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是这样,强者制胜,捷足先登;竞争也是这样,先声夺人,想法取胜。你没有制胜的想法,就算你抱上了金子,你也会丢失;你有了制胜的想法,即使人家给你的是垃圾,你也能变废为宝。
不知从何日起,“成功”一词登上了人的心理宝柜。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宝柜,里面摆放着对人最具诱惑力的渴望和期待,比如成功,比如幸福,比如快乐。而在这三项期待里,成功通常被摆在了首位。因为多数人认为,得先有成功,才能有幸福和快乐。殊不知,在你深感幸福和快乐时,你已经拥有了成功的心态。
是的,成功的本质就是成功的心态。成功并不是人们看到那种万人追捧的骄傲和五光十色的光环,虽然在很多人心里那就是成功,成功就该是那个样子,但那不过是成功的外衣,那件外衣对成功者来说并不代表他们的本质,他们的本质就是成功的心态——知足于物质享乐,不满足心灵追求,聆听直觉,坚守目标,对他人心怀感激,对自己永不放弃。
有了这样的心态,即使你没有功名,你仍然是一个成功者;没有这样的心态,即使你戴上了成功的桂冠,你心里有背人的纠结也说不定。
这也是为什么,就算到了老年洛克菲勒也敢说:“即使你把我扔回沙漠,我还能成为一个石油大王。”成功企业家刘永好也说过同样的话:“即使有一天我什么钱都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农民,还可以一步步从头做起。”
这就是一个成功者,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心态。而对每一位成功者来说,他的成功固然炫耀,他成功的心态更是弥足珍贵。这就是顾拜旦那句箴言的深意了,“一生中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努力”。因为当你努力时,你就等于开启了你内在的成功机制。一旦你打开了你的成功机制,不用你惦记成功,成功已经成了你的朋友。
因为他们明白,思想是种子,想法造就了每一个人,想法也造就了每一位成功者。此处把成功者本质的想法总结出来,提升为觉知,就是想告诉你,成功的第一步并不在你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而在于你是否打开了你的成功机制。要知道,整体在造人时,给每人体内都安放了一个成功机制,只不过,多数人囿于习惯性的观念和想法,从一开始就关闭了他的成功机制。所以,阻碍你成功的不是别人,是你自己,是你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
要想打开成功机制,就要一脚踢开阻碍你聆听直觉的旧思想、旧观念,踢开一切“我不行,我不可能,我没有,我不会,我不敢”的否定情结,用“我行,我能,我有,我会,我敢”的肯定情结来代替你有过的否定情结。然后静下心来,再次聆听你的内心,你就会听到一个声音,那个声音对你说:“你说得对,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我一定有,我知道我想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我一定有。”听到这些,你就把这些想法变成行动,接下来再看,你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可以说,世界上每一位成功者都是这样想问题的,这就是成功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不管他们的起点有多低,也不管他们的经历有多难,聆听直觉,付诸行动;再聆听直觉,再付诸行动;再聆听直觉,再付诸行动。直到成功,关于直觉和行动的互动从未停止,直到缔造的成功变为传奇,化作永恒。
从这个意义上说,用觉知来形容成功者通往成功的觉醒,也许比经验和秘诀更准确。因为,经验和秘诀多半来自于后天的经历;觉知却是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直觉和潜意识。而当一个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相遇并牵手后,艺术就诞生了,根植于艺术和谐的成功者也应运而生。
从苏格拉底到甘地,从林肯到马丁·路德·金,从爱迪生到爱因斯坦,从卓别林到列侬,从罗丹到毕加索……他们不仅是所在时代的成功者,也因自己创造的事物和代表的精神而成为后世的偶像和楷模。
不说远去的故人,就说乔布斯。
与其说乔布斯是传奇的缔造者,不如说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他19岁从大学辍学,以个人电脑起家并大获成功;他创办了Pixar动画影片工作室,制作了《玩具总动员》等风靡全球的动画影片;他看准音乐播放器的市场空间,为这个小家电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掀开了苹果时代的大幕;他视电子产品为艺术品,把一种“简”风格注入外形与操作系统中,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品牌象征;他抢占手机市场,使苹果手机一时成为流行时尚的风向标……
2011年10月5日,史蒂夫·乔布斯逝世,享年56岁。对于苹果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不安于现状、扬言“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男人走完了他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的人生。他的确改变了世界,甚至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
乔布斯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成功者,也是科技行业唯一一个时尚品牌的创始人。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朋友叫好也让对手称奇,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残酷的完美主义让太多人受苦也让更多人受惠,他敏锐的直觉和参透世事的洞察力让人敬佩也让人迷惑,他非黑即白的绝对意识和强悍的意念化管理虽然“霸道”,却打造出一只传世的团队。他的人文理想和美学理想成为我们未来成功者的榜样和指引。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果你想成功,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觉知。
一、做你自己,听从直觉
做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单纯企业人的才华就不够了,他还得兼顾思想家、艺术家和军事家的才干。
说“做自己”,大家能接受了;说“听从直觉”,大家也能理解。但不管是做自己还是听直觉,在多数人看来,那仍是艺术家或者是搞艺术的人的事。对一个参加大奖赛的演员,你来一句:“别怕,做你自己!”他必定特受用;对一个还未有过作品的编剧,你来一句:“别听别人的,听你的直觉!”他也会特给力。但同样的话要说给一个企业管理者听,他也许会莫名其妙:做自己?我没做别人呀!听我的直觉?那怎么行?我怎么能只听自己的感觉呢?我得听消费者的感觉才对呀!
这就是传统企业人,也是一个传统企业人的成功理念:他得有上好的人脉,他得勇于创新,他得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得有带领大家往前走的智慧。这些都没错。然而从直觉里迸发出来的准则和你从习俗里承袭的观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直觉坚守的人脉以产品为目标,人际得服从产品;习俗观念里的人脉多以人情为基准,产品质量放在了第二位。
直觉里的创新讲究创造者引领潮流;习俗观念里的创新让自己听凭消费者的指引。
直觉里的脚踏实地追求完美的细节;习俗观念里的脚踏实地仅只追求老实和肯干。
直觉里的智慧来自于创造者深入骨髓的人文精神与他得以把这种人文精神变成产品风格的激情;习俗观念里的智慧仍是来自于技术层面的多思和聪慧。
爱因斯坦的名字你一定不陌生,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但非子要告诉你,爱因斯坦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他的本性,你也许会奇怪。没错,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而他的伟大之处,正是来自于他天性的淳朴与聪慧,也就是说,他一生中伟大的建树是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他最伟大的建树却根植于本性的淳朴与直觉。
爱因斯坦的直觉,早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萌发了。在他的《自述》里,他讲了这样一件事。那是他上学的前一天,他病了,本来就沉静的孩子,这时就像一只受伤的小猫,坐在屋子里一动不动,这时父亲拿来一只罗盘给儿子解闷。爱因斯坦手捧罗盘,轻轻地摇动,却发现罗盘里的指针不管你怎么晃动总是顽强地指着北边。正是罗盘的这股“执着”,让小爱因斯坦对科学有了特别的钟爱。就像他在《自述》里说的:“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的后面。”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他74岁生日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问题单,单子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听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了决定性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对这一问题,爱因斯坦做了肯定的答复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事物对我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接下来,科学家的回答就更有趣了:“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绝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找不到真正的答案”,而那个“真正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在他的《自画像》里,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对于一个人自身的存在,何者是有意义的,他自己并不知道,并且,这一点也不应该打扰他人。一条鱼能对它终生畅游的水知道什么?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于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到我本性的驱使去做事情……”
研究爱因斯坦的成功路,上面的小细节可以被看作爱因斯坦成为大家的一个基本点。如果爱因斯坦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再坚守这个基本点,也许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但他坚守了这个基本点,不但年轻时坚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坚守这个基本点,所以才有了他对人类和宇宙的大贡献,也才有了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个伟大的人。
这点乔布斯也有相似之处。喜爱乔布斯的读者都知道,乔布斯有过退学的经历,但他退学并不是想真的离开里德学院,而是他不想再去上那些引不起他兴趣的课程。而乔布斯也够幸运,他的“叛逆”得到了教导主任的理解。这位教导主任说到乔布斯时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拒绝不动脑筋地接受事实,任何事情他都要亲自检验。”
对于直觉,乔布斯也说道:“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想更加强大,直觉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就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把直觉作为一种体验来谈论,可以很理智。但当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听凭直觉来做事时,直觉也会带来由性格生成的霸道和任性,这也是事实(这点下面会讲解)。但仍不能否认,直觉给人的灵感和力量,在某些方面又是理性追不上和做不到的,而且,如果你的基本点是本性,是直觉,那么在事情的每一步走向上,都会与理性选择的结果发生质的差别。这也是某些同类成功者的差别: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劳模;一个是创造者,一个是工匠;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企业人。
没错,想当“家”不容易,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家”的,要当“家”且又当“大家”,你就得有带领别人的智慧,还得有洞悉潮流的远见。一个普通的企业人,大都有带领他人的智慧,但只有一个堪称企业家的思想者,才能有洞悉潮流的远见,而往往,在竞争的最初回合,一个企业人与企业家可能不分胜负,但只要再拼几个回合,没有洞见的企业人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败下阵来。
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统观全局的思考,他也没有统观全局的布阵,他对整体的变化缺少心知肚明,更没有来自于直觉的创新,而这后两点,显然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企业人的常识。他一定要是个企业家,才会有高瞻远瞩、不断变革的气派。由此可见,做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单纯企业人的才华就不够了,他还得兼顾思想家、艺术家和军事家的才干。
二、用艺术激情去拥抱科学
只有激情能让你不怕困难,一路高歌;只有激情能让你在哪怕全世界都反对你的情况下,仍能以干净的心态感激他人,坚守自我。
艺术和科学本来就是双生子,这在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身上都有印证: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两人同是艺术家,也都是科学家;思想家罗素是数学家,他还是一位小说家;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他不但是科学家,也是古典歌剧的爱好者,而且对音乐的喜爱伴随他终生,因为钱老的爱人蒋英就曾是一名歌唱家;爱因斯坦和音乐的缘分就更微妙了,说起“他俩”的故事,至今人们都不会忘记一幅漫画,漫画上爱因斯坦的脸被画成一把小提琴,琴弦上既有音符,还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公式E=mc2。
而对于音乐与科学的关系,爱因斯坦也在他的《论科学》一文中给出了切身的体会:
“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东西的渴望。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它们又相互补充着。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它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据的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使我们在那里面就像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达到的安宁。”
然而因着工作性质的不同,爱因斯坦感悟到的艺术,在想象力层面更胜一筹。但实际上,艺术最根底的能量,它如火如荼的生命力和由这种生命力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才是艺术被喜爱、被需要,以至于恒久不衰的终极因素。
关于这个因素,罗洛梅早有见地,他说:“原始生命力只邀请艺术与其共舞,其他行业是没有这个福分的。”是的,罗洛梅说得一点也没有错,即使在技术横行、技术当道的当下,技术仍拿不住艺术,它奈何不了艺术的激情,只要艺术冲将上来,再高端的技术也不是艺术的对手。
这就是为什么,人不可能变成机器,人也离不开艺术了。因为在艺术里始终涌动着一股原始生命力,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虽然它不肯邀请其他行业与其共舞,但它仍然明白,艺术将成为那些人的代表;一旦文明把人的原始本能挤压到窒息,人一定会本能地反抗,让压抑的天性再次复苏,让冷酷的电子人躲开,给淳朴的“原始人”鞠躬、让步。
人向往自然,向往草木,向往淳朴,于是,就在人类回归家园的节骨眼上,出了一个乔布斯,以他无与伦比的艺术激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乔布斯热爱艺术,他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艺术气质,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不和计算机打交道,他可能会在巴黎做一名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