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看到的塔是1933年时照原样建的。高45.3米,砖石实心,八棱形,顶部有个铜铁构的竿柱,下端是个盂状露盘,可对卧二人。这个竿柱叫刹或刹柱,里面藏着一个叫导善的和尚的骨烬。宝塔只有七级了,塔基小,塔身稳而不危,刹下的塔帽,如冠如冕,几乎和地面垂直的抛物线,又构成柔和优美的线条,俏丽的很,虽说远望如美人,在塔下仰视,倒象是一把剌破青天锷未残的利剑。
塔从里面倒是不能上了,但从前杭人亦有少年勇者,沿着塔外一溜铁爬手,直上塔顶。我弟亦是其中之一。其时蹬者的沉着勇敢侥幸,观者的张嘴惊视和心跳如奔,真是难以笔墨形容。大慨这样的登临实在太危险,遂被严禁。有一少年不知,如猿如猴以登塔顶,身小如伞,且作得意状,下来便被警察抓住扭送派出所,倒把那少年吓哭了。这是我小时亲眼所见,印象极深。
保俶来历虽众说纷纭,但一般传说以为是祈祷钱王钱俶平安而建。原来宋灭南唐后,钱俶到开封拜见太祖,其家人为保他平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建塔,叫“应天塔”。建成时,有个东阳和尚善导倒也忠君,要求自焚化灾,舍利放在塔顶,塔下还修了佛庐。后来钱俶果然平安,江南沃土也免遭战乱,人们便把这塔叫宝俶塔了。但实际上此塔建成后十数年,才有钱俶北上之事,所以说专为钱俶平安而建,那肯定是不确切的。但人们渴望和平,希望此塔作为和平的象征,这种心情是完全真实的。
如此说来,保俶塔竟是平安塔、和平塔、祖国统一塔了。保俶塔这美人,还真是秀外慧中了呢。
站在保俶塔前往山下看,肯定能看到断桥,再往前看,就看到那浅浅的夕照山,那新建的雷峰塔了。
旧的雷峰塔是1924年塌的,塔址废墟又有许多年都封闭着不让人近身,所以连这塌了的塔,绝大多数人也无缘相见。但雷峰塔依旧如雷惯耳,其名不灭。许多年来,关于雷峰塔是修复还是不修复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何故?盖因那中国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娘。
都说那法海用雷峰塔镇了白娘子,鲁迅先生一论二论地拍手称快于塔的倒掉,这里面寓意着中国人善良的心。但雷峰塔己经是形而上的雷峰塔,和现实中的雷峰塔,实在没有关系。
雷峰塔的真正建造起因,一说是为了尊藏佛之头发的舍利,又说还因为钱俶的一个王妃生了个儿子,感恩而建,至少一千年了。妃子姓黄,所以此塔便称为黄妃塔,后来有人因这个地方盛产黄皮木,又称此塔为黄皮塔。还因为这塔建在西关门外,又称西关砖塔。原想造13级,造了七级,后来又遭雷击。再修,只有五级了。当初七级时,砖木结构,也是金碧辉煌的。里面嵌有《华严经》刻石,塔下又有地宫,供奉了16尊金钢罗汉。
雷峰塔,夕阳山,捧出了一番黄昏中的西湖,须知西湖不但有春夏秋冬,而且晨昏晓暮都有典型风采。黄昏的韵味,第一要数“雷峰夕照”了。
雷峰塔后来一把火烧了。那火竟是外国强盗放的。原来明朝的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侵入杭州,因为怀疑雷峰塔里有伏兵,一把火烧了檐廊,只剩下了砖体塔身,连塔顶也毁了。
劫难创造了另一种美,犹如那断了臂的维纳斯。雷峰塔又老又皱,身影斜歪了,塔顶生出了老树,一脸焦容,但依旧凌空突兀,残缺中它那特殊的风姿,又顶住了400年。张岱有诗曰: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暮色苍茫,枯树老藤昏鸦,颓塔败墙,然夕阳夕照,依旧十分风光。不料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许,塔訇然而塌。一时尘埃蔽日,鸦雀惊飞,杭人素有“杭儿风”,就是赶着做一件事,立即万人空巷,奔赴现场,看热闹的看热闹,拣塔砖的拣塔砖。你想那老塔已经被烧成这个幅模样,又加乡下人来一次挖一块,都道此砖能逢凶化吉,真也不明白这样的愚昧想象从哪里来。若说此塔镇了白娘子,那砖塔也该是不祥才是。雷峰塔命最苦,精神是被拿去象征了法海,肉体又被烧被挖,长此以往,岂能不一命呜呼?感动的是它倒下了还留给后人财富:砖孔内意外了发现了钱俶印造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箧印陀罗尼经经卷》。成为此塔的身价物证。还有宋初木刻印刷品,自然又有重大意义。直到1949年以前,上海南京路商店橱窗里,还标价出售2000元一张的雷峰塔砖藏经卷,至此我不禁呆想,杭人中亦不知还有人家藏着那挖出来的塔砖否?倘若还有,流通起来以不知标价多少呢。
重建雷峰塔,在社会各界已形成共识,终于动工,1922年秋正式对外开放。新塔是很漂亮的,游人如织,我因为对此塔的关注,写了有关此塔的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斜阳温柔》,写了吴越国纳土归宋与雷峰塔建塔的关系,另一部长篇《绿衣人》写的是雷峰塔与湖上庄园的关系,还准备写一部《白蛇传》,那又是关于此塔的了。围绕一尊塔写三部长篇,那确实是我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呢。
新塔建立之后,我曾经到塔下来签名售书,那一天到新雷峰塔来游玩的游人特别多,售书工作完成之后,我登上了雷峰塔,我看到了新塔,看到了新塔包裹着的旧塔的地宫遗址。我以前并不赞成新塔在旧址上重建,现在看到重迭在一起的新旧,突然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也有人坚定的以为,新雷峰塔虽然对旅游有意义,但对美却无意义,它怎么也唤不回想象中那个颓然老翁的美感,比来比去,还是那个沧桑的老塔不可取代,有许多人建议,那废墟不妨存在之,索性“废墟美”算了。旁边要建,还可新建。只是那籁籁新的塔,又不好如石磨牛仔裤一般地做旧,在夕阳下将是如何一番光景,还真是说不准呢。所以新塔实际上又是旧塔基的一个保护建筑,在新塔里面是可以看到旧塔的。这尽量两全其美的办法,是想做到皆大欢喜吧,虽然是不一定能够做到的,但也只能如此了。
说西湖塔之魁首,自然非六和塔莫属。六和塔的名气大极了。象保俶塔有个钱俶,雷峰塔有个白娘子一样,六和塔也有个家喻户晓的花和尚鲁智深。话说鲁智深跟着宋江镇压方腊,和武松到得这钱塘江边月轮山上一座寺内,见月白风清,水天共碧,半夜听到江上潮声如鼓,以为贼人追杀,摸了禅杖就要打出去,被众僧们围了,告诉他这是江潮信响。鲁智深听到江涛之声,突然想起当年师父给他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就在寺里坐化了。这座寺庙,就是六和寺啊。他的亲密战友行者武松也因此在旁边的开化寺出家,年八十善终,长眠在了六和塔旁。都是传说,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六和的说法也不一。一是六合,从“天地四方”而来,古人称天地四方为“六合”,故庄子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还有种说法来自佛教中的“六和敬”,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信,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再一种说法,便来自民间的传说了,说的是钱塘江畔有个叫六和的小伙子,担石镇江,保一方平安,后人纪念,建塔名以六和。
六和镇江当然只是传说,但六和塔的确和镇江有关。北宋开宝三年,由吴越国王钱俶命智觉禅师主持,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建了这“九级浮屠”,以镇江潮之患。因此地旧有六和寺,所以此塔才塔以寺名的。到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六和塔,目的还是一个,对付江潮。可见六和塔和钱塘江是相依相存的,若没有那潮水,也就未必会在这里建六和塔了。
江潮倒不见得就此镇住了,但塔顶装了巨灯,以导江行舟,这倒的确便利了航运。方腊造反,杀进杭州,把塔给一把火烧了。以后再建,塔基占地1.3亩,比初建时还小了呢。
现在的六和塔,有59.89米高,比保俶塔要高出近15米。外面看13层,其实只有七层。虚心可攀。乾隆登过,还一层取一个名字。一为初地坚固,二为二谛俱融,三为三明净域,四为四天宝网,五为五云扶盖,六为六鳌负戴,七为七宝庄严。
矗立的六和与横躺的钱塘江大桥,成了故乡的象征。每次从这里回家,看到了六和塔,心中就为之一热,家就要到了。
六和塔十年浩劫时也未封闭,故我小时曾去登临。那时人迹稀少,登塔时独我姐妹二人。越往上,心越紧张,不知会有什么,终于忍将不住大叫一声落荒而逃,孰知后面又有几个游客,听我一声怪叫,也吓得掉头就跑,直到底层,方知虚惊一场。
如今这等寂寞的时光则是一去不复返了。月轮山上六和塔前,可谓游人如织。古人向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说,站在“七宝庄严”之上倚窗眺望,大江呈“之”字折叠行,所以钱塘江又名“之江”、“浙江”,此处江面又有一桥飞架南北,舟船点点,百舸争流,真是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山河。此时你宠辱皆忘,块垒尽消,意气奋发,回肠荡气,有万千豪情陡然胸中。遥想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被贬为浙江巡视海防。一日,暮色四起,他来到这里,会当临此绝顶,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大声诵吟:
浮屠矗立俯江流,暮色苍茫四望收。
落日背人沉野树,晓潮催月上沙洲。
千家灯火城南寺,数点帆归海外舟。
莫讶山僧苦留客,有情江水也回头。
说到今天的六和塔,它已经不简单地只是一座塔了。你上了月轮山才会发现,啊!满山遍野地都是塔啊。仿佛全中国全世界最重要的塔都缩小搬到这里来了,此处,就变成了一座塔山。照这里的主事者说,他们就是在研究展现这个塔文化了。这种主题式的公园这些年很兴盛,并且在六和塔公园做这件事情,也有这个条件。六和塔下还辟有一处,矗立了和六和塔有关的塑像人物,其中自然有那个民间传说中的六和,还有鲁智深。传说中,除了鲁智深、武松之外,还有一个人物也是在六和塔终了的,那就是风雪山神庙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我第一由衷喜欢的,就是林冲。看裴艳玲的《夜奔》,每每演到“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便潸然泪下不止。林冲受伤,跟着鲁智深到六和塔,那是完全顺理成章的。照我看来,梁山好汉中,林冲的刎颈之交,也就算是鲁智深了,曾经有过“大闹野猪林”经历的生死朋友啊。鲁智深,武松,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水浒人物,他们三人把生命终结在六和塔,杭州人是应该感到幸运的。
如今的六和塔下钱塘江中,已经不再有如期的潮水而至了,但巍巍六和塔依然矗立。从钱塘江大桥南面归来,隔江首先看到的就是六和塔,那久别的游子,看到六和塔,是要热泪盈眶的。因为六和塔已经成为杭州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看到六和塔,就象看到杭州城一模一样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