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忧心忡忡,生怕将来什么时候斯大林撕毁条约并成为欧洲惟一的主人。希特勒想乘德军大胜余威,抢先发动攻势。希特勒先是准备于1941年5月15日攻打苏联,但由于巴尔干战役,他又把日期改为6月22日。
5月15日,由于部队和物资供应的不到位,希特勒只得推迟进攻日期。而苏联国防部通过了7月开始进攻的计划:“苏军主力152个师在克拉科夫卡托维兹方向发起进攻,将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切断,再进攻波罗的海沿岸,将在波兰的德军包围。”
6月,苏军秘密向各部队发布《关于近期政治宣传工作的任务》的指令:“战争临近我国边境。德国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进攻我国,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用进攻去制止德国的进攻……西欧战役的事实教育了我们,防御战略在装甲部队占优势的情况下十分被动,并且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对付德国必须采取的进攻战略……苏军各兵种的训练过程必须强化进攻精神。”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表面上根本没有打算撕毁互不侵犯条约。许多国家和人民误以为苏联企图尽量拖延德军的进攻,事实上,苏联只是不想给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口实。
6月4日,斯大林下令组建波兰人民师,准备攻克华沙后供检阅之用。6月5日,苏联西部军区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发现,德军正在边境增兵。但是,情报部门做出的结论却认为德军加强了防御。德军集结的主要是炮兵和空军,同时大量修建防御设施,在边境一带配置大量高射炮和反坦克炮,加强了警戒工作,加强道路的维修和扩展,向防空部队运送大量弹药和燃料,加强了空中防御力量。
为实施“大雷雨”计划,苏联在西部的军事力量不断膨胀。苏军共有25000多辆坦克,其中14000辆坦克部署在西部边境。空军共有飞机19000架,其中约11000架部署在西部边境。11000架飞机中有3719架是新式飞机,主要是战斗机,苏军新式战机性能与德国空军最先进的М-109类似。苏联空军对德国空军具有至少5倍的数量优势。
当时,德国空军即将投入苏联战场的作战飞机只有1830架,德国部署在东线的М-109则不足500架。芬兰有300架老式飞机,罗马尼亚有400架老式飞机。
苏联拥有6万门大炮,德军一方拥有43000门大炮。苏联在西部边境的陆军和空军部队共271.9万人,海军21.6万,内务部队15.4万。另外,在4月至6月间,苏联征召约120万预备役军人入伍。苏军还投入了第二梯队的77个师,其中16个师的22.2万人已经达到西部边境军区,大炮增加2746门,坦克增加1763辆。至此,苏军西部边境总数达到430万。苏军坦克数量增加到15687辆,其中约1500辆属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
战前,德军部署在苏联边境的陆军部队人数只有250万人。苏军坦克所占的优势是德军的4倍多。德军在东线的坦克不足3650辆的坦克(包括突击火炮和230辆不能攻击的指挥车)。还有芬兰的86辆坦克、罗马尼亚的60辆坦克和匈牙利的160辆坦克,这些坦克十分落后。
斯大林认为苏军的素质至少不比德军差,而且苏军的规模和装备明显强于德军。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无恐,因为苏军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斯大林完全了解德军及其芬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军事情况,因此他才认为:希特勒应该怕苏联。1941年,苏德双方都在加紧准备着一场毁灭性的进攻。双方都非常自信地认为,对方应该惧怕自己。有趣的是,双方都清楚对方在边界地区的大规模调动,却都认为那只是对方为了防止被己方攻击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
同时,斯大林对于臃肿而效率低下的苏军战斗力极度自信,准备战胜德军后就立即出兵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两个加盟共和国。斯大林还认为苏军战胜德军后,巴尔干半岛和伊斯坦布尔也将迟早划归苏联版图。
斯大林认为,希特勒打算在不列颠群岛登陆,因此苏军必须加快进攻德国的准备。否则的话,德军结束了不列颠群岛登陆战,肯定会集中兵力对付苏军。即使苏军最终胜利,但苏军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德军突袭苏联后,斯大林感到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会如此狂妄。在英国战争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希特勒竟派处于劣势的德军发动进攻。
希特勒同样感到震惊,他未料到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得那样集中和靠前,那样做根本不符合战略防御的部署逻辑。希特勒终于明白,原来斯大林竟然也正在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德国。
面对德军的大举入侵,毫无防御准备的苏军显得手足无措,苏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斯大林足足忍了一个星期后才在苏联媒体上露面,开始全国总动员。苏军许多将领事后叹道:如果苏军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该多好呀!那就比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提前了10天。
事实上,即使苏军真的抢在德军前边动手,苏军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减少。苏联的“大雷雨”计划表面上很可怕,其实有着许多重大战略失误之处,或许他只是个不成熟的计划,也许还会一拖再拖。因为6月12日那一天,德军已经做好入侵苏联的准备了。更重要的是,1941年的德军正处于其战斗力的巅峰状态。
根据“大雷雨”计划,苏军主力在主要进攻的西南方向上是152个师对付德国的100个师。当时,德军在那里的兵力只有不足30个师,而德军主力将对苏军主力侧翼构成严重威胁。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惨败,足见苏军连防御战都打不好,而进攻是一种在很多方面比防御复杂得多的军事行动。
关键不是谁先动手,而是谁更擅于作战。德军的优势是素质高,苏军的优势是人多。因此,无论苏军是否率先动手,它都无法避免在战争初期惨败。
德军官兵在苏联看到的一切,使他们相信苏联也做好了进攻的准备。他们在苏联西部一个接一个地打围歼战。短短两个月内,苏军被俘300多万人,简直是人山人海。
后来,德军才知道,苏联于6月22日那天在西部各军区部署了170个师,占苏军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此多的部队放在边境防御,谁都不会相信!
苏军是处于防御状态还是进攻准备状态,德军在作战中感觉出来了。没有任何军队同时处于两种状态。苏军正在准备进攻,苏军的纵深十分薄弱,因此,苏军在德军的突袭下溃不成军。
1991年,苏联解体,格鲁吉亚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外高加索中西部,领土面积为6.97万平方公里。
格鲁吉亚西濒黑海,西南与土耳其相邻,北邻俄罗斯,东南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共和国相邻。
格鲁吉亚主要是山地,低地占13%,大部分地方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格鲁吉亚北部属于大高加索山脉,南部属于小高加索山脉。格鲁吉亚中部有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西部沿海为平原。
格鲁吉亚的首都是著名的古都第比利斯,位于外高加索的战略要冲,临库拉河。该市沿库拉河两岸以阶梯式向山麓展开。面积为348.6平方公里,人口约110万。
格鲁吉亚是黑海—里海和俄罗斯—土耳其之间的交通枢纽,同时是中亚地区向西欧输送石油、天然气和货物最短的运输干线。
格鲁吉亚的总人口约为439万(2007年),格鲁吉亚族占83.8%,主要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阿塞拜疆族。居民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一般人懂俄语。
格鲁吉亚是个工业农业国,主要矿产有煤、铜、多金属矿石、重金石等。其中锰矿储量较多,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阿布哈兹、阿扎尔和南奥塞梯问题,格鲁吉亚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在本国找工作很难,十几万格鲁吉亚人移民俄罗斯。因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格鲁吉亚人不愿意生育,使人口出现了危机。
战争危机
佐尔格几乎成为万事通,从德国人那里获得的大量具有价值的情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佐尔格了解到:德国和日本的幕后外交;德军的情报;《反共产国际条约》各个准备阶段的秘密情报;“日德军事联盟协议”的信息。
日本反间谍机关在德国订购了最新式无线测向器,开始对几年中未能捕获的无线发报机展开搜捕工作。“扎姆扎”小组在东京的处境更加危险了。
“巴巴罗萨”计划部署的德军进攻部队为550万人,包括43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5000架飞机。希特勒宣称:“只要‘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实施,全世界将大惊失色,难置一言。”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斯大林丧失了一系列识破对手诡计的机会。直到几百万德军在边境线上完成集结,苏联还是没有察觉到危险的迫近。战争尚未开始,苏联就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苏联间谍里查德·佐尔格是在日本创造间谍奇迹的人,有“红色谍王”之称。佐尔格的精明之处就是,他从不去偷情报,而是争取他人的信任,使情报主动送到自己手中。
佐尔格的祖父是德国人弗·佐尔格,他于1895年出生在前苏联一个加盟共和国。佐尔格曾作为德军士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在间谍生涯中达到人生巅峰的。
1925年,佐尔格加入苏联共产党,开始了间谍生涯。20世纪30至40年代,佐尔格以德国记者的身份在德国、中国和日本当间谍。
潇洒风趣的佐尔格善于与人相处,为人机警、聪明,口才很好。佐尔格做了一般人想都想不出的事情,掌握了大量的情报,为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2年9月6日,佐尔格以德国《法兰克福时报》驻日记者的身份来到日本横滨港,登上了日本国土,开始迈向间谍生涯的巅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佐尔格成为苏联的间谍巨星。在政局变幻莫测,充斥着警察与反间谍人员的东京,建立一个高效的间谍小组十分困难。
佐尔格必须先网罗到忠诚可靠而且强干的人员,还要开发情报途径开展间谍工作。佐尔格先是住在东京的“佐野”饭店,由于住在公共场所搜集情报很困难,反倒容易暴露自己。于是,佐尔格在长崎街30号租了一幢小房子。这里比较隐蔽,交通很好,最重要的是,房子离德国大使馆很近,便于他开展间谍工作。
经过不懈的挖掘,佐尔格网罗起一些有志于反日的人士。一天晚上,谍报小组的成员们在佐尔格家里开会,正式决定开展工作,小组成员个个出类拔萃。
宫城与德是佐尔格收买的第一个成员,化名为永吉美芳,是位画家。宫城与德于1929年加入美国共产党,为躲避美国政府的迫害,于1933年10月潜入日本。
1933年12月底,宫城与德在上野博物馆与佐尔格联络。宫城与德的任务是与军界取得联系,收集日本的情报。
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尾崎秀实,曾驻上海。1934年1月,宫城与德到《朝日新闻》社找到尾崎秀实,他们在奈良的寺庙中联络。尾崎秀实与佐尔格的交情很深。
那时,佐尔格以到中国研究银行业务为名从事间谍活动。两个人就日本的“满洲政策”进行了长期的交谈。尾崎秀实认为,日本侵略东北必然与苏联冲突,从战略上讲,这会使日本与苏联之间没有战略缓冲地带。
日本并不惧怕苏联,日本多次向中国增兵,表明日本的战略决策已经在向入侵苏联做准备。尾崎秀实认为,以日本列岛狭窄的战略纵深和微弱的国力,日本与苏联对抗等于自取灭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并不明显,但在与苏军的对抗中将成为日本国内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1932年,《朝日新闻》调尾崎秀实回到东京后,他与佐尔格失去联系。
尾崎秀实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认为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他无条件地帮助佐尔格。佐尔格分配给尾崎秀实的任务是获取日本政府、总参谋部的机密。
南斯拉夫共产党员布朗科·伍盖利奇是第4个成员。他是法国《生活》和保加利亚《政治报》的驻日记者,还是法国哈瓦斯通讯社驻日的代表。
伍盖利奇在大学时代加入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后来,伍盖利奇流亡巴黎,在巴黎献身于新闻工作,后到了远东地区。他的任务主要是从外国记者那里收集日苏关系和远东问题的情报。
在聚会上,佐尔格重申了“扎姆扎”小组的任务是关注“满洲事件”后日本的对苏政策,随时向苏联报告。佐尔格对每个成员委派了任务,他自己的任务是通过德国使馆搜集情报。
“扎姆扎”小组成员的主要难题是隐蔽和联络。他们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做好隐蔽,在军国主义的阴云笼罩下,几乎每个外国人都受到日本反间谍机构的监视。要想开展间谍工作必须做好联络工作,否则,情报会因失去时间价值而成为废物。
情报通讯成为进行秘密间谍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讯工作关系到间谍工作的成败。由于总是出现技术故障,取得的情报不能通过无线电准时发出去,只得由信使经由上海和香港带走,这影响了情报的时效性,增加了危险性。
“扎姆扎”小组的发报员是贝恩哈特,两年来,他的发报技术低劣,经常影响联络。佐尔格很担心,他希望能收买一位无线电技术专家。佐尔格想到曾与他共同工作过的人,名叫马克斯·克拉乌岑,德国人,是苏共党员。
克拉乌岑曾与佐尔格同在上海工作,从上海回到苏联后在情报学校深造,精通远距离通讯技术。佐尔格向总部提出派克拉乌岑来东京代替发报员贝恩哈特的要求,总部把克拉乌岑和夫人调到日本。
从此,克拉乌岑负责小组的收发报工作。1935年7月至8月,佐尔格回到莫斯科。佐尔格接受了新的任务,向莫斯科报告日本陆军和空军的情况;日德关系的情况;日本对中国、美国、英国政策的动向等情况。
从1936年起,佐尔格建立的情报小组在东京成立,一场苏联在日本开展的情报战开始了。来到日本后,佐尔格不择手段,潜入德侨社团,最大限度地利用身份,开展间谍工作。佐尔格靠个人魅力取得德国驻日使馆武官欧根·奥特的信任,奥特把佐尔格当成密友,这为佐尔格搜集情报奠定了基础。
佐尔格把打入德国外交、军事和实业界看作最主要的任务。佐尔格逐渐赢得了德国大使及海、空军武官和盖世太保头目对他的信任,德国外交部在1940年12月认为佐尔格是“德国在亚洲最优秀的新闻记者”。
佐尔格是用头脑来搜集情报的间谍。佐尔格认为,不能把手伸向保险柜,而让机密情报自动来到自己面前。佐尔格认为,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国家,排外情绪太重,即使是对与日本结盟的德国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