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04

第4章 智卷一(3)

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东汉末年,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因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控制,被处以死刑,禁锢、流刑、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此即历史上的“党锢之祸”。这样的大纷争也是因为标榜节义而引起的。

一个看重功名的人,向来都比较自信,甚至有炫耀自身功绩的缺点。这样的人士被他人所钦慕,如能辅助以谦逊的品德,便可避免招来他人的嫉妒。“谦德”即是谦虚、知让的美德。《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剔成暴虐,宋乃灭亡。”意思是说:齐景公谦让的美德,甚至使荧惑星都自然退隐。而剔成暴虐无道,宋国因此而灭亡。“荧惑”,《史记》中将之解释为显示兵乱征兆的星星。所谓荧惑“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也就是说: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象征兵乱之星也能退走。

谦让的美德可以弥补防患自古以来具功名之士常招小人嫉妒的缺陷。

智慧金言

总之,做人不能凭借自己的优点以待人接物,不能因一方面有优点就忽视另一方面的不足。

对恪守情操的节义之士而言,因为其性格刚强就可能导致偏激地看问题。就刚强而言是优点,就激烈而言是缺点。为了取长补短,平日要养成温和的处世态度,注意激烈的个性的缓和,才能与人维持良好的关系才能与世无争。

对于身份地位的人,做人更应明白树大招风,功大招忌的道理。保持一种谦恭和蔼的态度,才能维护功业的长久。做人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谦和谨慎,避免无情的人际纷争,做自己应做的事情。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译文

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弃其智计。

解读

保身之术五花八门,在常人眼中,惟恐保身之术手段不高,智慧不深。人们在绞尽脑汁苦修此术之时,往往忽略了舍弃此术的神奇效能。再好的智计也有破绽,在特殊时期,对特定的对象,智计的这些缺憾一旦被人捉住,弄巧成拙事小,暴露自己、为人利用事大。其实,一个人只要行事无私,堂堂正正,真诚待人,是无需过多依赖智计保身的,否则,纵是你再阴险狡猾、多方谋划,到头来也会原形毕露,身败名裂。

活学活用

聪明不可乱用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写了《呻吟语》这一千古处世奇书。书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愚也。”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以使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因为那往往是招灾惹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

提起《红楼梦》,说到王熙凤,人们一面惊叹于她的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的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但人们更熟悉的是她的结局。她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了。

王熙凤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各种办法,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的局面,同时也积攒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招至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看看贾府里外人对凤姐的评价:“于世路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几个妹妹玩弄进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脚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都叫她算计了去。”“嘴甜心苦,而面三也。”“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然而,她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

凤姐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在背后遭骂、挨咒、劳心竭力,绞尽脑汁,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会使她备尝苦楚。倒是李纨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劳心竭力,却落得干净自在,有人缘,中年时儿子功成名就。的确,王熙凤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道厚道待人,只知损人利己,不知深藏于密。甚至连自己的丈夫也数落她,背叛她,她实在是活得好苦好苦,而这一切的根源,却在于她的聪明和爱耍小聪明。

智慧金言

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则是假聪明。培根认为,不论这两国人是否真的如此,但这两种情况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例如有的人似乎是那样善于保密,而保密的原因,其实只是因为他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这种聪明的人为了骗取有才干的虚名,简直比破落子弟设法维持一个阔面子诡计还要多。但是这种人,在任何事业上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因为没有比这种假聪明更误大事的了。”

智有所缺,谋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

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解读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智计对更高明的智计而言,就不是什么智计了。这也决定了人们不能一味自恃智计,死不放手。

活学活用

谨言慎行最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过:“人们说天子是至高无上,无所畏惧,我却不以为然,对上我畏惧皇天的监督;对下我畏惧群臣的瞻仰。我总是兢兢业业治理朝政,既恐怕不符合皇天的意志,又怕盛名之下不孚众望。”魏征对李世民说:“国泰民安,我不以此感到欣喜,足以欣喜的是陛下能够居安思危。”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日上中天时,就意味着将要倾斜了;月亮满盈了就要亏损;容器装满后,再装就会溢出;万物极盛时,接着就会衰微。普天之下,万事万物都有盛有衰。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祸患往往形成于微小之事,而智勇之人多困于所溺。所以只有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宋孝宗曾对梁克家说道:“我想,创业、守业、中兴此三者都不容易。”

古代的封建帝王,刚上任时,尚知创业艰难,守业不易,从而励精图治,事必躬亲。但是时间一长,贪图安逸,荒于政事,祸乱日生,祖宗家训置之脑后,所以古代君主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有善始无善终的封建帝王。他刚继位时,晓得励精图治任用大臣姚崇、宋璟等人,恪守正道,所以有开元盛世的升平景象。晚年,他则疏怠政务,不理朝政,而是委权奸相李林甫。奸臣当道,忠言不进,奸诈之臣充斥朝廷。终于导致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既有的秩序,影响了王朝的威信。而李世民之所以能有贞观之治的景象,其关键在于善始善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贤君。

智慧金言

人们追求的是智计的奇效,虚荣心、自大心却往往把人带入歧途,进而过高地估算了自己的智慧,过低地看轻了别人的能量。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之一,许多不应有的失败常常由此而生,留下千古遗憾。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译文

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

解读

世事是瞬息万变的,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虑及万年之后的事。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知止当止,更要时刻注意变化的事物,不要墨守成规,相信所谓的“不变定律”、“最高智慧”。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是颇有智慧的人物,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他们中的久远者却绝不能单凭智慧过人就能做到,他们顺应潮流,应合时变,不固执已见,当是此中真谛。

活学活用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有一位太太生下一个智能不足的孩子,她为此自责不已,每当想到孩子的将来,就难过万分,每日愁容满面,甚至产生与孩子同归于尽的想法。

有一次,她路过一所启智学校,看到里面有许多智能不足的小孩子在认真地读书,她才顿时领悟到,智能不足的小孩子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珍贵生命。

以前,每当她想到:“我死去,这个孩子要由谁来照顾”时,就会产生厌世的想法,现在她的心中突然燃起一道光明的希望,更坚定她活下去的勇气。当她每天送孩子去上学时,总是在心中祈祷:“我今天要更坚强。”据她表示:“因为我有了这样的孩子,所以,我比别人更努力地学习人生中的一切,就这一点来看,这个孩子算是我人生的老师和恩人。”

世界上有许多面临不幸遭遇的人,由于苦恼无处发泄而抑郁终生。

反之,四体健全的人们,如果还不知珍惜上天的恩宠,只会虚度光阴,岂不是非常不应该吗?一旦产生空虚感时,就要有效地善加利用,在其他方面来努力,才能掌握幸福。

正如有一篇文章所提到的:“在一天之中,饮食、排泄、睡眠、说话、走路等,已花去了许多时光,如果剩余的时间,不知善加利用,而做无益的事,想无益的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空掷岁月。这样虚度一生的人,是最愚蠢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才不会产生空虚感。

光阴是无情的,绝不会等待我们。我们要及时醒悟,珍惜光阴,好好努力,不要让光阴迅速地流逝。

智慧金言

某位老先生在世时,每日都要提醒他的后人们:“不要慢吞吞地”,我们不妨将这句话也记住,每当稍有偷懒的意念时,就以这句来激励自己。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解读

止的含义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作为一种大智慧,它绝不是简单的停止无为。它是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一招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相对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止的运用就尤显珍贵。

活学活用

玄烨伺机除鳌拜

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大帝)是清朝定都后的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谋略家。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玄烨出生于景仁宫,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康熙从呱呱坠地起,即由乳母抚养。

年轻的顺治皇帝对这个刚刚出生的儿子并不喜爱,甚至有些冷酷无情。其原因不在玄烨本身,而在于顺治皇帝和他的生母佟氏的关系。玄烨的生母佟氏,是辽东汉人佟养真的孙女,而佟养真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佟氏选入宫中,打破了清廷“后妃之选,例不及汉人”的旧制,目的是缓和满汉民族的矛盾,提高汉人的地位,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顺治皇帝在婚姻观上并不顾及政治因素,而追求纯真的爱情,所以佟氏并不得宠,玄烨自然也就不被父亲所重视。

玄烨六岁时,有一天同他的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一起入宫向父皇问安。顺治皇帝问起每个人的志向,常宁仅三岁,自然不能回答;福全以“愿为贤王”对,玄烨则回答说:“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顺治皇帝见他人小志大,遂初步“属意”玄烨做皇太子。两年后,顺治皇帝病逝,遗诏果然指定玄烨继承皇位,时年玄烨仅八岁。

顺治临死前,考虑到玄烨尚幼,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玄烨。辅政四大臣受命后,曾在顺治帝的灵前宣誓,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

这四位顾命大臣当中,鳌拜桀骜不驯、雄鸷阴狠,权力欲和政治野心最大,也善于搞阴谋诡计。他自恃军功,专横跋扈,“意气凌轹,人多惮之”,甚至以“圣人”自诩,结权内外,多戮无辜。他经常在康熙面前显威慑众,或高声质询,或呵斥大臣,根本不把年轻的皇帝放在眼里。他还叫自己的儿子充任侍卫大臣,等于在皇帝身边安插了坐探。凡事均由他在自己家中定议,稍有不如他意的人,就被置于死地,他先后矫诏诛杀了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户部尚书办纳海。康熙六年,索尼病故。十四岁的康熙“躬亲大政”。但是,当时鳌拜集团业已形成,他们结党营私,狼狈为奸,朝政仍然把持在他们手中,班行章奏均以鳌拜为首。苏克萨哈因见鳌拜骄恣日甚,心中很是不安,二人政见多有不合,因而积怨成仇。鳌拜就乘苏克萨哈申请退休之际,罗织罪名,加以构陷,必欲置之以极刑。康熙不同意,鳌拜竟然气势汹汹地攘臂上前,强争累日,竟将苏克萨哈处死。据记载,鳌拜曾经托病不朝,康熙前去探视,发现在鳌拜的寝席上放了一把短刀。按规定,臣子面见皇帝时身边不携带任何凶器,当时,康熙故意装糊涂,笑着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洲人的习俗。”这时,16岁的康熙心里明白,再不能隐忍宽容了。但是,当时鳌拜集团的势力很大,他们的党羽遍布内外,如果明降谕旨,命令外廷逮捕,很容易激成事端。因此,康熙采取了不露声色,等待时机的办法。第一步,他先把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往外地,以分削鳌拜的势力。第二步,把已故首辅大臣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调到自己身边,出任一等侍卫。二人密谋了一条妙计,准备捉拿鳌拜。当时有一种从蒙古传来的布库游戏,“布库”,满语为“相斗赌力”之意,又称为“撩脚”,是一种扑击有力的游戏,在宫内外很流行。康熙让索额图有意识地从宫中侍卫和杂役中挑选出一批身强力壮、忠诚可靠的少年,让这些人每天和自己一起舞枪弄棍,练习摔跤踢打,每当鳌拜入宫奏事也不回避。时间一长,鳌拜也习以为常,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6月14日,康熙单独召见鳌拜。事前,康熙召集诸位侍从,进行动员部署。他问众人:“你们都是我的股肱旧臣,你们是畏惧我呢,还是畏惧鳌拜。”众侍卫齐声回答:“只畏惧皇上!”于是,康熙宣布鳌拜的罪行,命令立即擒拿他。当鳌拜大摇大摆地步入宫门时,突然两边跳出一群少年,没等鳌拜站稳,一拥而上,把他掀翻在地,鳌拜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已经成为康熙阶下囚了。紧接着,鳌拜的党羽也纷纷落马。

智慧金言

纵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所共缺的不是智慧,就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到了能克制智慧,潜藏智慧,进而慎使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无缺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