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要包容小的,但是包容并不等于纵容。现在似乎不少父母都忽略了包容与纵容之间的差别。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越是有钱人,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觉得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是却忽略了家庭,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他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抽不出时间来陪伴子女,所以就给予子女无限的包容,纵容,导致他们的子女为人骄纵不堪,妄自尊大,以为可以仗着父母的保护为所欲为。“70码”、“药八刀”、“肇事二李”、“富二代硫酸泼女友”,这些事情历历在目。古语有云:“惯子如杀子。”给子女过度的纵容并不是爱的体现,反而是将他们推进火坑,害了他们一辈子。
大的要包容小的,父母也要包容自己的子女,不可以纵容,但是也不能过于苛刻。不少父母在子女未曾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他们将来要走的路线。从几岁开始练琴,几岁开始下棋,几岁开始学跳舞,甚至到几岁上大学,几岁参加工作,几岁结婚都已经计划好了。当子女出生以后父母就开始按照计划表行事,让子女过自己计划好的人生,如果子女的哪一步落后了,没有跟上计划表的步伐,动辄就对子女进行体罚。就此出现了不少的“狼爸”,“虎妈”,而这种极其摧残人性的教育方式甚至还有不少人追捧,把这种扼杀人性的教育方式奉为至宝。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管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他们过的始终不是自己的人生。
大的包容小的,不仅是要包容自己的子女,也要包容其他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肯包容其他的人,对自己也许是意想不到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为协约国一方参战。为了保家卫国,无数的年轻人投入到战争当中。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年轻人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战争结束之后,有些家庭迎来了离家已久的游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家庭盼来的只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有一对父母,跟其他的父母一样,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儿子归来,每天过得忐忑不安,生怕代替儿子归来的是那张薄薄的纸。终于有一天,他们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一阵嘘寒问暖之后,老两口开始催促儿子赶快回家。犹豫片刻,儿子问道:
“我有一个朋友负伤了,我想带他一起回来住行吗?”父母没有过多的迟疑回答说:“当然可以了,我的孩子,你的朋友要来,我们随时欢迎。”
儿子又停顿了一下问:“他伤的很重,双手双腿都截肢了,会不会给你们带来什么麻烦呢?”父母考虑了一下说:“没关系的孩子,我们可以照顾他,直到他玩够了想要回家为止。”停顿了几秒,儿子又问:“如果他要跟我们住一辈子呢?”父母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说:“孩子,还是让你的朋友不要来了。如果来玩玩的话还可以,要住一辈子,照顾他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如何供养他也是个难题。跟他说抱歉了。”儿子沉默了一会儿,用近乎颤抖的声音说:“好的,我会告诉他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然后挂断了电话。老两口沉浸在儿子就要回家的快乐中,每天都在想儿子回来以后要给儿子做多么丰盛的饭菜,想象着儿子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终于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敲响了他们家的门。这个陌生人带来了一个噩耗,他告诉两位老人,他们的儿子自杀了,让他们去认领尸体。两位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满怀悲伤地去认领尸体,果不其然,那具尸体就是他们的儿子。令他们震惊的是他们的儿子没有双手双脚。两位老人顿时痛不欲生,他们明白了儿子为什么要问是否可以跟一个没有双手、双脚的人生活一辈子的问题。他们更后悔当时没有包容儿子,没有答应儿子接纳他的那位“朋友”。
互相包容是互敬的开始,互相尊敬则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大的能正确地包容小的,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骄纵跋扈的年轻人,少了一个带满光环却抱着残缺的人生的“天才”。
无底无尘,自能无忧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圣严法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绝大多数时候靠的是语言。用语言交流,则离不开一说,一听。离不开嘴巴和耳朵。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你的人际关系好坏却往往由这简单的耳朵嘴巴所决定。耳朵,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而嘴巴,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耳朵,我们要做无底的垃圾桶,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现代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外在的压力越大,内心就越有释放的需求。倾诉,最减轻压力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虽然倾听与倾诉只差一个字,但是倾听却要比倾诉来的困难得多。为了倾诉,我们寻求了无数的方法。从守口如瓶的心理医生,到听众极多的电台节目,从近在咫尺的密友,到天涯海角的网友,都是我们倾诉的对象,而能认真倾听我们的人却不多。如果我们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倾听者,这将是改善我们人际关系的最强大的力量。
小谭是一个嘴巴很快的女孩,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能很快地插上话,每天都是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在办公室里,她是大家的开心果,她觉得自己的人缘好极了。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办公室里的其他女孩经常背着她说着什么,她一凑过去,马上就变成了很平常的话题。她很疑惑,明明大家都是那么好的朋友了,还有什么不能跟自己说的呢?从那以后,她整天都在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自己有什么问题使自己被排斥在大家的圈子外面。这时她想起自己大学时候的同学,那个不管在哪里都可以左右逢源的女孩。她向那个女孩求教,为什么自己始终无法真正地融入办公室的圈子。女孩问她:“你想融入办公室的圈子,那么你了解她们吗?”小谭想想说:“不了解。”女孩又问:“你知道她们都有什么样的小秘密吗?”
小谭说:“就是因为她们不肯告诉我,我才烦恼啊。”女孩说:“你还是先想想是她们不肯告诉你,还是你自己不肯听吧。”小谭想了想,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不管她多么的心急,也会忍住讲话的欲望,认真地听别人讲完。渐渐地,她发现她们再谈那些小秘密的时候再也不会躲着她,她明白自己已经真正地融入这个圈子了。
倾听是改善人际关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可以通过倾听获得一些信息。既然倾听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么倾听才会给人最佳印象呢?倾听也是需要技巧的。
首先,倾听要有倾听的姿态。倾听是代表对人的尊重,所以在倾听他人讲话的时候最好是要绷紧自己的神经,表示自己真的认真在听。随着话题的内容变幻自己的感情,保持眼睛的视线与对方始终有接触。
其次,倾听并不是一言不发。常常有人误以为倾听就是一直听下去就可以,其实不然。如果倾诉者长期得不到回应,就会觉得讲话的兴趣索然,不想把话题继续下去。所以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回应,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附和方法。
语气词附和法:在对方说完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是的”,“嗯”,“对”
等词语,表达对对方的肯定。
概括附和法:对方说完一段事情之后,可以将对方所讲的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反馈回去,表示自己认真地倾听了对方的诉说,并且清楚地明白他要表达的内涵。
提问法:就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或者有漏洞的事情进行提问。这样会刺激他继续讲下去,也向对方表明了自己对倾听的话题很有兴趣。可以让诉说者有更多的认同感。
最后,倾听要注意不要犯忌。倾听的时候很多行为会让对方兴趣索然,或者直接让人恼羞成怒。比较需要注意的忌讳有一下几点:
不要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也不要凭个人喜欢另起话题。
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注意,除非对方讲的实在荒谬之极。如果一定要打断,那么尽量引用他说过的话来反驳。
没有听完对方所有的话之前,不要在心里先为事情下了定论。
对倾听的人跟话题不要带有偏见,也不要猜对方接下来要讲什么。
倾听非常重要,但是提建议也极其的重要。好的建议可以帮助他人改掉自身的缺点,让他人变得更好。在给他人提建议的时候,我们要学无尘的反射镜。无尘的反射镜,可以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反射出对面的样子。
而我们提建议也是一样,要做到不敷衍,不阿谀奉承,无尘地反射出他人的本质,诚恳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原本魏征是为太子李建成做事,因才华出众,很受李建成的重视。后来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兵败身亡,登基为帝的李世民发现魏征的才能,对魏征予以重用。但是魏征却非常不给李世民面子,经常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刁难、顶撞李世民,让李世民感觉下不来台。李世民甚至怒气冲冲地跟长孙皇后说:“这个乡巴佬,总有一天我要杀掉他。”但是结果,李世民并没有杀掉魏征,反而对魏征极其倚重、敬畏。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秦岭打猎,一切准备妥当,却迟迟未能成行。魏征后来问及此事,李世民说:“确实有想去打猎的想法,但是想想你肯定会来直言进谏,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非常喜爱。但是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的时候,居然吓得把鹞鹰藏在自己的怀里。魏征自然早就看见了,于是故意奏事很久,等魏征走了以后,李世民发现鹞鹰已经闷死在怀里。魏征死后,唐太宗如丧考妣,感叹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重用,才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原因。李世民真正倚重的是魏征刚正不阿,敢于进谏。在任几十年,魏征向李世民进谏二百余次,贞观之治的盛世,魏征的功劳绝对不可忽视。虽然提建议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要客观,要真实。
人在世界上与别人相处,一定要学会用心地倾听和诚恳地说话。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都期望能有一个人成为他的心情垃圾桶,认真倾听他的一切。将心比心,若是一个人不懂得倾听,而永远只会倾诉,那么你一定不会想做他的朋友。所以,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在适当的时候,闭上嘴巴,倾听你的朋友对你说的话语。当你可以做到将话语中的“我怎么怎么样”变为“你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你的人缘一定会更好。
每个人也都需要镜子,从镜子里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也才能知道自己哪里不妥当,哪里不适合,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完美更优秀的人。朋友就是我们灵魂的镜子,一个好的朋友会在适时的时候给予我们最真挚最诚恳的建议,让我们变得更完美。做一个真诚的朋友,做一面无尘的镜子,用真诚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获得别人推心置腹的相待。
退一步海阔天空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圣严法师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大英雄叫做海格力斯,有一天,他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边有一个袋子似的东西,那东西在那里,显得很碍眼,海格力斯感到很不高兴,一脚踹向了那个袋子。
可是谁知道,那东西不但没有任何损伤,还开始不断地膨胀,加倍扩张着。
海格力斯恼羞成怒,开始抡起大棒子用尽力量砸它,可谁知道,这袋子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将路堵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山中走出来一个圣人,他对海格力斯说道:“不要动它,离它远去吧,这样它自然就会消失了。这个东西叫做仇恨袋,你若不去管它,它便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但你若是侵犯它,它便会越来越大,最后挡住你的去路。”
生活之中仇恨袋无处不在,它像个顽皮的孩子,不受控制地出现在各处,招惹着我们,有的人对它只是一笑而过,它便也就识趣地走开,但也总免不了有人和英雄海格力斯一般脾气火暴,那么它便要和你奋战到底了。
虽然中国有句古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我们都知道也都会如此劝谏别人,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不见得能够轻松实行了。尤其现代人,在多重压力之下,人也变得浮躁,当遇到矛盾的时候,便如同受惊的刺猬一般,全神戒备,据理力争,生怕吃了亏,丢了面子。
于是,在很多时候,原本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因为不断地争执和双方固执地绝不退让而小事化大,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悲剧。
曾旁听过一场民事诉讼的审判,整个过程很有趣又让人很无奈。原告和被告是两个小摊的摊主,两个人已经认识了五六年,还是老乡。两个人关系原来并不差,两家人也一直有所往来。由于两个人就在相邻的小摊位做生意,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情,日子久了,两个人便心存芥蒂,开始不断口角。
而闹上法庭的导火线是一通电话。一次原告和被告起了冲突,回家后越想越是不高兴,便直接打了电话给被告的丈夫,一顿数落被告的种种,最后还给了被告的丈夫一顿骂,说他没用,管不住自己老婆。被告的丈夫因此很不高兴,这件事被告知道以后心里也很是愤恨。结果第二天,被告直接收了摊,站在原告摊位那里就给她一顿骂,然后骑着车便走了。
可谁知,这事情还没到头儿,没过多久,被告就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告找了律师告她侵犯私人空间,并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对其进行了侮辱。
其实最开始究竟为何而争执,双方都已经记不清楚了,整件事情也如同一场闹剧一般,最后法官判了:双方各自支付各自账单,任何一方不得再寻衅滋事,不得骚扰其家人。整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得到好处,唯一得益的,恐怕只有收了律师费的律师吧。
原本小小的争执只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小矛盾,可是却因为彼此都不肯让步,最终攻击了那个原本小得你都不会注意到的仇恨袋,也因此让那仇恨袋越来越大,最终堵住了生活的去路罢了。若是当初大家都肯退让一步,若是当时有人甘愿报以一笑,那么相信最终也不会毁了两人的关系,甚至对簿公堂。
每个人都如同一块带着棱角的石头,大家在一起相处难免会磕磕碰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也就会倾巢而出。有问题其实并不要紧,在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并不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困扰,造成困扰的,只是我们自己那颗充满戒备和狭隘的心罢了。学会把心放宽一些,学会多包容一些,那么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清朝时候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最终的解决却是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