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5

第25章 谋攻篇(1)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③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④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⑤,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⑥,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⑦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⑧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⑨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⑩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军中之事,而同军中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任,而同三军之权,则军士疑矣。军士既惑既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胜;识众寡之用,胜;上下同欲,胜;以虞 待不虞,胜;将能而君不御,胜。此五者,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解】

①全国:不经过战争就使敌国全部投降。

②破国:打败敌国。

③军:与下文的“旅”、“卒”、“伍”同是古代军队单位。12500人为一军,500人为一旅,100人为一卒,5人为一伍。

④伐:打破、挫败、取得胜利。

⑤(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面蒙上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几人,用来 运土填塞城壕。

⑥距闉(yīn):闉,通“堙”,土山。修土山以越过城墙进攻。

⑦拔:攻下城池。

⑧非战:不采用交战的方法,而采用“伐谋”、“伐交”等方法使敌人屈服。

⑨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比喻战斗力没有受到损伤、士气没有受挫。

⑩十:同下文的“五”、“倍”都是指代我方与敌方的比较,是我方所处的力量地位。“十”即十倍于敌,指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并不一定是实数之十倍。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倍:比敌人多一倍。敌:匹敌。有多一倍与敌人的兵力则可以分割敌人而消灭之,双方势力大体均等则可以抗击。逃:与下文的“避”,都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人交锋的办法,并非消极地逃跑。

辅周:才智周全计策缜密地去辅佐国家。

辅隙:才智不够,辅佐不利。隙,有所缺失。谓之:下达命令。

縻(mí)军:縻,束缚。束缚军队。

同:干预。

虞:准备。

殆:失败、危险。

【译文】

孙武说:战争的一般指导原则是,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这个国家就略逊一筹;使敌军全部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军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败敌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卒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伍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人降服的,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孤立、瓦解敌人,再次是使用武力手段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攻城的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又得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控制愤怒和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但是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所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迫使敌人屈服并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所以我军不受到挫败而能够获得圆满的胜利,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因此,用兵打仗的战术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人时,便把敌军围困起来加以歼灭;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人时,便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我方的兵力二倍于敌人时,就要设法分散敌军将它消灭;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就要想法设法战胜它;我方的兵力少于敌军时,就应该设法防守、摆脱它;我方的实力远不如敌军时,就应该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军队如果一味硬拼,就必然被实力强大的军队制服擒获。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将帅的才智周全、计谋缜密,国家就必定强盛;将帅的才智不够,国家就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危害军队行动情况有三种: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够进攻而强迫军队进攻,不知道自己的军队不能够撤退而命令军队撤退,这是对军队的束缚、牵制。不懂得军队的管理,却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们困惑不解。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谋变化,却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全军上下既迷惑又疑虑,各诸侯国乘机进犯的灾难就会到来了。这就叫做自乱军心,无形中使敌国取胜。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能够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相应对策的能够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能够胜利;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能够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能够胜利。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便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可能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会失败。

【浅析】

《谋攻篇》所讲的内容既是军事谋略,又是政治和外交谋略。在孙武看来,要征服敌国,可以采取军事手段,以战争解决问题,但这却不是最高明的做法。孙武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军事理论。他认为,即使“百战百胜”也非“善之善者”,只有兵不血刃而达到目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最高明的手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军事谋略中的大智慧、大谋略。它反映出孙武所崇尚的是谋略,而不是铁血杀戮。

接着,孙武提出国君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他主张国君不宜干涉军队的具体指挥事务,否则将会自乱其军而使敌人获胜。孙子还提出了判断胜利的五种方法,这五个条件与《始计篇》中的“五事”和“七计”相辅相成,体现了孙子思想的完整性。

最后,孙子提出了本篇另一著名的军事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今,这一思想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被运用于处世、经商等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极富辩证法智慧的思想,纵观全文不难看出孙武的真正意图。用兵作战并不是单纯地知晓敌方的情报,而是通过对战机、众寡、军心、准备、将领的比较分析来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作战的方针,这才是“胜之道”。

【案例】

两封空函定一州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用兵之高超的艺术在于不费一兵一卒,而仅仅利用谋略就可以取得胜利。那些所谓“善之善者”是指运用高超的谋略、杰出的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

南北朝齐永元二年,雍州刺史萧衍拥兵自重,南齐王萧宝卷甚为不安。当时,南康王萧宝融任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萧颖胄具体负责州府事务,在地方很有实力。萧宝卷派遣辅国将军、巴陵和潼两郡太守刘山阳率领三千兵士,会同萧颖胄的兵力一起袭取军事重地襄阳,进而翦灭萧衍的势力。

萧衍得知这一阴谋后,就派遣参军王天虎去江陵,给荆州和西中郎府的官员们每人送去一封信,信中说:“刘山阳率兵西进,要同时袭击荆州和雍州。”萧衍对部将们说:“荆州本来就惧怕襄阳人,加上唇亡齿寒,不怕萧颖胄他不有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