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21979900000004

第4章 觉知的意念:信念(4)

在其意志的带领下,他不断地聆听他的潜意识,聚合他的潜意识,相信他的潜意识,实践他的潜意识。因为他知道,不管他遇到怎样的艰难,他的意志都不会背叛他,因为他就是他意志的主人。有了这样一个目标明确又坚持到底的主人,意志义无反顾,潜意识团结一致,有一天当他到达顶峰时,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就是,跟随心里看见的成功朝向成功的感觉。

什么是平庸者?

平庸者——就是永远追随其意识而从不敢问津其潜意识的盲从者。

往往,一个人之所以平庸,并不在于他忽略了他的潜意识,而在于他没有意志、没有信念。要知道,意志和信念是聚拢潜意识的领路人,没有了这样一个生命的领路人,即使你能瞥见你的潜意识,那种瞥见中的闪念却没有力量聚合成让你成功的火焰。革命需要力量,成功也需要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什么是星星之火?就是你的潜意识,当你的潜意识在你意志的带领下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时,你的生命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而平庸者的错误就在于,他们过分地依赖于大众对世界表象的认识和由此生成的观念,他们被那些随时变化的观念拖来拖去,时而往左,时而往右;时而做好人,时而做坏人。他们不是不想成功,又丢不下左顾右盼的患得患失;他们不是不想做好人,又担心这样一来自己会陷入全面的亏损。总之,他们就是前思后顾、芝麻西瓜全想要的空想人,他们想吃鱼又怕鱼刺,到头来,他们的生命只能是一场白白的浪费,连同他们本人也只能成为自叹命苦又悔不当初的蹉跎人。

感谢生命力的强盛,让人类的火种生生不息;感谢生命力的霸道,让每一个人——即使你再沉沦、再迷惘——仍有机会停下脚步,听到你被自己忘却太久,却无论被你忘记多久也不会把你抛弃的你潜意识的声音。

因为你有生命,因为你的生命要活下去,于是你的生命就把你的潜意识托付给你的意志,而后意志对你说,听着我的主人,只要有我在,我就不允许你绝望;只要有我在,统领并指引你的潜意识就是我的责任;我会带你走出阴霾,走向阳光,但得有一个条件,你得学会静心,在静心中倾听我,倾听我就是跟随你自己的指引。

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是意念?意念就是意志化了的潜意识。什么是信仰?信仰也是意志化了的潜意识。没有意志,你的潜意识就没有了航标;没有意志,你的潜意识就没有了火种。有了意志,你的潜意识就看到了航标;有了意志,你的潜意识就找到了组织,在“船长”和“组织”的统领下,你的潜意识拧成一股绳,聚合成一股力,就像你感觉到的,在你信念的召唤下,思想不再是你的禁锢,而成了你的参谋;意识也不再是你的包装,而成了你的追随。

这就是意志的作用:意志是你灵魂的最高长官,意志也是你潜意识的统领和指引。一旦你确定了意志,积极的态度应运而生。到那时,你就能跟随你的潜意识呼风唤雨了;到那时,不管对世界还是对命运,你都能运筹帷幄,做一个自由的主宰人。

八、以史为鉴:童年的认同,魔鬼的噩梦

但也正是在这种时候,每一颗被激发的灵魂都有必要自问:点燃我的火种是否真是正能量?让我欲罢不能的激情是否真是从整体出发,有益于我的祖国和人民?

1.意念的来源——开始的瞥见——童年的认同

对今天的灵魂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意念一词已经不陌生了,悉数当下的畅销书:《潜意识》、《气场》、《力量》、《当下的力量》等,有关意念制胜的书比比皆是,但也正是在这种时候,一个问题需要引起警惕,以便我们从一开始就聚合起正确的意念,以便让正确的意念把我们带往正确的磁场。

实际上,意念只是一个中性词,它并不含有道德褒贬,它不是品质,它只是人的潜意识在其意识认同下自行生发的一种聚能。这个聚能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正因为意念带有精神原子弹一样的能量和爆发力,我们才需要认识意念的可塑性,了解不同意念所能产生的不同后果,在我们聚拢意念时,得以保持觉知和清醒。

通过前面的讲述,大家已经知道意念是怎么来的。它是意识认同的结果,是经过意识认同的潜意识无限聚拢、无限升腾的结果。开始它只是一个瞥见,但大部分人并不在意自己的瞥见。比如,某人是一个快递员,但他非常喜爱天文。有一天他抬头看天,觉得今天的天空特别地蓝,这时他心里忽然掠过一丝瞥见,好像感觉自己飞上了天。就在这时一个急电打来扰乱了他的思绪,他立马关闭思绪,回归现实,带着对“刚才那人”的嘲笑,忙不迭地骑上车,送餐去了。

大部分人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是一个普遍的疏忽:他不关心自己的瞥见;就像那个快递员,如果他坚持聆听自己的声音,一再发现瞥见,确认瞥见,没准他真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也说不定。可他没有坚持自己,他不相信自己,他觉得那件事太离谱,离自己太遥远,他就是一个快递员,而且递的就是一餐饭,就算他喜爱天文,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等有一天他有钱了,买个高倍望远镜,让自己过过看天的瘾,至于搞科学,他想也没敢想。结果,就因为他不敢想,他那难得的瞥见从此就没有了,消失了,不见了。

由此可见,瞥见是需要关注的,没有关注,人就没有办法留住瞥见。然而关注从哪里来?人怎么会对自己还没看见的事物给予关注?他凭的是什么呢?

非子来告诉你,他凭的是认同感,直觉的认同感;而这种直觉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有赖于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来自于他童年生活的气场和信念。

由于信念不同,人所认同的事物也有了迥然的差别:认同好事的人,他通常会有热爱的激情;认同坏事的人,他从一开始就朝向了破坏。

举例说明:笔者在中学念书时,同班曾有一个女生,有过和露易丝·海一样的经历,她5岁时就被人强奸了,而强奸她的人,刚好就是她的继父。尽管他的继父很快就离开了她母亲,也离开了她,但从那件事以后,她对自己的可怜就有了一种直觉上的认同感,她觉得自己可怜、命苦,她觉得她就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她生来就是被人欺负的。所以即使在中学时代,在那样一个本该是花季的年月,她也没有过同龄女孩的骄傲,永远是胆怯的、卑微的,从来也不敢大声说话,好像她一大声说话她就会被人欺负,她声音一放大她就会激怒别人。那正是他继父对待她的方式,他的继父从来不允许她大声说话。

后来得知,她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再后来就没有了她的消息。但不管怎么说,有那种“对悲观命运的认同”,她的生活,怕很难超越她所能预想的模式。而在那种如此卑微的模式中,一个连自己的生命活力都感觉不到的人,她的激情在哪里?她哪有激情可释放啊。

相反,每一个有激情的人,都是有生命活力的人。他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他可以没念过什么书,他甚至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但他有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时时感受到他生命的律动,他还能从他生命的律动中听到生命对他的呼唤。

这就是为什么,“草根”也能成功了,草根也能出彩了,草根也能自我实现了,草根也能在没有学历、没有证书的简单中与这“后”那“后”、这“家”那“家”同台共舞,同打擂台了。

可不要小看草根哟,就像动物比现代人更能直觉自然一样;草根因着没有掉书袋的禁锢,他们往往比某些文化人更接近于生命本质的律动和感觉。

然而呼唤仍有两种,因着认同的不同,世界上的人,大抵可分为两大呼唤群,一是呼唤建设,一是呼唤破坏。呼唤破坏的人,他初始的认同是仇恨;呼唤建设的人,他初始的认同是热爱。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世界上就两种人有智慧了,一是伟人,一是犯人。此话当然有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如果你接触过犯人,了解过犯人的犯罪动机,你就会发现,他们当中有些人开始的动机与伟人并无差别,他们也认为自己有使命,他们也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的人,他们也认为对他人负有责任,可就因为他们早年的认同有所偏差,他们想法的种子落在了暗处,他们动机的种子落在了仇恨,他们行动的脚跟也定在了破坏。

读到这里,也许你就要问了,刚才你讲的那个被强奸的女孩,她并没有破坏谁呀,她已经那么可怜了,她还能破坏谁呢?

非子来告诉你,她破坏的是她自己,一旦她认同了她的可怜,她一定不可能对自己有建设,她有的一定是对自己的破坏。首先,她自我可怜的意识会让她自哀自怜,自怜的结果会让她更加悲观,一个悲观的人通常不大会主动去找朋友而朋友也不大愿意接受她。接下来就因为周围人对她的冷落,她便一再加深了对自己的自怜。再往后,即使她碰上一个爱她的人,她也不大会与那人正常相处,因为她在暗处待得太久,突然遇见一个好人,就好像忽然从夜路上瞥见了光明,她对那人的期待会让那人格外紧张,她也会为自己的敏感一再自惭。久而久之,她的敏感会伤害爱她的人,她也会为自己的纠结一再悔恨;进一步,如果爱她的人不甚仁慈,那人的不敬或出格又会给她更大的伤害。

这样她就陷入一种无形的恶性循环:一个破坏自己的人,他一定会因着自身的破坏而造成对他人的破坏,且破坏的律动循环往复,破坏的力度也愈演愈烈。刚好应了那句话:被伤害了的自尊心再去伤害别人,是世界上最惨的事。

实际上,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女孩,即使她对别人再有“破坏”,对世界来说,她的破坏也无伤大雅;坏就坏在,世界上还真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他们根植于意念力的破坏足以毁灭世界。

让我们来看希特勒。

2.认同侵略者——仇恨——破坏——魔鬼的噩梦

儿童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孩子从来不听你怎么说,孩子看你怎么做。因为实际上,引导孩子的行为并非父母的语言,而是父母的行动。孩子是通过行动来学习父母的,而不是语言,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小孩子,在他那无意识的感觉里,语言的权威远抵不过行动。这是因为父母在郑重场合使用语言时,多半都是在训诫孩子,而语言训诫对孩子就像一本天书,晦涩难懂;加上父母在训诫孩子时,往往失去理智,情绪激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训诫对孩子就更不起作用了,非但没有作用,还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在父亲暴虐下长大的男孩,即使他恨父亲,他仍有可能成为父亲的翻版了。因为尽管他恨父亲,他仍然承袭了父亲待人处世的方式,这一方式潜移默化地深入他的骨髓,在他恨父亲时,他已经接受了父亲的行为方式。

除非他意识到,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不想自己也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他不想长大以后走父亲的路。这就需要儿子的思想来一个主动的“认同断裂”:丢掉那种破坏性思维,跟那种思想和行为划清界限,告诉自己,那是错误的行为,它代表的是仇恨,不是热爱,所以就算他是我的父亲,我也不想走他的老路,我要跟他的想法和做法彻底决裂。

如果希特勒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如果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父亲对他的负面影响并与之决裂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希特勒后来的“奋斗”和他后来对犹太人以及对世界的疯狂肆虐了。

从公布的有关希特勒心态的秘密报告看,希特勒的父亲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他时而公正、高尚,时而野蛮、暴虐,不考虑别人。那一时期,希特勒和他的母亲都得在父亲酒后的肆意中来忍受这个男人的暴虐。

生活在这样一种双重面具下,孩子会感到恐惧,时时不安,因为他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未来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天长日久,这样的一个家就成了希特勒的世界,而他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也依据了父亲给他的态度和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希特勒有很强的自卑感。

当一个孩子自卑的时候,他的不安全感是他的核心。正因为他不安全,他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个“安全”的世界。而希特勒的安全岛,恰好就成了他的母亲。母亲很爱希特勒,希特勒也很爱母亲,且母亲在生他之前就失去了几个孩子,也加深了母亲对希特勒的爱。

然而因为希特勒最初的认同是“破坏”,所以当他得知他之前的几个孩子都已经死去时,他心里就生起了一种无名的臆想,认为是上帝拣选了他,他的不死和受母亲的恩宠,完全是因为那个最高主宰对他的恩典。

不久,希特勒6岁的小弟弟也不幸夭折,这再一次加深了希特勒认定自己是被拣选的信念。而一个被拣选的人,是要背负使命的,于是这个病态的年轻人就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破坏性的“使命”和“责任”。

希特勒是“认同侵略者”的一个活典范,正因为他认同的是侵略,他所建立的纳粹党和第三帝国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破坏,成为破坏行为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从残杀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横扫欧洲的战略到他对国内反对者的迫害,在希特勒掌权的十几年内,希特勒的嗜死行为从未停息和减缓。直到他发布命令,杀掉所有的绝症病人,他在国内激起的民愤,足以使他的统治摇摇欲坠。但希特勒仍然坚信,确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指引他,而且会在各种情况下告诉他,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就像他说过的:“我们一定不要相信理智和良心,而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本能。”还有:“如果一个民族想要自由,就需要意志力、违抗、憎恨、憎恨、再憎恨。”

就这样,希特勒的“憎恨认同”让魔鬼成了他的梦魇,以至于他的残暴,终于让他走进了滚雪球式的恶性循环:每一次残忍后面必然跟着一次更大的残忍;每一次暴力后面必然跟着一次更疯狂的暴力;每一次凶残之后必然跟随着一次更肆虐的凶残……除非每一次都成功,否则这个人就会感到不安全。

希特勒认为,他一直以来都在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但因为他失去了内在的良知,他内在的声音与他外在的声音永远不可能一致。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拒绝了理智,那就等于说,他从一开始就拒绝了良知,因为良知只有在理智的护卫下才可守住道德底线。

希特勒就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就像他说的:“我们必须要支持……民族野蛮和民族决心的独裁统治。”正是这样一种独裁让希特勒成了他自我独裁的牺牲品和掘墓人。尽管希特勒格外重视建筑,他希望他统筹下的建筑都能千年不倒,以象征他千年不败的统治,他也未能如愿,因为他违背了人道,更违背了天道。因此天道唤他走,是因为天道已不能忍。

由此可见,意念是有分别的,不是什么样的意念都能把人引向成功和正轨。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在认同上出现了偏差,你的潜意识就不可能和意识认同,你的意念也不可能经受住良知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