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的创业故事已经续写了20多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与通用、福特汽车等国际大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合作伙伴,并且一举开创了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人们不仅仅从他身上见证了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也看到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未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与时俱进的真实传奇。
三十多年前,在钱塘江畔一个村庄,一个梦想以当工人来改变命运的青年农民,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铁匠铺发展成了拥有60亿资产、30多个全资或控股经济实体,实现了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万向集团,他也成了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常青树”的鲁冠球。
从田野里走出来的创业者
鲁冠球,1945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他的故乡与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隔江相望,风景旖旎,秀丽迷人,是有名的旅游观潮胜地。小时候经常到钱塘江边观潮的鲁冠球,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心中已有鸿鹄之志。
鲁冠球的父亲是上海一家医药工厂的普遍工人,收入微薄。鲁冠球和母亲生活在贫困的乡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鲁冠球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于是就回家种起了庄稼,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
但鲁冠球很快就认识和体会到,仅仅依靠种庄稼他永远也摆脱不了生活的窘境。他决定走出农村这片小天地到外面闯世界去。在当时,上海是鲁冠球梦寐神往的地方,而且他的父亲也在上海工作,所以比较适合他的发展。但他的父亲非但没有帮助他找到工作,自己反倒很快就退休回到了家乡。鲁冠球去上海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鲁冠球经朋友介绍,来到萧山县铁业社,成了一名打铁的小学徒。打铁十分辛苦,可鲁冠球却非常满足,因为总算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青天”的命运。谁料,就在鲁冠球学徒期满即将出师时,各个企事业单位纷纷裁员,鲁冠球被打发回了农村。
几年的铁业社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非常熟悉,也使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镇上磨米面,十分不方便。鲁冠球想,如果能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会受到大家欢迎,而且还可赚些钱。亲朋好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表示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凑了3000元钱,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然而,在禁止私人经营的时代,鲁冠球的米面加工厂很快就因“不务正业,办地下黑工厂”的罪名而被迫关闭。没过多久,鲁冠球又收了6个合伙的徒弟,挂起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理自行车,生意越做越红火。
1969年,一个改变鲁冠球一生命运的机会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当时宁围公社有一个社属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由于经营不善,变成了谁也不敢接手的烂摊子。宁围公社的领导知道鲁冠球是一个敢闯、敢干的能人,于是就找他谈话,要他去接管这个厂子。善于抓住机会的鲁冠球决定搏一搏。他变卖了自己的(包括他结婚时别人送他的收音机在内)全部家当,凑了4000元钱,全部投入到了那个仅有84平方米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鲁冠球的妻子非常赞同丈夫的做法,并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她一边省吃俭用,操持家务,一边利用厂休日到附近的农场拔草、摘棉花,赚钱补贴家用。
鲁冠球就这样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走出田野当上了工人,而且还是工厂的厂长,开始了自己的艰难创业之路。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工厂的当家人,鲁冠球面临着原材料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一个小小的社队企业怎么可能解决原材料调拨、甚至买卖的计划指标呢?这时的鲁冠球心急如焚,开始四处打探废钢材的信息。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1973年的春天,萧山县物资局召开春耕物资调度会,鲁冠球从会上得知一个重要信息:杭州织带厂有300吨一时派不上用场的废钢零料堆放在镇江码头,急于出售。鲁冠球得知这一信息后,欣喜若狂,连夜坐火车赶赴镇江。经过几次往返,鲁冠球终于如愿以偿,并用这些材料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犁刀。
就这样,一个队办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及后来的产品销售很快打开了局面,工厂开始走上正规。不但整个杭州地区,后来全省各地都来找鲁冠球买犁具。
从此之后,鲁冠球靠作坊式生产,拾漏补缺,不仅生产犁具、铁耙,也生产万向节,在国有经济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和发展。
当时,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没有销路,工厂有半年不能按时给职工发工资了。鲁冠球便组织三十多名业务骨干,兵分几路,天南海北,到处探听汽车万向节的生产销售情况,奔波于全国各地汽车零配件企业之间,为产品找销路。
当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得到消息后,鲁冠球租了两辆汽车,带领销售科长,满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直奔胶南。因为乡镇企业拿不到入场券,根本无法进入会场洽谈业务,鲁冠球他们就在会场外摆地摊。他与供销科长就把带去的万向节,用塑料布摊开,摆满一地,一连3天。那些进进出出的财大气粗的汽车客商,连眼也不斜一下。鲁冠球琢磨着如何吸引顾客,于是就派出几个人到订货会里面探听情况。恰好,有买方与卖方正在价格上“咬”着,谁也不肯让步。这时鲁冠球就测算:“假若自己的产品降价20%,也还有薄利。好!那我们降价。”于是马上要业务员贴出降价广告。广告一打出,摊前顾客就蜂拥而至了。“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比订货会上的差,而且比许多厂家的质量还要好,价格要比其他厂家低20%,一下就签了不少订单、购货单。当天晚上,他们回旅馆一统计,令鲁冠球感到无比兴奋的是订出210万元。
这样,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生产的“钱潮牌”万向节就一炮打响,打开了国内市场。
抓住商机,“钟情”万向节
鲁冠球最初的创业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转轨的时期。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镇企业,一没技术,二没资金,有的只是强烈的创业热情和对财富的渴望。他们利用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束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拾遗补缺,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当时的万向节厂实行多元化经营,除了万向节外,还生产链条、铸钢等。
1979年,当全国的乡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时,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已走在了他人的前面,有职工40多人,初具规模。就在这一年,中国的能源变得十分紧张。因缺乏油料供应,大批汽车被封存起来,汽车工业也出现了暂时萎缩的现象,很多重要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纷纷转产,另谋出路。万向节厂的产量也急剧下滑,处境十分艰难。但当时鲁冠球从报纸上看到一条简短的消息:“国家在安排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汽车的货运指标要达到5亿4千万吨。”鲁冠球仔细考虑觉得,虽然目前能源紧张,但以后总会得到缓解;而根据国家的计划,发展公路运输,那就一定离不开汽车,作为汽车重要配件的万向节的需求量也一定会大大增加。
刚好正在此时,一则来自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消息说:“国产汽车万向节已供过于求,而进口汽车的万向节尚无人生产,原因是进口汽车型号多、批量小、工艺复杂、利润不高,所以,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去国外进口。”这个无意中听到的消息让鲁冠球立即做出决定:研制进口车万向节!于是,他做出“别人下马我上马”的决策,果断地将已有70万产值的其他产品停下来,集中力量生产市场紧缺的进口汽车万向节,搞专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