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昌运久长: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
21658400000005

第5章 三藩专制,剿抚并用(1)

康熙亲政后。将处置“三藩”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所谓“三藩”,即顺治年间清廷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精忠袭爵)。当时他们率清军南下,对于击败农民军及南明政权,作出过不小的贡献。但他们的权势也随之恶性膨胀,至康熙初年,三藩已成为事实上的割据势力,严重危害着国家的统一。

诸藩势力的发展,与清初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当时清朝统治者为统一中原,需要厚待投降的汉族将领。孔有德、耿仲明(继茂之父)、尚可喜,原为辽东人,于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后,陆续去皮岛投靠总兵毛文龙。天聪二年(1628年)六月,明蓟辽总督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东江大乱,明军自相残杀。孔、耿、尚等在走投无路情况下,先后于天聪七、八年(1633.1634年)投降后金。清太宗皇太极出城十里相迎,隆重接待,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命他们驻守辽阳,号“天助兵”;任尚可喜为总兵官,命他驻守海州。崇德元年(1636年)六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极示宠信之意。这时出现直属皇帝的三位汉族人藩王,不仅于中央集权无害,反而会牵制满洲诸王的势力,维护皇帝的地位和权势。崇德七年(1642年)八月,皇太极析汉军四旗为八旗,命有德、仲明、可喜分隶正红、正黄、镶蓝旗。

吴三桂,江苏高邮人,明原任锦州总兵吴襄之子、锦州总兵祖大寿之甥,历任游击、副将等职。吴襄因罪下狱,吴三桂升任总兵官,带兵驻守宁远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松锦会战中明十三万军队损失大半,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吴三桂收集残兵败卒逃回宁远,手下兵丁增至三四万人,为明廷所依重。清占关外各城,唯独宁远尚在明军手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李自成农民军已入山西,昌平兵变,京师戒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放弃宁远,火速率兵入援京师,并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接朝廷命令后,行动迟缓,每日只行数十里。宁远至山海关仅两日路程,十六日才到,二十日至丰润,在那里吴三桂获悉农民军已攻入北京,于是他率手下军队退返山海关。清朝曾多次遗书招降吴三桂,正欲率兵进关的摄政王多尔衮向吴三桂许诺:“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爵藩王”。李自成亦曾派人招抚吴三桂,但因农民军的“割富济贫”“追赃助饷”政策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吴三桂最终还是向清朝投降。同年四月,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在清军及吴三桂的联合夹击下惨遭失败。多尔衮即日“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至此,清廷所封汉族人藩王,已有4名。

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清廷封孔有德为定南王,令其率兵二万征广西;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令各率兵一万征广东。不久,耿仲明因隐匿逃人惧罪自杀,由其子耿继茂继承靖南王之爵。年底,孔有德占据桂林。顺治七年(1650年)冬,尚可喜攻克广州,南明桂王逃往梧州。时大西军余部李定国与桂王合作,进攻四川,吴三桂奉清廷之命进行征讨。吴军势力较强,李定国不敌转而争夺广西。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吴军攻克桂林,孔有德阵亡,其子亦亡,爵除,四藩成为三藩。顺治帝为协调西南五省力量,于十四年(1657年)部署三路进兵贵州。

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清军攻占贵州,顺治命多罗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代替宁南靖寇大将军宗室罗托,与其他两路乘胜进攻云南。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三路大军攻入云南省城,南明永历帝等败走永昌府,后逃入缅甸,两广、云贵基本平定。同年三月,顺治帝根据洪承畴建议,“命平西王驻镇云南,平南王驻镇广东,靖南王驻镇四川(次年七月,改驻福建)”。“三藩”分守一方对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吴三桂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率兵入缅,擒获永历帝及其随从,并另遣总兵追击、招降巩昌王白文选。不久晋王李定国亦死,云南彻底平定。耿、尚分守闽、粤,亦曾有效地抵御郑成功的进扰。

随之而来的是“三藩”拥兵自重,势力极大。云南每年耗饷最多时达900余万,平时亦不下数百万。所以说:“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而且三藩各据一方,手握重兵,形同割据,对中央集权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吴三桂以功晋封亲王,总管云南、贵州二省一切事务。顺治帝谕:“凡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弊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应吴三桂之请,顺治帝在给云贵督抚的上谕中,意让他们一切听凭吴三桂节制。不仅如此,吴三桂还委派部下亲信到其他地方任职,称为“西选”,“西选之官几满天下”。吴三桂还用大量钱财来结交士人,让他们为其效力。在云南的十余年时间里,吴三桂天天操练军队,制造武器。在重要的地方都派亲信驻守,而各省的提镇等官员,大多是吴三桂的心腹,为他所收买。吴三桂的儿子是清廷驸马,朝中的任何动向吴三桂都能及时地得到汇报。他向朝廷谎报说蒙古人进攻丽江、中甸等地,清廷派大军前去支援后,吴三桂又报称蒙古人已败退,挟边防以自重。耿精忠、尚继茂也跋扈异常,为害一方。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兵科给事中杨雍建上疏反映耿、尚二藩为害广东,要求把一藩渊走,另驻他处,以缓解广东的压力。他虽然从“两藩并镇”角度提出问题,但也反映了藩镇与中央的矛盾。吏部议复此疏时认为藩王损害商民利益,应加以切责。顺治帝于是便把耿精忠调往福建。但三藩与中央的矛盾并未解决。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后,三藩的危害进一步体现,清廷与三藩的矛盾在激化,因此康熙继位之后,中央即开始逐步削减三藩的权势,作撤藩的准备。

清廷的第一个措施是收缴大将军印。按清制规定,大将军拥有极大权力,都是临时性差遣,在任务完成之后将解去将军职务,将印信交还朝廷。可是三桂驻镇云南数载,拒不交回大将军印信。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遣内大臣,对住于京师的吴三桂子额驸吴应熊说:“过去永历帝潜逃缅甸,因边境不安,才授予你父大将军印信,这是增加其权力的需要。但现在天下早已平定,你父为何还不将大将军印交还?”吴应熊将朝廷的意思转告了吴三桂。吴三桂迫不得已,上缴了大将军印,但他心里十分不高兴。

第二,裁汰兵力。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为节约兵饷,有人就建议将云南的绿营兵裁去五分之二。吴三桂借口边疆未靖,裁撤兵丁恐怕不好,于是“倡缅甸水西各役以自固”。

康熙四年(1665年),各地战斗均已告结束,于是“奏裁云南省绿旗兵五千有奇”。康熙六年(1667年),左都御史王熙又奏请裁饷,疏言:天下钱粮的大半用于支出云、贵、闽、广的兵饷。云贵地区,每年官兵的饷粮需三百万两,本省的赋税钱粮不及其所需的十分之一,这势必难以长久维持下去。臣以为现在云贵均已平定,绿营兵额应裁减,即便是吴三桂藩下的兵丁也应分散派遣到他处垦屯,这样一来既可分散、削弱吴的势力,也可使兵饷得以保证。此疏一上,康熙帝即命下部议,令平西王吴三桂及云贵的督、抚、提、镇裁减兵员,“此举节省饷粮上百万两”。

第三,严禁欺行霸市、借势扰民。康熙四年(1665年)即因兵丁严重扰民,曾密谕尚可喜:“以后将所属官兵严加约束,勿仍纵容属员,以为事发伊自受过,与己无涉,草草从事。如此久之,倘有大事,岂能尽委属员?”康熙六年(1667年),王熙又上疏说:“闽、广、江西、湖广等省官员,自置货物卖给所属兵民,或指称藩下挟势横行,放债取利,省会要区遍置官商占据盘剥,致小民以贸易为生者失业。请敕部详议王公将军督抚提镇大小官员,有持己资与民争利及奸商借藩王势力横行者,严加治罪。”有旨下部,“申严禁例”。

第四,解除藩王对云贵两省事务的总管。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吴三桂以目疾请求辞去云贵两省事务。朝廷立即批准,决定“将该藩所管各项事务,照各省例,责令该督抚管理”。其大小文官,亦照各省例,由吏部任命。同年九月,吴三桂同党云贵总督卞三元及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一齐上疏请求让吴三桂总管云贵事务,并以“目前边疆叵测可虑”,威胁朝廷“收回成命”。朝廷态度非常坚定,降旨答复:“该藩以精力日为销减奏请,故照所请允行。今地方已平,若令王复理事务,恐其过劳,以致精力大损。如边疆地方遇有军机,王自应料理。”并规定,藩王下属人员不得任督抚。第二年冬,卞三元见三桂与朝廷矛盾日益尖锐,便寻找脱身之计,遂托言母病乞求归家奉养,朝廷准其离任“回旗养母”,另派汉军正蓝旗人甘文焜任云贵总督。甘文焜把督府驻在贵阳,他操练手下官兵,对云贵地区的山川形势详加察访,其意在牵制吴三桂,最终能取代吴三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届七十,他向朝廷请示回辽东养老,同时请令其子尚之信袭封王爵,继续驻守广东。康熙见撤藩时机已到,便以广东已经平定为由,准许尚可喜全藩撤离,所属官兵仍留广州府,令广东提督管辖。康熙决定撤藩,极大地震动了吴三一桂与耿精忠,他们分别于七月三日、九日提出撤藩申请,意在试探朝廷态度。康熙命议政王大臣商议,大学士索额图以兵丁往返、民驿苦累为由,主张吴三桂继续镇守云南,其实是怕一吴三桂造反。康熙斟酌再三,认为吴三桂早已有谋反之心,今天撤藩他也反,不撤藩他照样要反,不如先发制人,于是康熙坚持将三藩一块撤去。同年八月,康熙分别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前往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会同总督、巡抚、提督,办理撤藩事宜。吴三桂见永镇云南的幻想已破灭,于是写信给平南、靖南二藩及台湾郑经,相约共同反清。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害拒绝叛乱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扣留朝廷使臣折尔肯、傅达礼,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冠,打起复兴明室的旗号,起兵反清。并命马保等率军从贵州进攻湖广,王屏藩等率军由四川进窥陕西。吴三桂发动叛乱,本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矛盾激化的结果,但自清兵入关以来,西南地区南明势力还有一定基础,民族矛盾还比较尖锐,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客观上利用了这种情绪。因此,吴三桂揭起反旗后,滇、黔、湘、蜀等省纷纷响应。据统计,共有26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大员参加了叛乱。其中明朝降清之武将即达20名。此外吴三桂还从云、贵土司那里征调了数万人,为他卖命。同时清自入关以来,忙于征战,尚未顾及吏治之整饬,某些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为叛乱者利用,大大壮大了吴三桂等的力量。因此,吴三桂造反以来,来势甚猛,滇、黔、湘、蜀纷纷响应,“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吴军主力东侵黔湘,兵力迅速增加到14万;侧翼北攻川陕,亦不下数万人。

清廷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部院大臣会议,紧急商讨应对之策。许多官员已被南方叛乱的惊人发展而吓得不知所措,他们极力主张应严惩主张撤藩者,对三藩进行安抚。大学士索额图坚决主张“前议三藩当迁者,皆宜正以国法”。在人们争论不下之际,众人把目光投向了康熙帝,希望他能作出决断。

康熙帝很清楚当前的形势有多危急,但他意识到,撤藩是正确的。吴三桂等人早蓄有异志,他们图谋造反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时绝不能妥协,如果立场软下来,将再也控制不了吴三桂,人们也会轻视他及满清政权。在此关头,任何妥协都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汉景帝杀掉主张撤藩的大臣晁错。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气焰反而更加嚣张。撤藩是皇帝的独断。因此康熙帝冷静地对群臣说道:“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康熙如此坚定,不仅令主张撤藩的米思翰、明珠等人摆脱指责与惶恐,也使所有在廷诸臣人人敬服。康熙在如此危急的局势面前仍保持了那份惊人的冷静。他镇定自若,详细规划了对吴三桂等的作战方略。

十二月一日,吴三桂挥兵进攻贵州。贵州巡抚李本深、云南提督张国柱响应吴三桂,也扯起了叛旗。云贵总督甘文焜措手不及,无法备兵抵抗,全家自杀,贵阳陷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吴三桂兵不血刃,占据了贵州全境。他四处联系,鼓动耿精忠及尚可喜两藩反坂,还向镇守广西的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盘踞台湾的郑经和原来自己安插在湖南、四川、陕西等地的心腹策动反叛。一时之间,南方及西北各省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不断。“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叛军气焰嚣张,声势甚大,并很快向湖南、四川派兵。响应吴三桂的叛乱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