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止学》学生活
21445800000009

第9章 利卷三(1)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

译文

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解读

在利益面前,人们总是不肯退让的。利益可以驱使人们做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来,甚至以身试险,不择手段。对利益的追求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只是就利言利,见利就争,什么利都想占为已有,势必会违法乱纪,多树强敌,使自己陷于孤立和有罪的泥潭,不能自拔。在利的诱惑下,人们如果丧失理智,心存贪念,就会步步走向沉沦。

活学活用

人生短暂,何争名与利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短暂得如同用铁击石所发出的火光,瞬间就会消失,而在如此短暂的生命中争夺名利,能够有多少时间呢?人类在宇宙中所占有的空间非常狭小,小得就如同蜗牛角那么一点,而在如此狭小的地方你争我夺,能够有多大的世界呢?

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受到了时人及世人的一致推崇。在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出于对萧何的理解和信任,力排众议,用韩信为大将。韩信登台拜帅后,向刘邦谈论了统一天下的大计。

刘邦向韩信请教:“萧丞相极力举荐将军,不知将军能教给我什么高明的计策?”其实,说是请教,倒不如说是考察。

韩信先谦虚了几句,突然反客为主问刘邦:“请问大王,与您争夺天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呢?”刘邦爽快地回答:“是的!”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您与项羽比有多少优势呢?”这个问题未免过于尖锐,既令人无法回避,却又难以回答,一时陷入尴尬局面。刘邦一向大度豁达,沉思片刻说:“我不及项羽。”韩信看到刘邦能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且在部下面前毫不隐讳很高兴,说:“大王与项羽相比不是没有优势。项羽英勇强悍、为人仁义、势力强大,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他也有弱点:他虽然勇猛善战,却不知道任用手下有才干的将领,所以他的勇猛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接物言语温和,恭敬有礼,却不知道封赏立功的将士,所以他的仁义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诸侯,却不知占据关中这一根本之地,所以他并不能彻底平定天下;项羽违背义帝之约,私自分封诸王,天下必不安宁,纷争会很快出现,项羽大军所过之处皆城毁人亡,百姓对其恨之入骨,所以他不得民心。因此,项羽的强大是表面、脆弱的。”在场众人不住点头,刘邦也频频捻须点头,韩信接着说:“大王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定能战胜项羽,您虽没有项羽那般勇猛,但是只要您重用手下大将,把所得城池分封给他们,这些人定会感恩戴德、拼死效命,大王重返关中是师出有名,是正义之师,而且您的部下都是太行山以东的人,思乡心切,定会拼死去战,现关中的三秦王是秦朝降将,他们率领二十万士兵投降项羽,结果全部被活埋,所以关中百姓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大王入关时,秋毫无犯,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所以关中百姓都希望大王做关中之主。况且,怀王曾有言在先,先入关中者即为关中之主,项羽仗势违约,所以关中百姓深恨项羽。如果大王先取关中,然后以关中为依托,再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可攻退可守,何愁项羽不灭,天下不定!”一番宏论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说得刘邦拍手称好!果然,韩信在帮刘邦统一天下中,屡出奇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韩信替刘邦扫除各路英雄之时,也是自己悲剧的开始。乱世出英雄,蒯通是韩信手下一个不出名的谋士,但他把当时天下的形势看得一清二楚。他看到了韩信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便想说服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于是,他拜见韩信说:“我学过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觉得蒯通话里有话,就把他带入密室问道:“卿之所言,是何用意?”蒯通认真地向韩信分析道:“自陈胜、吴广而起,群雄纷争,人才云集,项羽于彭城起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今困于广武,进展艰难。刘邦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之地,兵精量足,山河险要,却不能建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今天下大势,有贤能者,既能息争,将军如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王,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将军何不乘机崛起。脱离楚、汉之争,谁都不助,自立为王,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以将军之才,又据有强齐之地,拥甲兵数十万,并吞燕赵,乘势西进,天下谁人不服。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争相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与不取,是违反了天命,反受其咎;时至不行,是不用其时,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蒯通虽然只是韩信的一名普通谋士,却能把天下大势分析得相当透彻。他把韩信的优势都一一列出来,劝他自立为王。韩信考虑了一夜,第二天给蒯通的答复是:“汉王待我甚厚,我怎好背叛他呢?”蒯通见韩信为忠义恩惠所绊,继续说:“越大夫文种,助勾践复国灭吴,对勾践有再造之功,尚且被杀,莫忘了兔死狗烹之论。请问,将军之忠,恐怕比不过文种吧!况且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韩信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还是下不了决心,不知怎么办好,他对蒯通说:“先生不要再说了,待我深思后,再作决定。”蒯通见说动了韩信,便告辞了。

蒯通静候数日,仍不见韩信有任何音信,有些着急,又去找韩信,说道:“时间紧迫,希望将军速作决断。”岂知,韩信已下定决心,不背叛刘邦,当即答道:“先生不要再说了,我决定不负汉王。我奉侍项王时,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归汉王后,汉王授我大将军印,又封我为齐王,我怎能负之。我曾替汉王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定不会负我!”蒯通听后,长叹一声,知再说无用,于是转身退出。

按理说,这是韩信脱汉自立的一次绝好机会,他本人勇略超群,又手握重兵,占据齐地,有条件自立为王,蒯通又是一位很有远见的谋士,有这样的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有何可惧?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而他却优柔寡断、胆小懦弱,想反又不反,也不敢反,白白错过了一次良机。

韩信在统兵打仗上干脆利落、谋策超群,让人不得不佩服,但如何为官,如何长久立足于朝却实在不高明,处处被动!其实,刘邦对韩信是只利用而非重用,用他的智慧帮自己打天下,但一刻也没放松对韩信的监控。项羽兵败自杀后,他的好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钟离昧就是一位,被逼得走投无路,就奔往韩信处,韩信念其是旧交,就把他给藏了起来,不久,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他认为韩信勾结钟离昧谋反。于是下旨命韩信把钟离昧速速押解进长安,韩信接到圣旨后,不忍把老朋友交出去,否认钟离昧在自己这里。刘邦听完回报,不觉大惊,认为韩信拥有重兵,违抗圣旨,有反叛迹象。

刘邦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后来纳陈平之计,佯称游览南方云梦泽,并在陈地会集诸侯,韩信到时必来,然后趁机捉住,刘邦遂依陈平之计。

韩信得知刘邦出游之举,心中不免犹豫,知自己虽然功劳大,但收留钟离昧之事,已被刘邦察觉,他想不去迎驾,又恐失礼,罪上加罪,如去迎驾,又恐遭不测,犹豫不定。属下见他神色忧郁,有人建议,不如把钟离昧绑了,送给陛下,了结此事,韩信认为此话有理,却难以下决断。钟离昧看出了韩信心理,便诚恳地对他说:“刘邦本来对你就有戒心,他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就是怕我二人联合对付他。你如果把我绑了送与刘邦,他今朝杀我,那么明日,他也会杀你。”说完,见韩信毫无反应,便嗟呼长叹:“你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懦夫!我真不该来投奔你。”说罢拔剑自刎。

韩信见钟离昧自杀,割了他的人头,献给了刘邦,刘邦一见韩信,不容分说,当即将其拿下,此时韩信感慨万千,叹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今我当如此。”

后来,刘邦虽说有人密报韩信谋反,但没有证据,加之韩信有功于朝廷,恐怕群臣有看法,于是将他放了,由楚王降为淮阴侯,以示警告。

人在失意时,往往会思前想后一番。此时的韩信似乎有些悔意,一是后悔不听蒯通之言,如果当初依蒯通之计行事,那现在自己将会是另一番光景。二是不该不听钟离昧的劝告,如果按钟离昧的意见去做,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倒霉,只因自己性格优柔,缺少果断,两次机会都失掉了。结果不但未发迹,反而被软禁,这绝不是天意,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后来代相陈郗谋反,约好与韩信里应外合。刘邦带兵亲征,临行内事委吕后,外事委萧何。不料韩信却与陈郗串通之事被吕后察知了,吕后闻听大惊,忙找萧何商议对策。议妥,欲将韩信骗进宫中再行擒获,韩信果然中计遭擒。吕后怕夜长梦多,下令立即将韩信斩首。临刑,韩信仰天长叹:“我不用蒯通之计,反被女子所杀,这岂非天命?”

韩信虽是战场的常胜将军,却不通官场之道,最终为吕氏所杀。韩信灭齐后,就该休整一番,马上挥师西进与刘邦夹击项羽。但是韩信却没有马上进兵,而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岂不知,就是因为他追逐权势、地位,而犯了功高欺主的大忌。刘邦见了韩信的使者破口大骂,后经张良的提醒,又改口封韩信为齐王,命他马上进兵,由此君臣之间已有了芥蒂,为韩信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实,韩信的悲剧还在于自己对名利的在意与追逐。早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大宴群臣,酒席间,君臣天南海北纵情畅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领多少兵?”韩信说:“几万而已。”刘邦接着问:“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答道:“多多益善!”虽是实话实说,却使得刘邦隐约有些不快。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刘邦就已经对他的才华有所嫉妒,而产生了猜忌之心,如果韩信能够轻视名利,早日发现自己已经是身处悬崖边上,那么悬崖勒马尚还有救,但韩信虽然是人才的谋士,战场上的枭雄,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名利的束缚,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韩信的悲剧命运,值得人深思。他勇武、谋略兼备,一生征杀疆场,南征北战,在刘、项相争中举足轻重,他拥有重兵,具备客观条件,又有奇才为之谋划,完全可以独树一帜,自立为王,与刘、项三分天下,甚至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可他却在多次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失掉一次次绝好的机会,实是令人惋惜!

“人生短暂,何争名利”,韩信之死虽是一场扑朔迷离的宫廷阴谋,他的遭遇却刺痛着后人的良知,也赢得了后人的同情,试想,如果他能够看淡名利,在完成辅佐大计之后,便功成身退,又怎么会有如此的下场呢?

斗胜争强,求名夺利在短暂的人生中,是多么微不足道,为了它失去生命里更珍贵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苏东坡曾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连,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天大的事,几十年过后再看,都是个笑话,都已付于笑谈之中了。

智慧金言

其实,人是多么渺小,生活是多么短暂,在这样的情况下,何不过一下轻松愉快的生活呢?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

利益不追求,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利益就不能积累。

解读

利益的取舍,折射出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见识高低,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和事业成败。在庸俗者眼中,仁德是不值分文的,名声也是可有可无之物,为此,他们只重实惠,不计其他,更不愿有让利之举。事实上,明智之人的作为既能惠人,又可惠己,仁德往往是最大的利益。它给人带来的好处是其他事物无法相比,在这方面不占有,当是最大的憾事和失策。

活学活用

随本逐源,方得真谛

人上了年纪头发牙齿会慢慢稀落,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不必太在意。要能从鸟儿的歌唱和鲜花的舞姿来体味永恒不变的本性,这才是最豁达的人生观。

世间的事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归宿。发落齿疏,生老病死,鸟吟花开,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是无力反驳的,他们就是哲学里讲的规律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进化论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叫“适者生存”,那究竟“适者”是适什么呢?答案无疑是大自然。能够适应自然的,就能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相反的就会被淘汰。

因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合乎自然,顺其原本,这样才至于碰壁,才能一顺百顺。

有人总结出的经验条文:

顺其原本,安邦不可专制;

顺其原本,当官不可强权;

顺其原本,争利不可豪夺;

顺其原本,为名不可巧取;

顺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拧;

顺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强;

顺其原本,美化不可矫揉;

顺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这里,大至安邦,小到做文章都依一个理字: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时人们要能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君不闻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无为的“智慧人生”的哲学。

顺其原本从而超然人生,也并非是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人自然属性是饮食男女,七情六欲。要真的能达到佛家所谓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那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一些出家人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还未必能成正果。自古佛门中也有各种抵不住的诱惑时时袭扰着禁欲的生活,所谓“苦行僧”的“苦”字那些佛门以外的凡夫俗子怎能写出?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绝对的禁欲的主义者,那就最好顺其自然,即顺人的自然属性。欲望不可强禁,强禁只能会人性扭曲、变形。这里所说的“顺其原本”,就是顺乎人性、人道。

人生总是面临着选择和放弃,放不下过去的痛就无法尝到新的快乐;不埋葬伤心的记忆,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你有所选择的同时你就有所失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智慧金言

因此人们不要总是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需要学会顺其自然,懂得体味就好。然后你会发现倘若是违背规律去办事或者生活,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规律,就会一路坦途。当然这里所说的规律有自然无法抗拒的,但也要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译文

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

解读

求取利益的学问博大精深。其实归纳总结起来也并不复杂玄奥,那就是当进则进,当止则止,既不能急功近利,贪得无厌,也不能消极无为,心如止水。在此能做到恰到好处是十分不易的,有大智慧肯辞让功劳的人也是很少的,人们的势利和短视使大多数的人失去了出人头地的机遇,盲目地占有和狭隘的自私更使人因小失大,难成大器。

活学活用

谦让名利是立世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