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笔者并非否认分数的重要性,只想强调,分数对孩子来说不应该只是一个结果,它更该是一个过程。孩子得100分不光因为他想取得好成绩,而是因为他喜欢那门功课,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或者即使那不是他的主要兴趣,他也认同那门功课,知道学好这门课对他的将来有好处。
只有这样,只有把分数融入孩子的学习过程,分数才有意义;或者说,分数只有在孩子的心智得以开发,又与孩子的兴趣齐头并进时,它才有价值。
反之,一味地追求分数,成绩至上,这样的观念只会压抑孩子,埋没孩子,让孩子背上不该有的心理负重。
说到底,每个人到世界上来都有使命,同样,每个孩子到世界上来也有他自己的潜能和兴趣。但就因为他是孩子,他的兴趣常常遭到大人的鄙夷和忽视。殊不知,很多时候,正是在家长们训斥的“旁门左道”里,跳动着未来大家们的潜能和生龙活虎的创意也未可知。
不是吗?
看看这些不同凡响的成功人士: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乔布斯,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在分数里鞠躬尽瘁的;相反,他们关注的不是分数,是兴趣。他们聆听兴趣,发现兴趣,执着于兴趣,享受兴趣,进而他们又开发兴趣,研究兴趣,深入兴趣,牵手兴趣。
正好应了乔布斯的话:“我之所以一直坚持我所做的事情,唯一的理由就是,我热爱它。”
是的,只有兴趣能激发热爱,除了兴趣,在人的自发层面再没有任何东西能撼动热爱,更别提激发它。热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不管在多苦多难的情况下都不会放弃激情,不抛弃,不放弃,只要让他发挥兴趣。因为对他来说兴趣就是火种,是命根,是灵性,是智慧。
换句话说,整体赐予人兴趣,就因为整体看到了“那人”的潜能,整体把灵性的火种放在兴趣里,希望有一天,那人能点燃火种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与此同时,整体也赋予你滚烫的激情,而激情也确实不辱使命,在你孤注一掷的奋斗中,激情做了你的号角,你的太阳,你的月光,你永远的守护神。
难怪尼采说:“人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受苦,他就能忍受一切苦难。”而在尼采所说的苦难中,为兴趣吃苦是最甜也是最美的一种。
曾有一位母亲对非子说:“我们这代人和我们以上的多少代人,绝大多数都没能脱离为吃穿而劳作的命运,从我的孩子开始,我要让她明白,做她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一个人该有的命运。”
非子认同这位母亲的觉悟,也庆幸现在的孩子生在了一个包容的时代。当然,不见得每个开发兴趣的孩子将来都能成名,而且成为名人也不该是成功的终极标准。但至少,兴趣让孩子度过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童年,在他与兴趣的游戏里,他焕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也练就了他自信的张力和自主的心态。
在非子的读者里,曾有一位优秀的牙医,她说,她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拿着一颗自制的假牙,在上面随意雕刻,倾心治疗。还有一个做布艺的女孩,她说她每回在布匹中穿梭时,从来不觉得那是花布,而是一大片花草的世界。这些女孩子都是兴趣的主人,她们没有想成功,也没想过成名,但在她们喜欢的事情里,她们用兴趣点缀了青春,用爱好充实了自己。
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来说,只要你做了你想做的事,并竭尽全力,那就是成功了,而且这样的工作足以被事业冠名。
四、实践比想象更重要
正因为失败和成功在整体的分派里各司其职,各有使命,因此当一个有觉知的人从整体角度瞥见全局时,失败就成了别样的景色、别样的风采。
众所周知,想象力——是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不管人类本身还是人类社会,正因为有了想象力,才呈现出远远高于动物的缤纷绚丽和多姿多彩。
当然,从本质上说,地球今日之精彩的确是想象力的硕果,然除了想象力,还有一样东西比想象力更重要,那就是能够把想象力变为现实的实践。
然而,实践理想的路远非一帆风顺。由于人的不同,素质不同,背景不同,动机不同,很多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未能走向对理想的实践,而仅仅停留在了幻想理想阶段。
但如果没有信念得以存活的实践,信念本身就失去了支撑,理想也会无的放矢。
往往,抵触实践的人并非害怕实践本身,他们怕的是实践后的失败。因为人有害怕失败的秉性,所以害怕失败,就容易成为理想者的推诿和口实。也因此要能在观念上改变对失败的看法,失败的压力就会减小,实践也会成为理想者自然的步履和选择。这方面,爱迪生的榜样不可忽略。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对全球的影响举足轻重,他一生都在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谋幸福,他的每一项发明都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在为人类谋幸福的征程上,爱迪生把自己的实践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创造约有2000项,在专利局登记的就有1328种,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以1882年的发明来计算,平均每两天半多一点的时间,就会有一种新的发明横空出世。
爱迪生何以能在科学领域如此杰出、高产?与其说他聪明、勤奋、善动脑筋,不如说这位电学天才最大的优点就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
以蓄电池的发明为例,爱迪生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实验了9000多种材料,还是不成。当时有朋友们问他:“你做了那么多实验,都没有结果,浪费了你宝贵的精力和时间,你不后悔吗?”爱迪生听后笑着回答:“有什么好后悔的,现在知道有那么多种物质是不能用的,不也是一种结果吗?”
知道有那么多种物质不能用,也是一种结果。这话听上去平常,却饱含了无限的智慧。它代表了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也即想法中的正能量,就是觉知。
您想啊,面对偌大的宇宙,有哪个人敢说自己知道了全部?有哪个失败里没有成功,成功里没有失败?有哪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他的理想付诸实践时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有哪一个登山者敢说他不经历磨难就能登上山顶?
这么一想,失败就不是消极了,相反,在一个有觉知的人看来,失败和成功有同样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只有成功注定会失败。正因为失败和成功在整体的分派里各司其职,各有使命,因此当一个有觉知的人从整体角度瞥见全局时,失败就成了别样的景色、别样的风采。
如果你的理想是致力于人类幸福,如果你的每一次失败都能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结果和宝贵的经验,试想,失败还有什么可怕呢?如果你不怕失败,实践还有阻力吗?到那时,所有的实践都成了游戏,它充满了诱惑,更充满挑战。
这就是梦想成真的途径——实践,每一个梦想都需要经历实践才能实现和完成。革命的理想需要实践,科学家的梦想需要实践,每一个梦想的成功都需要实践。
世界上有多少人曾有过异想天开的梦想,到头来总是少数人梦想成真。为什么?因为梦想离不开实践,而通往实践的路总会因梦想家的短视被阻拦或搁浅。建筑家不可能只有图纸而没有建房的实施,小说家不能只有梦想而没有爬格子的劳动。一如诺帕特·威那尔的结论:“当科学家动手解决一个确有答案的难题时,他的整个态度就改变了,通过实践,他已经找到了一半的答案。”
如果在教育中能教给孩子更多元的对学习的理解,从兴趣出发,从实践入手,恐怕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学用结合的理念。
那样一来,以实践为标准,就算没得到好分数,孩子也不会气馁,他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即使得到了好分数,他也不会翘尾巴,他明白,在实践中,还会有新问题出现。而这种随时准备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就叫觉知。一旦孩子有了这份觉知就会发现,它的能量已超过学习本身,它深入到一个人的思行方式,让人从小就有了对问题的抗受力,也练就了一颗平常心。
据说在荷兰,几乎每一所中学都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开办了尽可能实用的实践课程,除音乐和绘画这些规范课程外,学校还设有烹饪班、商业班、编导班、工艺班等多种实践平台,以便同学们在校时就能找对理想,为理想实践。
这么做的好处,一来,很多同学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自己的兴趣指向和职业目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集中精力去实现理想,攻克兴趣;二来,这些举措也大大消除了少年时代的迷惘,节省了孩子们的宝贵时间,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生龙活虎、更有意义。
许三多不是说过吗——什么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那么好,每一个想好好活的少年从现在起就告诫自己,让理想放飞我,让实践实现我,就是有意义的事。
而当这样一个意义人生为父母所接受时,那就是父母的解脱,更是孩子们的幸运。
五、寻找比答案更重要
如果你在寻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痴迷,盯紧它,别放过它,好好地倾听它,没准那里正长着你潜能的种子。
做过学生的人都有体会,对学生来说,答案有着特别的吸引,不管中考答案还是期考答案,不少学生对答案的关注胜过了学习。
一个70后的女孩告诉笔者,她上中学时,她们班曾有男生组织了一个秘密猜题小组,其任务就是猜测期考题,而后针对考题准备答案,以为这样就可以搞定分数和成绩。
关于这几个男生的命运,女孩没有说,笔者也没有问。因为实际上,一两次对答案的“手脚”,也许不至于影响当事者的命运。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行为只是一种“叛逆”或游戏,也就罢了;反过来,如果做这种事的同学陷入了一种依赖分数、依赖成绩的思维,那恐怕才是问题的根本。
当然不否认,是学生就会有分数,是正常学生就想要好分数。但不管分数在传统教育中多重要,连老师也不能不承认,分数并不代表学到的知识,成绩在本质上也不能代表学问。
对在校学生来说,寻找比答案更重要,也许同学们不理解;但要把同样的话说给告别校园的工作族听,他们会有更多的体会。
是的,寻找比答案更重要,绝不是因为寻找更刺激、更好玩,而是,一旦你养成了寻找的习惯,你将会走出每一个故步自封,让自己永远处在没有墨守成规的自由里。而要想获取知识,让书本知识变成你得心应手的技能,这种没有戒律的大自由、大自在还实在不可小觑。
对这种自由,爱因斯坦的评价很到位,他把它叫作“内在的自由”,并且认为:“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存在于独立的思想中,后者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一般的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俗的羁绊。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是个人值得努力的目标。”
在过一位赴美留学生的随笔中,讲了一件让她颇为感慨的事,有关他儿子写论文的经历。那时他儿子只有10岁,在美国的一所学校读小学三年级。
一个平常的周末,10岁的小学生放学回家,给爸妈展示了他长达30页的语文作业——一篇由他亲自撰写的有关中美文化比较的论文。
这位母亲看着孩子的习作惊呆了,她回忆起自己上三年级时的情景,那个年龄的人就不要说做论文了,就连做作文,很多孩子还都是磕磕绊绊、词不达意呢。
接下来孩子给父母讲了他习作的过程,先是老师出题目,要求放开想象大胆地写,字数不限。而后就是学生们直奔图书馆,在资料和书籍里寻找答案。不久,当一篇带有标题的论文落笔时,这个小学生认为,自己对中美文化的特点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三年级小学生也能这样地去寻找、去学习,遨游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对这些小孩子该是多么神奇的经历呀!
这就是寻找的好处,寻找让你放开想象,冲破一切墨守成规;寻找让你开阔眼界,在你寻找的同时,更多的相关知识也进入了你的脑海;寻找答案和组织答案的过程,又练就了你的综合本领和选择技能;不断地寻找还培养了你对知识的敏感,增强了你探索的自信。
而寻找比答案更重要,正是在于,寻找本身就包含了创造,也为寻找者提供了一种创造性思维。这颇有点像小孩子玩过的捉迷藏游戏,当对方藏起来的时候,你要找到对方,你就得开动脑筋;不光你要动脑筋,因为参与游戏的还有别的伙伴,你要捷足先登,你还得善于动活脑筋,以便你的游戏达到相对的完美。
因为性格不同,素质不同,不同的同学,他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不尽相同。以写论文为例:有人对素材感兴趣,有人对辞藻感兴趣,有人感兴趣的是结构,有人则喜欢发挥。往往,对素材感兴趣的人,他的趣味性比较广博;对辞藻感兴趣的人,他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对结构感兴趣的人,他也许更偏重理性思考;而喜欢发挥的人呢,他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也说不定。
读到这里你就要注意了,不管你是家长或是学生本人,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想尽快地发现自己的兴趣,你从第一次寻找中就能发现自己的秘密。
这跟女孩子的恋爱有点相似。女孩子恋爱,如果她总在几个男孩中相互比较,说明她谁也不爱;如果她真的爱上了一个人,她就会感觉“那个人”是唯一;不管在她面前有多少个异性,“他”是她看见的唯一的一位。这就是爱,这就是喜欢,这就是兴趣,而一个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最初的感觉也是这个样子。
没有理由,没有道理,你的眼睛就是离不开它,你对它就是一门心思。如果你在寻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痴迷,盯紧它,别放过它,好好地倾听它,没准那里正长着你潜能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高分还是低分,对那些大师级能人根本就无所谓了,因为他们心里正燃烧着一颗潜能的种子,那颗种子在呼唤着它主人的建树和创新,那颗种子是整体播撒在他们心里的天赋,一旦机缘成熟,心里的天赋就破土而出,它将倾尽全部活力,在它主人所在的世界里尽情发挥。
每一个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自由的土壤;每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都无法受到常规势力的阻碍。
而不管哪个社会要进步,都需要这样一批世界公民、自由的战士,他们也许没有遵守小纪律,他们贡献出自己的大思维;他们的行为也许有些怪诞和另类,他们最终在自己的作品里把自己的荒诞变成了合理。
而这样的创造者,一定诞生在儿时的寻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