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脾气没了福气来了
21595900000012

第12章 退让一步,你就能找到福地(1)

星云大师说:“平安方法是: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有副对联叫:“和顺添百福,平安值千金。”一个人要是懂得隐忍,就不会为烦恼所扰,不会为人事所累,也必会有一个平安、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受辱之时,要勇于忍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市民,人们往往在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会非常的生气,有时会怒不可遏。

可是我们在受到别人屈辱的时候,仅仅靠发怒就可以解决问题么,仅仅靠生气就可以消除心中那份难以抑制的烦躁之情吗?我们都知道,这样只会是雪上加霜,不仅受了别人的辱,还弄的自己不开心。

古人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做下去,其实谁都不好看,有时,特别是朋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这样,福气就来啦。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公元1019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做官好像就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慢慢地变得狭窄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简直不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雄赳赳地傲视对方。

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一个满脑子知识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

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

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又有一种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了,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我们都知道,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对于性格、见解、习惯等方面的相异,要以和为重,若“疾风暴雨、迅雷闪电”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友谊破裂,反目成仇;而若和气面对彼此的不同,进而欣赏对方的优点,则对方也会对你加以赞美。

当我们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不要急于针锋相对,不要急于予以还击,而是要学会去忍受,要勇于去忍受,这样不仅可以扼住自己心中消极情绪的增长,也在别人面前显示出了自己的大度和胸怀,说不定,当别人静下心的时候,发现自己错了或做的过分了,还会主动向你道歉。这样原先的一切的乌云密布,自然也就变得烟消云散了。

品悟人生

当我们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不要急于针锋相对,不要急于予以还击,而是要学会去忍受,要勇于去忍受,这样不仅可以扼住自己心中消极情绪的增长,也在别人面前显示出了自己的大度和胸怀。

念好“怒思祸”这个三字经

有那么一些人,受了点窝囊气,又不便表白,他们就气急恼火,用打自己的脸来表示愤怒。总之一句,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结果往往是糟糕,甚至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古人为了教导我们。留下了一句三字经:“怒思祸”。

2002年11月22日早上7时左右,四川绵阳平政小区居民彭某开车出门时发现路被挖断。车辆无法通行,遂对正在沟槽上搭建临时通行钢桥的施工人员发脾气,最后竟然一时火起,情绪失控,抱起一块石头朝沟槽内砸去。只见“砰”的一声,彭某抛出的石头砸在了主供水管道上,水管当场被砸漏,自来水立即喷涌而出,吓得沟槽周围的人四散逃离。半小时后,沟槽就被漏出的自来水淹没,整个小区的200余户居民和小区周围的数百户居民瞬间无水可用。由于断水事故发生在早上,平政小区和周围的许多居民早餐断炊,无法洗脸刷牙;而且正值冬天,抢修人员几乎是在冰冷的泥水里浸泡着。这个疯狂的举动真是害人不浅。

事后,被请进警局的彭某说自己很后悔。

很多人也许没有经历过愤怒到极点的体验,那恰似火山爆发的急剧喷发感,人自身无法阻挡,但他们事后总会后悔。有时候生气的伤害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身心、你的家庭,你会破坏更多人的生活。当你的生气破坏与伤害足够严重的时候,我们说,那就是你的罪。

你没有理由着急生气,你却任意使性子,你就是在犯罪;如果你破口骂人,动手打人,那罪就更严重了。你当尊重别人的人格,就如同人愿意别人尊重你一样。没有正当理由,你就没有权力向人动怒。如果是有权位的人,那你就是利用权威,犯渎职之罪。

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劝戒自己。清人石成金的《莫恼歌》对于你来说也许再合适不过:“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何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阳尚难保。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品悟人生

愤怒使人失去理智,其结果往往是糟糕,甚至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古人为了教导我们“怒思祸”。

容忍他人,放松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一些小事或琐事缺乏耐心,常常为此而心浮气躁,有的还会与人大动干戈。其实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实在是不明智之举。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脾气好的人会把忍耐看成是一笔财富,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这样,福气就来啦。

那么,到底要忍什么?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忍小忿面就大谋。”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忍辱负重。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也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大有学问,忍耐包括很多种,当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生活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住了,也就成就了大事,下面的例子中的司马懿就忍的恰到好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

与别人发生误会时的忍耐,那只是一时的容忍,比较容易做到。难得的是在漫长时间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折磨,而只为完成心中的理想。这种忍耐力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做人最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削平你的锐气,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我们仍然身处在种种算计和争斗里,有些纷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有人说,忍耐就是一种妥协。其实,妥协不是简单地让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种共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妥协都不仅仅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安定团结”,而且还隐藏着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坚定的决心。

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如果互相谩骂攻击,不仅有伤风化,使你斯文扫地,还破坏了社会的文明形象。当然,有时要做到忍,也的确不易。虽然忍耐是让人痛苦的,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静,要先考虑一下后果,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化解矛盾,我们就不至于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纠缠不清,更不会使矛盾升级扩大。

生活总有低谷,有巅峰。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才能使得一个人的心在生活中永远轻轻松松地活着。

品悟人生

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才能使得一个人的心在生活中永远轻轻松松地活着。

屈伸之道,不急不躁

忍可以制住怒气,退可以消除烦躁,在面对一些无理取闹之人的讽刺与侮辱,能够释放于心外才能制怒除烦。可是在尘世中的很多人,不能忍一时之忍,暂时退一步,弄得自己整天心神不宁,欲成大事而不能。

那么要做到不烦不躁,不嗔不怒,就必须学会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要知道,如果我们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时刻注意学会制怒,不能让浮躁愤怒左右我们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人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满面,甚至与其他人大打出手,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动怒,愤怒情绪是人生的一大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克制愤怒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些怒火横冲直撞而不加抑制的人是难成大器的。

我们分析一下,明朝几经沉浮官员李三才的失败的根源就不难发现这点。

明神宗时的曾官至户部尚书的李三才可以说是一位好官,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他曾经极力主张罢除天下矿税,减轻民众负担;而且他疾恶如仇,不愿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甚至不愿与与那些人为伍。但是他在“忍”上的造诣却太差。

有次上朝,他居然对明神宗说:“皇上爱财,也该让老百姓得到温饱。皇上为了私利而盘剥百姓,有害国家之本,这样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说话也不客气地行为激怒了明神宗,他也因此被罢了官。

后来李三才东山再起,有许多朋友都担心他的处境,于是劝他说:“你嫉恶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铲除,也不能喜怒挂在脸上,让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对抗不能只凭愤怒,你应该巧妙行事。”李三才则不以为然,反而认为那样作是可耻的,他说:“我就是这样,和小人没有必要和和气气的。小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家伙,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没过多久,李三才又被罢了官。

回到老家后,李三才的麻烦还是不断。朝中奸臣担心他再被重新起用,于是继续攻击他,想把他彻底搞臭。御史刘光复诬陷他盗窃皇木,营建私宅,还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结朝官,任用私人,应该严加治罪。李三才愤怒异常,不停地写奏书为自己辩护,揭露奸臣们的阴谋。

他对皇上也有了怨气,居然毫不掩饰愤怒情绪,对皇上说:“我这个人是忠是奸,皇上应该知道的。皇上不能只听谗言。如果是这样,皇上就对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贼。”

最后,明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夺去了先前给他的一切封赏,并严词责问他,于是李三才彻底失败了。

古人常说“喜形不露于色”,而李三才却不明白此点,不分场合、不分对象随意发怒,自然只能产生失败的后果了。

“忍”的内涵除了制怒,还有一点就是戒嚣张。嚣张是由傲气引起的,因此戒嚣张的根源就在戒除傲气上——戒除了傲气就解除了嚣张。

有一个傲气十足的富商腆着个大肚子来到寺院,站在财神面前说:“你有什么?还不是依靠我的供品,你才能活下去?”

禅师听到后很生气,就把富商带到窗前说:“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许多人。”富商说。

禅师又把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道:“你看到了什么?”

“只看见我自己。”富商回答。

禅师说:“玻璃镜和玻璃窗的区别只在于那一层薄薄的银子,这一点点可怜的银子,就叫有的人只看见他自己,而看不见别人了。”

富商面带愧色地离去。

俗话说:“事临头,三思为秒,一忍最高。”“忍”虽然博大精深,但只要做到制怒与戒嚣张,便不难领悟其中的真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提高自己控制浮躁情绪的能力、时时提醒自己,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的波动。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喜怒无常,改掉这些坏毛病,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容易接受别人和被人接受,性格随和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

品悟人生

做到不烦不躁,不嗔不怒,就必须学会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冲动有惩罚,那就慢一点

眼高手低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走极端,要么优柔寡断踌躇不前,要么面对一些看似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情,或者听信了某些人的一面之词后,往往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假思索地就把自己失控的情绪付诸于行动,其结果往往是伤人害己,令自己后悔不迭。

《水浒传》中,李逵的性格是颇有些鲁莽的。有一家酒店的店主王林凭借着杏花村的一眼泉水酿制出了溢香十里的“杏花酒”,当时镇守黑风口的李逵经不住酒香的诱惑,经常光顾这家酒店开怀畅饮。

一天,李逵又来到“王林酒店”,只见王林遍体鳞伤。王林见到李逵后便哭着说道:“头天有两个汉子,自称是梁山头领宋江和鲁智深,吃喝完后,抢走俺那如花似玉的闺女……”黑旋风听后,气得牙咬得“咯嘣咯嘣”地响,手拿两把大板斧,闯到忠义堂,砍倒杏黄旗,要杀宋江和鲁智深,幸被众好汉死死拉住。

后来真相大白,原来是两个强盗盗用了宋江和鲁智深的名头到处招摇撞骗、为非作歹。李逵深感自己鲁莽,为求得宽恕,便背着荆条,让兵卒把他绑上,向宋江去“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