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国势衰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统治者的政权。外部,以英、法、俄、美等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他们通过侵略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中国的土地,划分势力范围,妄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沙俄是最早的侵华国之一。早在17世纪初叶,沙俄就开始觊(jì)觎(yú)我国西北边疆,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加入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júe)取了一系列权益,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仅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就吞并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并不满足,把侵略矛头继续指向我国新疆南部,并于1871年占据边疆重镇伊犁。
沙俄之所以急于想吞并我国西部和新疆等地有着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沙俄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它与欧洲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生产力落后,俄国的工业产品没有力量与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竞争,而只能在经济落后的东方,特别是包括中国西部地区的中亚细亚地区才能找到销路。第二,中亚不仅是沙俄商品的倾销地,同时也是巨大的原料基地。俄国纺织业兴起后,在其工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纺织业所需要的棉花长期向美国进口。一但有任何情况,就会影响双方贸易,进而影响纺织工业的发展。中亚是著名的棉花产地,同时与俄国接壤,运费低廉,这一切都驱使沙俄政府吞并中亚。第三,英、俄在中亚的争霸愈演愈烈,促使俄国迫不急待地占领伊犁。
早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便企图从印度和波斯湾向中亚渗透。而沙俄在1864年占领了通往我国新疆南疆的必经之地浩罕,后来又宣布浩罕并入俄国。几乎在同一时间,浩罕的统治者得到新疆一个封建主的军事求援消息,便派阿古柏率军队去支持,而阿古柏在 1867年基本控制了南疆后,自己登上汗位,宣告成立“哲德沙尔国”。阿古柏政权同时得到英、俄两国的支持,俄国还同阿古柏政权签订通商条约,双方互利。但阿古柏虽然与俄国勾结,却并不唯命是从,俄国为了控制阿古柏,经常对他进行军事威胁。事情的结果却是阿古柏转而求助于英国,与英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来对抗沙俄的巨大压力。而英国也力图通过操纵阿古柏,把南疆纳入英国势力范围,英国对阿古柏采取种种拉拢手段,诸如:派使者进行“友好”访问,赠送枪支弹药和物资,英国女王接见阿古柏等,促使阿古柏与英国关系更亲密,在双方签订的通商条约中,英国获得了比俄国更多的利益。英国与阿古柏的关系日益密切,阿古柏得到英国的扶持,势力日渐膨胀,虽然阿古柏政权还没有伸手伊犁,但已经引起了俄国政府的猜疑和嫉妒。
伊犁地区由九座城镇组成,其中最远最大,是伊犁的军政中心。整个伊犁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物产丰饶,集市贸易发达,是我国西部边境的一块宝地。沙俄政府早就盯住这个地方,因为伊犁是沙俄从中亚进入我国新疆北部的大门,战略地位、商业地位都很重要,沙俄视它为嘴边的肥肉,岂肯让它落入他人之手?于是1871年俄国派兵向伊犁进犯,到1872年已经占领伊犁地区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西北边疆出现危机,是否应进兵新疆收复失地,清政府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派他出兵新疆。1876年左宗棠率军出关,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清军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势如破竹彻底平定了阿古柏叛乱,阿古柏兵败势穷,走投无路,服毒而死。尔后,左宗棠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开进南疆。英、俄两国欲把南疆变为殖民地的幻想化作泡影。
自1871年5月,沙俄攻占伊犁后,清政府多次要求沙俄归还伊犁,沙俄开始曾假惺惺地表示:俄国只是代替中国守卫边疆,一旦中国军队收复了南疆,俄国就归还伊犁。他们认定清政府永远也收复不了南疆,做着永远霸占伊犁的美梦。后来沙俄又凶恶地提出:“若要交还伊犁,必须修改《勘分西北界约记》所划定的中俄两段边界。”
阿古柏叛乱平定后,新疆大部分土地已收复,唯有伊犁地区仍处于沙俄军队的非法占领之下,因此,收回伊犁成为国人瞩目之事。然而,清朝政府的软弱,清朝官员的无能,早已给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沙俄因与中国接壤对中国的领土要求最热切,对于俄国熊已吞到嘴里的肥肉,让其吐出来谈何容易!
1878年,伊犁已被俄国侵占6年之久,清政府决定派一向认为很有外交经验的崇厚为钦差大臣与俄进行谈判。
崇厚曾担任过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务,是当时中国派出的外交官员中职务最高的人。对崇厚的重用实在是个错误。虽然他在满大臣中号称精通洋务,有不少与外国人交往的经历,但他的才能平庸,没有过人的主张见地。两江总督刘坤一这样评价他“居官为人,畏洋人如畏虎”,曾纪泽认为他生性怯弱“善结主国之欢”,李鸿章也说他是“软弱无识”。一个人如果才能平平,但是肯于学习,刻苦钻研,就能够做个有益于国家的人。而崇厚才能平庸还不注意学习研究,连国际外交的一般法则,和外交运用方面的许多策略都知道得非常少,不仅如此,他还不肯吃苦,不接受有人提出的取道新疆、去了解当地的形势而后到俄谈判的意见。用这样的人去为中国争得利益,必然会失败。
崇厚到了俄国,俄国人对他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提高接待他的规格,允许他乘坐皇家马车,但时时又让他感到俄国的强悍态度,使他面对俄国人谈判就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1879年3月谈判开始,沙俄提出了割地、赔款、通商等苛刻条件。明明是他们无理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应当无条件归还,却还提出那么多条件。在持续半年多的谈判中,沙俄代表不断使用欺骗手段,逼迫崇厚步步退让。清政府曾多次训令崇厚“必当权其轻重,未可因急于索还伊犁,转贻后患”,但是崇厚没有放在心上,在开议之初,就擅自答应了与俄通商的一些条件和交给俄国代守伊犁的兵费。关于割地问题,清政府明确表示反对,但崇厚充耳不闻,对沙俄提出的各项要求“不牢察利害轻重,贸然许之”。1879年10月崇厚未经清政府的最后同意,在俄国的里瓦几亚与俄方代表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瑷珲专条》、《陆路通商章程》。
这几个条约的签订,换回的仅是伊犁地区的首要城镇,而失去了中国更多的利益。条约规定:伊犁首城的西面和南面几百里地割给俄国。这里将首城通向南面的八个城镇的两条道路也割去了,首城成为弹丸之地,很难守住。条约还规定了中俄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的边界都作了有利于俄方的修改;还规定了俄国可在嘉峪关、哈密等多处地方设置领事和贸易机构;并在蒙古和天山南北贸易不纳税;俄商的货物可以经过张家口、通州、西安等地到达天津、汉口;准许俄国人在松花江行船远到吉林内地;交俄国代守伊犁费用500万卢布。
条约的摘要寄回北京后,清朝官员无不震惊,中国用诸多的权益、土地、钱财换回的仅是伊犁地区的首城那弹丸之地!官员们群起反对,一向力主以兵力收复伊犁的左宗棠愤慨地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伊犁西南之地划归俄国,自此伊犁三面俄部环居,官军接收,堕其度内虽得必失。”一向对外妥协的奕也认为此约丧权太多,不能接受“收还伊犁与不收同,或尚不如不收之为愈”。张之洞上奏表示:如果按照签订的新约办,得到的仅是伊犁两个字的空名,失去的不止新疆领土二万里,认为“不改此议,不可为国”。
崇厚卖国丧权的行为激起了广大人民愤慨,已经到了不杀崇厚不足以警天下的程度,如果不治崇厚的罪,天下忠臣会为此而寒心。在全国舆论的影响下, 1880年1月2日清政府决定将崇厚革职拿问,交刑部治罪,3月份崇厚被定为斩监侯,待秋后处决。
正在为取得巨大权利而欣喜的沙俄,听说清政府拒绝《里瓦吉亚条约》并将崇厚治罪恼怒起来,俄国驻华代办凯阳德来到总理衙门提出抗议,责问中国惩处崇厚“是何用意”,当时奕婉转地回答:这是中国的内政,与俄国没有什么关系。凯阳德听后不仅专横态度没有改变,反而暴跳如雷,说什么:此事对未来的中俄关系,将有直接的影响。就中国方面讲,崇厚是代表中国同俄国签订条约,就俄国方面讲,纯粹是为了中俄之间的友好才诚心诚意与你们订约,可你们却把订约的代表开除了,还要治罪,这不是让我们下不来台吗?
此番话真可谓滑天下之大稽,俄国要与中国“友好”,而且是“诚心诚意”,却侵占中国领土不说,还要中国拿出更多的利益去换取伊犁地区的一座城镇(共有九座城镇),这样的“友好”是世界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需要的。
可是清政府害怕与洋人闹僵,为了缓和紧张的情绪,两天后奕亲自赴俄国公使馆作解释。凯阳德再次搬出那套谬论:“俄国遇事每有和好之意,中国遇事每有阻拦之心。以前中国边界大臣办理交涉事件,俄国国家多不满意,适中国派钦差到俄,俄国以为中国有和好之意,将从前不满中国之处姑置勿论。”俄国本着与中国友好之心,才派代表与中方谈判,在谈判中“所让中国之处不少”,其中不少是俄国百姓以及欧洲舆论都认为不该让的东西,然而就是为了“友好”,我们才“特排众论,将不应让与中国之处全行相让,岂知愈让愈不见好”。简直就是一个强盗在向人表白他是如何的仁义,不过表白仁义之后还是暴露强盗本性,搬出了俄国惯用的伎俩,以战争相威胁说“俄国并非无力量,至条约准与不准,在俄国总是一样”。当时崇厚的处罚由革职拿问变成斩监侯后,凯阳德马上表示要下旗返回俄国,断绝外交关系。这时在俄国彼得堡的驻华公使布策对中国驻俄使节邵友濂威胁说:如果中国真将崇厚治罪,则中俄关系将就此了结了。
沙俄认为外交方面的恫吓,还不是足以达到使清政府乖乖屈服,就开始向中国施加军事压力。1880年俄国土耳其斯坦总督考夫曼受命做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他将大批军队和枪支、弹药调往伊犁附近,驻防伊犁的俄军很快达到1.5万多人,比1871年至1877年驻伊犁的俄军总数还多六七倍。他们在这一地区修筑工事,构筑堡垒并铺设了一条军用道路,以便随时向东进发。考夫曼还致函给西西伯利亚总督,让他调集军队协同作战。不出几个月,协同作战的部队集结了1.2万多人,配备62门大炮。考夫曼仍感到力量不足,又亲自接见阿古柏的儿子,煽动他积极复国,协助他对华作战。中俄西部边界的情况如此紧张,东部边界也是充满火药味。沙俄紧急调运了大批军队“补充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海参崴的兵力。并计划增筑炮台于黑龙江西岸”。紧接着在远东海面,出现了沙俄军舰,沙俄扬言要封锁渤海、黄海,直接威胁北京。
沙俄对中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一时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面对沙俄的武力威胁,清政府不得不加强战备。命令左宗棠赴西北统筹战守;调直隶军队到东北充实边防;由李鸿章统筹渤海到黄海的海防;并且整顿长江水师。中俄战争似乎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