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界中的阴阳
自然界中的阴阳,可以说有许许多多。
《千字文》文句中涉及到的“天地日月”,就是说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亦有阴阳之别,即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天地日月,产生了这种认识相当早。例如,《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学论篇第九里,就有这样的高度概括,叫做:“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说有许许多多,繁多复杂,然而这里仅以水、火、气、味为例子,则亦有阴阳之别,即水属于阴,火属于阳,气属于阳,味属于阴。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水、火、气、味,产生了这种认识相当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亦作了高度归纳、概括,叫做:“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今日生活中,人们将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名曰“四季”;可是,古时候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喜欢称之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祀·孔子闲居》)不仅如此,而在流传千古著名的《三字经》里的文句,亦云: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其实,一年四季365天,春、夏、秋、冬亦有阴阳之别,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人们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产生了这种认识,也是相当早的,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里,亦作了高度归纳,概括,叫做: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然而,就一日的昼夜而论,亦有阴阳之别,即总的说来,白昼属阳,而黑夜属阴,但是“白昼”和“黑夜”,则皆各有比较细的区别。
白昼属阳,但又细分为: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为阳中之阴。
黑夜属阴,但又细分为:黑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为阴中之阳。人们对白昼和黑夜,产生了这种认识,亦相当早,用《黄帝内经·素问》——全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说,就是: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二、人体生理机能有阴阳之别
就人体其整体来说,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外部属阳,其内部属阴。然而,就人体其部位来说阴阳,其人体的背为阳,人体的腹为阴。从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来说阴阳,心肝脾肺肾,其“五脏”则皆都属阴;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其“六腑”则皆都属阳。
人们产生了这种认识相当早,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里,归纳、概括出的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说,就是: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三、食物有阴阳之分
人们的食物尽管繁多复杂,但归纳起来说,不外乎两大类,即人们生活中习惯所说的“主食”和“副食”。而所谓“主食”,其内容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所谓“副食”,其具体内容就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各种肉类(亦包括水产在内)、菜蔬、水果、禽蛋等。
然而,不论是“主食”,还是“副食”,其食物尽管是繁多复杂,但是皆离不开“五味”——酸、甜、苦、辣、咸,如果按照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 “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食物中的“五味”入口,到人体内,其味辛、甘,散发为阳;其味酸、苦涌泄为阴。对此,在《千金食治》一书里,亦有记载,其原文为:“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那么,既然是“五味”入口,到人体内,其味辛、甘,散发为阳;其味酸、苦涌泄为阴;而散发为阳,其味辛、味甘的食物;而涌泄为阴,其味酸、味苦的食物。
四、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离不开“阴精”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精的产生,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它来源于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五味”,为什么?因为“主食”和“副食”中的繁多复杂的食物,凡是属于酸味、苦味的食物,入口到人体内,则就会涌泄为阴。
不仅如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概括出了比较完整的一套饮食中的“五味”,不论哪一味,都不能过食的非常宝贵经验,并且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具体内容意思,就是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秋冬夏,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十分注意和切忌“五味”中的不论哪一味,则都不能过食,因为过食了,对人身健康有害。例如,人体内脾气的衰竭,其因素有多种,但亦不能排除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叫做:过食酸,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会导致脾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其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再例如: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雍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弘纵,精神受损。
不仅如此,还对食物中的“五味”走向,总结出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叫做: “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气,气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咸。”(《千金食治》)
综上所述: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亦离不开阴精,而阴精,其来源于食物中的“五味”;但是,食物中的“五味”不论哪一味,则都不能过食,过食了对人身健康有害,其内容精神实质,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确的语言来说,就是: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五、人体内的营养物质离不开“阳气”
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亦离不开“阳气”,而“阳气”,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则好有一比:像自然界天空中的太阳一样重要,假如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其寿命,或者夭折;所以说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而普照;而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的作用,就是能起到保养人的身体健康,抵御各种外邪的侵入。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总结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就是: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六、保护好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
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怎样注意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保护好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气,既然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人体内的诸筋柔韧。既然是这样,人们就非常需要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保护好。那么,怎样才能保护好呢?每年一到深秋季节,或者每年一到秋冬季节相交时,人们就需要十分注意和防止寒气的侵入,或日应十分注意防止风寒之邪的侵袭人体,为什么?因为人们难免会有出汗的时候,尤其是秋冬季节相交之时,如果出汗,一旦遇上风寒之邪,就会使人体的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使寒气就比较容易随之而侵入,一旦侵入人体,就会损伤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损伤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阳气”,亦就会使人体内的诸筋失所养,轻者会造成其身体俯曲不伸。如果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亦就会使气血不通而郁积,日子久了,就会成疮痿。如果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就会内转而迫及五脏,随之就会损伤神志,接着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病症。不仅如此,如果由于寒气的稽留,亦会使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一旦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尤其是汗出未止的时候,使形体(或曰“身体”)与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都会受到一定的消弱;如果被秋冬季节性风寒的侵入体内,使俞穴闭阻,就会比较容易发生风疟。
以上所述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语言来说,就是: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俞气化簿,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种感情或心理作用(见《礼运·礼运》),这七种感情或日心理作用,可以说人人皆有之。但是,人们的这七种感情或心理作用,不论哪一种,都不能过分。为什么?因为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这七种的变化,一般属于生理活动范围。如情志激动过度,则可导致内脏功能失常、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这里,则仅以“怒”为例子说说:生活中,有时候,当然亦难免会出现“怒”的现象,但是一定需要十分注意:切忌大怒。大怒伤气、伤身。大怒则就会伤人体内所需要的“阳气”,为什么?因为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就会使血随气升而瘀积于上,亦会使身体其它部位阻隔而不通,人比较容易发生薄厥。若伤及了人体内的诸筋,其筋就会弛纵不收,随之会出现不能随意活动(或曰“运动”亦可),如果因大怒而伤阳,引起经常出汗,其严重者,亦会发展演变成为半身不遂。尤其是“大怒”伤阳,正赶上出汗的时候,而偏巧,又遇到温邪阻遏,这样轻者,就会出现小的疮疖和痱子等。
以上所说的内容,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总结、概括出的非常精辟的语言来说,就是: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七、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主食”“副食”,是人体内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其中当然亦包括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在内。
而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阴阳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概括,叫做: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为最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然后,紧接着,将阴阳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如果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好有一类比:就像一年365天,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所以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则是维持人体其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重要的标志(或曰“最高标准”亦可)。因此,亦可作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体内的阳气亢盛,就不能固密,使其阴气就会竭绝;而阴气和平,阳气就能固密,随之就会使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阴阳分离而绝断,随之而就会出现:使其人的精气(营养物质)就会随之而竭绝。
以上所综述的内容大意,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总结出非常精辟的语言,就是: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八、阴阳之间的关系互相依存
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其阴阳,二者在人体内的作用,不仅是极其重要,而且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阴是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根据这一认识,古人提出了这样的辩证的认识,其具体的就是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随之就会使其血脉流动迫促;如若再受热邪,阳气则就会更盛,亦就会发展成为狂症;而相反: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则就会使其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不调;随之就会使其九窍——即指耳、目、口、鼻七窍和前阴、后阴(肛门),其总称的九窍不通。所以说,生活中,人们能够使人体内的阴阳物质保持住平衡,无所偏胜,从而就会达到筋脉调和,亦就会使其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其结果就会使人体内外调和,使邪气就不会侵入人的机体而受到侵害,亦就会使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