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昌运久长: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
21658400000006

第6章 三藩专制,剿抚并用(2)

初十清晨,康熙帝升座太和殿,安排征讨吴三桂之事。大学士图海、索额图手捧“宁南靖冠大将军印”,授予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多罗贝勒索尼,命二人指挥清军征讨云贵的叛乱。再由学士郭思海、额库礼手捧“镇守陕西安西将军、副将军”印给都统赫叶、护军统领胡礼布。康熙帝走下御座,率领在场的全体王公大臣及武将往堂子行礼。然后康熙帝亲自送出征将士出西长安门。

按康熙帝的构想,战事将被限制在云南、贵州、湖广三省展开,所以他派出两路兵马,一路赶赴荆州,一路由汉中进入四川,堵住叛军的道路,控制住战局的发展。同时下诏,将梁清标和陈一炳的部队调回,并撤除对耿、尚的撤藩令,以稳住二人,不使局势恶化。同时派人到广西授予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孔有德旧将钱国安为都统,让他们固守广西,以阻止吴三桂军队对广西的攻击。当时吴三桂原来的部下在各处为官,为稳住这些人,康熙帝发下谕旨,表示继续信任他们,让他们安心工作。为表明平叛决心,康熙帝一听到吴三桂已反的消息,他第一时间里命逮捕吴应熊,还下诏革去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位,声讨吴三桂叛国的罪行。

然而,尽管康熙帝作了全面的布置,可形势的发展变化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三藩之乱花了八年时间才彻底平定下去,事后他每一想到,仍“觉悚然可惧”。

康熙帝时刻关注着南方的战局,不断地向前方调兵遣将。康熙帝命都统尼雅翰为镇南将军,率原驻沧州、顺义等十余地的满洲八旗兵驻防德州;又派兵奔赴南昌、安庆、江宁;又向四川、荆州、襄阳和江西等地增兵。然而南方的叛乱战火却越燃越烈,它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吴三桂不到一个月便占据了贵州,这使他目空一切。他嘴上说拥奉“朱三太子”,但到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元旦,吴三桂扯下了“复明”的帽子,自称“周王”,改年号为“利用”。随后,吴三桂挥军进攻湖南,一路长驱直入,进逼长沙。守城的巡抚卢震弃城而逃,湖南其他地方的清军官吏也都是闻风而逃。吴三桂又是兵不血刃夺得了湖南。这时,湖北、四川有不少守将为吴三桂声势所慑,投降了吴三桂。三月十五日,襄阳总兵杨来嘉在谷城叛降;十九日,郧阳副将洪福率兵反叛,被提督佟国瑶击败。康熙帝派往增援四川的军队还在途中时,四川提督郑蛟麟、川北总兵谭弘、巡抚罗森、总兵吴之茂先后反叛,四川全省落入了吴三桂的掌握之中。叛军兵锋开始威胁陕西和湖北两地。

四川的陷落完全打乱了康熙帝的部署。在东部,康熙原指望“额附”孙延龄能守住广西,阻止吴三桂东进,但没想到吴三桂竟先于他控制了孙延龄,广西也加入了叛乱队伍中。孙延令反叛的原因在于康熙批评他贪财横暴,残害百姓。二月二十八日,孙延龄发动兵变,将曾参劾过自己的部将都统王永年、副都统孟一茂等三十余人杀死,并将广西巡抚马雄镇逮捕,然后与吴三桂联兵夹击抵抗者。驻柳州的广西提督马雄、广西都统钱国安先后投降。广西全省又落入叛军之手。三月十六日,康熙又接到耿精忠反叛于福建的消息。

耿精忠是耿继茂的长子,顺治帝为笼络耿氏一家,将他的亲侄女、肃亲王豪格之女嫁给耿精忠。两年前,耿继茂死后,耿精忠承袭了王爵。当他知道康熙帝已批准撤藩的“请求”后,便开始密谋反叛。尽管他又收到了康熙帝不撤藩的上谕,但他并不信任康熙,他认为那是安抚他的手段。以使他不站到吴三桂的一边。一旦吴三桂失败,自己的命运仍是被撤迁。与其坐等被撤,不如随吴三桂一起与清王朝拼个你死我活。三月十五日,他于福州发动兵变,囚禁了福建总督范承漠,率部众剪掉发辫,改易汉服,自称“总统天下兵马上将军”。他派出军队四出攻掠,响应吴三桂。

康熙诗所云:“临轩重简亲藩出,军威万里风雷疾。”各路大将军的任命和出征,使清廷的力量大为增强。大将军不仅携带八旗前锋、护军、骁骑等劲旅,亲王、贝勒、贝子、旗下包衣佐领甲士及所部人众披甲者,而且可以全权统一指挥、调动其辖区将军、都统、总督、提镇等所领满洲、蒙古、汉军及绿营兵丁。玄烨昭示:“所以遣王等者,非谓诸将才能不足,念诸王贝勒皆朕懿亲,指挥高度无可牵掣,守御征剿足增威重。”这一部署,大大提高了稳定战局和应付意外事变的能力,并为向叛军发起反攻和收复失地大大增加了可能性。

吴三桂叛乱,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震动与失利,而且在人心方面也带来了极大的变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吴三桂反叛消息传到京城,北京城一夜之间发生数起失火事件,杨起隆假称朱三太子,发动起义。十三年(1674年),八旗劲旅大量派出之后,十四年(1675年)春,察哈尔蒙古和硕亲王布尔尼发动了叛乱。这些事件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康熙帝的心情极为沉重。他时刻惦念前方的战事,加之军务繁忙,日夜不得安闲。然而康熙明白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必须沉着冷静,“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经筵”“日讲”在暂停数月之后,亦照常举行,再无间断,当时有人以为皇帝毕竟年轻,在如此紧张时期竞还游山玩水,曾投帖于景山路旁:“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康熙看后,置之不理,依然有节奏地工作和生活。皇帝此举,果然于稳定民心有益。事后,他才说明此中用意:“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

康熙在刚开始平叛时,即有“剿抚并用”之意。王辅臣叛降吴三桂,康熙即曾连降专敕招抚,但初期军事上处于劣势,招抚难以奏效。后来清军将王辅臣围困在平凉、固原等地,王辅臣见处境不妙,主动乞降,康熙怀疑这是王辅臣的缓兵之计,完全不予理会,双方僵持将近一年。最后,康熙见强攻不下,又转而采用招抚策略,收降王辅臣,底定三边,并因而从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剿抚并用”。他给图海的谕旨中说:大将军图海恭承简命,秉钺临边,即宣布恩威,剿抚并用,平凉一带,旬月绥平。“此后,康熙在各个战场上大力推行”剿抚并用“的策略,令对”叛变之人“只要有”悔罪输诚之心,皆可容受。

继陕西之后,康熙把福建定为另一个剿抚重点目标。康熙一向把耿精忠与吴三桂区别开来,认为他“必系一时无知,堕入狡计,与吴三桂不同。故将吴三桂子孙正法;精忠在京诸弟照旧宽容,所属官兵并未加罪”。“且吴三桂乃本身投诚之人,背恩反叛,自取灭亡;精忠祖父以来,三世受恩,四十余年,非素蓄逆谋首倡叛乱者比”。因此,在耿精忠刚叛乱之时,康熙马上遣工部郎中周襄绪偕精忠护卫陈嘉猷,带着朝廷敕令赶赴闽,传谕精忠:“果能追念累朝恩德及伊父忠荩遗言,革心悔祸投诚自首,将侵犯内地海贼速剿图功,即行敕免前罪,视之如初。”后来虽然派出大将军康亲王杰书至浙闽前线,加强对福建的军事进攻,仍不忘时常派人前往招抚。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六月,因郑经占据漳州、泉州等七府,耿精忠与郑经发生矛盾,加以耿军内部军饷匮乏,士兵不断逃亡,困难很大。因此,耿精忠被迫从建昌府新城等地撤兵。清军乘机于八月二十日攻占仙霞岭,进占浦城县,建宁、延平等府不日即可攻下,福建的大局已定。康熙为尽快解除“福建问题”,谕康亲王:“以时势晓谕耿精忠早降,以副朕安辑民生至意。”九月,康亲王大军收复建宁、延平等府,耿精忠无力再战,派其子耿显祚迎康亲王军队入福州。十月初四,耿精忠亲自出城迎接康亲王杰书进入福州。康熙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领所属官兵随大军征剿叛逆,以将功补过。此后,清军又在居乡守制之侍读学士李光地协助下,在泉州击败郑经的军队。各地叛军纷纷投诚,福建、浙江相继平定。

福建的形势对广东影响很大。原来驻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自吴三桂叛乱以来,一直忠于清朝。康熙为表示嘉奖,提高尚可喜的职权,令他节制广东一省的督抚提镇,文武官员听任其选补,并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初,广东形势急转直下,尚可喜染病,长子尚之信暂代理事;平南大将军尚之孝在潮州被郑经军击败,退守惠州;高州总兵祖泽清、藩属水师副将赵天元、总兵孙楷宗相继叛降三桂。在这种情况下,尚之信于二月二十一日,守其父府第,发动叛乱,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伪职,并将其父的谋士多光杀死,削夺了其弟之孝手中的兵权。两广总督金光祖与巡抚佟养钜也向吴三桂投降。康熙对广东问题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他一点也不担心尚之信的叛乱,因为他知道吴三桂不会信任他,而且其内部矛盾重重。只要顺利解决福建问题,尚之信就会投降。于是,他一面令安亲王岳乐猛攻长沙牵制吴军主力,令简亲王喇布迅速攻占吉安,既保岳乐后路,又可进剿广东,另一方面,对福建的耿精忠加紧招抚。十月,尚可喜去世。广东地方官员站在清廷一边,对尚之信的叛乱进行了坚决抵制。同月,福建耿精忠降清。而吴三桂对尚之信极不信任,虽封以亲王伪号,但又命总督董建民、巡抚冯甦加以牵制。在这种形势下,尚之信向简亲王喇布请降。喇布奏闻,康熙于十二月九日降旨免其罪,令其“相机剿贼,立功自效”。同时,命莽依图为镇南将军,率兵进入广东接受尚之信的投降。十六年(1677年)四月二十九日,莽依图到达韶州,尚之信于五月初四率省城文武官员及兵民等剃发投降。康熙命尚之信袭封平南亲王,下属将领都官复原职。同时,康亲王杰书派遣将军喇哈达、都统赖塔从福建率兵进至潮州。原潮州总兵官刘进忠、原高雷总兵官祖泽清等人也先后投诚。原两广总督金光祖发动士兵生擒董重民等,然后他向清廷上疏请求投诚,广东全部平定。康熙令将被捉住的吴三桂的伪总督董重民及其他官员,解至京师,一律释放。他对大学士等说:叛乱之罪在吴三桂,“与胁从之人无涉”“彼所部人员,如能悔罪投诚,概行宽免”。因此,“将董重民免死释放,一同押解来京的罪人,亦俱宽释”,并交与兵部,以作相应安排。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至十六年(1677年)五月,康熙帝运用“剿抚并用”的政策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陕西、福建、广东都相继收复,清廷从与敌相持状态开始转入反攻阶段。虽然仍有不少困难,但胜利即将到来了。

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康熙赏给广西提督马雄之子马承先、马承霄游击头衔,命他们到广西“招抚马雄”。次年初,康熙获悉孙延龄妻孔四贞仍然时刻怀念太皇太后的养育之恩,有意归降朝廷时,又派督捕理事官麻勒吉到简亲王军中,专门负责广西招抚事宜。但广西情况复杂,孙延龄与孔四贞及马雄之间均不和,与吴三桂也有一定矛盾。彼此戒备,都无力左右全局。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冬,吴三桂见湖南形势吃紧,派其孙吴世琮及悍将马宝进兵桂林,诱杀孙延龄以巩固后方。康熙得知孙延龄被杀、马雄病死的消息后,下诏招抚他们的部众,令麻勒吉等:“仍同简亲王军偕行,以朕赦罪免死之意概行晓示。其被胁从贼之人,有悔罪投诚者,即行招抚。”在康熙的指示下,麻勒吉成功地招抚孙延龄部将刘彦明、徐洪镇、徐上远、线国安之子线成仁、马雄之子马承荫等,为广西的平定奠定了基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十六日,康熙下令敕谕各省王、贝勒、大将军、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在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全面推行“剿抚并行”的策略。其中进一步具体申明招抚政策:“今特颁敕谕,概示招徕。凡吴三桂叛军中的文武官员兵民人等,悔改投诚一律不加追究,并给他们以恩赏。或有擒杀贼首,投献军前,及以城池兵马来归者,仍论功优叙,尔等即宣布晓谕,以体现联宽仁矜全之意。”此后,每当战事进展到关键时刻,康熙帝都发布招降敕书,由专门从事招抚的人员掌管,随时发送。

随着形势的发展,剿抚并用策略在内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对投诚官兵的安排上有了变化。初为优升职级,以原班人马投入战斗;后随着投降的人数的增多,以及战事的减少,一般尽量避免聚集一处,投降的士兵有的归乡为农,有的则被编入绿营兵。其官员则必须进京陛见,或者对其提拔任用,或者让其补缺候用。另外,后期招降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后期集中在吴三桂手下胡国柱、夏国相、马国贵、吴应麟、郭壮图、马宝等人身上,他们是吴三桂的骨干分子。这些人是吴三桂的党羽,不是被胁从者,因而康熙帝专门降敕,让他们当中的投诚者返回南方,一为保护家小,二来可作内应。其实是招抚计与反间计相结合,使叛贼间相互怀疑,扩大他们间的矛盾,以便各个击破。再次,对降而复叛者从严处理。如:广东高州总兵官祖泽清降后又于十七年(1678年)三月复叛。康熙谕兵部:“祖泽清父子兄弟向受国家恩养甚厚,以前叛变,以为他是被胁从,不得已而从贼,及既降复叛,他甘心依附贼人由此可知。罪情重大,国法难容,不许招抚,亦不许其投诚,尔部即密谕各部大将军、将军、督抚提镇等遵行。”八月,官兵大肆搜捕,将祖泽清及其子良楩擒获。次年二月,“俱凌迟处死,诸子、家口籍没入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剿抚并用策略,表明了康熙的高度原则精神和求实态度。由于他亲自布置与指挥平叛战争,能及时地把握敌情,又极为勤勉,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所以清王朝在康熙帝的指挥下正在迈向平叛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