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莽之人,其特点是情绪极不稳定,判断分析能力差,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如果长此以往,任由自己的行为被情绪牵着走,仅凭直觉做事,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性格缺陷和不良的习惯。
哈嫩是亚扪国的王,而大卫是以色列国的王。当哈嫩的父亲去世后,大卫因为哈嫩的父亲曾经恩待过自己,于是就派遣使臣前去吊丧。
但使臣的来访却使得哈嫩起了疑心,他想:会不会是大卫存心不良,乘机打发使者前来窥探虚实,要侵占自己的城邑呢?
哈嫩并没有将这份疑心小心收起,派人暗中监视使臣的动向,而且公然地侮辱了大卫所差遣的使者:把他们的胡须剃去了一半,割断他们下半截的衣服,并把他们给打发回去了。
虽然逞了一时之快,但哈嫩马上就后悔了,他惧怕大卫恼羞成怒地前来攻打自己的城池,于是向邻邦众国发出了求援信号。但结果,哈嫩还是被大卫的军队给打败了。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你是否有所启示:正是哈嫩为人的鲁莽,在不了解全面信息的情况下不懂得隐忍,贸然地侮辱使臣,才使得自己得罪了大卫王,最终落败为虏。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哈嫩的最佳策略应当是友善地接待使臣,从言谈中套套对方的话是否有破绽,再看看他们的行动,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详察之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也为时不晚。
而哈嫩所采取的这种侮辱性行为,预示的是一种公开挑衅的讯号,纵然大卫王暂时并不想与之开战,但也不会漠视自己的使臣凭白无故地遭受这样的不公待遇而无动于衷。
可以说,哈嫩是毁在了自己的手里,他此次的战败,完全是由于他的鲁莽所致。
鲁莽的冲动就像魔鬼,理智冷静才是天使。下面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理。
汉景帝宠爱栗姬,立了她的儿子刘荣为太子,立她为后的心愿也是由来已久。但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对他此举并不赞同,她告诉景帝:“栗姬蛇蝎般心肠,满怀恶毒,而且奇妒,她对皇帝宠幸的美人们都恨入骨髓,不停地诅咒,她现在不过是个姬妾就敢倚仗着太子这样嚣张泼辣,一旦正位中宫,日后成为太后,皇上您如今心爱的儿女们恐怕都要难逃一劫!”
景帝被姐姐的一番话说得冷汗直流。他虽不敢相信自己恩爱备至的女人如此般心如蛇蝎,但对栗姬的性情脾气倒是有些了解,只怕姐姐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这一天,景帝来到栗姬的宫中,决定试探一番。于是便对她说:“朕已立刘荣为太子,爱姬不日也将成为皇后。如今我身体日见不济,万一有个什么好歹,大汉朝和朕这个大家就都要托付于你了。后宫中的嫔妃们都还年轻,而朕的诸王又都年幼,朝廷后宫诸事纷扰,处处暗藏危机,到那时候你可千万要帮我好生维护他们才是啊!”
此时的景帝大约不到四十岁的年纪,但身体却不是很好。这一席话,虽是试探之语,却也是掏心之言。
相信读者看到这里定会想到,栗姬如果够聪明,就应该赶紧应承下来,最好再安慰安慰丈夫,说些“吉人自有天相”、“陛下万寿无疆”之类的话,能滴下几滴眼泪那是再好不过了。可是接下来的事却并不是这样:
栗姬立刻怒由心生,变了脸色,非但不肯答应照顾诸姬和儿女们,连句好话都没有,当面就与景帝顶撞起来。
景帝见此情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自己这么些年来真是看错了人、白宠她一场了,立即起身,拂袖而去。
栗姬见丈夫居然一反常态,并没有和颜悦色地过来哄她,更是怒火中烧,冲着景帝的背影大哭大闹起来。
想来栗姬似乎忘记了,此时的景帝虽然自觉身体不佳,前来交代后事,但他毕竟还不到四十岁,这也并非临终之言。但栗姬的行为一方面伤透了景帝的心,另一方面也将自己“太子之母”的绝好地位给白白地断送在了自己手里。为了逞一时之快,或者解一时之恨而导致一时的失手、一时的失误或一时的冲动,极有可能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鲁莽冲动之害,由此可见一斑!
品悟人生
有些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假思索地就把自己失控的情绪付诸于行动,其结果往往是伤人害己,令自己后悔不迭。
忍耐是生活的智慧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或陷入绝境的时候,请记住一个“忍”字,要冷静,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忍耐中求生存,寻转机,在忍耐中求发展,得胜利。俗话说得好:“忍字心上一把刀”,因此,在一些关键时刻、特殊时刻,人更需要一种忍耐的毅力,让自己能够渡过眼前的难关,为日后的发展谋求生机。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懂得在关键时刻忍耐的人,如果没有他的忍耐,也许我们今天就看不到《史记》这部巨著了。
司马迁,字子长,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担任着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的太史令。父亲在临死之前要司马迁修一部通史,同时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著述《史记》的皓繁工作。为了尽早完成这部史书,司马迁夜以继日地忘我写作,几乎断绝了一切往来应酬。然而,公元前99年,一场大祸从天而降,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是号称“飞将军” 的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讨伐匈奴时,李陵自请独当一面,迎击匈奴,他长驱直入,不料恰好遇上匈奴大军,与部下虽奋勇战斗,但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援兵未到,终于被匈奴打败,只好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朝廷以后,那些平日交口称赞李陵的朝臣一反常态,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深感不平,他与李陵虽无深交,但对李陵的为人一向非常敬佩。因而仗义执言,陈述李陵的为人和这次孤军奋战的功劳,认为不应该过分责备李陵。结果汉武帝勃然大怒,他觉得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外一个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正是汉武帝极其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他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而且判了死刑。
按照汉朝法令,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种是用钱赎罪。司马迁官小禄薄,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来。另一种是“减刑一等”,受宫刑,即阉割男性的生殖器。宫刑在当时的刑罚中是最残忍、最耻辱的一种。它不仅对人体是残酷的摧残,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侮辱。面对这种屈辱的现实,司马迁悲痛欲绝,很想一死了之。
此时此刻,司马迁想到了《史记》的创作。如果自己死了,谁来完成《史记》呢?他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如果《史记》不能完成,自己也对不起死去的父亲啊!在万般无奈之下,司马迁决定忍辱负重,用自己的著述辨善恶是非,以有益于天下。于是,他同意接受宫刑。司马迁受到宫刑以后,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在极度痛苦中,又曾想到自杀。但痛定思痛,为完成《史记》,他决心顽强地活下去。
出狱后,司马迁做了中书令,就是为皇帝掌管文书、起草诏令的文官。他之所以接受这个官职,也仍是为了不离开他所需要的皇家图书馆里面的图书资料,为了继续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就这样,他又忍辱发愤地度过了八年。当他终于完成《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到正式完成,司马迁一共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如果从他年轻时的游历算起,《史记》一书是他几乎用尽了毕生精力,忍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磨难而完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司马迁的忍耐而造就了《史记》,也成就了自己的名垂青史。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旅途,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忍耐是一个人克服万难的磨刀石。因此,学会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忍”是一门人生的学问,是一种生存的技巧,是成功的智慧所在。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其意在讲忍耐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奠基石。孟子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来告诉我们,忍耐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忍耐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奠基石。在人生的征途上,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一定会遭受各种各样逆境的磨练。面对它们,有的人不是沉着应对,而是整天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前途渺茫。更有甚者,年纪轻轻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与之相反,坚强的人绝不会让困难成为自己发展的绊脚石,他们会用忍耐来默默地做准备,等待时机的转变,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旅途,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忍耐是一个人克服万难的磨刀石。因此,学会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课。
放下恩怨,解放自己
人与人之间不要过分在意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事情。如果你过分执着于是非恩怨的问题上,总是念着别人的种种坏处,其实,你不但时刻伤害着别人,同样也是在伤害自己。这样的人,整天生活在恩怨之中,轻则时刻充满抱怨,郁闷寡欢,重则痛苦不堪,饱受折磨,甚至不惜疯狂报复,最终伤害别人,也深深伤害着自己。
过去有个男子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由于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对外却宣祢自己疼爱这小男婴胜于亲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认为大太太将他视如己出,根本没有起任何疑心。
然而,大太太始终有意要害死小男婴。就在小男婴大约1岁时,大太太找到下毒手的机会,用针刺人小男婴的脑门,而且深入颅内组织。小男婴因此生病,啼哭不止,也不再吃奶,一家大小都不知道原因。过了七天,小男婴便命终了。大太太啼哭不已,小太太更是伤心欲绝,肝肠寸断。
过了一段时日,小太太在各种查证下,逐渐怀疑大太太是真正的凶手。由于丧子之痛,加上有仇未报之感慨,小太太迅即命终。心怀怨结而死的小太太命终后,为报杀子之仇,投生当了大太太的女儿,长得容貌端正,大太太自然对她疼爱有加。然而,女婴才1岁就命终,令大太太每天端坐不食,悲恸哭更胜于过去的小太太。
往后,小太太连续七次投生为大太太的小孩,或二三年,或四五年,或六七年便死掉。最后一次投胎时,她长得比过去更端庄;但是,在14岁正当要嫁出门的夜晚,又不幸命终。大太太忧伤悲恼,终日啼哭,将女儿停尸在柏中,也不肯盖棺,终日看着棺材中的尸体,不说话也不进食。奇怪的是,已死去的女儿,居然容颜气色比生前更加焕发,使得大太太更是恋恋不舍。
过了二十几天,有一位阿罗汉圣者,因为与大太太宿昔的法缘,知道了这件事,要借此因缘度化此二人。于是圣者前往这户人家托钵乞食,大太太命令婢女盛一钵饭供养,圣者不肯接受,并告诉婢女,希望见到她的主人。大太太自认为忧悲苦恼的模样,无法出门见人,因此,命令婢女供养后再请他离开。然而,婢女数次请求,圣者仍不愿离开,坚持要见主人。大太太知道对方不肯离去,心中虽然感到愁忧无奈,也只好请圣者进门来。
阿罗汉圣者看见大太太蓬头垢面、憔悴不堪,并试图用手遮掩,于是问大太太:“为何如此?” 大太太告诉圣者:“我前后生了7个女儿都非常聪慧可爱,却一个个死去。最后这个女儿,在要出嫁时也死了!实在令我愁忧悲恼,痛不欲生。”
阿罗汉圣者问道:“家中过去有一位小太太是为何而死的?”痛哭不止的大太太听了非常震惊,问道:“你为何会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圣者说:“等你梳理完,就告诉你。”大太太迅速地梳理完毕之后,圣者又问:“小太太是为何而死?”这时,她缄默不语,心中感到惭愧万分。
“你杀了小太太的儿子,让她愁忧悲恼至死。因此,她前后7次投胎成你的小孩,成为你的冤家,意图也让你悲恸忧伤而死。你可以去探视棺材中死去的女儿,看看是否完好如初?”大太太一看,尸身居然巳经坏烂臭秽,令人难以靠近。圣者问大太太:“如此不净之身,你何以贪念不舍?” 大太太感到惭愧至极,便立刻将她埋葬,并请求圣者为自己受戒。
次日,依圣者指示,大太太前往寺中受戒。然而,小太太却化作毒蛇,挡在大太太的路途中,想咬死她。由于毒蛇挡路,大太太无法前行。
此时天色已渐晚,她不禁心生怖畏:“我想要到寺中受戒,这条蛇为何一直挡住我的去路?” 圣者知道这件事后,即前往大太太的所在处。大太太一见到圣者,便欢喜地恭敬顶礼。圣者告诉蛇:“你为报杀子之仇,前后投生做大太太的女儿已经7次,彼此互结冤仇,来生势必又将互相仇害,如此毒害轮转无有穷尽……尽管如此,这些罪过,尚可度脱;但是,如果你现在障碍她受戒,障人受戒恶报甚大,将生生世世堕入地狱,无有出期!”毒蛇听闻圣者的开示后,知道宿世的因缘果报,心中的烦怨委屈霎时冰消。
圣者观察得度因缘已经成熟,随即为两人祝愿:“你们两人由于宿世的业缘,互相谋害报仇。现在彼此应当解冤释结,不要再恶意相向;过去所造的种种罪过,从此悉数灭除。” 最后,一人一蛇互相仟悔前愆,蛇因闻法功德,旋即命终舍去蛇的报身而投生人道。大太太听闻圣者的开示之后,心开意解,立刻追随圣者受了戒。
在阿罗汉圣者的点化下,二人的怨恨得到了化解,各自也得到了解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是啊,冤冤相报何时了?费尽心机想报复别人,不仅对方受到了伤害,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将忍受无尽的痛苦,这又何苦呢?弘一法师用摘录的经文“是身如掣电,类乾阔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告诫世人:对干是非恩怨不要太过执著。
尘世间,人与人之间因为这样或那样原因产生一些矛盾,或者各种各样利害瓜葛,或许还有伤害。但是,如果每个人以报复的态度去和他人相处,那就成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面对这些有前仇的人,不要想着去报复他们,要用一颗包容之心接纳他们,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态度去感化他们,这样,福气就来啦。
品悟人生
对待他人的险恶用宽宏坦荡之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你很可能就把仇人变为了朋友。在这个世上,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仇人好吧!
怒气不可乱施,牢骚不可乱发
嗔恚之心一起,就会引起许多的业障,人的名声、荣誉会因嗔恚之心而收到破坏。人只要脾气,所拥有的功德就失去了。所以,我们要牢记:怒气不可乱施,牢骚不可乱发。
其实,要求每个人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的人由于性格的原因,脾气暴躁,容易动怒。哪怕一点儿在别人看来不是事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怨气和怒火。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他们因为小事而怨声载道,满腹牢骚,这样,就会结缘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