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其鲜明的特征在于大胆创新,不受既有观念的束缚,这极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实现创新。美国某鞋业公司派出两个营销员前往非洲某国进行市场调查。不久,其中一人很快向公司报告,说这个国家的百姓素有赤足的传统,建议公司取消在该国销售计划。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营销员也向公司交回报告,充满信心地建议公司赶快动手,实施在该国销售鞋制品的计划,最后公司采取了该建议,大获成功。前一位营销员的思维被传统所束缚,故而徒劳无功,后一位则运用发散思维:既然该国百姓素不穿鞋,那么只要加以营销策略,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三、逆向思维
从本质上看,逆向思维当归于发散思维之中,因为,逆向思维的特性之一也是突破常规,只是不像发散思维那样从多个角度,多种层面而是从对立、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行创新。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立面,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时真是别有洞天,效果奇妙。传说日本丰臣秀吉统治时代,为把大限修得坚不可摧,命人从獭户内海搬运巨石装船运送。但是,巨石太重,船被压沉,有什么好办法呢?众人苦思无计。此时有人提出,既然船装不了石,那就用石载船。大家先是无比惊讶。继之依计而行,把巨石捆在船底,果然顺利运达目的地。
这则传说生动地说明逆向思维的妙用。应用逆向思维离不开唱反调,也不要怕遭人嘲笑责难。事实上,一切所谓正向的思维都会有陷于困境而无奈的时候,这表明它可能是犯了方向错误,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就会奏效。
运用逆向思维,需要自我否定,更需要诚实和毅力、勇气。谈到这里,读者不妨联系一下前面讲到的创新动力之中的意志,便会有连贯之感。
四、侧向思维
人们形容花费专门精力求之不得而获得意外的成功时,爱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描述欣喜心情。其实,这里面就包含着侧向思维。所为侧向思维就是把注意力转向外部因素,从而找到在问题限定条件下的常规方法之外的新思路。它也属于发散思维之中的一种。
早期自行车用的是实心轮,骑得很费力。有一次英国区生邓禄普在花园用胶皮水管浇花时,一直担心在卵石路上骑车的儿子会颠簸摔倒。医生突然下意识地看了看手中水管.就用胶管制成了第一只空心充气轮胎。这就是侧向思维中侧向移植的经典之作。该种思维的侧向外推法在创新中也得到了推广,比如人们从馒头发酵后因气泡而松软,所以侧向外推,发明了海棉橡胶,泡沫塑料,泡沫砖等新产品。此外,间接注意作为侧向思维另一种表现形式,在创新中也是不胜枚举。通常所谓发明创造中的顺手牵羊而取得成功,就是这一方法运用的结果。
五、科学幻想
提到科幻一词,许多人顿时会想起凡尔纳。这位杰出的科幻作家在1个世纪前就幻想了本世纪才出现的潜水艇、直升机、导弹、坦克等。无疑,科学幻想既是激励人们创新的动力,也是引导人们创新的萌芽。还是爱因斯坦,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跟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就是靠非凡的想象力,想象人追上光速时的情景,创造出相对论。
大多数科学家都是从科学假设搞出发明的,而科学假设又开始于科学幻想。有人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此言不假。任何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借助想象力而开始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能在工作上取得创新。有鉴于此,人们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知识是力量,但不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想象力才是最根本的力量。无论你相信与否,它毕竟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怎样生活才能成为创新家?
我们前面介绍了创新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那么,读者一定问道:创新思维是怎样来的呢?创新思维的来源,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极其广泛的,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完全可以说,有多少人在创新,在思索,就会有多少条渠道。不过,在创新的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创新思维的来源渠道也是这样。为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在此介绍如下几条思路,各位不妨用心琢磨。
一、学会提问 勤于多思
有人曾经说过,提问是生活的老师。善于提出问题,往往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希望所在。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难行易”,也有企业家放言: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后一句如果不是如大跃进时的放卫星式的蛮干和胡搞,还是有其道理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碰到新问题,因为尽管生活之钟周而复始,但太阳对于人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生命之源不竭,只要人类尚存,那么种种问题,重重困难也就必然不请自到,纷至沓来。
学会多问,首先要有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只有以知识与经验作为支撑,才会善于发现问题。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建筑工程师和逻辑学家二人到埃及参观金字塔。工程师独自在街头溜达时,看见有个老妇人在卖黑铁玩具猫,声称它是祖传宝物,要价500美元。工程师仔细看了看,发现猫眼是两颗大珍珠,便出300美元买下两只猫眼。回到旅馆后,逻辑学家马上问在哪儿买的,并立即找到老妇人,付200美元买下铁猫。逻辑学家用刀在猫身上刮掉黑漆,原来,这看似黑铁疙瘩的宝贝竟是只纯金猫。可见,工程师凭着对珍珠的知识,以区区300美元代价买到价值上千元的大珍珠,是善于发现问题的结果,而逻辑学家根据猫眼是大珍珠,且老妇人声称为祖传宝物这两件事实,推理出铁猫玩具当不是普通的“铁”,一定有其他的东西,这样,才有200美元换来价值连城的金猫的奇迹。
学会提问,必须认真观察,尽量不放过蛛丝蚂迹。尤为可贵的在于从他人熟视无睹的事物、问题中看出不一般、不普通的新问题。试想,前面例子中,如果工程师不仔细观察猫眼,可能会认为它只不过是骗人的废物而已,何以会把它买下——而不是作为玩具买下的。创新更需要认真观察,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北京有家鼎鼎大名的民营企业——亚都人工环境科技公司,就特别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实现创新。近几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短短几年内,原旧城地区便如雨后春笋,平地拔起了高楼大厦。这样,素来居住四合院的居民纷纷喜迁新居。乔迁之喜过后,新住户渐渐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以前住四合院时,因为就在地面,室内空气挺清爽,而现在身置楼房之中却再也找不到这份感觉,代之而来的却是室内干燥。特别是漫长的冬季里,暖气一来,更是口干舌燥,常常让人难于忍受而开窗透气,因之受凉患病者不在少数。怎么办呢?许多人没有追问下去,至多在暖气片上放上盛水的盆、碗之类减轻干燥程度罢了。不少的公司企业对此也是大伤脑筋,束手无策——在这一众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后面,其实隐藏着传统的惯性思维:北京地区本身就是干旱地带,冬天供暖,加剧干燥是天经地义的。亚都公司没有随俗,它经过反复地观察,从放置室内盛水的盆、碗中提出了问题,如果代之以能够产生湿气的机器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亚都公司研制成功了室内加湿器,价位不高,普通居民也买得起,同时大力宣传人工环境新概念,终于使得室内加湿器不仅畅销,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而且开发出系列产品,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还是在北京,提起搬家公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利康。但很多人不一定清楚,利康最早的行业不是搬家,而是烤鸭。从烤鸭发展到搬家,这中间有必然性吗?如果笼统地说,当然没有必然的联系。答案恰恰在于利康人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在利康搬家业务兴起以前,京城搬家没有专门行业,因为那时人们住在四合院,有的四世同堂,极少搬迁。近几年随着居民搬迁的增多,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以前搬家,一般都是有单位的,单位给出车,叫上几个同事,没有单位的,则由主人喊上亲朋好友,手拈肩扛,事后少不得撮上一顿,既劳神又不便。
利康公司从中看到了问题,经过认真反复的观察,觉得要是办起以搬家为业的专门公司应当有广阔的市场,这样,“利康搬家”奇迹般地问世。为此,利康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对员工从严要求,而且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居民欢迎。不久之后,北京就冒出了为数众多的搬家公司,景观煞是热闹。作为龙头老大,利康没有也不可能停留在过去的荣耀之内。当一家家仿效者纷至沓来时,利康人又开始提出新问题;过去居民住宿条件较为简陋,只要能遮风挡雨什么的就凑合着过。可如今不同,京城兴起了装修热。于是,利康公司又先行一步,涉足居室装饰业,成立装饰公司,开展饮食,搬家、装修一条龙服务。您说,利康能不生意兴隆吗?
生活中,善于观察的人和企业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失败者。10多年前,在市场上的品牌还风光迷人,可是,10多年过去了,情影只在人们的记忆中淡淡消逝。这其中的因素当然很多,但是,不能一如既往创新,在原先创新基础上,因循守旧,不善于提问、观察、改进,是份量很重的原因。
上述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没有善于提问,没有认真观察,也就没有创新的思维。爱因斯坦就此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认为,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例外的都是问号。科学研究是生产,人类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是用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来描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不妨这样说,那就是“?”和“。”,就是这两个符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历史。
创新离不了提问,离不了观察,创新也需要续密的思考。没有思考,纵使有提问,有观察,那也仍可能停留在思维的浅表层次,难于触入问题的实质。我们常说,应当像记者那样思考。众所周知,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但成功的记者,往往是那些有独特见解,有深刻思想,能揭示深层次矛盾的人士,而决非写上几篇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所谓稿件就能一蹴而就的。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携刻着一大串光辉的名字:邹韬奋、范长江、邓拓,还有至今奋斗不息的戴煌。邹稻奋在记者生活中,勤于思考,发现人活着不应当为着物质利益这唯一的目的,而应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此,才能日长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为此,他发起成立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国内新闻出版界树起了夺目的大旗。戴煌饱经磨难,但在拨乱反正后并没有沉浸在无限艾怨之中。他经过痛苦的思考,认为自己的不幸只不过是民族不幸的缩影,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也为了警醒后人,他不顾年迈体弱,奋笔疾书,写出一本又一本带有历史凝重的力作,不啻杜鹃啼血,令人钦佩之至!
像记者那样思考,是说我们对于问题,尤其是对于新问题,为了求得最优化的解决办法,应当敞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设想种种不同的可能性,从中梳理出对路的方法来。其实,深入细致、周到缜密的思考,就是对既有事物、既成事实的反省与怀疑。笛卡尔曾经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就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怀疑一次。这当然是高标准的要求,不可能人人都能做到。但其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那就是属于怀疑,勤于思考。也许有人会说,创新就应当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要创出空前绝后的东西才行。这显然是误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谓的创新也就屈指可数了,何谈灿烂的文明,聪颖的智慧呢?创大事是创新,创小事也是创新,只要是前所未有或对已有事物改进,使之更进步,都是创新。过去发明创造源于问题与需求,今天创新同样如此。发现问题,多方思考解决问题,就能产生创新思维。美国吉列有回刮脸时,不慎刮破脸皮。他并未怒气冲冲,大骂一通作罢,而是开始了思考:为什么会刮破?能不能不刮破?在此基础上,精心研制,生产出了保险刀片,并因此成为实力雄厚的刮脸刀大王。一段时间以来,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快餐饭盒等“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对此问题,有人倡议从自己做起,拒绝使用塑料饭盒,也有人建议政府严加控制,最好一禁了事;更多的人是一边大骂白色污染,一边快餐照吃不误,吃完将饭盒随手扔掉。难道真的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吗?这时,有关的创新者坐不住了,他们都在思索、在研究、力图找出治理之方。终于,不同的办法不断地问世:有的人研制出了以纸盒代替塑料盒的新产品,有人研制出了新机器,可以“吃”掉饭盒,变废为宝。不知哪位企业家曾经放言,世上不存在废物,只存在未被认识的财富。勤于思考,是提出问题,认真观察的必经阶段。只有三方面协同一体,创新的思维就会犹如汩汩清泉,绵延而流。
二、精心模仿 刻意求新
如果说提问,思考开通了创新思维的第一个源泉,那么,模仿,尤其是刻意求新的模仿则是创新思维的又一源泉。
模仿,是我们日常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手段。文学创 作,我们会模仿中外名著;书法绘画,我们会模仿名书名 画。呱呱落地的婴儿,在其生长过程中,从呼呀学语,到独自走路,无一不是模仿大人的样子。在创新中,开启创新思维,少不了模仿。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切先进的成功的做法,都可为我所用。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模仿不同于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不是东施效颦,亦步亦趋;更不是生搬硬套,信手拈来。在中国历史上,那种生硬模仿的笑话,以反面给人予警示。周幽王为博宠纪褒拟一笑,竟然模仿战争景观,下令士兵点燃烟台,假造敌军来冒犯,看到部队果然闻警而动,大受愚弄,褒拟终于露出了笑容。可是,过后不久,等敌军真的犯边,部队再次看到示警的烽烟时,就不为所动,结果国家沦丧。“狼来了”的故事,当然也仅是个寓言,但的确道出了生活的某些真话。创新中的模仿,犹若散文中的“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追求的神似而绝非形似。
要促发创新思维,必须善于模仿,这是第一步。其前提条件就是对被模仿对象要有非常全面,细致的了解,需要切实掌握被模仿对象的特点和优点。飞机的发明制造,就是科技人员对飞鸟的成功模仿,从飞鸟的运动体态而产生了创新思维,尽管如今的飞机形状五花八门,但都没有离开飞鸟的样式。船能在水中航行,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提高速度,因此,人们从鱼的形状中得到启发,遂模仿鱼状制造轮船。其他诸如雷达的研制,超声波仪的问世等等,无一不是对动物的特性模仿的佳作,这被近现代科学称为“仿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