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进攻苏尔萨里,反而使芬兰摆脱了窘境。曼纳海姆立即利用这一事件,要求德军撤出芬兰。即使如此,芬军对德军仍没有敌意。
德军并不缺乏斗志,罗马尼亚的战败并不在于士兵或指挥官。失败的原因是战略和战术指挥权都操纵在希特勒手中。几乎所有的装甲师和空军预备队都在战役前被希特勒调离罗马尼亚。
由于保加利亚在二战后期加入盟国,以及保军在进攻德军、匈牙利军、克罗地亚军和阿尔巴尼亚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保加利亚的国际形象大大改善。保加利亚没有像其他轴心国成员国那样在战后被英美苏任意瓜分。
匈罗两军的血战使德苏军官都感到震惊,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英勇”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人。匈军不仅成功地进行了防御,甚至打起了肉搏战。罗军和苏军出现重大伤亡后,苏军赶紧把能“鼓舞匈军士气”的罗军撤走。
1939年11月30日,在1500辆坦克和近千架飞机的掩护下,45万苏军机械化部队进攻芬兰。芬兰小国只有350万人,正规军3万人,又临时拼凑了十几万民兵。芬兰向全世界求救,但英法美等大国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为芬兰而战。
芬军只有几十辆一战时的坦克,主要装备1900年左右的破旧武器。但芬军往往一个步兵团、甚至步兵营就能歼灭苏军一个现代化师,结果伤亡过半的苏军逃出了芬兰。
1940年1月7日,苏军投入了90多万大军和更多的坦克、大炮、飞机,再次进攻芬兰。芬军寡不敌众,加上国家太小,无法打游击战,被迫于3月12日向苏联投降。双方签署了和约,芬兰丢失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在战争以后的一段和平时期内,芬兰人被苏联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加入轴心国。
1941年6月,芬兰参战后,至11月份,18个师的芬军歼灭了大量的苏军。芬军收复了所有的芬兰国土后,就不再向苏联推进了。12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城下严重受挫,美国已向德国宣战。芬兰人根本就不相信德国的那几百万军队能征服庞大的苏联。芬兰政府对于苏联1941年年底通过瑞典作出的和平试探不予理睬,因为芬兰不相信苏联。
1942年,德军多次请求芬军切断列宁格勒与苏联大后方之间的摩尔曼斯克铁路,芬军的办法就是长期拖延。美国警告芬兰政府不要出兵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芬兰力求尽早与盟国求和,但75岁的曼纳海姆总司令掌握着芬军的全部控制权,并在国会上拥有很大的势力。
曼纳海姆是亲德的,是希特勒的好朋友。希特勒竭力讨好曼纳海姆,以使芬军出兵攻打列宁格勒。在曼纳海姆的心目中,芬兰的利益高于一切,他决定继续采取拖延政策。
到1943年秋,芬兰在边界驻扎着35万芬军和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与之对峙的是18万苏军。事实上,仅凭芬军就可以歼灭18万苏军,但芬军就算进攻列宁格勒,对战争的最终结局影响也不大,曼纳海姆不敢拿芬兰的利益冒险。
希特勒对曼纳海姆迟迟不进攻感到恼火,但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在没有芬兰的支援下,又打不过正面的18万苏军。
由于苏联提出的和谈条件较为苛刻,1943年7月芬兰拒绝了苏联的建议。1943年9月28日,希特勒命令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迪特尔,一旦芬兰退出轴心国,立即进驻芬兰北部。迪特尔反驳说,以山地集团军的兵力是无法对付芬军的,加上山地集团军无法长期守住芬兰北部。另外,芬兰的邻国瑞典不再支持德国。他担心山地集团军会陷在芬兰,无法回到德国。
1943年12月,在德黑兰,斯大林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下,同意在战后让芬兰保持主权完整。
1944年1月,苏军在列宁格勒南部发动进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撤往波罗的海,芬兰感到紧张不安。2月中旬,芬兰派人前往莫斯科谈判,但苏联的和谈条件仍然苛刻,芬兰再次拒绝。这时候,德国马上报复芬兰,限制德国对芬兰的武器和粮食出口。
进入夏季,苏军反攻开始。芬军经激战后全部撤退,于1941年收复的大部分领土在6周内又一次丢失。
由于德军在苏联连吃败仗,又无法抵挡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同时,德国未能履行保护芬兰领土完整的协议,芬兰人对总统十分不满。8月4日,赖蒂总统被迫辞职,曼纳海姆出任总统。芬兰很可能推翻由赖蒂与德国签署的协议。希特勒立即派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授予曼纳海姆橡树叶勋章。除此勋章以外,希特勒拿不出其他东西。曼纳海姆告诉凯特尔,芬军在夏季伤亡了6万人,不能再继续作战。
曼纳海姆说,赖蒂关于不单方面媾和的承诺文件已经失效。8月25日,苏兰向莫斯科询问和谈条件。斯大林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芬兰与德国断交,所有德军于9月10日前撤出芬兰,在这一基础上同意接待芬兰代表团。
驻芬兰的德军新任司令伦杜利克是奥地利人。伦杜利克在拜会曼纳海姆时,要求对方不要屈服于苏军的压力而进攻德军。曼纳海姆认为,这种要求是一种威胁。德军在1940年和1941年征服了西欧;1943年下半年,少量德军竟解散了80万意大利陆军,意大利人根本不敢反抗。但在芬兰,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兵力较少,芬军在兵力上占有2:1的优势。
德军只好从9月开始从芬兰撤走物资和弹药。德军如果不抛弃大部分重装备,到9月10日显然来不及撤走。苏联继续向芬兰施压,要求德军尽快从芬兰撤军。
9月15日上午,德国登陆舰队奉命抢占芬兰苏尔萨里海军基地。德国海军没有料到,芬兰守军竟敢反抗,同时苏联空军前来轰炸德国登陆舰队,结果德国舰队被赶跑。
德军进攻苏尔萨里,反而使芬兰摆脱了窘境。曼纳海姆立即利用这一事件,要求德军撤出芬兰。即使如此,芬军对德军仍没有敌意。
德军知道苏联对芬兰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芬军跟踪撤入挪威的德军只是一种姿态,表示芬兰顺从苏联。
德军的撤退起初太平无事,后来跟踪德军撤退的芬兰军队在逞强好胜的西拉斯沃率领下把德军逼急了,双方在托尔尼欧一带发生了冲突。
崔可夫于1900年出生于俄国农村贫寒家庭。1917年,崔可夫成为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不久,“十月革命”爆发后,波罗的海舰队加入苏维埃政府。1938年,崔可夫出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团军司令。
1939年9月,崔可夫率领第4集团军进入波兰境内。12月,苏军进攻芬兰。崔可夫指挥第9集团军参加了苏芬战争。几十万苏军伤亡过半,这是崔可夫一生中败得最惨的一次,他被解除了职务。
1940年6月份,法国投降。德国正准备入侵苏联,一百多万日本关东军有可能入侵苏联远东地区。苏联大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军无力进攻苏联。1940年秋季,通晓汉语的崔可夫奉命来到中国,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兼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并负责协调国共两党的关系。
1942年3月,崔可夫回到莫斯科。此时,德军正准备进攻斯大林格勒。崔可夫出任第62集团军司令。7月中旬,崔可夫率部队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7月下旬,苏军溃退到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受到严重的威胁。苏军统帅部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阵地战,消耗和牵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
在斯大林格勒市区,第62集团军一次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完成了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第62集团军的顽强精神震惊了全世界,使苏军统帅部有时间集结更多的兵力,转入大反攻。苏军各方面军在大反攻中重创了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歼灭了德国第6集团军。
苏军统帅部向第62集团军授予“列宁勋章”,将它改为近卫第8集团军,隶属于西南方面军。
1943年夏季,德军为夺回苏联战场的主动权,在库尔斯克发动了“堡垒”战役。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参加了这一庞大的战役。苏军各方面军获得了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
近卫第8集团军在崔可夫的领导下成为一支王牌部队。1945年4月,崔可夫参加了柏林战役。崔可夫参加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1945年6月10日,驻德苏军改编为苏军驻德国占领军集群,朱可夫出任司令,崔可夫出任副司令。
1953年5月28日,崔可夫回到苏联,出任基辅军区司令。1955年,崔可夫晋升元帅。1960年4月,崔可夫升任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7月,他兼任民防司令。1982年3月18日,82岁的崔可夫元帅逝世。
2.罗马尼亚政变
1940年10月,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罗马尼亚军队随德军参加了苏德战争。罗马尼亚先后向苏联战场投入22个师,在兵力上远远超过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意大利等国。
希特勒最信任的仆从国盟友就是罗马尼亚元首安东奈斯库,在整个二战期间,安东奈斯库坚决支持希特勒的战略,甚至不惜牺牲罗马尼亚的利益。
德国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油田。仅1943年,罗马尼亚就向德国提供了约240万吨的石油和石油制品。
1943年4月5日,美国轰炸机从地中海基地起飞,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多瑙河的水上运输发动了持续的轰炸。
4月初,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了广播讲话,他代表苏联向罗马尼亚保证,苏联除了要求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还给苏联外,对罗马尼亚没有任何领土要求,更不会干涉罗马尼亚的现行制度。
4月12日,罗马尼亚代表在开罗与美英苏等国代表秘密谈判。苏联大使诺维科夫向罗马尼亚斯特尔贝亲王提出了6项和谈条件。罗马尼亚反对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它请求英美军队通过空运进入罗马尼亚,以保证罗马尼亚的安全。
5月15日,安东奈斯库中断了谈判,因为英美苏的条件对罗马尼亚来讲是无法接受的。5月20日,在美军的持续轰炸下,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减少了一半。
罗马尼亚政府的反对派开始策划推翻安东奈斯库,并与德国断交。战后,这些反对派分子的命运很悲惨,他们或被苏军消灭,或被苏军关进战俘营慢慢地折磨至死。
安东奈斯库反对德军特遣队安插到罗马尼亚军队,除非这些特遣队接受罗马尼亚的指挥。安东奈斯库宣布,罗马尼亚部队不再隶属于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
舍尔纳不得不同意安东奈斯库在右翼拥有指挥一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和一个德国集团军的实权,以换取舍尔纳在左翼对一个罗马尼亚集团军行使指挥权。
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驻扎在罗马尼亚,德军的补给使罗马尼亚财政引起了支付平衡问题和罗马尼亚经济的衰退。
安东奈斯库想要德国制造的装备,但罗马尼亚买不起,希特勒又不愿意白送。罗马尼亚最紧迫的问题是需要德国帮助罗马尼亚进行防空。
安东奈斯库保持了对罗马尼亚大部分行政管辖权,只有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以东地区被划为军事控制地区。德军的补给依靠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铁路,但两个国家的铁路运输能力都很低。
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是世仇,双方在边境转换火车皮时经常故意刁难,德国空军只好在几百公里长的铁路线上寻找丢失的德国列车。从德国发出的列车需要两至三周才能到达前线。
渐渐的,德军发现罗马尼亚对战争漠不关心。罗马尼亚政府腐败无能,无法将国家转入战时体制。安东奈斯库的动员措施始终没有落实,他的命令已经不再有人愿意服从。罗马尼亚人经常不把德军放在眼里,事先不通知就把罗马尼亚军官和参谋们撤走。很多罗马尼亚军官对安东奈斯库心怀敌意,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希望英美解放自己。
德国人向希特勒报告:“年青的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和他的母亲倾向英美,王宫成为反安东奈斯库的阴谋中心,安东奈斯库的地位可能不保。”
里宾特洛甫要求希特勒在布加勒斯特驻扎一个装甲师,保护安东奈斯库的安全。希特勒调不出装甲师,因为前线急需装甲师。
8月2日,土耳其与德国断交,罗马尼亚有可能从后方遭到土耳其的进攻。
8月5日,安东奈斯库和外长米海·安东奈斯库、参谋总长斯蒂弗莱访问腊斯登堡。希特勒问安东奈斯库,罗马尼亚还能不能坚持?安东奈斯库表示罗马尼亚一定不会垮掉,将继续支持德国的战争。希特勒对安东奈斯库非常信任,尽管罗马尼亚很腐败。
在罗马尼亚,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23个德国师和23个罗马尼亚师,兵力超过80万,其中36万是德国部队。很多罗马尼亚官兵没打过仗。
德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备并不令人满意。德军缺乏火炮、迫击炮和弹药,重装备和补给品主要靠马车牵引。德军最缺的是坦克和飞机。8月19日,可供作战的只有120辆坦克,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罗马尼亚装甲师的。德军第4航空队可供作战的飞机不足300架。两个高炮师中,有一个师毫无战斗力,炮手主要是罗马尼亚人,这些人没打过仗。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线宽640多公里,60%由36万德国部队防守。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驻扎在右翼侧,位于德涅斯特河下游的黑海一带。往左是负责掩护基希涅夫地区的德军第6集团军。再往左是雅西地区,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防守。最左边是德军第8集团军防守,位于东喀尔巴阡山的低坡。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中有1个德国军和3个德国师;德军第6集团军的14个师中有13个是德国师。
安东奈斯库曾经建议希特勒放弃不利于防守的比萨拉比亚,向南撤到特兰西瓦尼亚、喀尔巴阡山、塞勒特河下游、福克沙尼、加拉次和多瑙河河口一带。他认为,比萨拉比亚的地形走向不利于防守,尤其是塞勒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的地方,给苏军提供了突入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后方通道。他的建议得到德军将领们的普遍支持,但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对。
8月间,罗马尼亚军队中一些高级将领派人晚上越过战线与苏军进行接触,苏军保证战后优待俘虏。这些将领秘密把亲德的罗马尼亚军官撤换,并采取预备性措施把德国指挥官孤立起来,防止德国指挥官控制罗马尼亚部队。从8月21日起,国王米哈伊的心腹阿尔迪亚一直与苏军第2乌克兰方面军秘密接触,苏军向米哈伊等人作出保证,战后将维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地位。
根据战役计划,苏军将把最初的突破口选在罗马尼亚部队防守的地区,以便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之间的德军第6集团军包围。苏军不想让罗马尼亚部队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