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往对公孙龙说道:“寡人一心想消除战争已经十多年了,但是还没有获得成功,难道战争是不能被消灭的吗?”公孙龙答道:“消除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天下人平等和友爱。平等和友爱不是靠虚无缥缈来实现的,是要有实际的内容的。而今赵国的蔺、离石二县已经纳入秦国的疆土了,陛下就穿上丧国的服饰;向东袭击齐国猎取到了城邑,陛下就设宴庆贺,这有悖于天下合并的思想。阻止了战争也就不能取得成功的缘由了。”如果有人傲慢无礼却还要要求其他人尊重他结党营私,处理事情不公正却想使自己得到好的名声,号令烦难屡次改变却还想平静,残暴而又贪得无厌却还要求安定,这种事情即使是黄帝也会无奈的。
卫嗣君打算通过加重税来得到大量的粮食,百姓感到很不安,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大臣蒲疑道:“百姓怎么这么想不开呢,聚积粮食也是为了他们。他们把粮食藏在自己的仓库里与藏在国库有什么差别吗?”蒲疑道:“不能这么说,粮食在百姓家里就归他们所有,陛下就不能得到,这就不如保存在国库了;粮食在国库里,百姓就不能得到了,这么说来还是保存在自己家里了。”一般来说听到某种建议就要反思,要详细地勘察,命令就没有不被听从的了。立国的时间越久就越稳固,国家稳定了就会不被侵犯。而今虞、夏、商、周没有保存下来,都是不明白反思。
公子沓在周国当相国的时候,申向进谏说他时战栗不止。公子沓指责他道:“您劝我时战栗不止,是不是因为我是相国呢?”申向说:“我是个不贤德的人,即使这样,但是您二十岁就当了相国,和年老的人会面时,却让他们颤抖不止,这是谁的过失呢?”公子沓无语。颤抖是因为不习惯见尊者;使人颤抖不止,是因为严厉骄横。假如能够谦虚待人的话,即使对方颤抖不止那么责任就不在地位尊贵的人了。因此,人是会经常犯错误的,但是自己还是不能改变恭敬而又有礼貌的人的态度。犯错误不应该责难,用严厉骄横的态度对待人是因该受责难的。
活学活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几个明君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也曾因为自己在不该说话的时候却作出了决定,造成了自己很后悔而最后向天下人谢罪这样一个后果。
原来,在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有一个心腹大臣叫党仁弘,他因贪污了国库大量的钱财而被判处死刑。当地方官吏把判决报告上呈唐太宗后,他觉得很犯难。照说,党仁弘被判死刑也是罪有应得,但党仁弘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了,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多年来,他对自己一直忠心耿耿,在许多事情上,自己也多得益于他的出谋划策。但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蛮横、太贪婪。对于这样一个人,杀了吧,还是觉得有些可惜。于是唐太宗就下令大理寺对党仁弘重新判罪,判为解除官职,罢为平民,流放到钦州。但是,党仁弘毕竟罪恶巨大,这样一改判呢,立即在朝野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大臣们纷纷进谏,老百姓也议论纷纷。
唐太宗开始感到了一种压力。他也觉得自己在不该讲话的时候讲了话,决定当众来纠正这种错误。大臣们一听唐太宗要公开认错,都吓坏了,这还了得!皇帝就是“天子”,天子都是金口玉言,都是神圣的。就是真的错了,那也是天意,哪里有天子赔礼道歉的道理呢?从心里说,作为臣下,要听皇上道歉,也还真的不忍心。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臣竟然给唐太宗跪下了,说:“在这件事情上,您尽管有一点不对,但您是天下万民的主宰,不能因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当众贬低自己。以后您拿什么来维护自己的威信呢?您一旦这样做,就会威风扫地,国家还怎么能治理好呢?”其他的大臣也大多是这种观点。唐太宗也觉得大臣们对自己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是他又想:我不承认错误,我将更加失信于民,民众就会对国家法律完全失去信任。想到这里,唐太宗毅然决定,不仅要当着大臣的面承认错误,而且要昭告天下,明确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后还决定自己要到郊外住茅草房,吃素食,向苍天谢罪。大臣都跪在地上求唐太宗,叫他不要这样做。最后,唐太宗才决定取消这一项决定。
实质上,唐太宗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可以避免,他如果当初说话之时先审思一下,就不会有这些麻烦了。
智慧金言
君主对于自己的言语和神色,不可不慎重。凡是君主有见识的,言谈都不想先开口。别人唱,自己应和;别人先做,自己随着。根据他外在的表现,考察他的内心;根据他的言论,考察他的名声;根据他的实际,推求他的名声。这样,一般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君主就能掌握根本了。
审应览·重言①
题解
本篇强调了“重言”,才能“言无遗者”。强调了作为君主一定要慎言,同时还列举的典型例子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阎,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日:“以余一人正②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日:“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国辅王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诡。成公贾④入谏。王日:“不谷禁谏者,今于谏,何故?"对日:“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谧也。"王日:“胡不设⑤不谷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桐叶封虞也?”王射⑥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则骇人。贾出矣,不谷知之矣。”明日期,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也,贤于太宰豁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末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⑦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踱利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及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了-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日:“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⑧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经之色也;艴然克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去⑨而不哙,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了方、老聃是也。
注释
①重言:说话要小心谨慎。
②正:匡扶、安定。
③有:通“又”。
④成公贾:楚庄王之臣。
⑤设:行,施。
⑥射:猜度。
⑦圣人:指有智慧而且贤能的人。
⑥显然:欢乐的样子。
⑨呿:张口。
译文
君主的语言,一般都要慎重。殷高宗是天子,继位以后,曾经守孝三年不说话。卿、大夫们都很担心,忧虑这件事情。殷高宗于是才道:“凭借我一个人的力量来使四方得到稳定,我很担心我说的话不合适,因此,才闭口不语的。”古代的天子对说话如此小心谨慎,因此,讲话没有失误的。
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居住在一起,摘下一片梧桐的叶子作为诸侯的印信,递给弟弟唐叔虞道:“我以这个为证来封你。”唐叔虞很开心,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公。周公向周成王请示道:“您是不是已经分封过唐叔虞了?”周成王道:“那是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周公答道:“臣没有听说过天子可以开玩笑的。天子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的,乐工还要朗读它,士要赞扬它。”就这样周成王把弟弟唐叔虞封为了晋国的诸侯。周公可以说是出于善意劝说了周成王,他的进谏使得周成王的言语更加谨慎了,周成王也因为把弟弟唐叔虞封为晋国的诸侯而使得国家更加稳定了。
楚庄王继位已经三年了,还是不务朝政,喜欢隐语。成公贾上朝进谏,楚庄王道:“寡人已经下命令所有的人都不许进谏,而今你来,有什么原因吗?”成公贾道:“臣不敢劝说,臣希望和陛下讲隐语。”楚庄王道:“你怎么对我讲隐语呢?”成公贾道:“有一只鸟停留在南方的一个山上,在那里它三年没有动也不叫,陛下猜猜它是只什么鸟呢?”楚庄王道:“一只鸟停留在南方的山上,不动不叫,它之所以三年这样,是要以此安定意志;它之所以三年不飞翔,是想借此来生长自己的羽翼;它不叫出声,是为了观察民间的法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但是一飞就会冲上天空;虽然不叫,但是一叫使得人们惊恐。你出去吧,寡人已知其意了。”楚庄王第二天早朝时,提拔五人,罢免十人。臣子们见此情况很高兴,楚国的百姓相互庆贺。所以《诗经》上说:“为什么这么久还不见行动呢,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安居不移呢,必定是有原因的。”这大概说的就是楚庄王吧!成公贾说的隐语,胜过太宰嚭劝谏的言论。吏贤民治太宰嚭劝谏被夫差所用,从而导致了吴国的灭亡;成公贾会讲隐语,楚王也能理解他的意思,这也是楚国为什么称雄的缘由了。
齐桓公召集管仲讨伐莒国,他们没有向外公布此事但是国人都已经知道了,齐桓公感到非常惊讶,就说:“和您谋划的事情还没有公布怎么全国上下就都知道了呢?有什么原因吗?”管仲道:“国内一定有先见之明的人啊。”齐桓公道:“呀!那天有个服役的人,有一个拿着耒向上望的人,大概就是此人吧!”于是就找那个服役的人来继续服役,不得让其他人替换。过了一会儿,东郭牙到了。管仲道:“就是这个人把消息传出去的。”然后就命令礼宾官把他带过来,管仲和他各分宾主在台阶上站定。管仲道:“一定是你把我国袭击菖国的消息向全国传开的吧?”东郭牙道:“没错。”管仲道:“我并没有说过此话,你怎么就传说要攻击莒国呢?”东郭牙道:“鄙人听说君子善于筹划,小人善于猜测,我也是私底下猜测的。”管仲道:“我没有说过要攻打菖国的话题,你是凭什么猜测的呢?”东郭牙道:“鄙人曾经听说过君子有三种神色:面有喜悦之色,这是欣赏钟鼓之类乐器时的神色;面带清冷之色,那是沮丧时的神色;怒气冲冲,手足挥动,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那天我看到您在台上怒气冲冲,手足大动,这就要用兵打仗的神色。您张开嘴又没有闭,这说明您说的是莒。您举起胳膊指点,指的方向正是莒国。我心里嘀咕着,诸侯之中不堪臣服的只有莒国;因此,我就传出要袭击莒国的消息。”一般来说耳朵能听到的是声音,而今不根据声音而是依据人的表情和举动就能够知道他人的意图,这就是郭东牙不通过耳朵就能知道他人的话啊。善于隐藏自己秘密的齐桓公、管仲,也难以做到了。因此,圣人能够做到在无声之中有所听闻,能在无形之中看到事物。詹何、田子方、老子都是这样的人啊。
活学活用
周成王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自己的后花园里玩,一个叫唐叔虞的大臣也凑过来与他闲聊。两个人边走边聊,当走到一棵小梧桐树旁边的时候,周成王一时兴起,就顺手摘下一片梧桐叶子,认真地对唐叔虞说:“这是珪。我就用它来分封你。”唐叔虞心里很高兴,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周公。周公也信以为真。周公就去问周成王说:“听说您分封唐叔虞了?”周成王听了周公的话,仍然没当回事,笑嘻嘻地对周公说:“嗨,我是跟他闹着玩的。”周公回答说:“我只是知道‘君无戏言’。您可知道,天子只要一开口说话,史官就会记载下来,乐人就会吟诵,士就会颂扬。您如此说话不慎重,叫群臣百姓今后如何能相信您呢?”周成王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只好把唐叔虞分封到了晋。周公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他短短的几句话,就使得周成王对自己的言谈更加慎重,同时,又因为把唐叔虞分封到了晋,而使得周王室的统治更加稳固。
智慧金言
君主说话,不可不慎重。殷高宗是天子,继位以后,守孝三年不说话。卿大夫很恐惧,对此感到很忧虑。高宗这才说道:“凭我自己的力量使四方得到纠正,我惟恐说的话不恰当啊,因此才不说话。”古代的天子,他们对说话慎重到如此程度,所以说的话没有失误的。
审应览·具备
题解
本文强调了“立功名亦有具”,也就是要想事业上取得成就,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建立功业的根本条件还在于自身。文中指出,历史上贤能的人往往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深陷困境,以此证明了“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的道理。
原文
今有羿、逢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①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羿射河伯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予之书甚不善,子勉②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予,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予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了,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儿过。"遂发所爱,而令之宜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予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③。
注释
①近吏:君主身边的人。
②勉:尽量。
③不神:不能感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