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24

第24章 作战篇(2)

1999年7月,时任伊利集团副总裁兼冷饮事业部总经理的牛根生,因为管理方式、为人处世方面与伊利总裁郑俊怀相左,被郑俊怀取消了“兵权”。牛根生一气之下带着从伊利分得的一笔资金,及冷饮事业部9名核心人员,开始另起炉灶,以注册资金1000万元成立了“蒙牛”公司。当时伊利的固定资产已经是几十亿,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同日而语。但是,如果仔细比较两家公司在人事政治、天时、地利等几个方面的不同,蒙牛能够崛起,最终可以和伊利抗衡,应该是可以预知的事情。第一,牛根生的管理风格更开明,牛根生懂得用人、容人;第二,从一个洗碗工干到副总,能力方面很强;第三,因为父亲就是养牛的,自己又从事了几十年,对周围的环境相当熟悉,论资历也不差;第四,牛根生知道“散财”之道,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吸引了来自伊利的三四百名有15年以上经验的乳业专门人才;第五,蒙牛的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远远超过伊利,而且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被提拔,企业的各项制度非常先进和完善。所以,除了资产方面当时的蒙牛和伊利不能比之外,其余各方面均超过伊利。

《孙子兵法》中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蒙牛和伊利同处一片大草原,在奶源、市场等各个方面无不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关系。蒙牛创业初期,伊利利用自己的根基和财力在各个方面进行打压,但却在人才方面显得“无所谓”。结果,蒙牛中层以上管理者及生产一线的主要核心骨干几乎都是伊利过来的,现在每年还有不少伊利员工投奔蒙牛。在呼和浩特,蒙牛的薪酬是最高的,中层管理者年薪10万,管理层的普通员工月薪最低也有1600元左右,公司还可以担保给员工分房。只要是伊利过来的技术骨干蒙牛就一定重用。而伊利为了节省成本,一线用的几乎全是临时工。而且,伊利与蒙牛恰恰相反,只要是蒙牛过来的员工一律不要。20世纪的郑俊怀确实不知道“21世纪,敌人那边的人才最珍贵”!

牛根生拿出300多万元在呼和浩特进行广告宣传,最重要的一笔就是让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在一夜之间冒出了“蒙牛”的灯箱广告。

这时候,蒙牛还没有站稳脚跟。蒙牛启动市场毕竟只有1300多万元,在伊利、草原兴发这两个资本大鳄面前显得非常弱小,从竞争层面上看,兴发和伊利联手干掉蒙牛,是完全可能的。即使伊利只跺跺脚,蒙牛也可能东倒西歪。牛根生知道此时保存实力最重要,他开始“为别人”做广告:在冰激凌的包装上,蒙牛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有的广告牌上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利、兴发、蒙牛乳业”。蒙牛名为伊利和兴发免费做广告,实际上为自己做了广告,而且壮大了自身,防止了两败俱伤,保存了实力。结果,伊利和兴发看到蒙牛如此“大度”,不仅为自己,还为别人做事,又怎能忍心去“扼杀”它呢?《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出,要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使自己逢战必胜,越胜越强。蒙牛的逐渐壮大就是最好的例证。

成吉思汗“因粮于敌”

《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在军事战争中,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不会依赖于本国运送的粮草辎重等作战物资,而能够从敌国获取。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节省因本国运输所花费的巨额开支,而且还可以削弱敌国的物资保障,从而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

“以敌制敌”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一个大战略。几乎在每次较大规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都处于劣势,为什么大多数又是以他胜利结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专家分析说:以敌制敌的策略,是他为了改变敌优我劣形势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利用敌人的力量打败敌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诀。

首先,成吉思汗善于借用敌人的人力。

蒙古军队征服史中最受非议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对被征服民族的态度。所到之处,被征服者要么被杀,要么被掳为奴,这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而其破坏性更是无以复加。但蒙古族靠的就是这种做法。到了元朝时期蒙古族人也不过百万,用这么一点儿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梦是什么?但成吉思汗的军队不少反多,原因就在于他的武装力量是个大磁石,越滚越多。征服了一个地区,把能杀的杀了,妇女掳为己有,儿童抚养长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杀的男丁、士兵则编入军队,充当“伪军”去进攻敌人。

成吉思汗还有更阴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虏去攻打敌人。攻下一个地方后,把俘虏的百姓放在军队前面,让这些百姓充当挡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见了自己同胞都会手软,不忍攻杀,战斗力自然大减。

其次是借用敌人的资源和技术。

蒙古军队的一个优势是它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蒙古史学家贾敬颜曾撰文指出过:蒙古族人行军打仗,家属随行,根本不发生军需给养困难——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以能在不长的期间内横行亚欧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各国军队相比,蒙古军队无需辎重,无需后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一旦粮草不济,必败无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这是中原战争的通则。但蒙古族人对此不担心,他们身上带有原始的“强盗”习性,以战养战是其生存之道。攻下一地之后,由被征服者负责军队的粮食、草料供应,吃饱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个城市的居民未战而降,以为会幸免于祸,但几天之内先后经过三批蒙古大军,这一下把该城地皮刮了三尺,蒙军走后,这儿已同废墟一样。对蒙古族人来说,这种做法既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也大大地削弱了敌人,使敌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庞大蒙古帝国的建立,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却持续了几百年,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对于工匠有着令人奇怪的兴趣,每战之后,工匠一个不杀,都带到大漠,让他们从事生产。这是因为蒙古生产技术落后,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难为成吉思汗能想出这种办法来,用最快的方式赶到了时代前沿,不亚于经过了几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们建造无数的大兵工厂,生产作战所需兵器。

成吉思汗天才创意,把被俘的工匠组成了独特的军种——工匠队。有人说,这是古代军事史上最庞大的独立兵种。

成吉思汗充分利用工匠,保证了蒙古军武器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不仅有抛石机、连发弩、“火焰喷射器”,还从汉人那里学来了火药技术,改进了火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后来的攻城战中,炮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四大发明的火药技术传到欧洲,就是蒙古军队带去的。

以当时几乎是最落后的民族掌握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吉思汗用一个“借”字,解决了几百年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快枪手”哈默——兵贵神速

《孙子兵法》云:“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任何一场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还是在考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必然会造成国内财力的枯竭。如此长期消耗下去,战争必败无疑。因此,“兵贵神速”。在战争中,速度常常成为取胜的关键,一支灵活的部队借助迅敏的行动常常可以击垮力量比它大得多的部队。

哈默是商场“快枪手”,他总是不失时机地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毕生先后从事过制药业、石棉开采、银行业、百货、商店、酿酒业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哈默走进一家苏联商店,想买一支铅笔。售货员递给他一支德国产铅笔,价钱贵得惊人,比美国铅笔要贵10倍。哈默马上想到,在疆土如此辽阔的苏联,连铅笔这种小文具也要进口,可见苏联制笔工业相当落后。事后一打听,果然不假,苏联当时只有一家铅笔厂,而且质量差、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苏联当时有一亿人口,政府正号召工农大众学文化,铅笔需求量很大。

哈默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决定在苏联办一家铅笔厂。他正式向苏联政府提出办厂申请,并很快得到了批准。哈默不愧为商界“快枪手”,拿到批文后,马上三管齐下,进行办厂。首先,以最快速度从德国请来制造铅笔的技术师巴伊尔,并委托他以最快的速度招兵买马,壮大力量;其次,以最快速度从英国运来生产机器;第三,以最快速度在苏联选定厂址。

经过一番努力,哈默的铅笔厂正式投产运转。哈默以快取胜,该厂生产的铅笔价廉物美,很受苏联人的欢迎,没过多久就风靡全苏联,将德国产的铅笔挤到了被市场遗忘的角落。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兵贵神速”很有指导意义。这是强调速战,抓住战机,提高效率,用高效率击败对手来赢得顾客。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哈默的胜出正是得益于“兵贵神速”思想和“以快取胜”战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