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梁启超
21769400000001

第1章 时代与家世

中国近代既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也是创造英雄业绩的时代。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祖国母亲的独立富强,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们从各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斗争。1873年2月23日,祖国母亲的又一个优秀儿子诞生了,他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甫,又号任公和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人。梁启超出生的年代,正是世界和中国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从世界来说,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英、美、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把殖民主义伸向世界各地。在中国,一面是满清封建王朝正处在由盛转衰的下坡路上;但另一方面,受内忧外患的刺激,出现了一批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如冯桂芬、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他们不但要求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而且还主张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来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一场社会变革的风暴,正在酝酿形成。梁启超家乡茶坑村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这是一个依山濒海、地势低洼、气候炎热、土地瘠薄的穷地方,乡民们大多以伐薪烧炭,耕种捕鱼为业,常年过着贫困的日子。但梁启超家乡所在的广东省,则是中国近代开通风气最早的地方。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她首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也首先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和洗礼。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4位先进人物洪秀会、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除严复外,都是广东人。由新会而东,不到100华里,便是伟大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的地方——香山县(今中山市)。由新会渡江而北,约100华里,为南海县(今南海市),那里的银塘乡苏村,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领袖康有为的故乡。再由南海县越广州渡珠江而北约50华里,便是著名的广东省花县(今花都市),这里是领导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的杰出领袖洪秀全的故乡。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使得生活在茶坑村这一穷乡僻壤的梁启超得天独厚,能有机会感受到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震荡和冲击。能及时地呼吸到时代的气息。梁启超的家庭在当时的茶坑村既称不上富贵,但也不算贫困。梁启超祖父名维清,号镜泉,生于1817年,卒于1892年。他是梁氏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秀才,曾做过管理一县文教事业的教谕。但因看不惯官场的腐败,他不久便辞职回乡执教,并购得十几亩地,过起了“半为农者半为儒”的生活,成为一个典型的乡村士绅。据传,梁维清生前乐善好施,热心本村的公益事业。他见村中道路失修,便率先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修路。他还谙熟医理,常替乡人诊病,遇到贫穷的病人,他不但不收诊金,还免费赠药,深得村民的爱戴。梁维清在家庭里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他除在自家空地上亲自筑一小书斋,供诸孙读书识字外,平常特别注意引导儿孙树立忠孝观念。茶坑村有一座古庙,构筑精细,风格典雅,内藏40多幅古画,另挂有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24位忠臣图像和在民间流传极广的24位大孝子的肖像画。每当元宵佳节,庙内灯火通明,彩带飘舞,百姓在赏灯之余,领略这些名臣、孝子的忠孝精神。梁维清把这种节日观光看作是教育子女的一个很好机会,每年正月十五必带子孙进庙观画,一一向他们指点讲述,曰此乃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乃岳武穆出师北征也,鼓励诸孙立志以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为榜样。

梁家祖坟葬在崖山,这里濒临大海,石厚土薄,是南宋末年与蒙古铁骑战斗的古战场。当时南宋皇帝赵昺被逼得走投无路,大忠臣陆秀夫誓死抗击元军,最后因粮尽援绝,陆秀夫为不做元军的阶下囚,先将爱妻推入海中,再背着赵昺投海自杀,演出了南宋灭亡时极为悲壮的一幕。对于这些民族英雄,梁维清极为钦佩。每当清明时节,他必带上全家,划一小舟,前往崖山扫墓,一祭奠祖先,二凭吊南宋灭亡时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寄托对忠臣赤子的哀思。当船行至崖山附近时,梁维清总要触景生情,不禁又向儿孙讲述起他们早已熟悉的南宋故事,并高声朗诵起陈独漉“山木潇潇”的诗句,当朗诵到“海水有门分上下,关山无界限华夷”时则提高音阶,作悲壮之声,弦外之音流露出对清朝满州贵族统治的不满。梁维清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使梁启超从小受到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梁启超的父亲名宝瑛,字莲涧,人们常习惯地称他为“莲涧先生”。他生于1894年,卒于1916年,是梁维清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儿子。莲涧先生在科场上很不得意,屡试不第,30岁以后便绝意仕途,教授乡里,靠着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六、七亩田和教书所得,继续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在待人处事上,莲涧先生则秉承父风,勤奋、俭朴、自尊、自信、律已严,待人宽,在乡邻中间也颇有威信。村中的大小事务,乡民们常推他去处理。而莲涧先生也以治理乡政为荣,尽心竭力维持茶坑村的社会安宁。如组织乡团对付盗匪,保护乡民财产,亲自出面调解村族间的械斗,在村中实行禁赌等等,这些措施都深得村民的称赞和拥护。在家教上,莲涧先生由于自己未能搏取任何功名,因此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对梁启超要求也特别严格。他除教梁启超读书作文外,还教导他注意道德品质的修养。他常教导梁启超,为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济世。为不使梁启超染上游手好闲的纨绔之习,败坏勤俭节约的家风,莲涧先生要求梁启超在读书之余,必须参加劳动。他一再告诫梁启超不能以普通孩子要求自己,要从小立志做一个不平常的人。

梁启超的母亲赵太夫人,也不是一般的农家妇女,她出身书香世家,知书识礼,在茶坑村以贤孝闻名乡里。有关她当时在村里的名望,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凡是曾跟赵太夫人学过识字和针线活的本村女子,订亲时,她的品性和德行就不再会被人怀疑,被认定是个好女子。赵太夫人是一位十分称职的母亲,她一共生过4个儿子,2个女儿。长子便是梁启超。次子启勋,字仲策,比梁启超小4岁。三子只活到5岁便夭折。四子名启业,比梁启超小15岁,赵太夫人则因生第四子难产而死。赵太夫人生前除了生活上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外,还做了孩子们最好的启蒙老师,教他们读书识字,引导他们做正派人。梁启超6岁那年,有一次因某事说谎,赵太夫人发觉后,生平第一次在孩子面前动怒,令梁启超跪下,力鞭十几下,然后用通俗的道理讲了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说谎。她说,一个人说谎的原因,不外乎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是应该做的事而没有做,这两件事本来就是错的,如果没有认识到,还有情可原,但自知错了,还要说谎,自欺欺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终究不会被人相信,到头来只有做窃贼、乞丐的行当;天底下的坏事,都是从说谎开始的。

梁启超就是这样在祖父和父母的严格要求下长大的,他后来的性格、思想和为人也都流露出孩提时代家庭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