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枷锁叫捆绑
21764800000012

第12章 打破人的内在枷锁(11)

枷锁27、天性误解——结论不宜下得太快

国人天性好误解,这是一个老外给国人的评价。细想一下,还真是这样:

近日,天涯等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普遍关注。一位名叫杨怀德的大学生发帖忏悔:由于对父亲的误解造成父子间的隔阂,十几年来,他不曾叫过一声“爸爸”。近日,他突然得知父亲身患绝症,决然放弃治疗,将本应用来治病的钱全部留给了他付学费。

“哭泣的父亲让我完全忘记了他以前是如何凶巴巴的,我强忍住自己的泪水,心里其实却在淌血,直到这时我才知道,我原来一直以为不关爱我的父亲其实是如此爱着我,只是我自己一直没有好好去注意过。”杨怀德在帖子里这样写道。

还有:

打发厨子去很远的一家菜场去买一条鲤鱼、一只小鸡。鱼没有买回来,买来的是三只壮鹅,还说是你吩咐买的。他这是没有“理解”你说的话。

让送信人趁收发室关门前把一包重要的信件送到法国领事馆去。他回来后说对方不收。原来他把信送到比利时领事馆去,而收发室已经关门了。他“错听”了你的话。

……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于是人们不得不活在怕被误解的担心中。

毕业后进入公司不到一年,陈先生因为能力出众而得到了部门经理的器重。最近经理开始主动和陈先生谈起自己的家庭、朋友等私人问题,把他当做知心朋友。陈先生对此却有些为难:作为下属不好直接拒绝倾听,与经理走得太近又让同事误解。

还有一个故事: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而且满囗黑牙的司机还摇下窗户对他大骂一声:“猪!”张三越想越纳闷,也越想越气,于是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才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那么如何解除“天性误解”的枷锁呢?

第一,相信对方陈述

误解始于怀疑。误解往往是由对别人言行的不信任引起的,如果信任对方的陈述,就不大可能发生误解。由于对人不大信任,再加上旁人随意推测,事实就被扭曲了。同学间相处不同于与陌生人相处。宁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尽可能把别人想象得好一点,善一点,这是避免误解的最好方法。

第二,了解相关细节

产生误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了解事情相关的细节,只知道大概情况就进行判断核实。如果事情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都比较清晰,就不大可能产生误解。了解这些细节问题,既可能提醒对方回忆,也有助于自己作出客观的判断。

第三,力戒先入为主

人的思维有个特点,就是先入为主。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物或观点时,头脑中立即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一下子难以改变。其实,先入为主往往是错误的,它缺少理性,没有严密的逻辑设计。如有东西而故意不借,会产生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先入为主:彼此关系不错,以前也借过几次,都借的这次不借,肯定与其它事有关,难道还会有其他原因吗?

第四,不要轻率定论

一旦有了想不通或感到蹊跷的事情,不要马上就下结论。有些事情,当时是会有一种强烈的直观感觉的,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认识到原来的直观感觉是不对的;有些事情,发生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事过境迁,就会觉得也是有道理的。事情的真伪,有待时间佐证,为了避免误解,千不要马上下结论。

枷锁28、拐弯抹角——耽误时间误大事

阿瑟·史密斯在其《中国人的气质》里对国人喜欢“拐弯抹角”有这样的描述:

中国人的举止有时候很有趣,就是在他下决心把不好的事情告诉给别人的时候。可能那件事情已经不是秘密,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了,但传消息的人还是一脸慎重,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地说着,好像他现在说的是一件绝对不能说的事。

他先环顾一下四周看有没有人偷听,然后压低声音神秘地耳语。他伸出三个指头,暗示那个没说出来的人是他家老三。他含糊了一番,也指出了事情的重要性。正说到关键时刻,他停住了,不再做进一步的说明,看着对方,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像是在说:“你明白了吗?事情就是这样。”

整个过程中,外国人听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事情。传消息的人说到这种程度,如果你还是不明白,他也不会再说下去了,只会对你说,将来你会发现他说的没错!

对坏消息的处理办法,尽可能长时间地隐瞒,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性。对于他们这种做法,在我们看来是毫无必要的。

曾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奶奶的孙子不幸去世了,她的两个朋友特地来告诉她,但就怎么说一直确定不了,正当两个人小声商量的时候,却意外地碰到了老奶奶,他们没有开口告诉她,而是反复强调他们在一起只是闲聊,虽然后来不到半个小时,老奶奶孙子去世的消息就人尽皆知了。

还听说,一位离家几个月的儿子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他的朋友,劝他不要逗留快点回家,他就从中推断出他的母亲去世了!事实上也是如此。

曾经帮一个中国人把一封信带给千里之外的另一个人,信封上用大字写着“平安家信”,可信的大意是:他不在家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去世,邻居趁机拿走了他家的理应属于他的东西。

中国人擅长明哲保身,说话一向含含糊糊,“拐弯抹角”让对方不明白其真实意思,就算随便一句打招呼:“要到哪里去”得到的多半是“随便走走”之类的回答。只有碰到熟悉的朋友,才会说“我要去……”。

中国人十分习惯于“不明言”,即“不说得清楚明白”,却喜欢“点到为止”,以免伤感情。。因为一部分是我们说的,一部分是别人自己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时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

中国人的道理一向是相对的,“先说先死”固然是事实,“有话直说”也可能得到许多好处。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强调“先说先死”,就是站在“先说先死”的立场来有话直说,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功夫。“先说先死”是“根本”,“有话直说”不过是“作用”。

有话直说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枷锁29、贪小便宜——占小便宜就要吃大亏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只占“小”便宜。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占了别人一点小便宜,便沾沾自喜;有的人,甚至挖空心思,光想占别人的一点小便宜。

占小便宜就要吃大亏。其实古人早就懂这个道理,公元前一世纪的《五卷书》中就有一篇题为“豺狼舔血”的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

话说从前,羊群中有两只公羊不知为什么打起来了,它们双方都用犄角拼命顶撞,地上流了不少血。一只豺狼走过来,高兴地想,这下可以吃羊肉了。它跑到两只羊中间,见地上有血,就想,先舔点血再吃肉。这时,两只羊再撞到一起,这只豺狼只顾舔血,没来得及躲开,被羊顶死了。作者的评论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却拿生命作为代价,这样的人还少吗?”

有的人,占了别人的便宜,自是高头,却不知别人背后指指点,谓为小人。以后谁还信任你?即使你占了别人的便宜,没被别人发现或别人没说,那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有的人,占了别人的便宜,感到自己有本事,感到侥幸或得意,却不知中了别的圈套。“放长线钓大鱼”、“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有些人正 希望拿点便宜给你吃,然后引你上钩,然后让你中圈套,然后让你听其指挥。这种先得利的人,最终要吃大亏。这是一种险恶的交易。

贪小便宜,看似小,但隐含着的问题绝非小。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从贪小便宜,发展到贪大便宜的事屡见不鲜,其后果是以贪心之始,以害已而先终。

窗体底端

枷锁30、就怕吃亏——谁都愿意跟常吃亏的人交往

“吃亏是福”在当今这片急功近利土地上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你有没有听过?“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明摆着的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不愿吃眼前亏的,如果一个人“我尊敬别人,别人不尊敬我;我爱护别人,别人讨厌我;我帮助别人,别人不帮助我”想必此人从今以后“洗头革面”也跟着斤斤计较、事事算计,变“聪明”了吧!

他结婚的第一、二天晚上,实际上并没有过上性生活,因为没有经验,不会。每次妻子都小心翼翼的,垫上卫生纸,怕有血。回门时,在岳父岳母家没有别人时,妻子微笑着说:“咱们俩现在是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她这微笑是抱怨还是理解?第三天终于过上了真正的性生活,因为姿势、角度终于互相适合了。但他突然想到:没见红。他是处男,如果妻子不是处女,那他岂不是吃亏了?他问妻子为什么没见红?妻子坚决地说她也不知为什么。他闷闷不乐地躺转身去。妻子说:“我就知道你要嫌我这!”这话又象是抱怨他狭隘,又象是说她原本就知道她不会有血。他就套话。是不是跟什么人那样过?如果有,告诉他,没什么,只要不骗他就行。她坚决地说:“没有!”是不是以前进行什么剧烈运动破的?她也坚决地说:“不知道!”他只能自己细细地琢磨。

结婚以前,他就看过妻子的阴部,没见过处女膜;但这一点也不敢肯定,因为他从来就没见过这东西,见了也不一定能识别出来。他头一两次看的时候,就见一种白乎乎粘乎乎的东西,当时他以为是白带。但在看以前,他用手指捅过,手指上没血,他当时问妻子;妻子当时说,那东西硬呢,有种手指头粗的卫生巾塞进去都没事。后来又一次用手指捅过后,妻子抱怨说流血了;但这一次他记不清是在他“看”以前还是以后——也许这一点无所谓。

他又查书。书上说,有处女膜并不一定是处女,处女也不一定有处女膜。既然从其它方面看不出妻子有不是处女的迹象,那就“疑罪从无”吧。这么一想,他的心又平复了:他没有吃亏。

曾仕强说:

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其实,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人这一辈子,功名利禄,皆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德不高者不甘吃亏,心不诚者不愿吃亏,品不正这不肯吃亏,行不端者不能吃亏!“人不能把钱带入坟墓,但钱能把人送往坟墓”越是不肯吃一点小亏的人往往最后吃的却是大亏!“吃亏是福”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吃亏,从而让我们能在积极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更快乐,更有前途!此乃“吃亏是福”也!

枷锁31、什么都不信——信仰是思想的归宿,精神力量的源泉

我们从不缺理想,缺乏的是信仰。

徐之明教授说中国人现在缺少一种信仰,一种民族的信仰,一种对民族有着强烈奉献的信仰。这使得我们在日常甚至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走上了歪路,一条被局外人所不齿的道路。

他举出的例子比如现在很多教授内心对留洋是充满渴望的,他们留洋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多数的目的不是让自己的学术更精,而只是为了给自己镀上一层金,不管这“金”的真假。

同时现在大多数国内一流高校的学子的梦想不用说——留学,除去确实想为中国的发展而尽力的一小部分人以外,大多数不是为了镀一层金么?不是说不能去国外留学,相反,我们祖国很需要这样的留学人才,但前提是你们要回归,回归,知道吧?如果就这样一去不回,只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与幸福生活莫非显得狭隘?何况现在的祖国对待知识分子已经不薄。如果这样一大批祖国辛勤培养了10多年的优秀的人才通通跑向国外著名大学的话,那么我国一流的高校不是就已经相当于成了国外高校的高中、或是预科吗?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如何进步?

国人为什么缺乏信仰?

有位大师给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近百年来,国人经历的东西太多了,被打倒的东西太多了。先是满清皇帝,然后是儒教和文言文,再后来是繁体字,接着是孔子个人,再接着就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了。这其中当然也有不同的的,比如对秦始皇这个暴君的平反和崇拜,对法家的颂扬;再比如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整个社会的拜金热潮。——综观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何其不幸,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到空中再到地上的过程。整个民族都懵了,思想界都懵了,又何况普通民众?

其二,是打倒的太多,洗脚水和孩子都泼出去了,而本该树立起来的没有被树立起来。俗话说:不破不立。但是,由于该破的破了,不该破的也破了;能破的破了,不能破的也破了,最终必然导致标准的丧失。原本应该树立起来的科学、民主和自由观念,五四以后,由于抗战和内战的原因,所以没有能够实现。新中国建国以后,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冒进主义、“文革”和“反右”的摧毁手段,使得当代社会已经难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同时又能够被公众所认可的社会伦理体系了。

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是思想灵魂的归宿,精神力量的源泉。

正是信仰引导我们穿越风暴中的海洋,信仰能使人移山,信仰能使人跨越海洋。这种信仰不是别的,而是人心里对神至诚、清醒的意识。

信仰不是娇嫩的花朵,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气候,信仰就像喜马拉雅山脉,不可能动摇改变。任何风暴都无法挪动喜马拉雅山的根基……

没有信仰的人就像被抛出大海的一滴水,他注定是要灭亡的。海洋里的每滴水都分享着大海的壮丽,并拥有赋予我们生命活力的荣耀。在风和日丽的气候中才能茂盛的信仰没有什么价值。无比珍贵的信仰必须经受最严峻的考验。如果你的信仰承受不了全世界的诽谤,那它就是褪了色的圣物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