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客观评价自己
“红眼病”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所以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要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认识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枷锁35、抬杠——绝不会有真朋友
国人中有很多人跟别人谈话就喜欢抬杠,只要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加以反驳。
留心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能引起争辩,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能引起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装饰也能引起争辩。而且往往争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愉快的,因为争辩的目标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对方为“敌”,试图以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别人。
总是有这样的人,在单位上,九是喜欢和领导、同事顶牛,常常与他们对着干。说话时喜欢抬杠,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观点,别人说这,他偏要说那,领导要他做那,他偏要做这,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能耐。
领导表扬他人的业绩好,他偏偏说那位同事有这问题、那问题。某位同事评上了优秀员工,他总是对别人产生怀疑和否定。但如果那位同事受到批评和处分,他反而为其鸣不平,大声叫好喝彩。对单位进行思想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他总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在家里,就喜欢跟父母合不来。虽然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好,爱他,可他总说:“爸、妈,我都这么大了,遇事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不要干涉我行不行。”总是认为爸爸妈妈仍然把他当做小孩来看待,而他却希望摆脱爸爸妈妈的监护,要求把自己当做成人来看。遇事抬杠、顶牛,以显示自己的独立主见。
这些表现也反应了国人一般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造成了喜欢顶牛抬杠这种坏毛病,其产生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来说,顶牛抬杠的毛病是在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就养成了的。在那一时期,由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变化,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监管。但是,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济上还不能独立,因此,他们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他们感到甚至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性。因而就用“对着干”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独立性。客观上讲,教育的不适应,也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对人的身心会带来危害,比如说会导致其孤僻、冷漠、多疑的性格,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事业和生活。
怎样才能消除顶牛抬杠这种坏毛病呢?
首先,要培养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炼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独创贡献的人才。
其次,从人本身来讲,要正确认识自我,努力改善自我,不要让顶牛抬杠的毛病演变成习惯,这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展开。
枷锁36、羞于说“不”——使自己陷入被动之中而疲于奔命
或者是因为国人“死要面子”的原因吧,“不”这个字好写,音节也简单,但拿到人与人之间,却很不容易说出口。中国人一起吃饭,最糟糕的事就是付钱。因为面子上中国人不喜欢自己付自己的,而又不甘心付所有人的钱,这就是矛盾。
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说“不”,往往就会变成这种情形: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常常要求他、拜托他——当然他并不一定会有损失,但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相当高;而最重要的是他无法说“不”,最后会越来越难以说出口,而一旦说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损失。
该说“不”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学会拒绝可以减少许多心理上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争取到主动地位。这既能让你享受到友情的温暖,又能呼吸到独立的空气。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轻松。
不过在什么情况之下说“不”,这才是问题所在,因为如果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挂在嘴边,那么也就无法在人群中立足了。
不妨可以先从“心”来考虑。也就是说,当有人要向你借钱或要求你做某件事时,你要先问你自己——我愿不愿意?而不是从利害来考量。如果你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会后悔的;如果你根本不愿意,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一勉强自己,你就不会快乐,每天活在“当时为什么不拒绝”的悔恨当中。也许你本身并没什么损失,但因违背了自己的心意,这件事反而成为你的负担。
因此,当你不愿意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说“不”也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技巧的,因为会要求你、拜托你的,大多是身边的亲朋同事,如果技巧不好,很容易就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说最短、最老的字——“好”或“不”,都需要最慎重的考虑。不会说“不”,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人际关系中而疲于奔命。
心理学家认为,不会说“不”,这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是不成熟的行为。这些人在拒绝别人方面存在心理障碍。他们担心拒绝了朋友会伤害对方,失去友谊,所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一担心对他们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严重的话,还会演变成精神疾病。那么,该如何拒绝朋友而又不影响友谊呢?
首先要调整心态。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和自身的性格与心态有关。他们以为这次拒绝了朋友,下次自己有事就不好向朋友开口了。同时,他们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给朋友留下好的印象。实际上,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破裂。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该拒绝时就拒绝。
但拒绝朋友是要讲究艺术的。在说“不”之后,要告诉对方你的理由,真诚、明确地把你的难处和苦衷告诉朋友,并表达你的歉意。拒绝时,要干脆明了,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更不要模棱两可、拐弯抹角。不要使用让对方还抱有一线希望的言辞,如“让我试试”、“也许可以吧”、“我再想想办法吧”。否则,对方会误以为你已经笞应下来,反而误事。简而言之,拒绝要及时、果断、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委婉、巧妙。一个轻松幽默的拒绝往往可以缓和对方的抗拒感,让人乐于接受。
如果在社交场合,你需要拒绝人时,不妨用下列方法试一试。
有意推托。如“我转告她一声倒是可以,就是怕她误会了,还是你直接同她说为好”,“这件事由我出面恐怕不太好吧!”
尽量回避。‘‘哦,是这样呀,我没看清楚”,“我没注意,也不是太清楚。”
故意拖延。“今晚我还有事,以后再说吧。”
保持沉默。“嗯,让我再考虑考虑……”
另有选择。“好是好,不过我更喜欢……我想那个会更好。”
婉言回绝。“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这样做,对你我都没有好处,你再仔细想想。”
枷锁37、喜欢背后说人——做问题的终结者
我们可以数落背后说人的种种不是,但却无法杜绝背后说人的现象。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古今中外,芸芸众生,“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也不喜欢当面说人,尤其是当面指责人、批评人、揭人短、说人坏。当面说人会使人难堪,使人对自己产生敌意;背后说人则相对而言有安全感。虽然背后说人难免有无事生非、恶意歪曲中伤的言辞,但至少是“未经过滤的原汁原味”。
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专好推波助澜,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道世间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
“说人”是人的本性使然,但是为什么在背后?呢?为何要把对一个人的评价说与第三者,不直接对那个人说呢?这里面当然有蹊跷。关乎品格,关乎道德,关乎智力能力容貌等等,一般人都不喜欢别人当面指责,但是如何向人表达对那个有这类缺陷的人的蔑视或者不平呢?在一般人看来,唯一的渠道,就是背后说人。
当面说人会使人愤怒,使人对自己产生敌意,背后说人相对而言有更多的安全感。怎么说相对而言呢?因为第三者口封不严,把背后所说的话透露出去,从而使被说者知道,那么被说者的愤怒可想而知,很多人有添油加醋的本事,又有很多人善于拆开本来就透风的墙,喜欢戳穿薄薄的窗户纸。所以我们应该充分估计背后说人的危险性。
虽然背后说人有很大的危险性,可是又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呢?原因在于,对人产生不满,或者看到别人出丑而不与人共享,对于一些人来说,简直无法忍受!心中愤愤,情急之下,不免又把心中所想所思所知,告诉他人。倾诉之时,就如腹泻患者好容易找到厕所,不免快感阵阵,面部扭曲,腹中咕咕作响,连带下部臭气频频而出,简直是一出摇滚交响乐演出!又因为有快感,脑力受刺激,想象力空前发达,不免妙语连珠,被说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很具有文学性。
背后说人给人带来的快乐是非同寻常的,除了上述的刺激,还因为这种情况是在隐蔽性质下进行的。人向来有一种对于神秘的渴望,对于秘密的爱好,背后说人满足了人这种欲望。而且,在向人告知某种秘密时,对方如果相信了你的说法,接受了你的看法,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对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改变对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但是,倘若老是背后说人长短、尽挑人毛病,就可能是心理有疾病了。
今年29岁的夏女士,她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人聊天:和邻居在一起,就聊东家长西家短;跟同事在一起,私下嘀咕这个巴结领导那个喜欢送礼;跟年龄相仿的姐妹们在一起,背后评论这个腿短那个腰粗……总之,只要是当事人不在眼前,她都能挑出人家的毛病来当作谈资。夏女士一直觉得自己人际交往很好,跟谁都能聊到一起、打成一片。可最近,她发现聊得火热的朋友,似乎在刻意跟她保持距离,连最要好的“闺密”也开始疏远她、不接她电话。夏女士感到孤独和恐惧,觉得自己被大家抛弃了,她更热情地联系这些朋友,对方大都回应平平。夏女士感到又气愤又委屈,似乎所有人都在跟她作对,为此常常失眠。
心理医生认为,夏女士的朋友一个个离开,跟她喜欢在背后挑人毛病有关。夏女士“眼中没有好人”,其实是心理障碍的表现。这类人的个性特点往往是抑郁、内向,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猜疑、敏感、过分依赖别人。
心理医生建议,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应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存在强烈自卑和强烈嫉妒的心理障碍,然后从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开始,逐渐戒除“说三道四”心理。注意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减少自己的好奇心。以平常之心对待自己遇到的各种小道消息。平时注意提醒自己心存仁爱,学会与人为善,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行,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枷锁38、爱说谎话——说话没有口德
外国友人常惊诧于国人说慌的习惯,更惊诧于国人说谎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本领。
我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落下的这民族劣根性,茫茫然,不知所考,反正是——
批评别人时说谎,表扬自己时说谎。
发言时说谎,开会时说谎,报税时说谎,作证时说谎。
对上级说谎,对下属说谎,对同事说谎,对家人说谎,对朋友说谎,有必要时,还对自己说谎。
在工作总结里说谎,在情况汇报里说谎,在经验介绍里说谎,在统计数据里说谎,在荣誉证书里说谎,甚至在追悼辞里说谎。
于是谎言处处有,中国特别多,爱说谎的习性似乎被吸进了气管、流进了血液、化作了基因,代代相传,流毒至今。
山东省今年教育系统改革力度很大,要求各学校取消百分制,不得公布学生名次,不得无故取消音体美等课程,休息日不得上课,不得搞辅导班,日常作业不得超过×小时……因一些学校“刹不住车”,相继有多个校长被摘帽。于是,既要保证应试成绩,又要应付教育部门检查,朋友所在学校便频频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数学老师照样会去找音乐老师:“把你的课让给我吧。”音乐老师慨然应允,授课纪录照写不误。考试分数和名次照样公布,只是会隐蔽得多。规定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但没有一个同学会在3小时之内写完,但老师会诡秘地笑着说:“那是因为你们做得太慢。”
到教育部门来检查时,老师会挑选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以“关系到学校的荣誉”之名义,亲口教他们如何说谎。
老师:“检查团的人要是问你‘期中考试排第几名?’你怎么回答?”
学生:“就说学校不公布分数和名次。”
老师:“不对。应该说我们学校根本就没有期中考试。”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深恶痛绝:“学校公然要求学生说谎,简直无耻之极!亏了你们还是为人师表,亏了你们还是党员干部!”
呜呼!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难道成绩真的就比正直、善良、诚实这些做人的品德更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大家都以为造就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需要的是智慧,他们都错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品格!”当一个民族的孩子在谎言中长大,当一个国家的风气是以谎为荣、以诚为耻,假话大行其道、真话无处可寻时,我们真的看不到什么希望。
可以想象,当一个说谎时感觉正常自然,丝毫也不会脸红的孩子走向社会,当他成为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律师或法官、一个经理老板,或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我们能企望他凡事说真话、对人用真心吗?
孰不知,有多少官员在做廉政报告时说着冠冕堂皇的假话?有多少商人在销售伪劣商品时说着甜美诱人的假话?有多少专家学者为了一已之利说着貌似高深的假话?纸老虎事件、毒奶粉事件、封口费事件,尔虞我诈,相互欺骗,公信力的缺失,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可怕,让善良的人们寸步难行。
鲁迅曾被认为是“中国说真话的第一人”,巴金说:“讲真话,作为维护良知与操守的武器,衡量自己人格标准的最后底线。”可时至今日,真话在原本纯洁的校园里竟然成了稀缺资源。好在,我们还有孩子在作业里敢于说出那句:“皇帝,他——没有穿衣服!”
人格魅力的基本点就是真诚。心眼实一点,心诚一点,守信一点,能更多地获得他人的信赖、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
我们主张知人而交,对不很了解的人,应有所戒备,对已经基本了解、可以信赖的朋友,应该多一点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点真诚,少一些戒备。对可以信赖的人,真真假假,闪烁其词,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举。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他还说:“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要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幺的。”以诚待人,会在可以信赖的人们之间架起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打开对方心灵的大门,并在此基础上并肩携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诚实在,肯露真心。
“敞开心扉给人看”,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除猜疑、戒备心理,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乐意向你诉说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