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比如,答应你的合作没有落实,答应来看你的人没有到,承诺给你的电话没有打,说好给你的礼物也没有给,等等。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许愿、好话、美言、承诺,每件事要都落实了,那当然好;即便没有落实,也未见得是坏事。要知道,世间的好坏事多半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人的想法:你觉得它是好事,它就一定是好事;你觉得它是坏事,它怕就很难有好结果。
这也是当下流行的秘密——吸引力法则了:你想什么,就有什么;你想什么,就来什么。但这并不等于说,知道了这个法则,你就可以整天在家做白日梦了,想着汽车、洋房,想着天上掉馅儿饼。世界上怕是也没有这样的法则,因为这不是吸引力法则,这样想就成了偷盗法则。你总想要,向世界要,向生活要,向他人要,而每一次执着的要,怕是都会落空,因为你没有劳动,也没有呼应。
吸引力法则是一种呼应和回应,你想要什么,你就得先呼应,对方才能有回应;如果你不呼应,人家就不可能有回应。具体到你想要的东西抑或人和事,你该怎么呼应呢?那就是,说出你想要的,再培植你想要的愿力和气场,同时还要警告自己,一定要在宏观上有信念,微观上不惦记。
就是说,总体上,你一定要相信你托付的人和事,但在具体落实上,你又得接受变化,有一个达观的态度。因为时间在变,事态在变,环境在变,心情在变,身体也在变,诸多的可变因素影响着原先的承诺。你要能接受变化,观照整体,就能对美言和承诺举重若轻,体谅人家的难处。
因为从本质上说,一件事的成败或承诺的兑现,并不在当事者本人,而在整体的态度。整体要他给你,他就给你;整体要你得到,你就得到。这么一想,你就没有焦虑了,反正有整体给你把脉呢,你不用太嘀咕。
这么做的好处,事成了,你感激;事没成,你也感激。长此以往,你就步入了一个习惯性的感激场,让你滋养心灵,从中喜乐。
五、别把别人的坏话太当真
没有沟通,再高雅的礼貌,人也会生分;有沟通的人,再难听的话,人也不会计较。
人际交往中,别把别人的坏话太当真,也是我们该有的警醒。很多时候,特别是夫妻或朋友,正因为两人较亲密,说话时才少了顾忌和琢磨,由此做下伤人伤己的事,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失误。
也因此,这里所说的坏话,就不见得是真坏话了:有时是无意的失言,有时是失控的冲动,也有让人不中听的埋怨,但究其动机,大都没有恶意的,反倒“坏话”的背后,是他对你的依赖和在乎。
只不过,他心里可能对你有不满;或者她委屈多日,对你有牢骚,但一直以来,他(她)碍于你的威严或面子不好直言,只好撇下两句不中听的话,这种“任性”,我们每个人恐怕都有过。
而且人在不高兴的时候多会有情绪,随性说出的“坏话”,并没有多少理性的基础。这么一想,对人家偶尔的“出言不逊”,你就没必要较真了,想想自己,我们在情绪失控时不也会言辞“走火”吗?
要保证每时每刻都出言恭敬当然是好事,但人毕竟是人,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像机器那样精确分秒。这就需要当事人及时沟通了。这也是人际交往的法宝:人其实没有太大的好与坏,只有沟通的多与少。没有沟通,再高雅的礼貌,人也会生分;有沟通的人,再难听的话,也不会计较。
当然,如果两人都没有沟通的意向,或者只是一方有意向,一方没意向,那也只能是缘分尽了。对这种现状,你就更没必要上心了,往往,缘分的散尽并非缘分的失落,那只能说明在本质上,你俩就不是一种人。这么一想,你还难受吗?这时你就不妨对自己说,我俩压根儿就不认识,长久以来联系我们的,不过是某种观念罢了,现如今观念破裂,我只好随缘、随境。
六、说过的做,做过的不说
被许诺的人不要一味地惦记许诺,给出许诺的人,最好是说出口的话要尽量去做。
不管是圣哲还是先人,都在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许诺。因为一般人都对许诺在意,如果你许下的承诺你没有做到,到时候,即使人家没怪你,你心里也难免会别扭。
也因此,说过的做,做过的不说,就该是我们的准则了。就是说,通常,我们给出的承诺,要尽量去做;至于做过的事呢,最好不要去说。
不少人喜欢给承诺,但又不去落实承诺,这种事一次人家还好谅解,但次数多了,人家就会感觉被忽悠。因为,不见得每个人都对承诺有期待,但一般人都会对承诺有幻想。而且往人情上说,人对承诺有幻想,刚好证明了人家对你的信任,人家信你,才会对你有幻想呢,这不是坏事;但如果你不把人家的信任当成一回事,这种事多了,就难免会伤害人家的感情。
也因此,这种事的规则最好是,被许诺的人不要一味地惦记许诺,给出许诺的人,最好是说过的话要尽量去做。一来不辜负人家的信任,二来也是对自己的交代和负责。
其次更该注意的是,做过的事最好不说,特别在你做了好事以后,更不要到处去说、去显摆。因为原本你做好事是你自然的表露,如果你说出来,或者你在别人面前来回地说,就会破坏自然的美好,给人的感觉,似乎你是在跟人家炫耀公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洋大款,自称是上帝的信徒,打从追随上帝的那天起就开始做好事。他接济穷人,帮老扶幼,兴建医院,资助学校;与此同时,他又建起了许多的功德牌,以宣扬他的业绩和美德,说是为给大家树榜样,让天下人学习他的善举。
洋大款过世后,他的灵魂直奔天堂。可在天堂门口,上帝竟然堵住了他的去路。洋大款愤愤不平,厉声问道:“我在人间做了那么多好事,我花出去的钱买也买回一座天堂了,为什么不让我进?”
上帝说:“如果天下做好事的人都像你这个样子,那天下就没有真正的好事了。你那不是在做好事,你是在打着好事的幌子,为你自己添光彩、捞资本。那不是你在做好事,那是你自私的自我在做好事。也许你做过的好事帮助了一些人这没错,但你张扬好事的公德心也毁了你的好事,染指了你的好心,伤害受惠人的感情。你想啊,如果你每做一件好事,都得让被帮的人知道你是在帮助别人,人家会怎么想啊?人家会觉得,你是在可怜别人,施舍别人,这种不平等的好事,人家怎么受得起?如果你真的是在做好事,你又怎么会安心?所以我说,你没有做好事,你做的事是坏事,你这样做好事还不如不做。所以你还得到地狱里去反省。”
听了上帝的话,洋大款也感觉自己的做法有所不妥,于是惭愧地低下头来。
是啊。很多人都想做好事,很多人也都有帮助他人的善心。但帮人是要有真诚的,如果你帮人是为了捞取资本或赢取更大的实惠,这样的好事就有悖良心;反过来,如果你做好事就是出于善心,不图回报,甚至就算遭到非议也一笑了之,不予计较,那样的好事才是真的善良之举。
就像白隐禅师,白隐禅师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一个女孩因交友不慎未婚先孕,怕家人反对和外人非议,只好把孩子送给白隐禅师,说:“你们出家人善良,望能在这生死关头助我一臂之力。”
白隐禅师听完女孩的哭诉后只说了三个字:“噢,是吗?”就没再说话,收留了这个小生命。过了一年,待女孩回过味来再想要回自己的孩子时,白隐禅师又说了那三个字:“噢,是吗?”就把孩子还给了女孩。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就是这样,这就是好事,这就是做好事,好事是应该这样做的:诚心的、默默的、没有算计不要回报的、没有解释不用表白的。因为好事对一个做好事的人来说原本就算不上好事,那不过是我们人性中的正能量,是人的本分。
而古人所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即使在做好事的时候也该成为我们的警醒。也就是说,就算你做的是好事,就算你是在帮别人,你也得顾及人家的感情,不是你想帮就帮,你想怎么帮就怎么帮,完全以你的感受为主导,完全不顾及人家的感受和面子。
特别对那些喜欢显摆的人,本来你做的是好事,被你帮的人在心里对你也是一片感激之情,可你老是来回地说,不但人家不舒服,反倒背上了对你的愧疚。而如果人家对你只是还人情,没友情的话,那种感觉恐怕你也不好受。
当然,对每一个受惠于他人的人来说,绝不应该做此想。不管帮你的人如何外露,彰显公德,你都要给予理解,并抱有感激的态度。因为,人家不是该着帮你的,人家帮你,是因为人家厚道,人家好;对人家的帮助你只有感激的分儿,没有说道的理由。也因此,面对帮人的表功,你不妨这样想:他跟我好,才在我面前口无遮拦呢,我只有感激他,感激他一生,并深深地为他祝福。
七、永远怀有一颗不忍心
你原谅别人时,你就等于提醒了自己的良心,告诫自己,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宁,自己也一定不那样做人,不那样做事。
不管对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该怀有一颗不忍心。
这也是修身者的境界,修身者把对忍辱的态度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是不理;第二个是不受;第三个是不忍。
不理好理解:有人对你不敬了,你觉得这个人很差劲,从此不理他了,这就是不理。
不受也不难理解:有人对你不敬了,你觉得这个人很差劲,从此不理他了;非但不理他,还不让他的不敬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感情。这就是不受,它比不理又进了一步。
第三种就是不忍了:有人对你不敬了,你觉得这个人很差劲,从此不理他了;非但不理他,还不让他的不敬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感情;非但不让他人的不敬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感情,还对伤人的人生出一种不忍心,疼他,为他难受,替他不忍。
难受他什么呢?难受他这样地迷失,跟自己较劲。不忍什么呢?不忍他这样地我执、不义、狭隘。
不忍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祝福,它的潜台词是:尽管你这样待我,我仍然理解你,疼你,爱你,就像爱我周围的每一个人、事、物。因为我也是人,和你一样,知道你在那种境遇下的不易和苦衷;知道那不是你的有意,那只是你一时的发泄;当你恢复理智后,不用别人说,你对自己的言行也会有所反省,有所检讨。还有就是,你这样待我,也可能是我以前的不慎伤害了你,果真那样,你这样待我,就是我的报应了,所以对你的不敬,我理应接受。最后要说的是,谢谢你对我的“高标准、严要求”。你这样待我,我不这样待你。我知道,只有这样做,才符合整体的理念,也符合道的原则,这样的试炼,我愿意接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禅师搭船过河。船正要离岸,有位将军在岸边大喊:“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全船的人都说:“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也回道:“请等下一班吧!”这时,禅师却说了一句:“船家,船未离岸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船夫看说话的是一位出家人,这才把船开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后,刚好就站在禅师的身边。他一看没座位了,拿起鞭子就打了禅师的头,嘴里还骂道:“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禅师一面捂住头上的血一面起身,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将军。船上的人又气又怕,只好窃窃私语,说禅师要船载他,他还打人,纷纷为禅师鸣不平。
船到对岸,禅师随大家下了船,默默地走到水边把脸上的血洗掉。将军这时才感觉愧疚,赶忙上前忏悔道:“禅师,对不起!”说着就跪在了禅师的面前,禅师却一面扶起将军一面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门在外的人,总是心情不大好。”
看,这就是不忍,不忍就是这么平实、简单,却在平实和简单中饱含了一个人沉到人性底部的和善与宽厚;没有说教,没有表白,做着一个人该做的,说着该说的,字字打在人心处,让人温暖,令人回首。
而不忍的好处远不在你原谅了个把人,而是你原谅别人时,你就等于提醒了自己的良心,告诫自己,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宁,自己也一定不那样做人,不那样做事。
八、永远想别人的好
别人待你好,是因为别人有善心,有慈悲,有度量,别人没有义务待你好。别人待你好,那是你捡来的福分,但这种福分仍然有限,并非多多。
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别人的好,这应该是每一个人铭记在心的原则。
前面讲过,你的降世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这个位置不见得就属于你,之所以属于了你,那是多种因缘的结果,对那些因缘你只有珍惜,不可一味地享受。
同样,别人待你好,是因为别人有善心,有慈悲,有度量,别人没有义务待你好。别人待你好,那是你捡来的福分,但这种福分仍然有限,并非多多。对此如果你不珍惜,一味地享受,你觉得人家应该待你好,一旦你有了“应该症”,福分就会消失或错过。
其次,永远想别人的好,还应更多地用在你与别人有矛盾、有冲突的时候。比如,人家就是嫉妒你,人家就是想陷害你。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你以怨报怨,那样所有的事只会更糟糕,一旦你走进了抱怨场,抱怨就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而后根据恶性的吸引力法则,你的嗔恨越发强烈,你的快乐也越发减少。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以德报怨,用你的美德去报答人家的怨恨,而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抱怨都会在你的美德中发生蜕变,变成提升你的智慧和幽默。
是的,自我修为的大智慧和大幽默是在别人的打磨中练就的,人家嗔恨你,刚好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你的有为;人家嫉妒你,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你的能干。人家都这样承认你的有为和能干了,你还要报复人家吗?那不等于否认了你的有为和能干了吗,那不等于降低了你的人格了吗?
所以你没有选择,只有以德报怨,永远想别人的好,记别人的好。因为,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是在花园里,而是在旷野中,有旷野的风暴和雷鸣,你的心灵才能时时地被洗涤、被警醒。
要你想别人的好,还有一层意思,多半是对女人的忠告:在你和爱人的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想好的习惯,不要总是瞎猜疑、乱嘀咕。因为猜疑会引来猜疑的后患,想好会带来想好的结果。你想要好结果,你还就得往好里想。原本人家没有不忠于你,你总是乱嘀咕,言行上就会有猜疑的表露;你要想爱人的好呢,你在言行上就会表现出信任和大度。你信任爱人,他就不能不往好里做了,那就等于说,你用你的信任把他变成了一个好人。这么一想,你何乐而不为呢?
九、勇于认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交代
承认错误,你尊的是他人,爱的是自己;你不认错,尊的是虚荣,爱的是错误。
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认错是一件有难度的事;即便是一个小孩子,叫他承认错误也不大容易。也因此,“勇于自我批评”就被视为美德了。因为,就像夫妻之间,矛盾和冲突更能彰显人格一样,自我批评,也比表扬别人更能检验一个人的深层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