和老师沟通,多和孩子交流,从时代的发展来诱导他对知识的重视。孩子成绩稍有点长进时,就表扬他,肯定他的成绩,这样他会减轻精神上的包袱,再接再厉。

当家里遇有不愉快的事时,说几句幽默话,大家都会在轻松的笑声中变得快活起来。

妻子把饭烧焦了,丈夫却吃得有滋有味,还说:“这饭真是色香味俱全,十几年没有吃到这有锅巴的香喷喷的饭了。”一句话解除了妻子心中的内疚,妻子笑了。有一个媳妇烧饭时加多了水,结果饭做成了粥,公公说:“烂饭适合老人吃。”婆婆说:“牙齿没啦,这饭更合口。”本来新媳妇心中不安,听老人们一说,心情才舒畅了许多。

没有人拒绝幽默,幽默使家庭其乐融融。

□ □ □ □

茶余饭后,讲讲闲话,聊聊家常,可以谈天说地,以此增强家庭的和睦气氛。世界风云、社会热点、天气变化、家常琐事都可成为话题。一家人说说笑笑,乐乐呵呵,生活显得和睦、融洽。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殊的、明确的目的,看起来是废话连篇,其实,它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是家庭生活的点缀。假如一家子冷言冷语,那便是一个“地狱”。

在一个三口之家:

母亲:你今天又没回来吃晚饭,是怎么回事?

儿子:噢,单位里应酬太多!

母亲:你也太忙了,其他人不可以分担一点吗?

儿子:你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母亲:还喝点鸡汤吗?

儿子:不啦!

母亲:明天家里有亲戚来,你晚上回来吃饭,行吗?

儿子:明天再说吧!

母亲一副热心肠换来儿子的冷脸,岂不是让做母亲的心寒?其实,儿子可以讲些公司内外的新闻,母亲不一定会懂,但心里肯定热乎乎的,家里才会有生气。

学会闲谈,且要和善亲切,可以没话找话,还要善于找时间,比如散步时或茶余饭后。

□ □ □ □

家庭成员中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缺点。不善说服,过分指责,易使家庭不和。

话剧《陈毅市长》中写到陈毅当了上海市长后,他岳父从乡下赶来,要求给安排个工作。陈毅不是简单地说“不行”,而是先问老人家:“是国民党好还是共产党好?”老人痛骂:“国民党腐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陈毅就引导老人:“共产党不能像国民党那样,否则也要垮台。”老人终于想通了,愉快地回老家去了。

说服人至少要注意两点:要“心理接触”,即了解对方,不夸大,不缩小,有的放矢;要“心理相容”,即我说的话对方听得懂、爱听,对方说的话我也听得懂、爱听。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思想就自然容易沟通了。陈毅劝说老丈人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此。

一定要懂得学会商量。

请比较两组对话:

“去,泡杯茶来!”丈夫边写字边对妻子说。

“你自己也有手,喝茶自己倒!”

“你没见我忙吗?”

“忙,忙,忙,你总是忙!难道谁闲着呢?”

丈夫用命令式的语气说话,不会商量,弄得妻子火了。长此以往,夫妻关系会越来越紧张。

丈夫:“我的皮鞋太老式了,我想买双新式点的。你看呢?”

“最近店里新款的男式鞋不多,我看你还是先穿一阵子,等新式样多一点再买吧。不过,你如果着急买,那就等星期天我陪你去看看,怎么样?”

相互尊敬、说话温柔才是最好的说话方式。丈夫说“你看呢”,妻子说“怎么样”,凡事商量着办,不偏激,不固执,更不命令。一个人的意见难免片面,多商量,就能把事想得周全些,办得妥当些,别人也容易接受,家庭和睦就多了一份保证。第一例中的丈夫如改用商量式的问句: “我正忙着,您能给我倒杯茶吗?”妻子一定会愉快地接受的。学会商量,也是相互尊重。

夫妻之间要爱情与亲晴并存,相互尊重,爱情才会相伴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