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1923500000022

第22章 《千字文》文句(2)

2.秦始皇与骊山神女汤泉

神女汤泉,即陕西临潼县城南骊山西北麓的温泉。俗名骊山温泉,是我国历史上素享盛名的一处古迹。

骊山,亦称郦山。所以得名为骊山,有两说:“一说,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一说,因古戎族的一支骊戎曾居住于此。山上的烽火台,相传是2800多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地方。周幽王首先在这里修建了骊宫。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骊山附近,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陵(亦俗称为骊山墓),还修筑了离宫,并引泉入室,起名为骊山汤。唐朝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骊山修建了汤泉宫,成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再一次修葺、扩建,改名叫“华清宫”,唐玄宗李隆基每年携杨贵妃到华清宫过冬并常在华清宫温泉沐浴。唐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提到华清官时,曾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根据白居易的诗句,后人将华清官改名为华清池,流传至今。1956年,园林建筑艺术大师们,按照唐代华清官的名称,精心设计并进行了扩建,增添有莲花汤、海棠汤、龙吟榭、日华门、月华门、九龙汤、石舫、飞霞阁、杨妃池、飞虹桥、棋亭等。总之,经过扩建后,比以前更加幽美,成为全国著名的骊山公园,也成为全国有名的游览和休养胜地。

说起骊山温泉被称为神女汤泉,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年间,骊山之神——骊山老母(一作黎山老母)的后代——几位美丽的神女,不甘仙山寂寞,瞒着老母,悄悄下凡来到温泉。见骊山温泉碧绿清澈,波光粼粼,姐妹们高兴地解衣入泉洗浴,肆意游戏嬉闹。一位仙女情不自禁唱起了从人间偷听到《小雅》中的《隰桑》,众神女随声而和,流连忘返。这天,恰好秦始皇登骊山察看为他修建的骊山墓,行至温泉附近,忽闻悦耳歌声,他和随从寻声而去,只见温泉内数位绝色女子边洗浴、边唱歌,其乐非常,使秦始皇都看呆了。一神女忽见泉边有人看她们洗浴,非常羞恼,怒斥始皇怏走,但始皇未听劝阻,结果触怒神女,齐向始皇唾去,始皇被唾得睁不开眼,只得低头闭目,待再抬头时,仙女们已无踪影。只见香雾腾腾,直飘骊山空中而去,刹时香雾消散。始皇才悟到这些女子并非凡人,自己已触怒了仙女。

回宫后,秦始皇心神不定,没过三天,满脸生起疮来,越生越多,疼痛难忍,茶饭无心。宫中御医用遍诸药,毫无效益。御医们束手无策,宫中上下不安。后来还是始皇的一名宠妃问出原由,请始皇诚心忏悔,求神女息怒。于是始皇面向温泉虔诚焚香三日后,果然夜梦神女告知,用温泉水洗脸可愈痂疮。始皇依言,取温泉水洗脸,三天后终于将脸上的痂疮全洗掉了。秦始皇十分高兴,大笔一挥,将骊山温泉赐名为神女汤泉了。

其实,华清池水温为43℃,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适宜沐浴疗养,所以,大家都说,骊山的温泉的确能治很多病呢!

3.秦始皇与仙山趣谈

仙山 自古传说中的仙山,即三神山,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随着社会和文化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小说家、戏曲家等,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将自古传说中的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写入小说、戏曲等作品里。如古典名著《西游记》亦不例外,亦将仙山写入小说里了。

三神山,属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美好愿望。三神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对此,古人在诗作里,亦作了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解释和回答,如唐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名著《长恨歌》中,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漂缈间。”李白大诗人在《梦游天姥岭留别》里,也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两位大诗人的说法虽然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三神山是不存在的。

那么,为什么古传说中的三神山仍在流传呢?其道理无非是表达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要像仙人一样长生不老,生活得逍遥安逸。

古人把受当时交通条件限制而没有达到的地方设想出神仙居住的地方并加以崇拜、神往。如传说秦始皇巡幸天下名山大川时,就曾经到崂山望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更有趣的是传说汉武帝刘彻也好祀神求仙,不仅是下谕旨修建了一座仙人承露盘,为他接露服饮,以便长生不老(据说,今北京著名的北海公园里,白塔山北麓西侧的山坡上,其“仙人承露盘”手托荷盘的那仙人,就是刘彻时期的珍贵贵物),而且汉武帝亦曾到崂山,祀海求仙,寻求仙药,以便长生不老。

据《旅游揽胜》里记载:“至宋代,郡守朱处约在秦始皇、汉武帝求仙的地方,建立起了蓬莱阁,人们称为蓬莱仙阁。”显然,至宋代,人们为了实现以前的那种虚无漂渺的一种美好愿望,就在秦始皇、汉武帝祀神求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蓬莱阁。

蓬莱阁,在今山东蓬莱县城北一公里处的丹崖山巅。它创建于北宋嘉祜年间(1056~1063),明代扩建,清代重修,高15米,重檐八角,绕以回廓,上悬蓬莱阁金字匾额,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

蓬莱阁南,有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高低错落,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为蓬莱阁。它修建在丹崖山巅处,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故称仙境。

三神山与五岳被合称为三山五岳。虚天漂渺的三神山被物化为人间的蓬莱阁后,古往今来,不知吸引了多少名人前往寻访仙迹。如著名大诗人苏东坡在《海市诗》中说: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荡荡浮世生万象,崆有贝阙藏珠宫。”不仅如此,在蓬莱阁东苏公祠内,至今尚有苏东坡的“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的石刻楹联。

三神山的名气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将它与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并列一起,统一合称三山五岳了。

4.秦始皇统一钱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社会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统一改革。其中改革钱币的这一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来说,亦是一重大贡献。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社会上流通使用的钱币比较混乱,亦不统一,刀币、布币、贝币、圜钱等等在社会上都被流通使用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则下令废除贝币、刀币、布币等,而实行新的一种“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钱币。

所谓“半两”,是指铸币的重量,并以此将这种铸币名曰为“半两”。以我国古代衡制十六两为一斤的重量单位来说,“二十四铢为两。”(《汉书·律历志上》)就是说,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社会上普遍流通使用的铸币,每一枚“半两”,铸币的重量为“十二铢”。

后来,到汉高祖刘邦统治的时期,社会上流通使用的铸币,虽然已经陆续减轻重量,但仍然被人们称作为“半两”。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高后(吕雉)二年(公元186年)将“半两”铸币的重量,则减轻为“八铢”;文帝(刘恒)五年(公元175年)将“半两”铸币的重量,则减轻为“四铢”。

不仅如此,民间私铸的“半两”,则减轻得不足一铢,因甚轻薄如榆荚,故被人们称作“榆荚半两”,或者叫“英钱”。

秦始皇统一社会上流通使用的“半两”铸币,一直被沿袭使用到汉武帝(刘彻)元狞五年(公元前118年)才被废除。汉武帝元狞五年下令废“半两”钱,而实行“五铢”币。

5.秦始皇与隶书、楷书

程邈始创隶书的传说。程邈为何许人呢?程邈,字元岑,秦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太平广记》里记载:

“按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烦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日隶书。”

另一段文字,则是: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云阳狱。增减大篆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为隶书。”

程邈始作隶书的另一说则是:因秦时政权集中(中央集权制),文书事宜特别繁多,小篆书写不方便,胥吏在抄写时应用一种简易的书写体;程邈把这种来自民间书写体加以搜集和整理,成为隶书。所以,后世就逐渐出现有程邈造隶书的传说。

秦始皇车刑始创楷书的王次仲。王次仲为秦时上谷之地入,即治所在沮阳(今怀来东南)。《太平广记》里对王次仲首创楷书及被始皇车刑治死前的基本情况作了记载:“按八分[因“字方八方”,故名]者,秦时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赶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於道化为大鸟飞去。”

王次仲虽然被治死了,但始皇却治死不了他首创的八分楷书。民间黎民百姓们传说:始皇下令制槛车将王次仲送去后,则立刻变化出了一只“大鸟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