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21996400000010

第10章 成熟——双向人生(6)

22如果不“顺以动”呢?那就叫“逆而动”的“扫兴”了。大家欢乐时你皱着眉头、撅着嘴巴,如丧考妣,弄得大家没趣,你更没趣。相反,别人不高兴,你兴高采烈,这也不是“顺以动”,你只会让人觉得是兴灾乐祸。生命是由一长串笑声延续下去的。

23“随”是双向人生成人、成事的大学问。

24“随”是人生根本之平等心、清净心、仁爱心的行动表示。程颢曰:“人之患事莫过于自私而用智。”无私是不须用智的,你说做什么,只要这样做可行,那就做吧!你要多做一点,你就做吧,省心省力,我何乐不为!你要多收益一点,你就拿去吧,物尽其用,有什么不好!自私就要用智,一个小动作,耗费的精力和代价无法用“成本”二字计算,“豆腐盘成肉价钱”,何苦!这就叫没有平等心、清净心、仁爱心。无德便无智,无智又转为无德,用智的结果不仅日显无智,犹显缺德,又何苦!“随”的境界是不自私,也不用智,得失由人,取舍不计,因此他是清净的;礼让随人,宽厚互爱,因此他是慈悲的;不以自己为中心,不计较高低、上下、尊卑、贵贱等序,不争座位,不以个人好恶看人,因此他是平等的。随顺而不用智,故是大智,亦是大德。

25“随”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生命哲学。人是有良知的,良知见善即知其为善,见美则知其为美,见好便知其为好,见宝亦知其为宝,我善之人亦善之,我美之人亦美之,我好之人亦好之,我宝之人亦宝之。每一个人都在储存能量,积累资源,能量共用,资源共享方能使储存的善、美、好、宝耗散出去,发挥效用。否则不溢即腐,等于没有储存,没有积累。“随”便是顺应而为,亦即无为。有所不为方可有所为,无为不是为了有为,但结果必是有为。我随人人必随我,我惠人人必惠我,把我的资源拿出来随人使用,人之资源必随我使用。“随”之互动大抵如斯。

26“随”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智慧。反馈调节是人在“内实”基础上面对外部世界的灵活应对。反馈调节又是衡量人的内部世界是否充实不虚的主要标志。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好比一个“万向轮”,可以灵敏地反应和迅速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事物,眼到心到手到,其行动甚至可以快于眼睛,是谓神速。“随”,其对象可以涵盖天、地、人、情、理、法、时、事、势等九个方面。动静相宜,平衡适度,恰到好处,则是“随”之化境。

27人每做一事,皆须求其合理性、合时代、合人情。合理性即要顺应人之本性,不能“以理杀人”,“以主义杀人”,更不能以口号杀人;合时代即“时中”“权变”之意,不可总唱过了时的老调子,不可超越时流;合人情即“反诸吾心而安”(返之于我自己也能够接受),不仅求自己心之独安,还要设身处地,求人之心共安。合理、合时、合情,就叫“曲践乎仁义”(符合仁义的总原则)、“从容乎中道”(和谐、平衡、公正、公道)了。这段妙论,对我们理解“随”的外延是很受用的。

28随天:谋事处世都必须符合天下大势和自己所处的大局,符合时代潮流而不相违背。顺天而行者昌,逆天而行者亡。

29随地:要特别注意选择和营造最好的地利环境发展自己。凡环境优化者,吉;环境恶劣者,凶。

30随人:顺着人们的意志发展自己而不要逆着人们的意愿突出自己;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善于用不同组合的人去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择其善者而从之。得人者亨,不得人者吝。

31随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有忧方为大丈夫。即使在法度森严的法制社会或制衡系统中,“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绝不厌倦。一个情字乃是左右结果、牵动人心和维系人心的主线。

32随理:为人处事须有理智。所谓理智,不外乎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用来平衡有无、正负、轻重、缓急、长短、大小、远近、高低等各种利益关系。平衡者利、不平衡者吝。

33随法:学会和驾驭游戏规则,按牌规出牌;没有牌规的按牌理出牌;没有牌理的按习俗和约定出牌。善规避者亨,不善规避者吝。

34随时:只有精确计时和善于把握时间差的人才能有效益、有效率、有成功。反之,终吝。

35随事:处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态而异,不可死搬教条,拘于一法。神奇寓平淡之中,只有不厌其烦地一事一办,一事一了,才能恰到好处,从平淡中出神奇。反之,立吝。

36随势:势者,时务也。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势有阶段之分:开局、中局、终局、残局,都不尽相同。局中各方在不同阶段又有情势之异:蓄势、备势、养势、造势、用势、收势等等,各有变数。因势而动,是为俊杰。得势者大利,失势者大吝。

37有的朋友会问:成功是“悟”出来的吗?我说是的。朋友又问:是不是所有成功都是悟出来的?我还要说:是的。为什么这么说?世间之事,无论大小,其成功之道,不外用力用智,而角力又不如角智。用智必用心,用心则总不离“悟”。佛教《大日经》中说:“众生自心即一切智”,一切智慧皆由心田生出。心头一悟,不是智慧之苗破土,便是智慧之花顿开,或是智慧之果成熟。

38仁爱心、平等心、清净心,这是一切智慧中的根本智慧,是智慧种子,智慧基因。一个人有了根本智,就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但人是生活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之中,生活在各各不同的具体境遇之中,人人要生存、人人要发展、要再造,不能光捧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过日子而不食人间烟火。这就有了从那“金子般的心”里面派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差别智、后得智。产生这种差别智、后得智的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悟”,而悟的过程也就是成功的过程了。

39概言之,悟是一种向内心深入,排除外物困惑,求得正确解决方案和心灵快乐的心理活动。

40我们的老祖宗对于悟字诀运用得十分娴熟、精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豁然开朗”、“急中生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是他们运用悟字诀的成功经验。“熟能生巧”、“厚积薄发”、“吃一堑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百里终半九十”、“慎终于始”、“失败是成功之母”等是他们“开悟”的“套路”或“定式”。而“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满招损谦受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由勤俭败由奢”等等训诫,则正是从不同角度提醒我们:失智必定失志,失悟随之失误。

41悟是活泼泼的心灵运动。悟的快乐是“不可思议”的。千万不要以为那种心灵运动很苦很累,象做苦役似的。

42“悟出成功”应当是通过心灵之悟而“循情循理循法律,利己利人利国家”。与此相反的是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地去悟一些“不急之务”,悖情悖理悖法律,害己害人害国家。那样的“成功”是不可取的——虽成犹败。

43战国时代的荀况在其著作《君道》一文中指出:为君之道,在养人、辩人、显人、饰人四者皆具。所谓“养人”,是兴利除害,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使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所谓“辩人”,是善于发现普通老百姓中间的优秀人才,分别不同器质,不同类型,扬长避短,大胆使用。所谓“显人”,是“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把人才摆到适当位置上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所谓“饰人”,是礼法并用,运用名誉、利益、地位、待遇等“藩饰”手段,使德才兼备而又有功于国家的人得到礼遇,让天子以至庶人“莫不骋其能,得其志,安乐其事”。荀子指出,养人而安居乐业,人必亲之;辩人而人尽其才,人必安之;显人而举贤用能,人必乐之;饰人而抑恶扬善,人必荣之。亲之安之乐之荣之,于是人心归之,天下从之如一体也。

44荀子所讲的是治国之道,也是治家、治厂、治店、治群体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当家人,经营者有借鉴意义,“悟出成功”,可以于此得到启发。

45与养人、辩人、显人、饰人相反的是:坑人、嫉人、整人、害人。我们万不可一天到晚去“悟”这样的“成功”。按照传统的因果报应说法,“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弄错了成功概念的人切宜戒之。

46“悟出成功”是谁去悟?是“我”。悟的主体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悟的事是自己的事,而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别人的事。

47不要小看了这个提示,这点明了中国本体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用八个字全面展开这一基本特征。那就是:我悟我乐,我乐乐人。

48中国本体文化中的“我”,便是这个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个“我”不是上帝,不是安拉,不是佛菩萨,而是尘世中一个独立的自然人。或者说,我自己就是上帝,就是安拉,就是佛菩萨。独立千秋谁为佑,借得人间过趣隙。

49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个“我”,也不是假定已经存在于某个群体中的“我们”中的一个,不是一个生下来就是“社会人”的“我”,而是一个需要通过后天学习与教化,通过心灵之悟才懂得有“我们”,有家庭,有社会的“原我”或“本我”。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强调“学而时习之”强调“吾日三省吾身”。

50这一原理同时告诉我们,“悟”是一种用自己的脑袋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养活自己,自己主宰和驾驭自己,走自己的道路而不依傍于别人的生存技能。“自信为宝,自求多福”、“自己就是上帝,快乐何须理由”。此两幅对联所表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先祖认定的这一理念。

51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乐文化,通过“悟”,是往积极向上方向想(思考),是越悟越开通,越悟越豁达,越悟越解脱,越悟越超越,那是承担之乐、摆脱之乐;是既能承担,又能摆脱之乐。

52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糊涂,越想越悲观丧气,越想越往死胡同里钻,那就不象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承袭的龙的传人了。我们祖先把这种人叫做“不肖子孙”。

53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仁”文化。仁者,爱也。由我之悟,而懂得“我们”,是一个飞跃,是从爱自己飞跃到“爱他人如爱自己”、“己所欲而施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的内部世界充满仁爱,我求得自己快乐,也求得他人快乐,我在他人的快乐中分享快乐。悟的境界于是在和合共生中升华。

54“悟出成功”,就人的一生来看,是一个不断探寻,不断发现,不断求索的智力游戏。事物的真谛似乎老在同你捉迷藏,闹着玩,让你总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55“所遇非所求,所以得非遇。所求遇所非,所觅所以求。可遇不可求,是以知遇求。所求缘所遇,所遇即所求。”这首题为《觅》的小诗,反映的就是“悟出成功”的曲折心路历程。

56中国人是靠“悟”而出成功,外国人也不例外。在欧洲,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这将近1000年的中世纪中,教会对人们的思想专制、政治迫害愈演愈烈。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也正是这段时期,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15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于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以及英、法各国的“实验科学”运动这四项伟大运动中,出现了彼特拉克、薄伽丘、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加入了人类自身价值的大思考,将真理从天国悟回人间,悟财富、悟科学、悟民主,其开悟的成就都呈现在近代500年中西方人类市场化社会的蓬勃兴起、发展之中,创造了灿烂的人类理性精神和巨大的物质财富。

57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的笛卡尔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鲜明地把上帝排列在我(身体)、思(灵魂)之外而屈居第三位,将物和心视为世界的主体。这一悟,便为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全部怀疑、全部思考开启了方便之门。

58康德是笛卡尔之后的另一座思想高峰,他从情感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著名命题,论证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必须以人和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为核心。康德的“人”不是天国臣民,而是尘世中有着良心向导、道德义务和人道责任的自然人。他认为上帝对我们良心的规定是绝对的命令,必须以人类行善的意志去理性地实践它。今天西方国家可以找到的种种优点、长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正是得益于这两位哲人在当时倍受压制状态下清新明晰的一悟和惊世骇俗的一呼吗?

59周游横向的世界可以悟得纵向的真知;深研纵向的历史可以悟出横向的智慧。物质在三维空间中运动发展,而思维可以在第四维空间穿越跳跃。“觉今是而昨非”,悟的是今天,也是昨天。“觉”是什么?悟!悟对了,就叫正觉。

59“悟”还可以超越个人处境。在外部世界进取处于顺境时可以悟“高处不胜寒”;在处逆境时又可以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完整的人生没有低谷,他总在悟,总在走向成功——不是事业上的成功,便是成熟上的成功。因此他总在前进。只有悟,才能前进。只有前进,才能成功。

60“悟出成功”可分为四重境界:悟去一个我字,成熟一个我们,此一境也。悟非一个昨天,成全一个明天,此二境也。悟灭一个幻想,成熟一个理性,此三境也。悟透一个玩字,成就一个乐字,此四境也。

61上面所讲的,是就一个人一生既成人又成事的双向成功来说的。这是一个曲折繁复的过程。道家忌曲折繁复,于是直通下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到一个字:“一”。“一”是什么?说到底,那是一个还存在着的自我。“我”又是什么呢?我的两头都是无,叫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无中生有,复归于无,所以“一”的本质就是“无”。道归于一,一又归于无。如此而已。

62运用“道归于一”的原理解决外部世界的问题,便得出一个公式:“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世人求取成功,争来争去,最终什么也带不走。那么凡遇纷争棘手之事,何不避而远之,先守住生存底线再说。等到时机来了,我也不妨做一点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美其名曰:天与即取,时至即迎。如果永远不再有这等好事呢?那也不要紧。因为我事先有了守一——守无之念,也就心安理得道法自然了。

63道家的这种思维方法,是首先不求成功,只求不失败,不败便是成功的逆向思维。这种方法,对于那类一味只想着如何开拓,一味只想着如何进取,一味只想着如何向上,一味只想着如何向外的思维方法,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补充。

64把自己的期望值下限调整到正负零,甚至降到负数,作最坏的思想准备而向最好的方向努力,以求运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损失,减少失误,减少耗散,减少震荡。也可以把这种思维方法称为“负数思维”。而积极减负,积极弥补损失,补救失误,降低耗散,消除震荡,就可以称为“无漏思维”了。

65一天到晚把“成功”当口号喊而不注重“悟”的人,多是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内部世界的存在。他们的脑袋瓜子里面填满了诱惑、幻象,表现为疏、狂、浮、躁等行为特征。

疏:无的放矢,轻诺轻信,漫不经心,疏于细节。

狂: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不纳人言,不究深浅。

浮:纸上谈兵,不重实际,朝三暮四,漂浮不定。

躁:不学有术,喜好张扬,表现欲强,半桶水淌得很。这个“躁”字与成功相去远矣。有以上毛病的人往往空耗岁月,一事无成。只有静下来彻悟自己,在戒疏、戒狂、戒浮、戒躁上勇猛精进,才可以见到成功的曙光。

66“悟出成功”,并不是非要成功不可。悟出事不可成而抽身退避,保全身心,同属成功范围。