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因为人们刻意地介入而变糟,强调的人治恰恰与事物的本质相抵触,违背了事物本身的发展客观规律。在万物面前,人们应该保持尊重、虔诚的态度,不要硬性地非打上个人的烙印。不必要的机巧和智慧要退后了,这样更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减少人生的磨难。
东汉时期,蔡县是一个很穷的地方,每年的朝贡根本交不上来,因此朝廷撤掉了许多县令。
吴祐在任新蔡县县令时,有人曾给他出了很多治理百姓的点子,吴祐却无一采纳,他说:“现在不是措施不够,而是措施太多了。每一任县令都想有所作为,随意改动蔡县的制度、法令,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百姓身上,百姓都被弄得无所适从了。”
吴祐上台之后不但没有提出新的主张,而且还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规章,他召集百姓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凡事要依靠你们自己的努力,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你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我不但不干涉,还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你们。”
吴祐不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又严命下属不许骚扰百姓。闲暇的时候,他整日在县衙中看书写字,十分轻闲。
有人将吴祐的作为报告给了知府,说他不务公事,偷懒放纵。知府于是把他召来,当面责怪他:“听说你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分外自在,难道这是你应该做的吗?”
吴祐回答说:“新蔡县贫穷困顿,只因从前的县令约束太多,才造成今天的这种局面。官府重在引导百姓,取得他们的信任,没有必要凡事躬亲,把一切权力都抓到自己手里。我这样做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百姓休养生息,进而达到求治的目的。我想不出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一年之后,新蔡县果然面貌一新,粮食有了大幅增长,社会治安也明显好转。知府到新蔡县巡视一遍,对吴祐说:“古人说无为而治,今日我是亲眼见到了。从前我错怪了你,现在想来实在惭愧。”
所谓的治理,并不在治而在于理,如何将人们固有的那种本性理顺、理通,能够达到一种结果自然成的状态,自然就会不治而治了。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心,计划重新修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两组人马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
县太爷说:“各自整修一座庙宇,所需的器材工具,官家全数供应。工程必须在最短的时日完成,整修成绩要加以评比,最后得胜者将给以重赏。”
此时的工匠团队,迫不及待地请领了大批的工具以及五颜六色的油漆彩笔,经过全体员工不眠不休的整修与粉刷之后,整座庙宇顿时恢复了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的面貌。
另一方面,却见和尚们只请领了水桶、抹布与肥皂,他们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庙宇玻璃擦拭明亮而已。
工程结束时,已到了日落时分,正是评比揭晓的关键时刻。这时,天空中所照射下来的落日余晖,恰好把工匠寺庙上的五颜六色辉映在和尚的庙上。
霎时,和尚所整修的庙宇,呈现出柔和而不刺眼、宁静而不嘈杂、含蓄而不外显、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贵气质来,与工匠所整修的眼花缭乱的颜色,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对比。
事实上,庙的功能为一个心灵的故乡,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场所,太过于华丽铺陈,相反的将失去其真正的功能。依照庙本身的样子建造出来的庙宇才能称之为庙宇,倘若用华丽的砖瓦来建造庙宇,那就变成了皇宫而非庙宇了,处事也本该如此。
出水芙蓉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颂,还是由于它“天然去雕饰”的美丽,因为它的美丽是天然的、不带任何渲染的。倘若我们处事时能够遵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事情必然能够圆满成功。
品悟人生
所谓的治理,并不在治而在于理,如何将人们固有的那种本性理顺、理通,能够达到一种结果自然成的状态,自然就会不治而治了。
不强求自己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一样各具特色,这个人适合统领三军,那个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赋,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环境增辉,更能美化生活,增添情趣。人若能像顺应花草的自然天性一样去顺应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强出头,就能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做自己理想中的自我。人们对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导致了内心的苛刻与紧张,所以常常不能心态平和,追求完美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单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这对于人类也一样,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去强求生活。对待工作也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对自己坎坷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于是天天在家里祈求上帝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被他的诚心打动,于是对他承诺:“如果你能在世间找到一位对自己命运满意的人,你的厄运即可结束。”此人如获至宝,开始他寻找的历程。
这一天,他终于走到皇宫,询问万人之上的皇帝:“万岁,您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您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吗?”皇上叹道:“我虽贵为国君,却日日寝食不安,时刻担心有人篡夺我的王位,担心国家是否能长治久安,我能否长命百岁,还不如一个快乐的流浪汉!”这人又去找了一个正在晒太阳的流浪汉,问道:“流浪汉,你可以不必为国家大事操心,可以无忧无虑地晒太阳,连皇上都羡慕你,你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吗?”流浪汉听后大笑:“你是开玩笑吧?我一天到晚食不果腹,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命运满意呢?”就这样,他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访问了各行各业的人,所有的人说到自己的命运竟无一不摇头叹息,口出怨言。这人终有所悟,不再抱怨生活,一切顺其自然。俗话说:“命里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就是这个道理。
说也奇怪,从此他的命运竟一帆风顺起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有多个徒弟,聪明的师傅让每个人顺其自然地发展,其结果是每个人的修行是千差万别的。找对师傅是一件幸运的事。有的人一生与师傅无缘,要花费很多光阴入门。天才无师自通是世间不常见的礼物。现代社会的学历是敲门砖,有它可先入门,入门后的修行好坏依然决定你的成才与否。也别忘了,造这扇门的人是不需敲门砖就在门里边的。如果你已经竭尽全力,结局如何,就顺其自然吧。
其实,某些事情也许不适合你做,这时你完全可以将它忽略掉,给自己一点松弛,应该学会轻松地享受生活。想要做到内心平和,生活愉悦,第一步必须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制造紧张情绪,生活原本不必如此忙乱;第二步,试着躺在沙发上懒洋洋地看电视,别担心如此度过周末是在浪费时间。当你学会了从容平静地度日,顺应自然并顺应天性,不去勉强别人,也不强求自己,你会发现事情不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地球照样转,生活照样继续。
建立好心态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找到最好的活法,然后顺其自然的努力和奋斗。既不感叹命运也不抱怨时代,当不了大树就当小草,当不了太阳就当星星,当不了江河就当小溪……明白自己该走的路,就会发现生活带给你的幸福与快乐。
品悟人生
人若能像顺应花草的自然天性一样去顺应自己的能力和体力,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强出头,就能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做自己理想中的自我。
莫让焦虑左右自己
在圣经里,耶稣曾对他的信徒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就好了。”《纽约时报》出版人索兹柏格,有一段时间经常失眠,常半夜起来拿着画布与颜料,对着镜子画自画像,虽然他完全不会画画,仍以此消除忧虑,但是忧愁烦恼依旧,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圣经赞美诗的一段, “恳请慈光引我前行,照亮我的步履;不求看清远方,但求一步之明。”他才真正能感到宁静安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位焦虑过度而病重的士兵向医生求助,医生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对他说:“我要你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上面虽然堆满了成千上万的沙粒,它们只能一粒、一粒,缓慢平均地通过瓶颈。你我都没有办法让一粒以上的沙粒通过瓶颈。你我每一个人都是沙漏。每天早晨,我们都有一大堆该办的事,如果我们不是一件一件慢慢处理,像一粒一粒沙粒通过漏颈,我们可能对自己的生理或心理系统造成伤害。”
这个沙漏的比喻,点醒了这名焦虑的士兵,不但治好了他的病,战后他也依照这个思考方式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乐观的思考模式,也成为他面对焦虑各烦恼最大的力量。他在《松下静思录》中提到,有人常常对我说:“你吃过不少苦头吧?”我本身从来没有感觉到真正吃过什么苦头,因为从九岁到大阪当学徒至今,我一直抱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在大阪码头当学徒时,寒冷的早上,手几近冻僵,仍要用冷水擦洗门窗,或是做错事挨老板打骂,有时简直吃不消。但随即回心转意一想,“吃苦就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之后,痛苦反而变为喜悦了。从学徒养成的乐观想法,给了我后来很多正面的影响,在景气不佳时,他仍不叹气,反而积极认为,不景气正是改善企业体质的好机会。这样的看法和想法,不但帮助了他克服困难和苦恼,而且还丰富了他的内心,使他每日过着积极的生活。
品悟人生
焦虑、烦恼会使人的生活变得痛苦无味,甚至可以使人失去生活的意义。而乐观能丰富人的内心,使人过着积极的生活。
偏激使理性沦丧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
三国时代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何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种局面。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援救,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现实生活中,凡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想尽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偏激的人看问题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偏激的人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偏激的人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老是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的主儿,谁愿和他打交道?
所以偏激的人大多人缘很差。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对此,只有对症下药,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多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偏激心理。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观点。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如果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遗风”,就很有可能会使自己误人人生的“麦城”而转不出身来。
为人处世过于偏激,爱钻牛角尖,应该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禁忌行为上的莽撞
偏激在行动上的表现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这种人根本和变通处事不搭界。
2、禁忌认识上的片面
偏激的人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问题,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忽视他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试想,这样的人谁愿和他打交道?比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考好了,就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洋洋自得,容易产生骄傲情绪。而有时一次考试不理想,就消沉到底,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3、禁忌情绪上的冲动
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
品悟人生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