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08

第8章 用势卷二(4)

权力场上争权夺势而演化的悲剧向来不绝,胜者王侯败者贼的功利主义和残酷事实促使此中人等费尽心机,赢得权柄。历史告诉人们,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即使历经血战,登上高位,在四下环伺觊觎者的处境中,他还是充满风险的,随时有被拉下马的可能。这个时候,适时做些退让,略表一下谦恭,不仅可以化解一些人的敌对之心,更重要的是解除最高当权者的猜忌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可从根本上巩固权势。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尽管他貌似强大,其实却随时都可能毁于一旦,烟消云灭。

活学活用

月盈则亏,该退就退

含苞待放时的花最值得观赏,略有醉意的感觉最为美好。这其中蕴含着极高妙的学问。而如果花已开得娇艳,酒已喝得烂醉,那么不但没有美妙可言,还会让人感到大煞风景。所以事业达到巅峰阶段的人,应该好好想想这其中的含义。

1862年,曾氏家族处于鼎盛时期。曾国藩身居将相之位,曾国荃统领的人马达二万之众,曾国华统领的人马也达五千之多;曾国荃在半年之内,七次拜受君思。尽管这还不是曾氏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但面对如此浩荡皇恩,曾国藩早已心满意足,甚至有点喜出望外,他禁不住骄然慨叹: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

他把自己的感觉和心情告知家人,又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权威规劝家人:“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满则亏。我们家现在到了满盈的时候了!”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削平)之,人满则天概之”。曾国藩以为,天之平人原本无比形,必然要假手于人。比如霍光氏盈满,魏相来平灭他,宣帝也来平灭他;诸葛恪盈满,孙峻来平灭他,吴主也来平灭他。待到他人来平灭而后才悔悟,就已经晚了。我们家正处于丰盈的时期,不必等到天来平、人来平,我与诸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来平。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也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曾国藩本来是一个虔信程朱理学的学者,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把他造就成了一代中兴名将。从1852年奉旨兴办团练开始,到1872年他死前的一二年,他一直在过问军事。他仿照明代戚继光创建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军(官兵)的新型军队,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正当它处于威震四海的顶峰时期,曾国藩下令解散它。他为朝廷创建了一支军队,却为自己解散了这支军队。

曾国藩自从“特开生面,赤地新立”拉起一支从团练改编而成的军队——湘军时,便汹汹然地冲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最前列,此时他完全被维护皇朝的义务感和炫耀自己的功业心交融在一起。但在以后的征战生涯中,不仅战事棘手,屡屡受挫,而且也时常受到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多方掣肘,真可谓身陷炼狱,备尝艰辛,但他毕竟都咬牙立志地坚持了下来。

因此,当他在1858年再次出山时,则变得十分注意自我克制,特别注意调整自己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尤其注意历史上那些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

曾国藩

曾国藩时常提醒自己要注意“富贵常蹈危”这一残酷的历史教训,他更清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封建统治之术。只有推美让功,才能持泰保盈。

当天京合围之后,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攻下了苏、杭,五万大军陈兵于天京城外,却难以将天京攻下,来自于朝廷上下的各种议论纷起,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注意和思考。尤其是在与沈葆桢争夺江西厘金问题上,更引起他的警觉,他已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朝廷有意偏袒沈葆桢而压抑自己,使之处于极难的处境之中。

在攻克天京前,曾国藩对于如何处理大功后他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天京陷落的消息传至安庆以后,他更是绕室彷徨,彻夜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办法。

当曾国藩从安庆赶到江宁的时候,持盈保泰的解决方案已完全成熟,那就是裁军不辞官。

曾国藩裁军不辞官,在攻破天京后,皇帝封他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他是事实上的湘军领袖,凡是湘军出身的将领,无论是执掌兵权抑或出任疆吏,都视他为精神和思想上的领导者,而湘军在裁遣之后,被裁者多至数万,功名路断,难免有很多人感到心怀不满。

曾国藩如果在此时请求解官回籍终制,皇帝当然不能不接受他的要求。但如他在回到乡间之后,以一个在籍乡绅的地位,忽然为一群图谋不逞之人所挟制,并被奉之为领袖人物,即使曾国藩知道如何应付,而对清朝政府来说,也仍然不是保全功名之道。如果清政府怀有过分的恐惧,以为曾国藩之辞卸官职,正表示他有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意愿,那就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猜忌了。

所以,曾国藩在此时一方面自动解除兵柄,一方面更留在两江总督上继续为清政府效力,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正是使清政府绝对放心的最好办法。试看他在两江总督任内因奉旨剿捻而不以劳苦为辞,逢到军事失利,立即趁机推荐李鸿章自代,亦无非仍是远权势而避嫌疑的做法,不过在表面上不太显露痕迹而已。至此,我们当然要相信曾国藩之功成不居与远嫌避位,正是他的一贯作风了。

曾国藩自动裁撤湘军,是在退一步为自己谋出路,也可以说是谋条生路,这一“该退则退”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人们效仿和学习。

《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声;口将要失掉味觉的人,先能辨别极微小的雨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失掉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小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

这是在告诉领导者,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欲望太强,贪婪只会迫使人们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智慧金言

因为“月盈则亏,物极必反”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世的盈亏之道。领导者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译文

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

解读

在挫折面前,在遭人污辱面前,人们的态度和反应是不同的。有智慧的人处变不惊,不怨不弃,不做无用的争辩和蛮干,事实往往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反攻之道。暂避锋芒和理智务实,并不是无勇怯懦,它可以使人远离矛盾的中心而不激发更大的打击。相反,那些反应敏感,认不清形势的人,在怨天尤人时不仅于事无补,也更让人抓住把柄,穷追猛打便接踵而至了,非置其死地而后快。如此,他们也就再没有翻身之日。

活学活用

不争强好胜才能避免灾祸

觉得道路很窄是因为总和人争先,只要退后一步让人先走自然觉得路面宽平许多;人生总是容易腻于太过浓艳的味道,只要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言:“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由于他不与人争抢什么,因此,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竞争了。如果你与全国人去争国家,与全天下人去争天下,与所有领域中的人去争成败,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你如果不与他人去竞争,恬静淡泊无所求,或许会有所得,不去争取的竞争反而使天下没有人能与你竞争。

高川秀格,日本的围棋高手,“流水不争先”曾是座右铭。他在围棋比赛时,将阵形布置成像水一样的悠散,不让对方感到畏惧。一旦开战,原本沉静的波澜立即发挥出所蕴含着的威力,迅速击溃对方的攻势,这就是“争先的经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的道理。

当然,“不争”不是任何条件、场合、限度都可以使用的,所以它并非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争以致甘受欺侮。不然,矜无所矜,就成为阿Q,成为懦夫了。那也不符合我们做人需要修养的内容。

不与人相争,就能亲近于人,不与物相争,就能育抚万物,不相争于名,名就自动到来;不相争于利,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如果能与人无争,则获得人生的安全;与世无争,则获得事物的安宁;人事无争,则世界也会和平安定。

也就是说,你的能力并不决定你的行为,是你的身心所处的状态决定的。

你可曾有过突然记不起熟悉的朋友的姓名这样的经历?何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你明明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可当时就是记不起来了,难道说你笨吗?当然不是,那是当时你笨的状态影响的结果。

一位射箭世界冠军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功。每次射击,他都会举起他的弓,眼睛锁定三十码外的靶心。此时此刻,除了红心以外,没有任何事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拉紧了弦,眼睛注视目标,沉静而迅速地把自己的身心状态审视一遍,若有一点儿感觉不对,他就放下弓,放松,再重新拉一次。假如一切都检视无误,他只需瞄准靶心,放心地飞出箭,就有信心射中红心。

是否仅是体坛的超级巨星才持有这种冷静的信心、十足的状态呢?倒也不尽然。只是当体坛明星拥有这种最佳竞技心态时,他才有赢得胜利的可能。

而当心态不佳时,他可能会一扫平日的威风甚至会输给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同样,即使一位平时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当他处于最佳心态时,他也可能干出惊人的成就,打败那些技术水平虽高但状态不佳的明星们。事实上我们可以随时调整我们的心态,只不过常常被自己遗忘罢了。

智慧金言

你如果是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那么就调整好自己当时身心所处的状态,这样便可以把蕴藏的无限潜能逐一发挥出来,取得惊人的成绩。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

势力一定会不存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解读

明晓人生、认知世事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走上极端,不虑长远。他们知道万事的本质和发展趋向,在为己谋划的同时,更把目光放在身后,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福泽。这就要求人们在有权有势时,不能忘乎所以,切勿轻信势可传家、权可相承的说法。只有良好的品德、美好的善行才是最可信赖的,惟有这些才是真正惠及子孙的。

活学活用

聪明的人知道处阴敛翼

平常人走得很快,平坦的大道也成了苦海;明智者懂得藏拙,在陡峭的山坡上也会如履平地。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在现实生活中以不扬才华的方法来隐蔽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做事太张扬,就会让对手警觉,就会过早地把目标显现出来,成为对手攻击和围剿的“靶子”。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暴露,尽管这样做会有损失,却能避免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1998年,华为以80多亿元的年营业额,雄霸当时声名显赫的国产通信设备四巨头的首位,势头正猛。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则以此跻身明星企业家的行列,但他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一直躲避,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宣传的活动甚至政府的活动也一概坚拒,并给华为高层下了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全部拒绝,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整个华为由此上行下效,全体以近乎本能的封闭和防御状态面对外界。

前两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迎接客户。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走过来向他询问:“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哪儿?”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一睹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的风采。”任正非说:“实在不好意思,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关于任正非还有很多故事。有人去华为办事,模模糊糊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拿着一张任正非的名片,急忙四处寻觅,那人已不见踪影。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神侃一通,事后才知道他就是任正非,于是遗憾不已。这些多少有点传奇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正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很少。

近两年来,华为的堡垒有所松动,出于打开国外市场的需要,华为与境外媒体来往密切,和国内媒体的接触也灵活不少,华为的一些高层也开始谨慎露面。唯一没有任何解禁迹象的,是任正非本人。

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任正非理性和激情背后温情的一面。他在文中总结说:“由于家庭原因,‘文革’中,不管我怎样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都离我很远。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有很多,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没有受过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造就了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

正是由于任正非的低调做人,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打理公司,每年花大量时间游历全球,在各个发达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上发现机遇,在通信设备国际列强间合纵连横,寻觅有利的力量与资源。在深刻领悟西方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东方人的聪明才智,带领着华为再创辉煌。

智慧金言

过分地表现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大风大浪,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朽。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过分地显露头脚,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