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远的驿站
21736300000016

第16章 世纪侨魂(4)

陈嘉庚在集美的纪念胜地,已形成三片六景:一处为陈嘉庚故居与生平事迹陈列馆,另一片为归来堂与归来园,这两片四景相互毗邻;还有一处稍远,便是位于集美镇东南角的嘉庚公园与鳌园。

小车缓缓驶动,向嘉庚公园与鳌园驶去。

如今的集美,在陈嘉庚的打造与影响下,可谓今非昔比。高集海堤与厦门大桥将集美与厦门岛联成一体,集美镇离厦门市区约16公里。2003年底,厦门市进行区划调整,集美区面积已达270平方公里,人口约28万。在厦门市建设海湾型城市的规划与进程中,集美作为海湾的中部,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集美的街道并不宽阔,建筑也不甚高大,但整个市区面貌,透着一种洁净、雅致与温馨。

伴随大规模的兴学活动,自然出现了一批教学大楼及礼堂、图书馆、科学馆、音乐室、钟楼、医院等相关建筑。在设计这些建筑时,陈嘉庚充分考虑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既具传统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欧式风格。具体而言,便是以西洋风格或外廊式建筑为主体,加上重檐歇山顶、三曲燕尾脊等传统闽南式建筑屋顶,每一座都显得个性突出、新颖别致,而当它们汇为一个整体时,又是那么艳丽漂亮、赏心悦目。人们将这种中西结合建筑形象地比喻为“穿西装,戴斗笠”,又以“嘉庚风格”四字概括。因此,当它们作为一个群体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如雨后春笋耸立在集美镇、厦门岛时,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延续至今。

集美镇由集美学校发展为集美学村,这些建筑逐渐遍及全镇,影响、改变并决定着当地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这是一片诞生在中华大地的别致建筑,仅为厦门地区所独有。它们耸立在大海边,或鹤立于普通建筑群中,在蓝天、白天、绿树、碧海的映衬下,显得厚重而灵动、现实而浪漫,为建筑园地增添了一名新的“家庭成员”,在中国建筑史上树起了一块独特的碑石。

如今,集美学村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海外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占地面积与陈嘉庚逝世时的1961年相比,扩大了四倍多,在校学生多达三万余人。而由他创办的厦门大学,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宝贵人才,仅2004年夏天,就有4000名学生从这里毕业。

陈嘉庚,一个看似普通的常人,凭着自己的诚毅、顽强,创造了一系列惊人的奇迹:负债经营创建庞大的企业实体,团结八百万南洋华侨支援国内抗日战争,没有学过系统的建筑理论却设计建造了一批具有嘉庚风格的经典建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提出“教育立国”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在故乡撑起了这么一片亮丽而瞩目的教育天空……

毋庸置疑,陈嘉庚改变了集美,提高了厦门的知名度与综合实力。仅旅游而言,厦门被评为国家4A级的旅游区共两处,一处是久负盛名的美丽小岛鼓浪屿,另一处便是位于集美的陈嘉庚纪念胜地。如果没有陈嘉庚,厦门的文化氛围将大为减少,文化品位也将大大降低,这是谁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穿行集美,置身厦门,到处都是陈嘉庚的气息,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精神汇聚在一起,它们仿佛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场”,一股强大的“核能”。成千上万来自大江南北的莘莘学子经过“场”的浸润与“核能”的辐射,又将它们带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冥冥之中,一个人的影响与力量是如此之大,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由陈嘉庚,我不禁想到了清朝末年的武训,他通过乞讨、放高利贷等手段,购地兴办“义学”。武训走的虽是另一条办学之路与建校模式,但在本质上与陈嘉庚却是相通的。由武训,我的思绪不由进入了“文革”时期对电影《武训传》及武训其人的猛烈批判。于是就想,如果陈嘉庚的生命延至“文革”,肯定会躲不过一场肉体与精神兼而有之的声势浩大的批判。那时的陈嘉庚该作何感想?又该是多么地伤感与心酸呵!只是这样稍稍一想,我的心头,便有了一股深深的惶惑、恐惧与悲哀。

所幸陈嘉庚死得其时,没有亲历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难以看到当年针对他的“教育救国论”所发动的荒谬批判,无法知悉对他及集美校委会所进行的攻击诬蔑与歪曲诋毁……更所幸的是,那场浩劫已成为历史与过去,中华民族在颠踬与挫折中开始变得理智、清醒与成熟,那种疯狂与愚昧,是再也不会重演了!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一家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8岁。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朱德、陈毅、廖承志等首都各界2000多人公祭陈嘉庚先生;海外华侨,也掀起了一个悼念陈嘉庚的热潮。生前正气,死后哀荣。陈嘉庚的遗体被运回故乡集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如今,陈嘉庚陵墓已与嘉庚公园、鳌园融为一体。

嘉庚公园以鳌园为主体扩建而成,按传统园林布局,具有纪念性、文化性、游乐性等特点;而鳌园,又以集美解放纪念碑及陈嘉庚墓为主体。

走进嘉庚公园,满眼是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它们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嘉庚建筑风格。

鳌园座落在三面临海的一座小岛上,小岛形如巨龟大鳖,闽南人视龟鳖为吉祥长寿之物,泛称为鳌,故名鳌园。

来到鳌园门廊,左右两侧全是画面,上部是50米长的青石镂雕,撷取中国古代史与现代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下部为陈嘉庚生平事迹摄影图片展览。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左侧总名为“诸葛亮马前课”的24幅石刻。所谓诸葛亮马前课,即孔明卜卦,是一本占卜预言书,叙述三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近两千年的有关历史真相。清朝时该书藏于圆明园,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人劫去,后由留英学生购回印售。此书国内很少看到,陈嘉庚避乱印尼爪哇时偶然得之,一番揣摩,慢慢悟出了其中的一些道道,将它视为一本预言中国历史发展的奇书,并对书中的预言及其解释深信不疑。对此,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地视作迷信,而我,则更多地将其看成一种奇妙的神秘。茫茫宇宙,存在着许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不信鬼神,不信任何宗教,但我相信冥冥之中的神秘与力量,常以一种敬畏的情怀视之。

步入鳌园,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艺术世界。除门廊、游廊外,围墙、栏杆、柱子……到处都是影雕、沉雕、浮雕、线雕、圆雕、镂雕、水泥雕等各种形式的雕刻之作。“精美的石头会说话”,这些静止的石头经过一个个能工巧匠的雕凿打磨,正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向游人述说着自然的神奇与历史的奥妙。

鳌园中心,耸立着一块高大的集美解放纪念碑,上面题刻着毛泽东的手书。由毛泽东主席为一处区镇级的解放纪念碑题名,实属罕见。因为陈嘉庚的诚请,集美才获得了如此殊荣。纪念碑的高度、台阶、雕刻与文字,将陈嘉庚的生平事迹与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结合在一起。

终于来到了坐北朝南的陈嘉庚陵墓前。墓表由13块水磨石镶成,呈龟寿形,与鳌园的总体形象相互呼应。墓碑为白色水磨花岗石,墓圹形似马蹄,周边15块青石浮雕,再现着陈嘉庚前半生的重要经历。

默默地站在陈嘉庚墓前,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四个字来:大无大有。

是的,我想用“大无大有”概括陈嘉庚辉煌的一生。他捐出了所有资产,落得口袋空空,两手空空。然而,他的个人资产却变成了社会财富,恩泽后世,哺育着一批批栋梁之材;他的高尚人格与诚毅精神,正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昂扬向上;他在失去了个人物质的同时,又实实在在地拥有一切,拥有整个世界!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无即大有,陈嘉庚是一位少有的洞穿了人生真谛的血肉之躯。

海风阵阵,潮水渐涨,盛夏的阳光穿透洁净的空气浮光跃金地照耀大地。我眯缝双眼,将目光推向遥不可及的远方。除了碧蓝的大海,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我似乎什么也没看见。但我知道,天空中正运行着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那是一颗经由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的“陈嘉庚星”。嘉庚先生的灵魂正依附于那颗行星,俯视着我们芸芸众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有许许多多古今中外人物出现在我的笔下,对他们,我全都持有一定的距离与保留的态度,既率性又客观地臧否褒贬。是的,只要是人,哪怕再伟大也罢,再神圣也好,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然而,当我面对陈嘉庚先生,不禁被他那高尚的人格完全征服了。我的心中,除了敬佩,就是服膺。

一个人,舍弃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财富与享受,向社会捐出所有,奉献一切,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超脱与境界!

近一百年来,也只有陈嘉庚一人能够做到。

因此,他是我眼中少有的完人与圣人。嘉庚人格、嘉庚现象、嘉庚建筑、嘉庚精神,在我心中,构成了一个完美而和谐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