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业常青—企业长寿秘诀
21979000000033

第33章 万向集团的战略规划(2)

鲁冠球认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最关键的是自己的产品怎么进入当地的市场,品牌怎么被人家认可。对万向来说,直到现在,扩大销售网络,争抢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仍然是首要目标。在海外的收购主要就是扩大万向在当地的销售网络,收购他们的销售网络,收购他们长期以来在那个市场建立起来的品牌和信誉。UAI的市场网络已经非常完整,尤其是他们的制动器产品,在美国的维修市场的占有率最大。而万向虽然万向节卖得很好,但是万向1999年才开始生产制动器,美国市场的销售很有限。

通过一系列运作,万向把他们的技术使用权拿了过来,让国内的万向用,同时还得到了UAI每年2500万美元的产品订单,把它的一部分产品拿到国内来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万向的优势就是国内制造的成本优势。

国内有很多企业开始为国外公司贴牌生产,但万向的做法似乎更有利。万向先把国外公司收购了,再把它的生产拿到国内来,采用“反向OEM”策略收购,然后转移生产的反向OEM策略。

当时,因为中途出现了第二个买家,那次收购使万向拿到了最想要的东西,花了42万美元就收购了舍勒公司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以及市场网络,而舍勒原来的厂房、工人等归另外一个买家买走。所以万向就对舍勒施行“反向OEM”,将其所有产品全部拿到国内来生产。万向在美国市场每年增加了500万美元的销售额。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

回顾几十年的经营实践,鲁冠球深深地体会到,万向集团的发展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更得益于外向型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万向还是乡镇企业,产品进不了国家计划,他们开始考虑出口,选择了“外销促内销”的发展道路。二十多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万向集团在海外业务的发展,主要采取资源外部化、经营本土化、产业国际化的“三化”策略。

鲁冠球认为,企业的发展速度,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内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组合的水平。1984年,万向集团的万向节产品正式销往美国,当时在中国是第一家,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媒体都发了消息。美国商务参赞还特地从北京赶来,说一定要亲眼看看这个能够把产品打进他们汽车王国的乡间小厂。1985年,全国计划经济工作会议召开,鲁冠球在会上发言,谈到他们的产品已经出口,但国内还列不进计划。当时,姚依林副总理主持会议,他在会上讲:“国外都在用的产品,国内为什么不能用呢!”从那以后,国内主机厂也开始用他们的产品。外销促内销的成功,应该说是他们组合国际市场信誉资源的成功。

1992年,万向集团把人员派往美国,提出“以赚外国人的钱为荣,以使万家致富为乐”。当时,由于资金打不过去,在美国的人员只能靠向朋友借的48000美元,维持生活和开展工作。他们的产品,最初是通过中间商出口的,虽然打的是他们的品牌,进的却只是维修市场,价格也让到了无利可图的程度。但是,鲁冠球确信,他们走这条路是对的。这个时期,万向组合的是中间商的渠道资源。

1994年,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万向美国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50万美元。万向美国公司直接利用当地的资源,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将最准确的技术、质量、价格等国际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国内。国内企业再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发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客户。此外,万向美国公司还以“股权换市场”等灵活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使万向的出口产品摆脱了被动地等订单和单一的价格竞争的局面,有力地拉动了母公司主导产业的扩张。

同时,万向美国公司加快自身发展,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设立了11家公司,对美国QAI公司、IPPD公司、BT公司、麦科高科技公司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了自己的“国际生产”基地。

资源是生产力形成的基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来都是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利用方式的有效性决定的。现在,万向不仅打破了资源的区域限制,利用了国内低成本制造优势和国外技术服务与市场控制等优势,而且通过股权互换等形式,与国外主机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使双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资源得到再生和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鲁冠球采取了“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经营战略,从市场营销、管理体系、资本运作等方面,实施“本土化”,使他们的各方面工作更加靠近世界通行的标准。

万向集团的经营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例如,在美国,他们的万向节销售借用洛克威尔公司的力量,轴承则合并使用了日本NTN公司与美国通用轴承公司的销售系统;在南美,他们吸纳了舍勒公司的整个销售网;在欧洲,则起用原GKN系统的人员。为配合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他们加强硬件配置,在美国、英国、墨西哥、巴西均设有保税仓库,满足客户对时间的要求,解除客户对货源的担心,确保提供最快、最好的服务。

第二,管理体系的本土化。万向聘用当地的优秀人才,按当地最严格的标准管理公司,公司财务账目、法律事务等,都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承担,取得客户的信任,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

万向的管理体系,完全以国际通用的标准定位,他们的国内生产企业和海外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于1998年初通过国际汽车行业最高标准ISO9000体系认证。

第三,资本运作的本土化。企业经营管理成功与否,银行和股东的承认是判断标准。万向海外公司的经营效益和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当地银行的注意。他们不仅在资金上支持,受信额度从500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而且,还在企业发展上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比如,万向提出购买草原河高尔夫球场,当地的银行经过调研,同意他们的方案,并且为万向提供了购买球场所需的贷款。现在,这家高尔夫球场早已收回成本,不仅万向有了可观的收益,银行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现在,万向美国公司当地银行的投入,是母公司投入的2倍,公司还准备进一步将股票上市,真正实现公司资本运作的本土化。

万向集团是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态势,已经从汽车产品的全球市场一体化,走向全球生产的一体化。按照经济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零部件制造业必将出现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全球必将形成新的分工协作体系。谁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在新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具备了这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万向的基础和条件就是九个“三步走”。

一,主体转换“三步走”。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二,市场提升“三步走”。从维修市场,到间接配套,到直接配套。三,营销策略“三步走”。从打别人的品牌,到用自己的品牌,到组合品牌优势。四,技术进步“三步走”。从仿制,到自己开发,到合作开发。五,人才培养“三步走”。从国内派人,到本土化用人,到内外一体化培养人。六,效益增长“三步走”。从别人赚钱,到低于内销利润,自己赚小钱,到与主机厂合作,高于内销利润,联合赚大钱。七,资金来源“三步走”。从向朋友借钱,到国内批准投钱,到用国外银行的钱。八,战略延伸“三步走”。从国际营销,到国际生产,到国际资置。九,社会形象提升“三步走”。从国内企业认可,到跨国公司认可,到国内外政府认可。

通过这九个“三步走”,万向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万向集团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赖、更加市场化的世界,国内国外的概念将被打破。他们在资源外部化、经营本土化的基础上,最终要完成跨国、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完整的产业群体和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国际化,从而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跨国经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万向集团的具体措施是实施“三接轨”:一是接轨国际大公司运作,与其建立战略同盟,实现同步发展;二是接轨国际先进技术,在海外研发新产品,实现技术的同步开发;三是扩大国际主流市场份额,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将“中国制造”变成“卖点”

2003年9月1日上午,“万向钱潮”喜获“中国名牌”的消息得到正式确认后,倾注了34年心血,一手将“万向制造”打造成“中国名牌”的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今后,万向要走得更远,力争早日成为‘世界名牌’。”

这一天,万向集团将永久地载入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历史,完成了该行业在中国名牌榜上零的突破。早在1980年,“万向人”把3万套价值43万元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员工因此在半年内集体不领工资,当时,万向的上上下下就树立了“质量第一”的品牌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日后的万向集团实现了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走出去”,通过一次次海外市场的锤炼,为“万向制造”的发展指明了向世界品牌进军的方向。鲁冠球说:“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今天的中国名牌必定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牌,这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万向制造’的品牌完成这个跨越,就是要使它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的灵魂。”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正从这里走向世界……鲁冠球认为要将“中国制造”变成“卖点”,核心竞争力是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有些中国企业在国外销售产品时,总是试图将“Made In China”抹掉,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别人认为这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万向从不这样,他们不仅不掩饰自己产品的“中国制造”,反而将它作为销售的“卖点”。走向世界,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制造”、“万向制造”。

鲁冠球说,市场没有国界,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应该有万向的产品。万向的产品上都注明“中国制造”,这既是万向的一种经营策略,也是一种经营理念。

万向如何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

鲁冠球认为,关键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是一种最优势的组合。万向的优势是劳动力,弱势是技术,必须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发展的弱势,这才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万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当好“世界大工厂”,然后,再吸收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从“万向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鲁冠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较早地融入到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成为国际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世界上的很多产品都标有“Made In China”。

在高新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暂时跟不上发达国家,先要老老实实地为它们做配角,练好自己的本领,积累好自己的技术和资本,逐渐壮大,然后再追求超越。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中国的机械行业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或者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械加工中心。

而最后的竞争还是市场。市场归谁?简单讲就是客户买谁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也要由客户来承认。想要客户承认就要做到质量合格、价格合理、服务优质,而质量在优良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在稳定性上。

有了这个基础,对内鲁冠球联合汽车厂,建立战略同盟,进行资本、管理技术方面的联合。双方出资单独成立一个企业,汽车厂将存量剥离出来,万向重新注入资金、管理,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这个汽车厂。万向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汽车厂的市场资源,占领市场。加入WTO以后,国外大的汽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就会进来,而当万向与国内汽车厂建立了战略同盟,国外大公司再想介入就比较难了。如果它有更好的技术、更好的管理,可以三家一起合作,这样可以确保大的市场份额还在国内企业手中。这个战略同盟也需要有计划有步骤,要有一整套经营班子来理顺。

在国内战略同盟的建设过程中,万向已与二汽神龙、南汽、哈汽合作,并准备与一汽、昌河、柳州等建立合作关系。汽车厂为了迎接WTO,也要努力把自己的汽车搞上去,它们也需要将一部分零部件进行分离,列入社会采购,将放弃原来生产成本高、效益差、质量差的产品,把这些人力、精力、资金集中起来,放到整车生产上去。万向与其合作,就是要盘活其存量资产,加入新的增量,把产品质量再提高一个档次,把成本再降下来,为双方的发展增强竞争力,这就促使万向将汽车厂逐个联合过来。

在我国国内,万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并建立了涵盖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

在国际上,与国外汽车厂建立战略同盟,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万向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收购、控股和参股。包括UAI公司、舍勒公司等,都是以收购换市场、控股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进行操作的,根本目的还是抢市场。通过抢市场进入主机配套,再扩张发展。现在,万向已为国外十多家大公司试制产品,通过购买它们的技术,为它们生产产品。

现在,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出现了低迷徘徊的局面,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从内部看,企业阵痛的观念改革期也已经过去,并且已经积累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的实力和经验。可以说,现在正是与跨国公司联合成本最低的时机。

鲁冠球认为走联合之路,提升竞争力是必然的选择。但跨国联合,不是简单的“1+1”的概念,而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资源的对接。一个游离于国际资本市场的企业,算不上一个现代企业。万向的跨国并购,要的就是“会下金蛋的鸡”。通过并购向海外要市场、要资本、要人才,使万向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入主机配套,再扩张发展,打响“中国制造”这一品牌。

中国加入WTO,要抓住一个关键,就是整个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际市场重新整合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太贪。有多少能力就办多少事情。万向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扩大国内的生产基地,他们已经申请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出口基地。

在国际市场上,万向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技术成熟而生产的成本低,他们要做的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要辅之以适当的市场营销,价廉物美的产品就一定能够出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万向集团一定能够完成“Made In China”行销全球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