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驾驭叫平衡
21767400000040

第40章 生活的平衡术(5)

人心原本是清静的,由于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心静就能虚,虚就能灵,灵就能明。动就会昏,昏就会昧,昧就会惑。动于物就会昏乱于物,动于名就会昏乱于名,动于欲就会昏乱于欲,动于利就会昏乱于利。作为知见而动于心,就会被知见而昏乱于心;作为得失而动于心,就会被得失而昏乱于心;作为天下而动于心,就会被天下而昏乱于心;作为生死而动于心,就会被生死而昏乱于心。要想不昏乱自己的心,惟一的方法是灭去动心。要想心不动,只有排除欲心而重现澄心,排除欲念心就能安定。心安定了,就可以制止天下的动!定心于一,定心于道。定心于善,认识就会大不相同,了悟就有新境界,气象也就不同了。

明代崔铣曾撰《听松堂语镜》一书。其中的“六然训”,实为身心健康的“妙方良药”,可资学习借鉴:

自处超然:当一人独处时,应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忘掉烦心事,种花草,听鸟啼、望远方,看天空彩云变幻,或想想令人开心的往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

处人蔼然:与人相处时应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与人交往时应宽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氛。

有事斩然:遇到事务繁杂心烦意乱时,既要深思熟虑,又要坚决果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应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去办。这样就不会因事务烦杂而心烦意乱或焦虑不安,反而会为自己有良好的办事能力而高兴。

无事澄然:无事可做时,可吟诗,练字,想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便会令人神清气爽,飘飘欲仙。

得意淡然:得意时,仍需谦和身平,不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应学会控制与善于驾驭情绪。

失意泰然:失意时,应泰然处之。人生在世不会事事如意,常是失多于得。在逆境中切不可自暴自弃,应学会知足,主动寻找乐趣,这样才能避免患得患失的不利情绪,以坦荡的胸怀,通利的心境,良好的身心状态迎接种种挑战。

窦持说:“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源头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复青山。”心能息,就自然能清清静静,稳稳当当。心不动,就自然一心不乱,慧光高照,灵明闪现。惟一的根本方法就是万事无心罢了。

6、乐与忧的平衡

知足常乐,知止无忧。

提起“乐”与“忧”,人们不禁会立即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是从从政的角度来探讨乐与忧的。而我们所探讨的乐与忧,是从人生哲学和养生的角度。

中国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很生动地阐明了乐与忧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但这似乎是从生理学的范畴内来论及的。从人生哲学的角度,乐与忧其实就是活着的态度,活着的境界。

佛曰:人生苦乐都肇自于自己的心,并非外求而来。自己的心既是乐之因,也是苦之本。得乐或息苦都必须在自心之内下功夫。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你必须消除召来苦难的心念,同时也要认知、明白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带来安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子,一心想去做变性手术。男孩是父母的独子,所以父母怎么也不答应男孩的要求。男孩痛苦极了,不吃也不喝,常拿着刀在家里乱砍,并扬言,只要杀了人,心里这种痛苦才会减轻。

父母流着泪在男孩面前放诺,如果是这样,你就将刀砍在我们身上吧。男孩真的举起了刀,落在了空中,刹那间,男孩看见父母凄凉的面容,怎么也下不了手,极度痛苦地挣扎里,男孩落刀砍下了自己几根手指。肉体的痛苦走到了生命的前台,男孩一下子晕了过去。

男孩醒来,看见床边坐了个穿着表衫的和尚,十分虔诚地敲着木鱼。

僧人是男孩的父母从远处请来的。男孩的父母想,与其让儿子面临死与变性,不如让他去做和尚,就算不可以传宗接代,好坏也可以留个男儿身。

男孩见到僧人,心想他一定了解人世间的痛苦,并要求僧人去说服自己的父母。

僧人听完男孩的讲述,问道:“小施主,你为什么一定要做女儿身呢?”

男孩回答:“我喜欢做女孩子的感觉,可以拥有美丽的服饰,曼妙的曲线,还可以找一个知心的男孩子相恋。那样,才会让我感觉到生活的快乐。”

“那么做人的快乐是什么?”僧人没有正面理会男孩的话,追问道。

男孩想了想,无从回答。

“做人的快乐就是如何做好一个人,做好一个人首先要做好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上苍既然安排了你男儿身,你就应该快乐地生活,倘若男儿身都不快乐,又何以快乐地做强行得来的女儿身?快乐不是因为身体,而是心。”

男孩有些羞愧地低下了头。

后来,男孩跟着僧人去寺院静心休养了些时日,渐渐地忘记了要去做变性手术的事情。再后来,男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一直用着一颗快乐的心去面对。

快乐是一种想法、一种氛围、一种心念、一种感觉,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让快乐种子种在你的心田。古人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厉害,谁能蒙昧我?”

谁知道天堂在哪里?

谁知道天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谁知道怎么样才能走上去天堂的路?

没有人!

但是只要你的心宁静快乐,人间也有天堂,而且就在你眼前,就在你心里。正如一首诗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一个人,只有永远拥有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心灵,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也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享受生活!

胡因梦认为:人生到某个阶段,关心的不是物质,反而是精神面的绝对纯粹,关心生命、死亡、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灵性世界。作家林清玄说:只要有水,鱼就可以向前游;只要有天空,鸟就能继续飞;心也是如此,只要心水盈满空间广大,就可以永远向前飞。

心灵的生命有如阳光时,也正是灵性生命活跃的表现,生命的活力自然就充沛,这就是生命的原动力。

神仙无忧无虑,隐士潇洒出尘,始终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但是,对于条件不方便,仙凡路隔的人来说,若能够在胸中自有丘壑,从而具有自然的景象,明媚秀丽,清妙纯朴,那么城市之中与山林之境仿佛一体。

因为处身山林,是要心境恬然,无竞无争,无忧无虑。如今身居闹市,心有山水之精神,岂不是入世出世,合二为一了吗?

陶渊明诗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又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生活到了此等境界,还有什么忧愁烦恼?真正的生活乐趣不在多,只要有一个小池塘和几块奇岩怪石,壮丽的山川景色已经齐全,领悟大自然的景观不必远求,只要在竹屋茅窗下静坐,让微风拂面、明月照人,这就有享受不完的乐趣。

传说孔子在前往泰山的路上,遇见荣启期快乐地坐在路边自弹自唱,孔子于是问他:“你为什么如此快乐?”

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首先天地万物之中,以人为最尊贵,我有幸生为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人有男女之分,男尊女卑,我有幸生为男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人刚出生就死了,而我有幸活到九十岁,这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

孔子又问道:“虽然是这样,但你的生活很艰苦,这样的生活还谈得上快乐吗?”

荣启期回答道:“至于生活上的贫困,对我而言是极平常且不重要的,因为我淡泊如饴。”

孔子于是说:“荣启期是个懂得处理生命的智者呀!”

荣启期的观点未必全对,比如“男尊女卑”之说,在今天是无论如何站不住脚了,但他的人生态度,应该赞同。

知足常乐,心安常安。有人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此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干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天下之大,时间之长,事物之广,货利之多,我们如果不能知足知止,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一个人与其空有愿望,还不如采用空无愿望的态度,免得浪费了许多精力、时间去遐想。然而事实上,一个人应当随时随地参照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以及各种客观、主观的条件,随时知足,随时知止。不然就会危乎险哉!白白增加了许多的苦闷与烦恼。

鹪鹩巢林,仅图一枝;鼹鼠饮河,仅图饱腹。所以老子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他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又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和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刘邦在垓下歼灭项羽,大功告成的时候,便大封功臣,并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为评论,想以齐国三万户来封给张良。可是张良深知这里面的秘诀,而选择万户的留地,请求封留侯,免去了刘邦的嫉妒与疑虑。并在后来对刘邦说:“我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当上了您的军师,封了万户,位列诸侯,我已经知足了。”

后来他抛弃了相位,随赤松子去云游四方,从而免除了灾祸。这就是他能知足知止,所以能远远超出韩信、鲸布、彭越等人之处,而独得善终。

《周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这是真理,是历代功成名垂之人的座右铭!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报了吴国之仇,雪了会稽之耻,勾践可以称霸,自己已是上将军,名盖天下,却不久居。

他深知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便从齐国写信与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为什么还不离去?”又写信给勾践说:“我听说,主上有忧愁做臣子的就该去劳累,主上有耻辱做臣子的就该效死命。从前君王有会稽之耻,我所以不死,就是为这事。现在既雪了耻辱,我请求到会稽杀了我。”

勾践说:“我准备与你共同分担国家的重任,不然就杀了你。”范蠡最终没有去会稽,改名换姓在齐国的海边住下,并做起生意,家产发展到几十万。后来又被齐国取用为卿相,接着又以“久受尊名不是吉祥”为借口辞去相位。再迁居陶地,做起商人来,发展为巨富之家。而文种遭受勾践赐剑自杀而死。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新政策,使秦国强大,足以称霸,本来应该听从张良的劝告,躬身隐退。可是,他仍然贪恋不去,终于受到车裂灭族的惨祸。

上面都是能知足知止,知退知藏,而善保身家性命,以及不知足,不知止,不知退,不知藏,而祸及自身与家族的实例。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应该悟出那句老话真对——知足者常乐。

杨玢是宋朝尚书,此时已退休居家。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在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问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

杨玢笑了。过了一会,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那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他们不明白含义。

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是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他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们,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们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让一步,不必斤斤计较。”

总之,人世间的烦恼、得失、哀乐、好恶等等,都是由心而生,都是由自己的情绪转化而来。只有超越人为的价值标准,不为外物所困,才能坦坦荡荡,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